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与发展及政策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遇到一系列困难,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攀升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在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走过了近十年的时光。

今天,本课题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和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三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社会总量指标、经济结构指标和经济发展速度指标的变动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并在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在三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这不仅将有助于客观了解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也为更好的制定下一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本研究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对外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把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分别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做了对比,在总结以往政策的效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建议。

二、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总面积为78.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2%。

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经济实力雄厚的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以下将以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为划分标志,对比分析实施前后东北的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

1.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动分析
(1)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阶段(1979-2002):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呈现逐渐衰退态势。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GDP 增长速度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七五”时期、“八五”时期、“九五”时期和“十五”前三年东北地区的GDP 年均增长分别低于全国0.56、4.29、1.41和0.97个百分点。

二是GDP 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下降,经济总量位次连年后移。

东北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80年的13.47%下降到2003年的8.94%,下降了4.53个百分点。

表2 1979-2003东北地区GDP 年均增长率 单位:%
1979-1985“七五”时期
“八五”时期
“九五”时期
“十五”前三年
全 国10.347.9813.6910.3110.99东 北
8.61
7.42
9.40
8.90
10.02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所得
表3 1979-2003东北地区GDP 所占全国比重 单位:%
1979-1985“七五”时期
“八五”时期
“九五”时期
“十五”前三年
全 国100100100100100东 北
12.78
12.14
10.51
9.36
9.03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所得
(2)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阶段(2003-2010):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一是GDP 生产总值得到较快增长。

2004年东北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为15878.33亿元,到了2010年,东北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7493.45亿元,与2004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GDP
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与发展及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董宝奇增长了1.11倍,年均增长率为13.11%。

二是GDP 增长率变化相对比较平稳,经济发展速度稳中有升。

其中,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三年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3%以上, 2007年达到14.11%的经济增长高速。

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经济增长呈现了一定下降的趋势,但仍然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三是东北地区GDP 所占全国比重呈现U 字型,总体仍呈现上升趋势。

2004东北地区GDP 所占全国GDP 的比重为8.83%,到了2010年GDP 所占比重上升为8.98%,与2004年相比,东北地区所占全国GDP 的比重增长了0.15个百分点。

表4 2004-2010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和所占比重 单位:亿元
2004200520062007现值增速现值增速现值增速现值增速全 国
159878.3310.1%184937.3711.3%216314.4212.7%265810.3114.2%东 北
14544.6212.36%17140.7812.05%19715.1713.55%23373.1814.11%
200820092010现值增速现值增速现值增速全 国314045.439.6%340902.829.2%401202.0310.4%东 北
28195.6313.34%31078.2412.73%37493.4513.60%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所得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所得
图2 2004-2010东北地区GDP 生产总值所占全国百分比
2.产业结构发展变动分析
(1)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阶段(1979-2002):改革开放。

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增长明显放缓,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下降。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东北地区由于体制的拖累和相应的结构转换滞后,经济进入滞后增长期,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开始大幅度的下降。

一是第二产业所占全国的比重下降。

GDP 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13.4%
下降到2001年的11.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7.9%下降到2001年的10.23%。

二是第二产业增速落后于全国水平。

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落后于全国2.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放缓;第三,从三次产业所占比例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所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由1978年的64.30%下降到1985年的57.6%和2002年的47.16%。

究其原因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量的国有企业显得力不从心,市场竞争力下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直接影响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表7 1979-2002年东北与全国三次产业年均增长率
摘 要: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遇到一系列困难,为此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发展的战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发展机会。

振兴东北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部等发达地区的差距在缩小,逐步接近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目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要积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郑世林 王宏伟
第一产业年均增长率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
东 北 5.57%8.49%12.28%全 国 4.61%11.36%10.81%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所得
表8 1979-2002年东北地区三次产值 单位:亿元第一产业(现值)
第二产业(现值)
第三产业(现值)
1979
110.31326.5183.422002
1510.57
5396.94
4536.45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所得
(2)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阶段阶段(2003-2010):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

东北地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总体实力提高。

自2003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地区加大了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全面调整,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明显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总体实力提高。

