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创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很荣幸在这里和大家谈一下书法创作的一些想法,这也是前段时间三河湖杯书画展中,自己写了一幅四尺行书作品,本以为以赛促进自己多学习的目的,不想在比赛中得到区书协专家的认可,甚感欣慰。

今天,教育局领导要求了和大家谈谈自己创作的想法,因为自己水平有限,也是很惶恐,但也以此项工作为督促,自己这段时间也把平时的想法和认识总结了一下,借今天这个机会谈一下,因为创作方面的问题很深奥,所以头绪乱一些,不过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来互相学习,什么叫学,学就是把别人的作为我的,变成我的,这叫学了。

不有一句开玩笑的话吗,什么叫富有呢?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这我就富有了;你的是你的,我的也是你的,我就穷了,你就富了。

这就叫互补。

“学”这个字,就当一个把不是我的变成我的,把不是你的变成你的,互相提高,这就是学。

如果哪儿说得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第一个问题:是临摹和创作的关系
大家知道,学习书法的路子是先临摹,而后创作,如果没有临摹基础,尚未明白笔法,就匆忙挥笔疾书,结果只能是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乌墨一团,散乱无章,即使有了一些基本功,但如果急功近利,盲目追求“个性风格”,而没有深入追问这种个性风格的价值,也很难使作品富有生机、情趣和感染力。

所以在这里临摹与创作是相互促进的,在临摹一段时间后,尝试创作一幅作品,常常会觉得很多方面捉肘见襟,于是才会发现临摹时忽略了很多东西,这时候再临摹,目标就会更加明确,进而将创作时会涉及,而原来临摹时没有注意的地方做有针对性的解决,最终不仅提高了临摹水平,也使创作能力得到了强化。

明末清初的王铎是书史上著名的大家,晚年书名甚盛,求书者盈门,而王铎却有所谓“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惯例,也就是说不是天天都为请索者写字,而是要腾出一半的时间进行临帖。

王铎这种将临帖与创作交互而行的做法,使他的书法始终是有源之水,进而不断提高书法水平。

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大家欣赏一下王铎书法作品
但是在精致而细微的临习古帖,从单字到精临,再到一行,后来可以到二行到成篇的临,然后是背临,甚至可以用集字的方法来创作。

但有时令大家困惑的地方因为在创作时,我们会拿到内容,会遇到很多字是字帖里没有,所以我们可以用部首拼写的方法,甚至用横向取法,从近现代人中吸取营养,从书法字典里来进行创作尝试。

入帖是在临帖学书过程中,由生到熟,逐渐从笔法、结体、章法乃至范本的精神面貌上,从形似,甚至可以神似。

出帖是在入帖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自辟门径,独创风格的过程。

大家欣赏一下张旭光临摹十七帖和圣教序作品。

张旭光是中国书协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术馆长范迪安先生评:张旭光书法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苍茫大气,元气淋漓。

从线条的质量、结体方式、章法构成、墨色运用等诸方面,探索了书法形式上的可能性和表现性,既古且新,使书法艺术不断升华。

二、创作从各方面时期作品中提取
大家都知道按照楷书、草书和行书的关系来划分,可以分为行楷、行草两类。

我觉得应该按照时代风气来划分,如清代梁巘《评书帖》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这是一种文化特色,以利于深入其核心精神。

这里说两种很经典的行书
1、原生行书。

具有特殊趣味的作品为创造提供了参考。

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字
书写而不是书法意义上的艺术书写的成果。

——欣赏魏晋《正月廿四日等字残纸》和《楼兰纸本墨迹》
——魏启后先生的作品
魏启后先生在书法绘画艺术上浸淫七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书法一方面取法晋唐宋元的经典艺术语言,具备极其深厚的传统功力;另一方面他富有创造性地在米(米芾)字的基础上,吸取现代考古成果简牍书法的用笔,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富有极其浓厚的创新意识。

他的行草书创作和章草书创作,在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各个方面,都突破了前代书法家的樊篱,形成了自己浓厚的个人风格。

他将米字行书和两汉简牍书有机糅合而自创新体,是当代书法对书法艺术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2、经典行书
主要指晋唐时代的行书,它是书法艺术经典时代的出现的,是行书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和艺术原则,是后来所有行书艺术创造的根源,也是学书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范本。

王珣的《伯远帖》,王羲之的《得示帖》
这里说到初中级阶段范本,王羲之尺牍作品如《得示帖》《丧乱帖》等,王献之的《廿九日帖》等,米芾的《蜀素帖》,怀仁《集王圣教序》,颜真卿《祭侄文稿》等,大家都可以入手临习。

三、作品创作的几个方面
一幅古人的作品包括笔法、墨法、结体、章法几个方面,所以我们从这几个方面乃至范本的精神面貌上熟练掌握,由约至博,不仅能做到形似,而且能够神似。

(一)笔法
1、根据前后笔呼应的需要而出现可视的应带形态。

一是起笔时要求能够八面入
锋,收笔时能够八面出锋,每一个点画都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入纸或出纸,形成起笔、收笔时特殊的造型,与楷书相对单一的形态有很大的不同。

二是笔锋入纸后行笔,有多样化的手法——转过、折、翻回、切下、提上
起收笔分析字例:百、畅、风、悟、得
例1. 王羲之《奉橘帖>“百”字,横起笔由上一字带出,故从上入纸后斜切笔按下然后侧锋行笔,收笔时自然切下,带出牵丝;左竖起笔由横的牵丝带出,顿后侧锋行笔,收笔自然停驻。

