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训练教案

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训练教案
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训练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至.于他家()②更.为益盐()

③既.得盐美()④缘.有盐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②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愚”体现在哪些方面。

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1.①到②改变③已经④因为2.①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②就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被盐所害。3.①语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或者,动作:“愚人无智,便空食盐。”②他以为菜的味道好,就是靠盐,于是只吃盐,不吃菜。4.启示: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学科问题】

中考课外文言文侧重考查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命题难度适中。课外文言文重点考查的也无非是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在文中的意义;从整体的角度理解并分析材料的基本内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等。

【学生问题】

1、字词解释

2、翻译时错字漏字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及答案(部编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部编版/人教版) 第一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 ___ ___ 。 2、,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春》中描写春花色彩美:________ ___ ___ 4、《春》中描写春雨形态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古诗《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写大风时海上巨浪汹涌的句子是:。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7、《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8、《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 是: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明对朋友的未来担忧的诗句是: 1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1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1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 _。 15、《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 ___、_____ __、___ 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16、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 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 ?)欲(???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汇总

一、《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1.填空。本文的作者是_,字,代家,本文选自《》。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童稚()鹤唳()项为之强()土砾()凸凹()()藐()小凹者为壑()怡()然自得 3.解释词语 张目对日(睁开)明察秋毫()纹理()时(时常)有物外之趣(超出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私拟作(私下,私自;比拟) 项(颈,脖颈)为之强(通“僵”,僵硬) 徐( 慢慢地)喷以( 用)烟鹤唳( 鸣叫)云端怡然(愉快的样子) 盖( 原来是) 方(正)出神鞭(用鞭子打,抽打)数十 4、一词多义 ?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在括号中选出恰当的序号)A、代词,代人,代物,代事;B、结构助词,的;C、结构助词,舒缓语气,不翻译D、语末助词,不翻译;E、动词,去,往,到、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B的) 2、故时有物外之趣(的B ) 3、心之所向() 4、昂首观之( A ) 5、项为之强(A) 6、使之冲烟而飞鸣( A ) 7、为之怡然称快( A)8.至之市(E 去,往,到、) ?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A、用,拿;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B、把,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C、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D、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句式

一、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世说新语》) 儿女:古义: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今义:专指子女 2.为若柳絮因风起 因: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3.相委而去(《世说新语》) 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4.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禽兽之变诈几何(《狼》) 几何:古义:多少,文中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6.止增笑耳(《狼》)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7.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晓:古义:告知,开到今义:天刚亮的时候 8.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若:古义:第二人称代词,你今义:好像,如果 9.亦不能有所中伤(《杞人忧天》) 中伤: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约定 2.一狼洞其中(《狼》)挖洞 3.恐前后受其敌(《狼》)攻击 4.狼不敢前(《狼》)上前 (二)名词作状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世说新语》)在家里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世说新语》)在门外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按时 4.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每天 5.其一犬坐于前(《狼》)像狗似的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从通道 (三)动词做名词 1.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老师传授的知识 2.止增笑耳(《狼》)笑料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以……为枕 (五)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以……为快乐 (六)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新的理解和体会 三、文言句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 (2)唯读书是务。 --------------------------------------------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5、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 先自度其足。 ------------------------------------------------------- 而置之其坐。 -------------------------------------------------------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而忘操之()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1.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论语十二章 【春秋末期】孔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必背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佳肴《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逐字句翻译

