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特 征
所有制
经济管理 分配体制
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完全靠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视指令性计划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 和准则 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平均主义严重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压缩轻工 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
经济发展 战略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工业上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 评价: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 模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评价:在他任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 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至1991年间担 任苏联最高领导人。1991年,他被 戈尔巴乔夫改革 迫宣布辞职,苏联正式解体。 • 改革原因 • 1、苏联原有改革以失败告终。 • 2、斯大林模式僵化,经济效益低 下社会矛盾尖锐,处于危机的前夜。 • 改革内容 • 1、重点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积 极利用。 • 2、政策失误和官僚体制的阻挠经 济改革成效很低,转向政治改革, 把政治生活的公开性放在首位。 • 评价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 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解体
• 基本概况 • 1990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联总统以后各种政治力量围绕 向市场过渡的方案和联盟国家的分合问题争论不休。 • 1991年,经济形势恶化引发罢工浪潮,反对改革的高层 向高层人士向戈尔巴乔夫,发动“八一九”政变。苏联 瓦解已成定局。 • 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宣告独立。接着乌克兰宣告独立。 • 1991年12月其余11国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告成立独联体 国家,苏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背景: (1)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内容:农业方面调整农业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进步性: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据苏联官方统计,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 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 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 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 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4年,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而努力 奋斗;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宣布国家工业化的原则。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主要措施:a.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 b.推行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
重大成就:--- 到1940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 第二(仅次于美国);由农业国变成为工业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