一是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

从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上来看,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高出全国3.64个百分点,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二是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明显提升。

2010年,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2.51%和10.5%,比2003年提高了4.7和0.76个百分点,增长趋势明显。

表9 2003-2010年东北与全国三次产业年均增长率
第一产业年均增长率
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
东 北 6.29%15.72%11.53%全 国 4.58%
12.08%11.43%
表10 2003-2010年东北地区三次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第一产业(现值)
第二产业(现值)
第三产业(现值)
20031608.836081.965031.232010
3984.13
1987.20
13822.10
3.经济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分析(1)对外经济发展分析
首先,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 持续增长。

1978年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为28.1亿元,占当年东北地区GDP 总值的5.78%。

1990年“七五”计划完成时,东北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为418.79亿元,占当年东北GDP 总额的19.01%,增长了13.23个百分点。

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8332.03亿元,占当年GDP 总值的22.22%,分别比1978年和1990年增长了16.44个百分点和3.21个百分点。

其次,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 的比重持续增加。

从图8可以看出,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 比重的变化趋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4)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 比重持续增长期。

197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 的比重为5.7%,1994年为
27.10%,增长了21.4个百分点;第二阶段(1995-1998)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 比重持续下降期。

199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 比重比1994年下降了4.41个百分点,1998年更是创下新低为16.49%;第三阶段(1999-2007)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 比重持续恢复持续增长期;第四阶段(2008-2010)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 比重持续下降期。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10年东北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呈现了下降趋势,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1.52、8.33和6.09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所得图8 1978-2010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2)市场化程度分析
一是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例持续下降,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从图9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 比例呈现持续的下降趋势,但国有企业在企业总量中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1978年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例为40.65%,占整个东北地区的近50%,而同期全国的水平仅为18.56%。

1998年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例为25.61%,20年间下降了15.04个百分点。

2008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例为13.77%,与1998年和197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1.84和26.88个百分点,降幅较大,但仍低于全国7.91%的水平,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二是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

从图10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5)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上升期。

1978年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为1181.52万人。

1988年东北地区国有企人数增加到了1582.49万人,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0.34倍,截至到1995年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人数增至1700.15万人,与1978年和1988年相比,增长了0.43倍和
0.07倍;第二阶段(1996-2008)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下降期。

自国
有企业改革开始,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使得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的大幅度下降。

如2008年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仅为1997从业人数的43.18%。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所得
图9 1978-2010东北地区和全国国有化比例趋势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所得
图10 1978-2010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从业人员趋势
三、东北地区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
(一)东北地区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1.经济规模对比分析
(1)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地区经济规模呈现先强后减弱再增强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的GDP 均值增长率与全国水平持续缩小。

依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之前,东北地区的GDP 均值持
续高于东部、中部、西部和全国水平,呈现较强的增长趋势,如1978年东北三省的GDP 均值为485.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和全国水平的1.12、1.29、2.69和1.44倍。

然自改革开放以后,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造成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呈现乏力,经济规模明显减弱的现象,与东部的GDP 均值差距持续扩大。

2003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又出现了新的活力,表现出GDP 均值呈现了较强的增长趋势,与全国的GDP 均值增长率差距持续缩小。

如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和2010年东北地区的GDP 均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与全国的差距为-1.50%、-1.36%、-1.08%、-0.19%、-0.29%、1.63%、1.11%和0.60%。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图29 1952-2010年四大经济区域与全国GDP 均值变化趋势
(2)改革开放以来,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省的GDP 均值在全国所占的位置持续下降。

如表24所示, 1979-2002年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在全国的GDP 均值分别为757.71亿元、468.97亿元和300.62亿元,排名分别仅次于浙江、安徽和山西为第6、第14和第20位,分别比1952-1978年间下降了3个名次、7个名次和1个名次;2003-2010年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在全国的GDP 均值分别为3100.58亿元、1719.33亿元和1277.93亿元,排名分别仅次于河南、北京和山西为第7、第15和第21位,与1952-1978年先比分别下降了4个名次、8个名次和2个名次,与1979-200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个名次,下降趋势明显减缓。

