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1年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进展与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
2007-2011年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进展与不足
杨凤军
(成都体育学院 外语系,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论文对2007-2011年间我国新闻翻译论文进行收集、归类和总结,指出我国新闻翻译研究在近5年中取得的进展与不足,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翻译研究;进展;不足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193-04
引言
新闻翻译是国际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媒体的国际新闻传播活动日益活跃,新闻翻译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黄勤(2007)对1979-2006年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析,指出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不但成果数量逐渐递增,而且研究范围呈现出“宽泛多元”趋势。
尽管如此,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1.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理论层次研究亟待加强;2.研究的媒介形式和语种转换形式单一;3.缺乏方法论指导,研究方法多为经验式、散点式的评论;
(4)缺乏独立学科意识。
在过去的2007-2011期间,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进展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本文通过对5年间发表在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论文进行归类分析,试图对此作出回答。
一对五年间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的收集和归类
笔者于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间以“新闻翻译”为主题对5年间的新闻翻译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得到论文984篇。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全面,笔者对检索到论文逐一阅读,剔除会讯、启事、通告和图书推介等71篇及与新闻翻译研究无关的论文326篇后,得到论文587篇。
所得论文分布情况见表1。
与黄勤(2007)相比,5年间新闻翻译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1.论文数量增长明显,年均递增近16%。
2.发文期刊及研究人员分布更加广泛。
1979-2006年外语类期刊刊文比例较高,而新闻类期刊只有4篇。
2007年以后,新闻类期刊的刊文比逐年上升。
同时,其他期刊种类和刊文量也增加明显。
从作者来源看,有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高校师生,也有政府外宣部门和专业出版机构编辑,甚至外文局翻译(译审)等。
3.小语种的新闻翻译研究在数量、范围上都有增长。
1979-2006年间只有5篇关于小语种新闻翻译的文章(4篇日-汉和1篇汉-藏翻译)。
近5年中达到13篇,除日语3和藏语2外,还有蒙古语2,壮语2,俄语1,德语1,哈萨克语1和波斯语1。
表1.2007-2011年我国新闻翻译研究论文主要分布期刊、发表年份和数量统计
期刊类别发表年份累计(篇)百分比
2008200920102011
2007
外语类期刊12 11 7 14 16 60 10.2%
新闻类期刊 5 10 15 26 36 92 15.7%
其他期刊70 71 106 88 100 435 74.1%
累计(篇)87 92 128 128 152 587 100% 此外,研究的主题也更加广泛。
除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原则、新闻翻译批评、新闻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和书刊评介(黄勤,2007:24)外,笔者在反复比对内容的基础上又新增7个主题,见表2。
收稿日期:2012-03-19
作者简介:杨凤军(1971-),男,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
193
194 表2.2007-2011年我国新闻翻译研究主题统计一览表
新闻文体特点及研
究方法 研 究 主 题 翻译
理论
翻译原则
翻译批评
标 题 翻 译
导 语 翻 译
词汇、句式、修辞、标点、语篇翻译
译者主体性
口译研究
手语翻译
翻译研究综述
翻译史料考证
翻译语料库
翻译质量评估 书刊评介
累计(篇)
120 14 240
累计(篇)
122 24 36
361 10
8 3 2 2 1
1
4 587 20.4%
2.4%
40.9 %
百分比
