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编制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组

二00八年十一月

附件三:

目录

1.

任务来源...............................................................................................................................1 2. 编制依据. (1)

2.1法律法规依据 (1)

2.2 技术依据................................................................................................................................2

3.

编制原则...............................................................................................................................2 4. 导则结构及内容说明.. (3)

4.1 组成结构 (3)

4.2 主要内容说明 (3)

5. 主要工作过程 (8)

5.1 筹备阶段 (8)

5.2 实验与研究阶段 (8)

5.3 导则编制及文整阶段............................................................................................................9

6.

与同类标准的水平对比分析...............................................................................................9 7. 实现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10)

7.1 管理措施建议 (10)

7.2 技术措施建议 (10)

8. 导则完成单位 (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说明

1. 任务来源

在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资源、公共卫生的载体和自然生态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及污染日趋严重。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已形成了约3万—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与此同时,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严重污染。因此,对地下水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导和规范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控制对地下水的污染与过度开发,保护地下水环境,为规划、区域开发及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于2002年下达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地下水导则”)的编制任务,项目统一编号158号。

2003年地下水导则的研究与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核心组。各方亦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了课题小组,在各自分工的领域内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实验、验证工作。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依托国家“973”课题“北京城近郊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和污染动力学过程”(G1999045706)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在不同污染源条件下的典型包气带和含水介质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和防护能力,建立了地下水环境系统中典型污染物的迁移、溶解、沉淀、降解动力模型,为地下水导则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分级及模式、参数的选取等提供了科学论据。

经过几年的努力,标准编制组成员在总结以往地下水研究成果(特别是国际、国内近两年来的研究成果)、水文地质勘测与实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的工作

经验,进行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地下水导则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并多次向国内知名的从事地下水研究的专家征求意见,最终编制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上报环保部。

2. 编制依据

2.1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8.29);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12.3);

2.2 技术依据

HJ/T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T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GB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T14158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规范(比例尺:1:50000) GB/T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H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3. 编制原则

a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b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源头控制、改善环境为核心,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地下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利用。

c )反映国内、外有关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便逐步与国际接轨。

d )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的总体要求,突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特点,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特征及建设项目的特点提出评价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