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述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发育息息相关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育过程中所接受到的来自外界环境最主要的影响,是在个体的心理发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教育受到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内容要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教育又能够促进个体心理水平的发展。一:教育受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有顺序性的。人生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由一定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标志着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的发展外后阶段发展准备了条件,后一阶段的发展是前阶段发展得必然结果。因此,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允许渐进以适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已作了深刻阐释,如“读书在于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等等,都是关于教学要循序渐进而言的。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是指在同一年龄段的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和水平各有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是由于不同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所造成的。如受教育者有不同的爱好和特长,有的擅长文学,有的擅长数学,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美术等。

同时,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发展,个性特点及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德国法学家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九岁考入莱比锡大学,十四岁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9月7日《生活报》登载《美国一少年十岁拿学位》说的就是年仅十岁的美国少年迈克尔﹒卡尼特有两项世界之最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他六岁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小的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十岁大学生”。这些早慧儿童的智商发展速度和水平远远超过同龄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要考察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施教,使其不断提高。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而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又有变化和差异。如解放后的我国青少年智力和体力就超过解放前同龄人的发展水平。解放初期青少年智力和体力发展水平就低于进入新时期80年代后的发展水平。同一年龄的孩子,有的早熟,有的则晚熟。

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能教条地教育学生,应当以创造性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教育学生。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各个年龄阶段当中的一般相对稳定的特征与规律,作为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形式的客观依据,加强教育工作的计划性和主动性﹑创造性。人的发展可变性又要求教育工作者经常了解和把握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现实面貌,充分利用其发展潜能,调整教学计划和教育措施,提供符合受教育者心身发展的教育条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教育又能够促进个体心理水平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为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所肯定。如荀子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均说明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识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它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在最有组织的场所——学校这一特殊环境中进行的。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社会的,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的成长。

2. 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是受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委托,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他们明确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内容,把握教育方法﹑技术﹑技能,能按照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管教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3. 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使遗传素质和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当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与学校一致,教育者能按教育规律做好工作,学生又能积极主动参与时,教育就能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不能起主导作用。教育可以影响社会环境,但不能决定和改变整个社会环境,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组织其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同时,还应争取家庭和社区等社会力量的配合,协同一致地开展教育工作,才能使教育力量更大,教育效果更好。

影响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它们构成一个整体。每一因素有其独有的性质和特征,但不能孤立的、片面的考察某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四个因素的强弱、差异、组合可能是不同的。在考察影响人的发展的问题上,应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去把握。

常见的学习理论

常见的学习理论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一个心理学派。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标塑造人的行为;学习是经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主要观点有: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学习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强化是增强这个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地位。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直接地、机械地联结,而是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其主要观点有:学习是改变行为。学习是否发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目标可以用精确的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离不开内、外部条件。人的学习固然与外界刺激分不开,但人是有认知机能的,在学习时,他总是利用这一机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主动地去寻求外部刺激,进入内部认知过程。因此,学习既要重视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又要重视学习者内部机制的中介作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由结构主义发展来的一种哲学方法论,主要研究事物是否有结构,结构是从哪里来的,结构怎样建构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导致了一场教育心理学的革命,使认知主义学派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迅速发展。这一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