20.8%
4.1%
6.1%
63.7%
1.7%
1.4%
0.5%
0.3%
0.3%
0.2%
.2 %
.7
%100%需要说明的是,在归类时我们发现一些论文的界限不如我们想象的清晰,因此这样的归类并非绝对,只是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的发展态势。
二 五年来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综述
(一)新闻翻译理论
2007年以前应用的理论主要有功能翻译理论、关联理论、语域理论、语境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主述位理论和互文性理论等(出处同上)。
五年中除以上理论外,新增的理论主要有顺应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传播学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后殖民理论和模因论等。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选择发生在语言的每一个层次上。
这一观点适用于新闻翻译,因为在新闻翻译的整个过程,无论是从原语文本的选择到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从原语文本意义的理解和传达到目的语文本中字、词、句意的确定,都需要译者不断地做出选择和顺应(尚亚宁、寇歌,2011:104-105)。
黄勤(2008:54-58)尝试将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到新闻报道中的转述话语分析中,指出“转述话语是报道者进行意识形态操控的重要方面。
报道者通过有目的、有选择地援引不同利益集团的典型话语,向读者再现或强化自己需要的声音,同时湮没那些‘无关紧要’的声音,并进一步选择为自己需要的转述方式。
翻译时,译者有必要对转述话语的方式、内容等进行必要的取舍和调整,以适应于目的语主流意识形态。
唐佳梅(2007:114-116)将传播学的“5W 模式”应用到新闻翻译中,提出对新闻翻译的原语传播和目的语传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在目标语言环境中获得最有效的传播效果。
生态翻译理论最基本的一个观点是翻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张锦,2011:107)。
翻译新闻英语时,译者会受到其所处的生态翻译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文进行添加、删减或改写(郭英珍,2011:36-38)。
魏涛(2008:95-98)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译自外电的国际新闻作为分析样本,从后殖民理论权力差异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媒体在选择新闻文本和进行报道时被迫失衡的现象,指出这种国际新闻的单向流动不仅仅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新殖民现象。
因此译者首先应按照平衡的原则选择翻译素材,其次,翻译时忠于事实比忠于原文更为重要。
陈晓莉和文军(2011:51-55)讨论了新闻标题翻译中的模因现象,指出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尽力让目标文化中的读者把翻译成果当作强势模因来欣赏的过程。
译者需要创作出强势的译语模因,使原语模因在变换了生存环境的时候仍然能通过语言环境的各种选择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经过5年发展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在理论层次上有了明显提高,已经超越翻译和新闻的二元视域,正朝着跨学科多元化方向迈进。
(二)新闻翻译原则
“信达雅”、“功能对等”和“等值标准”等是2007年以前研究者关注的主要翻译原则(黄勤,2007)。
5年中新闻翻译原则研究不断有新的观点出现。
王瑞玲(2007:49-51)认为‘信达雅’标准完全适合新闻标题翻译。
“信”即准确理解英语新闻标题,尤其要透过字面理解其深层含义,务使译文不背离原文;“达”即用汉语充分、通顺地表达英语新闻标题的全部涵义;“雅”即使用规范化汉语,契合受众心理和文化,使译文能为受众理解接受,同时巧用各种文字技巧或修辞手段,提
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文军和宋佳(2007:69-70)提出英语新闻评论的编译原则包括:编译新闻时要根据新闻政策、报道内容、国家利益删减、挑选、概括相关新闻材料,补充背景知识。
对政治性言辞的翻译树立内外有别的政治立场,视情况,予以必要的修正、删减和补充等,使读者不至被误导;确定新闻的主题,编译中始终围绕该主题;重新安排文章脉络,使叙述井然有序;注意“新闻性”和“时效性”。
文有仁(2008:68-71)分析了新闻报道中外国专名翻译中的乱译、误译现象,提出外国专名的翻译应遵守“名从主人”的原则;归口权威机构;遵循传统译名;少用缩略语和慎用音译词等办法。
徐燕(2008:61-62)对林克难的“看、译、写”原则中的“看”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指出译者不可一味以“看”平行文本为导向,应先在宏观上明确翻译目的,微观上分析目的语读者接受性后才可借鉴平行文本。
(三)新闻翻译批评