表24 三个阶段各省的GDP 均值 单位:亿元1979-2002平均值
2003-2010平均值
北 京432.331894.44天 津293.031516.79河 北748.393371.39山 西305.531322.22内蒙古241.261475.83辽 宁757.713100.58吉 林300.621277.93黑龙江468.971719.33上 海979.364376.43江 苏1442.377567.09浙 江832.584296.93安 徽470.651990.63福 建424.212088.66江 西325.001354.92山 东1146.055868.43河 南750.853362.21湖 北622.802591.17湖 南482.471925.48广 东1377.207441.75广 西263.171119.77海 南81.84338.60重 庆
256.48
1111.86
四 川675.412805.29贵 州166.47616.54云 南268.47997.99西 藏23.50107.63陕 西312.651400.38甘 肃214.51858.81青 海40.42157.10宁 夏45.59181.84新 疆175.95664.15全 国481.482222.65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按可比价格计算所得)
2.三次产业增加值及产业结构对比分析(1)东北地区第一产业GDP 均值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从图30可以看出,从建国初期到2005年,东北地区第一产业GDP 均值均小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且变化趋势表平缓。

如1952年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均值为11.04亿元,分别小于东部地区的13.79亿元、中部地区的15.67亿元和全国水平的11.35亿元,略高于西部地区的7.44亿元; 2005年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均值为83.99亿元,分别小于东部地区的101.46、中部地区的102.12亿元和全国水平的84.74亿元,略高于西部地区的63.57亿元。

然自2006年起,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均值增长率持续高于全国水平。

如2008、2009和2010年东北地区的GDP 均值分别为99.85亿元、103.63亿元和109.22亿元,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7.84亿元、102.11亿元和106.75亿元,增长趋势明显增强。

(2)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在计划经济阶段和改革开放初期处于全国首位,1981-1985年间整体落后于东部地区,高于中部、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然自1996年以来,东北地区第二产业的整体规模又开始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五年以来经济增长趋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其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计划经济阶段时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辉煌时期,从历年的GDP 均值来看,东北地区第二产业整体规模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区域和全国平均水平。

但改革开放起,由于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呈现出经济增长乏力的现象,自1981年起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年均GDP (143.4亿元)开始落后于东部地区(148.26亿元),1996年又继续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和全国的GDP 年均值分别为:501.19亿元和494.66亿元)。

1998年开始国有企业大规模改革以来,东北地区第二产业的的增速又有了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增长趋势,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GDP 年均值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十一五”其东北地区和全国的GDP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05%、17.12%、18.47%、15.20%、15.45%、16.80%和14.79%、16.14%、16.41%、12.77%、12.38%、15.79%),与其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3)东北地区第三产业规模在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时期低于东部地区,高于中部、西部和全国平均水平。

但近5年以
来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扩大。

建国初期,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均值为6.15亿元,落后于东部地区的7.54亿元,分别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全国水平的4.86亿元、1.88亿元和4.6亿元,这一趋势一直保持到2005年。

自2006年起,东北地区与全国GDP的均值的差距持续扩大,如2006、2007、2008、2009和2010年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GDP均值的相差的绝对值为-419.81、-495.42、-547.65、-613.99和-679.19。

(4)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层次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仍属于“二、三、一”的模式。

如表25所示, 1978年四大经济区域和全国水平的产业结构模式为“二、三、一”模式,但东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2003年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已经超过了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所占比重较高,整体发展水平优于东北地区;2010年从三次产业结构上来看,东北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和全国水平,但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表25 1952、1978、2003和2010年四大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比
全 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19781:1.69:0.851:2.44:0.851:1.08:0.461:1.15:0.531:3.21:0.78 20031:3.59:3.221:5.66:4.831:2.55:2.311:2.12:2.211:3.78:3.12 20101:4.62:4.271:7.83:7.031:4.02:2.651:3.80:2.801:4.94:3.46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3.对外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对比
(1)对外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一是从全国和四大经济区域对外贸易总额所占GDP比重来看,1987-2009年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滞后,持续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自2008年开始,东北地区与东部和全国水平的差距有所减缓。

