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7-11
作者简介:伍俊斌(1978-),男,湖南娄底人,中共中央党校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社会政治哲学研究。
第22卷第4期2005年10月东 疆 学 刊Dong jiang Journal Vo l.22N o.4Oct.,2005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
伍俊斌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摘 要: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主要体现在:大力发展人民民主,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实现执政党自身的现代化;全面落实依法治国,保障法律的至上性和公正性,切实建立有限政府,提升决策理性,实现公共权力的合理化。
关键词:政治文明;民主;党的建设;依法治国;有限政府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05)04-0087-5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这个“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确立,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的新的重大认识。它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标志着党对人类文明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为了中国的富强,它基本上是中国寻求新文明秩序的历史过程。”
[1](P53)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寻求建构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新文明秩序的过程。中国要真正融入全球化进程,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流砥柱,由此确立在当今世界的大国定位,我们必须完成制度接轨的两大任务——经济市场化与政治民主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中国的经济体制已基本实现与世界接轨,开始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成为党的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全人类
的解放事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时
期。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取向来看,其战略重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人民民主
民主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思想家希罗多德,其本义是人民的统治或人民的权力。民主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向度来理解。狭义的民主从其合法性角度讲就是多数人统治,从其程序性角度讲就是竞争性选举。广义的民主通常被表述为自由民主或民主自由思想,它标志一种思想范式,一组价值观念,一个思想体系。它已成为当代政治学和政治哲学领域的主流话语。
在我国,关于民主是目的还是手段的争论至今仍不绝于耳。其实,手段也好,目的也好,都以国家的目的为依归。民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就政治体制建设本身而言,民主应该被看作是目的,而且应该首先当作目的,因为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民主不仅存在于形而下的制度层面,更体现了一种形而上的价值和追求。它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强烈的平等要求,人们对平
87
等的呼声往往导致对民主的诉求。
在过去200多年里现行的西方民主制与早期的资本主义民主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公民权利不断扩大、政治监督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但这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它们仍就用财产来限制和排斥劳动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国家权力仍就控制在资本家手中,金钱仍就是政治的母乳。西方式的民主离不开特定的国情及其成长和发展的土壤,我们可以学习其中的某些原则、程序和方法,但决不能照搬其模式。一党制和多党制、一院制和两院制、行政主导和三权分立都不是区分民主与否的根本标准,判断民主政体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真正代表和实现了大多数人的正确意志,广大人民是否真正当家作主。我们应清楚地看到西方式的民主既导致过“多数人的暴政”,也出现过少数人的意志压倒多数人。多党制是西方民主制建立的先决条件,但它时常成为玩弄民主的祸根。西方民主制中愈演愈烈的党派之争、相互掣肘、相互扯皮是不可不察的制度缺陷。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其他形态的政治文明的根本区别。大力发展人民民主是一个系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完善的过程。(1)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这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民主制度说的是一种公共权威、一种国家制度。中国的政治转型应着眼于强化和改善公共权威,并使之民主化,而绝不是盲目地取消和限制公共权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使党和国家的权力配置、相互作用和运行机制更趋科学合理,既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精神,又有一整套法律制度加以保障。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的精神实质是同一的,或者说是一体两面。我们要依法治国,首先就要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法治的基石。在我国党的领导权力和人大的监督权力是最高层次的权力平衡关系,党对人大的制约体现党的领导,人大对党的制约体现人民民主。(2)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党内民主生活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民主的发展程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对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具有很大的示范、指导和促进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充分保障和体现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权利和地位,进而有力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建设。(3)迅速发展基层民主。民主政治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承诺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有效参与,有序地扩大公民参与公共政治是建设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增强民主意识、提高民主素质和能力、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广泛实践。发展基层民主提高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政治民主和强有力地推动当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我们在完善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原则的干部选任制度中,要逐步扩大“民选”的广度和深度,以健全的制度体系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并通过实行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差额选举,使党政官员的选举更富有竞争力,真正贯彻人民的意愿。还要把那些在西方国家广泛施行的不具有阶级性的制度,如弹劾制,回避制,引咎辞职制,限任制等,转化为我们用以管理干部队伍的有力措施。(4)警惕和防止泛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作为社会思潮,其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民主化和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大众化和平民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根据,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它坚决反对精英主义,忽视或极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反对政府干预,极端否定和反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它最终只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全面失序。
中国是一个具有长期均平思想传统的国家,政府的超度强制和社会的极度松散曾经是中国积贫积弱的两大顽症。因此,中国的民主建设只能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依归。保持社会稳定是一切发展的先决条件,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政府的优先社会目标。以牺牲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代价的民主化建设是一种决不可取的形式,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我们只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扩大民主,做到推进民主建设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辩证统一,做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的辩证统一。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