2007年以前新闻翻译批评是一个薄弱环节,除了研究成果较少外,研究的范围主要探讨的是新闻翻译中的误译现象(黄勤,2007:25)。
5年中这一主题受到更多关注,涵盖的范围也有拓展。
张健(2007:28-32)概括了造成我国报刊英语新闻误译的原因,包括:曲解原意,擅改定译;欧式中文,僵硬费解;忽略原文,滥用想象;避实就虚,令人误解;移花接木,为求“爽快”。
为避免以上情况出现,记者译者既要遵守新闻报道原则,又要遵循新闻翻译规律,既要克服由于能力有限产生的误译,又要防止为了行文方便而有意误导。
王平兴(2007:61-64)指出新闻中译英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话语,比较理想的结果是“近似对应”,但要警惕“伪对应”,即那些形式上似乎完全一致而实际内涵根本不同的词语,它会引起读者的错觉,甚至可能导致与传播者主观意愿完全相反的结果。
方瑞(2009:31-35)考察了汉语新闻英译中数据引证上的问题,指出数据引证的翻译问题不能小视,因为它实实在在地影响译文的质量。
贾卉(2008:27-31)分析了意识形态对美国《新闻周刊》涉华词语的翻译的影响,指出意识形态不仅影响译者的取材和翻译策略,而且也影响着译者对原文语言及文化上的解读。
为迎合译入语读者的主流意识和审美习惯,译者采用异化、对原文操控和误译等策略。
(四)新闻文体特点及研究方法
黄勤曾指出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更多体现的是实践层次,而非理论层面(黄勤,2007:25)。
5年中,这一主题的研究范围和理论层次都有突破。
除标题、句式、语篇等继续受到关注外,新闻导语和网络新闻翻译是最突出的两个方面。
在统计的结果中,篇名包含“新闻导语翻译”字样的文章就达到14篇。
王银泉(2007:58-62)指出中英文新闻导语的一个最大不同就在于导语的撰写方式。
汉语导语中事件是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导语往往按照新闻事实的重要性递增来呈献给读者或观众的;而英语新闻则恰恰相反,导语是按照新闻事实重要性递减方式出现。
他提出翻译外宣电视新闻导语时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调整句式顺序;(2)大量运用解释性翻译;(3)重组和改写句式结构。
谭玮(2008:14-16)也比较了中英新闻导语,指出(1)英文导语信息较为简洁,中文导语的内容相对详细;(2)英文导语强调who/what要素,而中文导语多强调when 和where要素;(3)英语导语中的新闻来源通常放在末尾,中文中通常置于句首。
陈彩云(2011:65-69)比较了中英新闻导语篇章推进方式,指出一般情况下,中文导语的篇章推进方式是由新闻背景推向新闻事实,而英文导语则从新闻事实推向新闻背景。
网络新闻翻方面,篇名包含“网络新闻翻译”的论文有45篇。
徐林(2011:69-74)从5个方面对此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稿件选取上,须选取新闻价值大的稿件,并做好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判断。
(2)标题翻译须遵守以下几项原则:吸引眼球;独立存在,不依赖于导语、内容和图表;包含关键词,易于检索;简明扼要,保持页面美观;时态语态上,刚刚发生的事件或客观事实使用一般现在时;正在发生的事情使用现在进行时;多用被动态,突出核心内容。
(3)摘要的翻译/编译上,应充实简短。
(4)导语分为概括式导语和引导式导语。
概括式导语开头的文章称为倒金字塔式,段落的排列按重要性逐渐下降;引导式导语多用于新闻特写。
它不是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炼,而是营造气氛,将读者带入故事中。
保持简洁的原则也适用于网络新闻导语的翻译。
(5)正文编译上,要确保传达愿意;尽量使用活泼、丰富多彩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结构上,硬新闻一般采用倒金字塔式,软新闻要做到清晰流畅、条理分明;形式上,要发挥网络优势,善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
(五)其他主题研究
除书刊评介外,译者主体性研究、口译研究、史料考证、研究综述、语料库、质量评估和手语翻译等是近几年新出现的内容。
译者主体性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金坤主(2011)。
他探讨了译者主体性中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指出译者作为协调原作社会宏观因素和译入语社会宏观因素的媒介,其主体性作用越加突显。
口译研究中,刘海萍(2011:108-110)探讨了顺译在新闻英语口译信息处理中的作用,包括加大信息容量;减少记忆压力和提高认知资源的分配效率。
史料考证上,徐新平(2008:30-35)考证了魏源和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及翻译思想,尹文涓(2009:217-220)考订了林则徐组织的译报活动。
研究综述方面,除黄勤(2007)外,赵红芳对我国新闻翻译的历史进行了总结。
书刊评介方面,有4篇论文。
此外,语料库建设、质量评估和手语翻译等也受到关注,但从收集到的论文成果看,有关这些主题的论文还比较少,且研究深度有待深化。
195
三我国新闻翻译研究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新闻翻译研究在过去5年中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独立学科意识有待加强。