如图32所示,1987年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所占GDP的比重为14.72%,分别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水平33.36和10.86个百分点,2002这一差距继续扩大,东北地区分别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48.26和21.17个百分点,2008年,东北地区分别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61.31和30.54个百分点,2010年东北地区分别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53.72和27.29个百分点,差距有所减缓。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图32 1987-2010年四大经济区域与全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二是从1987-1993、1994-2002和2003-2010三个阶段全国及各省对外贸易总额均值来看,1987-1993和1994-2002两个阶段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省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均值在全国所占的位置持续下降;2003-2010年辽宁和吉林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均值持续下降,黑龙江有所上升。

如表26所示,1987-1993年这个阶段,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值分别为616800亿元、190081亿元和135679亿元处于全国的第4位、第11位和第13位,仅次于上海、河北和湖北;1994-2002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值分别为1467046亿元、273845亿元和269809亿元处于全国的第7位、第12位和第13位,仅次于福建、安徽和黑龙江,其中辽宁和黑龙江分别比1987-1993年阶段位次降了3位和1位,而吉林则同样处于第13位;2003-2010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值分别为5324438亿元、1456166亿元和995446亿元处于全国的第9位、第11位和第16位,仅次于天津、四川和河南,其中辽宁和吉林分别比1994-2002年下降2个位次和3个位次,而黑龙江则上升了1个位次。

表26 1987-1993、1994-2002和2003-2010各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值
单位:亿元
1987-1993平均1994-2002平均2003-2010平均北 京2657012 3821024 17847315
天 津226969 1217435 6092130
河 北216326 465107 2409341
上 海843614 3779322 24225653
江 苏510206 3303668 29286768
浙 江347938 2034115 15279915
福 建518534 1857068 6845346
山 东566231 2000698 11082351
广 东4659216 14206289 53867127
海 南122887 191613 545718
山 西46973 146859 846818
安 徽85909 299339 1385483
江 西76073 138394 922220
河 南103960 216444 1131287
湖 北152242 316482 1391501
湖 南123559 217520 869912
内蒙古61987 170302 630660
广 西114164 250809 923117
重 庆60117 150885 666518
四 川106728 250394 1543495
贵 州23356 63418 207689
云 南56333 185450 715528
西 藏4542 13790 41445
陕 西76813 192684 651087
甘 肃26957 54282 405052
青 海7810 16428 58201
宁 夏10472 33815 132432
新 疆53563 170485 1180797
辽 宁616800 1467046 5324438
吉 林135679 269809 995446
黑龙江190081 273845 1456166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3)市场化程度对比分析
一是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重位居四大经济区域首位,市场化程度较低;且1998年以后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迅速下降,与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距持续缩小。

依据资料显示,1978年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为40.65%,比东部地区和全国分别高出23和22.1个百分点,1998年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大规模改革,东北地区的国有比重迅速下降,但仍然偏高;2003年,东北地区国有化比重持续降低为17.29%,比东部地区和全国地区分别高出8个和8.39个百分点;截至到2008年东北地区的国有化比重降低到13.77%,分别比东部和全国地区高出6个和5.86个百分点,差距有所缩小。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图32 1978-2010年四大经济区域与全国市场化程度二是从各个省市的均值来看,1978-2002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国有企业比重在全国的位次没有变化,仍然较高;2003-2008年黑龙江的国有比重在全国的位次不变,吉林和辽宁的国有经济比重位有所下降。

从表27可以看出,1978-1993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国有化平均比重分别为35.83%、33.65%和43.12%,仅次于新疆、吉林和天津,分别位于全国的第4位、第6位和第7位。

1994-2002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国有化平均比重分别为25.93%、25.61%和31.45%,仅次于上海、吉林和新疆,国有化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在全国的位次没有改变;2003-2008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国有化平均比重分别为14.48%、13.97%和17.08%,仅次于海南、吉林和北京,与1994-2002年相比,辽宁和吉林在全国的位次均下降了2个位次,而黑龙江没有变化,仍然位居全国前列。