8课《世说新语》两则译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的义理 俄而雪骤——不久,雪下得紧了 公欣然曰——太傅高兴地说 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落下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及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 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期日中——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 太丘舍去——陈太丘不再等候友人离开了 去后乃至——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元方时年七岁——陈元方那年七岁 门外戏——在家门外嬉戏 客问元方——客人问他 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陈元方回答说 待君久不至——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 已去——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客人便发怒说道 非人哉——不是人啊! 与人期行——和人家相约同行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元方曰——陈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不至——中午了您却没有到 则是无信——就是没有信用 对子骂父——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 则是无礼——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客人很惭愧 下车引之——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11课《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完整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凡先生①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②,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③;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④坊肆⑤中发书而对勘⑥之。或径行⑦平原大野,无足⑧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⑨;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注释】①先生:指顾炎武。②厄塞:险要的地方。③曲折:详细情况。④即:靠近,引申为走向。⑤坊肆:街市中的客店。⑥对勘:核对校正。⑦行径:直接行走。⑧无足:没有值得。⑨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凡.先生之游⑵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⑶或.与平日所闻不合⑷发.书而对勘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 ⑵或行径平原大野。 3、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4、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写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来这句话演变为哪句名言?

宋有狙公①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俄而④匮⑤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⑥ 于己也。先诳⑦之曰:“与若⑧芧⑨,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 【注释】①狙(jū)公:养猴子的老人。②狙:称猴。③口:口粮。 ④俄而:一会儿,不久。⑤匮:缺乏。⑥驯( 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⑦诳(kuáng ):欺骗,瞒哄。⑧若:文言文中 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⑨芧( xù):像树的 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狙亦得公之心( ) (2)损其家口( ) (3)充狙之欲( ) (4)与若芧( )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爱狙,养之成群 B. 能解狙之意 C.先逛之 D.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2)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 4.你从狙“朝三暮四”而怒,“朝四暮三”而喜中得到什么启示? (三)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②牛陇上,窃入学舍,听

七年级上册古文大全

七年级古文大全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 B.必无受利地一定 C.知以人之所恶恶劣 D.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

2018年部编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doc

2018 年 , 部 , 编 , 七年级 , 上册 , 古 , 诗文 , 理解 , 性 ,4 .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峨眉山月半 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九)《秋词》(刘禹锡)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 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 5、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

.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 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三)揣摩语言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

2017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班级:姓名: 《咏雪》 一、填空。 《咏雪》选自。作者是(朝代)(姓名),《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4、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 尊君在不? 四、一词多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

2、信 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必以信: 五、敬辞与谦辞 尊君:家君: 六、重点词语理解 A、太丘舍去舍:去: 九、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诫子书》 一、填空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将复何及: 四、阅读《诫子书》 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8、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只要有围绕学习、成才、修身养德、立志、惜时等阐述即可)

9、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狼》 1 3 4 6 8 10 11 12 14 16 18 1 2 3、敌①恐前后受其敌敌:__②盖以诱敌敌:_____ 4、前①恐前后受其敌前:___②狼不敢前前:_____ 5、之①又数刀毙之之:__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___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__④复投之之:_____ 6、以①投以骨以:__②以刀劈狼首以:__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掩耳盗铃 范氏①之亡②也,百姓有得钟③者。欲负而走,则④钟大不可负,以椎⑤毁之,钟况然⑥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也!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①范氏: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②亡:逃亡。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④则:但是。⑤椎(chuí) 槌子或棒子。⑥况(kuàng)然:拟声词,形容钟声。⑦逮(jù):急速地。⑧悖:违背道理,错误。 【阅读指津】 “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可笑的行为。他的可笑之处就在于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其实这是徒劳的!文章的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暗示国君,不要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因为过错是客观存在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负而走.( ) (2)则钟大不可负( ) (3)以.椎毁之( ) (4) 恶.人闻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3.“掩耳盗铃”的做法可笑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呆如木鸡 纪渻子①为王养斗鸡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③”。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④。”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 【注释】①纪渻子:人名。姓纪,名渻,子是对其的尊称。②斗鸡:是一种比赛,供人们娱乐。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③响影(yǐng):响,声响。影,影子。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④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阅读指津】 “呆如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呆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 庄子这则寓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鸡已.乎( ) (2) 犹.应响影( ) (3) 已.无变矣( ) (4) 望之似.木鸡矣(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