新闻翻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独立学科意识有待加强。
2.研究内容比例失衡。
文体特点和研究方法这一主题的论文占到总量的63.7%,大大超过其他主题的比重。
口译研究、语料库建设、质量评估等方面则少有关注。
从语种上看,关于小语种翻译的只有13篇,还不到总量的1%,转换形式单一的问题仍未得到改观。
3.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实证研究很少,总体还没有改变黄勤所说的“经验式”评论状况。
结语
五年来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不但在数量增量明显,而且在研究层次上已经超越新闻与翻译的二元视域,正朝着跨学科多元化方向迈进。
尽管如此,我国新闻翻译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要推动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的持续发展,需要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陈彩云.中英新闻导语篇章推进方式比较及其对翻译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65-69.
[2]陈晓莉,文军.英语新闻标题翻译中的模因现象[J].上海翻译,2011,(2):51-55.
[3]方瑞.新闻翻译数据引证汉译英典型问题解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9,(1):31-35.
[4]郭英珍.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新闻英语汉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1,(4):36-38.
[5]黄勤.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上海翻译,2007,(3):23-27.
[6]黄勤.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翻译分析——以转述话语的翻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3):54-58.
[7]贾卉.意识形态与美国《新闻周刊》涉华词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8,(2):27-31.
[8]金坤主.新闻翻译的汉英超文本对比分析——以译者主体性为视点[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10):111-112.
[9]刘海萍.顺译与新闻英语口译信息处理探微[J].新闻知识,2011,(1):108-110.
[10]尹文涓.林则徐组织译书译报活动的几点考订[J].译林,2009,(1):217-220.
[11]尚亚宁,寇歌.顺应论观照下的新闻英译问题研究[J].新闻知识,2011,(12),104-105.
[12]唐佳梅.新闻翻译的传播学视角及其影响[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2):114-116.
[13]谭玮.中英新闻导语的差异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8,(1):14-16.
[14]王平兴.“近似对应”与“伪对应”——谈对外新闻中的一些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7,(3):61-64.
[15]王瑞玲.新闻标题翻译的“信达雅”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7,(2):49-51.
[16]王银泉.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外宣电视新闻导语译写策略[J].中国翻译,2007,(2):58-62.
[17]魏涛.跨越权力差异的翻译——国际新闻翻译的后殖民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8,(4):95-98.
[18]文军,宋佳.论报刊英语新闻评论的编译原则[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69-70.
[19]文有仁.新闻报道中外国专名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8,(3):68-71.
[20]徐林.网络新闻的汉英翻译与编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1,(4):69-74.
[21]徐新平.林则徐、魏源的译报活动及其思想再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6):30-35.
[22]徐燕.“看”原则对汉英新闻翻译的适用性讨论——对应用翻译原则“看、译、写”中“看”的再认识[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
(10):61-62.
[23]张健.英语新闻误译现象剖析[J].上海翻译,2007,(3):28-32.
[24]张锦.新闻报刊语言的生态翻译[J].今传媒,2011,(8):107-108.
(责任编校:张京华)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