表27 1987-1993、1994-2002和2003-2010各省的市场化程度 单位:
亿元
1978-1993平均值1994-2002平均值2003-2008平均值北 京56.0747.7520.75
天 津45.6230.615.73
河 北17.1815.0410.84
上 海49.129.7412.67
江 苏14.0610.96 6.09
浙 江10.959.29 5.67
福 建16.4211.727.59
山 东12.9111.367.43
广 东16.7613.347.72
海 南32.6122.7614.59
山 西25.3622.3416.25
安 徽数据缺省数据缺省 5.35
江 西16.913.278.37
河 南12.9310.68 6.87
湖 北19.6914.358.33
湖 南13.2412.698.23
重 庆13.1810.377.29
四 川11.79.52 6.56
贵 州12.219.25 6.31
云 南13.4210.777.01
西 藏14.8312.3110.48
陕 西20.0216.4812.15
甘 肃17.0712.3510.24
青 海27.2517.8310.57
宁 夏27.1921.4112.12
新 疆42.3436.0523.12
广 西12.6910.1 6.93
内蒙古27.4123.7315.39
辽 宁35.8325.9313.97
吉 林33.6525.6114.48
黑龙江43.1231.4517.08
全 国17.9713.138.27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四、进一步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建议
(一)总结以往政策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1.总结以往政策的效果
(1)GDP增长率变化相对比较平稳,经济发展速度稳中有升。

自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的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2004年东北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为15878.33亿元,到了2010年,东北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7493.45亿元,与2004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增长了1.11倍,年均增长率为13.11%。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总体实力提高。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从建国初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演变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比为1:4.94:3.46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

1952年从国内生产总值上看,第一产业比重大,占39.45%;第二产业比重次之,占38.58%,第三产业仅占21.97%。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到了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变为:第一产业占10.63%,第二产业占52.51%,第三产业占36.87%。

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下降了31.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28.87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所占GDP的比重持续增加。

1978年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为28.1亿元,占当年东北地区GDP总值的5.78%。

1990年“七五”计划完成时,东北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为418.79亿元,占当年东北GDP总额的19.01%,增长了13.23个百分点。

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8332.03亿元,占当年GDP总值的22.22%,分别比1978年和1990年增长了16.44个百分点和3.21个百分点。

(4)国有企业比例持续下降,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1978年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例为40.65%,占整个东北地区的近50%,而同期全国的水平仅为18.56%。

1998年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例为25.61%,20年间下降了15.04个百分点。

2008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例为13.77%,与1998年和197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1.84和26.88个百分点,降幅较大,但仍低于全国7.91%的水平,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2.总结以往政策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规模,但经济增长速度较缓慢。

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的GDP从2002年的11443.96亿元增加到2010的37493.45亿元,同比增长了2.62倍,经济增长态势比较明显。

但是与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来说,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落后与东部、西部和全国平均水平。

如2003-2010年间,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GDP年均增长率分别高于东北地区0.17、0.6和0.13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但仍然还需进一步的调整。

经过了建国初期、改革开放阶段和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首先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10年第一产业占10.63%,第二产业占52.5%,第三产业占36.87%。

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下降了11.57和8.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9.87个百分点。

但是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落后与其他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增速相持平;其次,东北地区除在1952-1978年间年均值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外,其他三个阶段均落后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三,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年均增加值明显落后与其他三个地区。

因此,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

(3)对外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规模,但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由前文的研究可知,东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性。

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略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

但是进口额度和出口额度仅仅是东部地区的6.29%和7.39%,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4)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重位居全国首位,市场化程度较低。

由前文的研究可知,东北地区自国有企业改革开始,造成了大量国有企业人员下岗,形成了特有失业率居高,国有人员从业人数减少的的“东北现象”。

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东北地区与中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相比国有比重仍然偏高。

1979-1993年间东北地区的国有化比重仅次于东部地区的18.34%,略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003-2008年间东北地区的国有化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中部地区0.19个百分点。

(二)进一步振兴政策调整
目前,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前期振兴实践经验,全面谋划“十二五”振兴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抓紧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

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