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奇人辜鸿铭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辜鸿铭
在近代中西冲突、古今交汇的历史时代,辜 鸿铭的确是一道充满魅力的人文风景。其可观之 处,不仅在于其有怪诞的外表,奇异的行为和机 智、灼人、诙谐滑稽的名士个性;也不仅在于其 对人生、文明和东西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而更 在于他那独特的人生经历、风格、思想倾向等诸 多因素综合凝聚而成的深厚的文化蕴涵。 这位名震中外的文化人,本名汤生,以字行 世。他少年出洋,游学欧洲十余载,通晓英、德、 法、拉丁和希腊等近十门语言。年近而立之时, 正式返归中土。 回国后,他先是在张之洞幕府做了17年的洋 文案,后又督办过黄埔浚治局(“长江浚治局” 是根据《辛丑条约》中开浚黄浦条款,由上海道 设立的,与各国领事共同办理。)清末时曾官至 外务部的左丞。民国初年,他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8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 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 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 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
民国时期,辜鸿铭那副由灰色小辫、瓜皮小帽 和油光可鉴的长袍马褂所构成的遗老形象,就使他 成为京城街头和北大校园的一大景观。人们既以围 观他为乐,他也乐得以“京城一景”自嘲。 1921 年,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隆之介来华游历, 途径上海时,有一位西方友人曾握着他的手,特别 提醒:“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去一见 辜鸿铭!”事后,这位作家欣然承认,其友人此言 “真不我欺”。
一、生平

辜汤生(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鸿 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 易者。 英文名众多,初用Koh Hong-beng,回国用Ku Hweng-Ming,另外还有Kaw Hong Beng、Amoy Ku,但各 位更熟悉的是Tomson。 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 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 《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 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 《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 化和精神。



• •
• •


他自称“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父亲辜紫云,母亲为葡萄 牙人。 1867年,辜鸿铭随其橡胶园主英国商人布朗前往苏格兰。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 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于1873年考入爱丁堡大学文学院攻读西 方文学专业,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并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 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辜鸿铭入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土木工程文凭;后又去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学。 1880年,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1881年,他遇到马建忠并于其倾谈三日, 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 1885年,辜鸿铭前往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张之洞实施新政、 编练新军,也很重视高等教育。在辜鸿铭鼎力谋划下,辜鸿铭拟稿,再呈张之洞审定,于光绪十九年十月 二十二日(1893年11月29日)以《设立自强学堂片》上奏光绪皇帝,筹建由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 等学府——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得到钦准。自强学堂正式成立后,蔡锡勇受命担任总办(校长), 辜鸿铭任方言教习。辜鸿铭授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全校师生景仰,成为自强学堂一代名师。 1905年,辜鸿铭任上海黄浦浚治局督办。1908年宣统即位,辜任外交部侍郎,1910年,他辞去外交 部职务,赴上海任南洋公学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后,辜辞去公职,1915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 文学。其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于1909年出版,《中国人的精神》(《春秋大义》)于1915年出版。 1924年,辜鸿铭赴日本讲学三年,其间曾赴台湾讲学,由台湾远亲鹿港辜家的创始人辜显荣招待。 1927年从日本回中国。1928年4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作为一个文化人,辜鸿铭令人侧目的奇异之点颇多,约而言之,起码有如 下数端: 一是具备罕见的语言天才,尤其是英文造诣,生于西学东渐之潮,不懈地 致力于文化输出工作,且极具世界效应。他是中国人中独立完整地英译儒经的 开拓者,享有以“哲学家”、“东方文化代表”驰名西方的特殊名望,他无愧 为近代中国第一人。在他之后,也仅林语堂一人享有殊遇。此外,他还是近代 中国学者中被日本聘去讲学时间最长(1924年至1927年)的一位。 即便作为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辜氏也有别具特色之处。他的思想既不同 于晚清的一般洋务派、顽固派和“国粹派”,也有别于民初的“东方文化派” 和日后的新儒家。至于说到其逸闻轶事的流播之广,古怪名声之响亮和神秘色 彩之浓厚,近代文人中也鲜有可以同他相提并论者。 不过,辜鸿铭最让人惊奇的一点,还在于其通晓西学而又趋极端保守的内 在矛盾。他自幼受过系统的西式教育,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都曾十足的西方化, 回国时连汉语也说得不很好。但回国后却并不见其明显激进的思想表现,而是 一头扎进儒家经典,钻研、玩索并很快归服儒家传统。其态度后来还日益保守, 以至于发展到连纳妾制、小脚和辫子等“国渣”陋俗也不愿放弃的顽固程度。 这种奇异的文化现象,着实堪称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

在其著作《中国人的精神》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优点概括 为“温良”(英文:gentleness),并说道:“中华……民族精 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辜鸿铭是坚决的保皇派,即使民国时期在北京大学讲课,仍 然留着大辫子,带着书童。他喜爱中国姑娘淑姑的小脚,酷嗜 嗅女人小脚。对于清代文化如缠足、长袍、马褂、辫子、娶妾, 辜鸿铭坚持终身。辜鸿铭娶了淑姑不到一年,又纳日本大阪心 斋桥人吉田贞子为妾。 当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免职时,他也愤而辞职,曾说: “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 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 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但他反对袁世凯的恢复帝制。


• •
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 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袁世凯出身行伍,喜欢强调自己没学问但是善于实干。他曾经向 德国公使吹嘘说:“张中堂(张之洞,是探花出身) 是讲学问的;我 是不讲学问的,我是讲办事的。”袁世凯的幕僚将这件事得意地告诉 辜鸿铭。辜鸿铭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 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 后袁世 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 热闹了三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