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一)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乡土”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在其“后发”国家的发展定位以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充分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关节点。专家学者们对此做了许多理论和实践努力,本文试图以理论指导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探索出一条融合“乡土”工业化、渐进式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关键词:乡土中国现代化三农问题前言费孝通先生在论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问题中一再强调,“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一些人对此会有不认同,认为乡土性是一个落后的属性,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甚至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对于农民,负面的声音或许更多,他们甚至被一些人看做是延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罪魁祸首,认为他们的贫穷落后牵制住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他们小农意识浓重,极易满足现状,带着根深蒂固的保守和狭隘。我想,这些人一定是误解了,误会了中国的农民和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殊不知,正是这乡土,孕育了中华文明,养活了中华民族这一人口繁众的族群;正是中国的农民,养活了现代化城市里满是现代性的人们。虽然说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三农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也的确影响到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承认,“三农”在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发展阶段,乃至今天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
用。新中国建立伊始,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腾飞,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工业显然是一个更好的突破口。这时农业便主动地退居次位,担负起了后援保障的职能。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以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牺牲农业、农村利益发展工业的漫长的时期。1952-1978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和农村抽取了8000多亿元资金。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增长,也有赖于农村改革、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为了中国发展的大局,他们默默承担了或许是不公的工农业“剪刀差”,默认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他们把“效率”带给了城市,即使“公平”没有在广大农村遍地开花。他们把获得发展的机会留给了城市和“城里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期待着并执着着最终有一天,他们也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今天的“三农”之所以成了“问题”,有历史的必然在其中,今天的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三农”。目前,我国现代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部分城市人已经先富了起来,但我们不能忘记,农业、农村和农民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石。“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参见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只有农业、农村、农民都实现了现代化,才是真正的全面的高水平的
现代化。一全球化背景下后发的“乡土中国”1.“后发”国家的发展定位以现代化发展模式来划分归类,大体可以分为这样两个阵营:先发内生型国家和后发外源型国家。其中,“先发”与“后发”是以现代化起步的时间界定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现代化的“正式”“西欧国家早在17、18世纪就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开始探索现代化之路却是在两个世纪之后,而真正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现代化建设,还要再晚一些———新中国成立之后。”参见孟英,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迪J],理论导刊2003.1]启动。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时空序列中,与先发国家19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相比,中国显然要位列“后发”国家的阵营。在先发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示范效应”下,“后发”的中国被充分调动起了发展的积极性,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现代化建设中来。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固然可以借助发展的时间差充分借鉴和吸收先发国家的经验和技术优势,接受其教训以规避风险,降低现代化的成本,这可谓是发展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认清,时代的变迁使得一些已被先发国家证明了的经验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等也发生了变化,并不存在可供我们照搬的经验或照抄的模式。同时,位列“后发”的中国在发展的初期所面对的就是一个不平等的国际格局,先发国家按其自身利益安排好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我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全球化的外部环境在全球化已然成为一个不可逆趋势的今天,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接触
和碰撞,这其中机会与挑战并存。先发国家的现代化起步较早,在发展的过程中抢占了先机,以充裕的时间做保障,充分的占取了廉价劳动力和各种自然资源,之后又利用国际秩序混乱时期所采取的殖民地政策,将自己初期粗放型发展带来的各种弊端,包括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代价转嫁给了殖民地地区及其人民。而现今,这些国家都已经完成了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并以主体的身份制定了国际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享有主要的话语权。目前,大多先发国家均已步入工业社会,有些如美国已先期进入了下一发展阶段--信息社会,这使得还没有并且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中国面临很大的内外部压力。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怎么样去建设?目前建设中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立足中国“后发”国家的发展定位和全球化的外部环境进行思考,我发现当前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大局的首要问题仍然是“三农问题”。3.中国的“乡土”国情“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版,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406页],邓小平如是说。可见,与先发国家相比,中国在发展时间上的落差固然存在,但更主要的差异或许是中国有着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数量庞大的农村和农业人口,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