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审美的发展_中国故宫古建筑群的魅力_张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审美的发展——

—中国故宫古建筑群的魅力张钊(天津中天建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对中国故宫古建筑群的建筑形体及其构图原则的分析,阐述传统审美对当代设计实践的影响并提出不同时期建筑审美观所影响的建筑发展的方向应该是高度的理性技术支持和强烈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审美建筑艺术建筑设计发展

审视一座建筑,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当时人们在审美观念上的追求,使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中国的故宫一直被尊为建筑艺术的瑰宝,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规律——

—比例尺度恰当、构图均衡和谐、细部雕刻精美、视觉处理深入,即使经过了千百年,人们仍然被它们的美所感染和震撼。

1中国传统的建筑审美

如同诗文中的情感因素一样,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线的艺术又恰好是与情感有关。正如音乐一样,它的重点也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感情中的理性美。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出现在以抽象的线条、体积为审美对象的建筑艺术中,同样展现出中国民族在审美上的某些特色。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有机安排。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他确实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他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格。

北京的故宫现在是首都的故宫博物馆。故宫建筑的本身就是这博物院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物。他综合形体上的壮丽、工程上的完美和布局上的庄严秩序,成为世界上一组最优美、最辉煌的建筑纪念物,并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对建筑形体及其构图原则的研究曾是传统美学的核心内容,因此,长期以来围绕这一内容形成了许多建筑审美的标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在他的著作《论建筑》中写道:“我认为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谐,不论是什么主题,这些部分都应该按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既不能再增加什么,也不能再减少或更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无论是国内外,实际上,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审美就是以“恰当、匀称、优美、和谐”等为标准。

2审美标准的变化

在当代建筑思潮中,因审美倾向不同而形成诸多建筑流派,不论是后现代派、高技派,还是光亮派或新乡土派,都是以不同的审美观为基础的。过去那种以现代主义的“国际式”建筑为主流风格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建筑艺术思潮已经完全进入多元化时代,不论是坚持功能主义、粗野主义、纯净主义,或是主张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不论是重艺术表现,或是重技术和功能表现,都带给人们更多自由选择和评判的机会。这种多元化思潮带来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后果是对建筑审美标准的重大发展与修正。

由于当代审美观的多元化倾向和建筑美学追求“建筑艺术的意义”,传统建筑美学着重研究的“美感”范畴已被拓展,与构图均衡、比例和谐,以及视觉上的舒适度这些传统要素相比,当代审美观更加重视建筑艺术的“表现力”,甚至有时一件艺术作品可能很有表现力,但却很难谈得上美。当我们力图通过建筑表达某种内在含义的时候,建筑艺术作品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建筑形象本身并无美感可言,甚至使人感到怪诞,但只要它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能够满足某些现代人的猎奇心理,或是能够达到建筑艺术所要追求的意义,应该说它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自由的扭曲、翻转、切割表达了解构主义建筑师对建筑本质和审美体系的重新定义,反映了建筑师的情感和思想;美国加州贝斯特公司的样品展览馆,大门做成破碎的墙角,甚至可以自由开关,以隐喻某种深刻含义;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门前巨大的装置以及大厅屋顶各种不规则形状的屋顶采光窗使人印象深刻……虽然不能简单地评价这些建筑是否优美,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上的美学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往不曾涉及和想象的空间和渠道,这也是当代审美观的重要方面。

很明显,当代美学追求“非美”或“表现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是对建筑意义进行表达的结果,展示了建筑师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感受并表达出其自身情感,可以说这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发展和补充;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所谓“非美”和“表现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美学的基本构图原则,而是对传统法则的重新认识,是在建筑美学上注重追求事物意义,而非美感价值,因此,它与传统美学在认知上不是、也不应该是对立的,即使解构主义建筑师也会表达对故宫古建筑群的崇敬之情。当代建筑美学从单纯注重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本身,无疑为建筑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为建筑艺术思潮的活跃与多元化提供了实践基础。

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已经失去其传统地位,一来它不能满足现代的许多功能要求,二来也没有了足够的木材。除了个别情况,单层建筑围合成封闭院落并进一步组合而成建筑群体,已经不再是中国如今的主要建筑布局形式。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信息时代的迅速来临,全球的现代建筑具有了更多的共同特征。中国的现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各地的现代建筑在材料上、技术上乃至形式上都更加接近,从而给人们更加相似的审美感受。换句话说,中国的现代建筑在美学特征上更加远离了自己的传统建筑。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建筑师们都在呼吁并努力探求建筑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这恰恰从反面证明了世界现代建筑具有越来越多的共性,以至于逐渐失去了各自的固有性格。总之,中国古代建筑在自己的独特道路上发展到它的顶峰。而世界现代建筑,包括中国的现代建筑,则沿着更加宽阔的道路从古代建筑的侧旁走过。

一位建筑师拉斯顿爵士说道:“所有这些想法又回到希腊建筑长期积累的经验教训上了。试图在某些小的方面重新找到希腊人在建筑上的几何形体、基地和场所精神之间的确切关系,这一意义只能属于时间、地点和人以及在世上感到自由自在。”像拉斯顿一样,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古典传统所变现出的成就,认识到可以将美学要求转变成一种工人的灵活的语言符号,这种语言有利于外向具体化和自我实现

社科论坛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