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河南省水利厅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水利大省。近年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连续几年遭受旱涝灾害的情况下,2006至2010年我省粮食产量连续突破1000亿斤,今年通过实施抗旱应急灌溉工程建设河南夏粮又喜获丰收,总产量达626.3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河南省水利厅党组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把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农村水利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止8月25日,全省已有49个县(市、区)成立基层水利服务组织654个,落实人员编制2800人,落实人员经费2472.1万元,落实办公经费706.9万元,落实办公场地21.8万平方米。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一、提高认识,精心安排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

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是河南省农村水利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着眼加快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大局,深化认识,完善思路,增强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精心组织,科学谋划,不断突出强化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增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紧迫性的认识。我省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整体上建设滞后、管理缺位等问题还十分突出。一方面,投资缺口较大,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率低、工程老化失修、除涝标准低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全省还有1600万亩的麦播耕地还属于“望天收”,小型农田水利基本上还在“吃老本”,修建于20年前的田间桥、涵、闸等由于缺乏投资、管护不到位,损毁比例达60%;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不健全,缺少专人管理和养护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长久下去,将造成新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出现新的病情和险情、效益衰减的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农业灌溉、防汛抗旱效益的发挥和工程安全问题。我们各级水利部门认识到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晚建不如早建,小建不如大建,只有下决心完善机构和充实人员,重新整合力量,转变工作职能,创新运行机制,才能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是提升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现实性的认识。在我省的乡镇机构改革中为解决乡镇事业站所机构多、人员多、经费缺乏保障、运转困难的问题,片面强调减人减事减支,多数乡镇水利站被简单地撤并,资产大多被分割平调,人员被大量分流或安排从事其他工作,公共服务能力受到削弱。服务机构的长期缺失造成小型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大,效益严重衰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处于“农民不管、集体不管、机构不管”的“三不管”状态,相当一部分与农民群众有着直接关系的小型水利工程缺少维修养护、损毁严重,难以发挥效益。我们认识到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立足提升公益性服务功能,着力解决经费保障、服务手段、人才支撑等关键问题。

三是提高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重要性认识。近年来国家对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工程等一大批与群众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小型水利工程投入力度不断加强,但由于工程量大、点多、面广,县级水利部门在建设上有些力不从心,管理上有些鞭长莫及,因此迫切需要一支专职、专业队伍承担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缺失有可能使得这些工程面临像过去那些水利工程同样的命运:缺少维护,功能减弱,效益低下。我们认识到水利基层服务机构的现状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着未来农村水利的发展。

二、务实创新,扎实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

我省共有158个县(市、区),2358个乡镇。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涉及面广,触及层次深,任务艰巨,工作难度大。我们以典型引路,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为目标,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改革。

一是致力于思路创新和典型引路。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建设并不仅仅简单恢复乡镇水利站,更重要的是要以明确公益性职能,以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水利服务和技术支撑为目标。在机构性质上我们明确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是乡镇水利公益性服务主体;在管理体制上,既可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也可实行“双重领导,以块为主体”的管理体制,明确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安排、指导,从根本上加强了行业指导,稳定了推广队伍,提高了服务水平。我们及时发现并培育了三门峡市陕县的成功经验,总结以后在全省进行推广,起到了明显的引领作用。同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了《关于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农田水利项目资金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开展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各级政府切实加强了对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了的协调机构,水利部门与组织、人事、编制、财政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制定方案,确保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工作按照要求顺利推进;长葛市成立由市直有关部门和乡镇组成的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乡镇负责从农业服务中心抽调人员充实到水利服务管理站和机构组建;水利部门负责水利服务管理站职能确定和业务指导;编制部门负责人员编制调整;土地部门负责机构用地调整;财政部门负责对乡镇水利服务管理站人员和业务经费进行核实。部门分工合作,确保了乡镇水利服务管理站在短时间内得以组建。

各地还借鉴已有的经验稳步推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沟通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机构,稳定队伍、改善条件,创新机制、提升素质,全面推进建设工作。

二是致力于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着眼于我省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乡镇机构改革的需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合理布局基层水利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基层水利技术队伍建设,健全公益性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明确性质、理顺体制、理清职能、严格核编、加大投入、强化

队伍等一系列措施,力争用一年左右时间逐步构建起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乡镇水利服务机构为核心,抗旱服务、抢险救灾、水利技术推广等队伍为基础,城乡供水、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涉水企业、民间用水管理组织广泛参与,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职工稳定、分工协作、运转协调、服务到位、充满活力、农民信赖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新郑市形成了市水务局、乡镇水利服务站、村“六护员”管理队伍三级水利服务网络,全市已恢复和成立7个乡镇水利站,明确为水利局的二级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容水利建设和工程管理,对村级“六护员”业务进行指导;每个乡镇按照区位都成立了“六护员”管理站,设管护员若干名,保证本辖区内的井渠、林木、道路、电力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市财政每年落实500万元作为“六护员”管理队伍的工资、工作经费;通过三级水利服务网络建设使水利服务职能延伸到村、到农户,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有效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运行不畅、效果不好”的问题,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发挥效益。

三是致力于保障机制的落实。为稳定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公益服务的积极性,我们明确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县级财政负担,在办公条件和装备上结合中央水利项目与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使之与人员机构、服务职能相适应。按照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工作性质和实际工作需要,在设施和业务技术方面进行要求达到“四有”标准,即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独立办公场所。目前,我省已成立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中大部了分都已由县编办明确为事业单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我们结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能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视频培训设备、测量仪器、检测仪器、计算机、灌溉试验设备、移动测墒仪套、小型田间工程施工机械、抗旱用灌溉机械等设备,提升服务能力。陕县财政拿出100万元给每个乡镇水利服务中心配备设备,配置了办公桌椅、文件柜、计算机、防汛抗旱专车辆、抗旱机具等设备。

四是致力于人员队伍的建设。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用人制度上,我们要求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公开公正、竞争上岗、定期考评、合理流动”的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陕县、宜阳县等地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乡镇水利管理站。由县人事部门负责竞聘人员有资格审查、考试等工作,县纪检部门全过程监督,做到“公开、平等、择优”。对工作人员实行绩效考核,建立工资与绩效挂钩,根据不同职位和岗位,实行相应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标准。县水利主管部门每年要明确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任务和要求,年终由县水利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根据服务中心所完成目标任务情况、服务效果和满意程度,以及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确定绩效工资的发放。实行一年一考评,对考评不合格人员不发奖励工资;对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人员按规定处理。

各地还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的规定,结合推广职业资格准入制,搞好水利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素质提升教育培训。陕县要求基层水利服务中心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