例2. 王羲之兰亭序中“畅’字,左竖起笔与前一笔呼应,形成曲头状,起笔动作完成后要先顿再转向行笔。

中竖末尾向左上钩起呼应下一笔,为了便于勾出,竖的主体书写时要尽可能保持侧锋。

例3. 王羲之兰亭序中”风”的丿末尾带出小勾,手腕微翻带动笔毫,有一定弧度;第二笔起笔顺前一笔的钩势入纸,再转向正常的横的书写,故也形成曲头。

例4. 兰亭序中”悟”字左侧竖心旁,竖画顶部有一个圆转动作,是因为呼应上一笔,尾部有提,是为了呼应右侧,提的时候,先顿再用力跳起。

例5. 奉橘帖中”得”字,左侧双人旁的竖划也出钩,但是与悟的竖心旁手法不同,是先沿笔画内部返回后再踢出,笔锋比较易于调整,同时也有含蓄的效果。

2、行笔的流行特征,决定了典型行书行笔过程中相对较快,点画的出入也比较
简洁,特别突出了侧锋的重要性,故典型行书中侧锋行笔占有重要的地位,行笔过程中笔锋的中侧转换也成为重点手法。

行笔分析字例:得、痛、极、奈,可
例1. 王羲之平安帖中的“安”字,几乎每个笔画都是用侧锋完成的,但横钩的中部明显提起拢锋,女的折笔笔锋也是先拢着再侧锋完成。

例2. 王羲之圣教序中“得”字,左侧双人旁竖画的侧锋非常明显,右侧笔画也基本都是侧锋,末点笔锋顺势完成时微有中锋之意。

例3. 丧乱帖中“痛”字,从第一笔起侧锋都很明显,要大胆用力;至甬的横竖钩,笔锋翻过来后开始拢住,翻笔时要有微提之感,形成圆润的中锋。

例4. 丧乱帖中“极”字,开始数笔都用侧锋,至右侧横丿后拢住笔毫转为中锋,圆润流畅,向横连带时又转侧锋,向下切笔,仍用侧锋完成长横。

例5. 丧乱帖中“奈”字主体侧锋,撇转捺时用翻笔,奈向单立人的牵丝转中锋,再向可提笔又成侧锋,转后仍侧锋,再拢起用中锋完成最后一笔。

(二)墨法
前面欣赏王铎的书法,浓淡干湿焦变化
(三)结体
概括而言,行书在结体取势上,在9个方面表现较强
1、攲正。

主要表现为整体字形的重心是否端正。

欹侧能形成强烈的动感。

“终”字左正右欹,“弦”字左欹右正,“不”全字欹,但中竖有补正之效,“此“横竖全欹,却形成奇妙的正。

2、轻重。

主要表现为点画或部件之间的粗细对比。

“然”上部笔画重,下部四点轻捷连飞;“竹”左侧重,右侧轻;“舆”下部重上部轻,而上部中间又重于两侧;“懐”左侧重于右侧,右侧上部又重于下部。

3、展蹙。

主要表现为点画或部件之间的密集与疏放的对比,往往能够形成很明显的虚实效果,因此也常用疏密或虚实概念来指称。

“犹”伸展左侧偏旁以及右侧丶′,而收缩右下部分;“作”伸展左侧;“峻”和”“懐”则放纵右下,但又有分别,峻是右下笔触重,而懐则相反。

4、开合。

主要表现为部件之间并置时的趋离关系。

呈V字形和呈A字形。

“觞”右侧正左侧上合,不失稳定;“引”左侧正而右侧上合,亦稳;“惓”右侧正而左侧上开,则险;“得”两侧上部合成A形,最稳。

5、大小。

主要表现为不同部件所占平面空间的比重。

“霿”字右下角的“务”意外地占据了很大空间,呈坠落之势,破除了本字的封闭性,形成与下字的形体呼应;“喻”进一步缩小口,更加突出了俞姿态;“视”左侧特意缩小,使右侧充分伸展,形成强烈对比;“雲”凸显上部的雨,形成泰山压顶之势。

6、俯仰向背。

主要表现为点画或部件主体部分弯曲关系的对比,俯仰关乎上下,向背关乎左右。

“清”两侧相向呈环抱势,中腹开阔;“朗”左右相对,中腹密致;“岂”上部仰,下部俯,体势劲拔;“老”上部两横及钩自然都是仰势,而“丿”则特意弯曲呈俯势。

7、穿插揖让。

表现为点画和部件之间的相互腾挪。

通常左右结构的字形较突
出。

“诞”、“詠”的右侧都恰好伸到“言”的右下,“畅”的“勿”伸到“申”下;“终”的提撇相交错。

8、错落。

表现为点画或部件在横向或纵向上的位置关系。

“昔”字上部在左,下部靠右,依靠“日”的姿态维持平衡;“坐”的上部右抢,最后一横托起全字;“揽”字左侧“扌”拉高,用“兄”的“丿”和“竖钩”维持平衡;“祝”字与揽字异曲同工。

9、横纵。

表现为点画、部件或整体字形的长宽比例。

“娱”左侧横向充分,右侧收敛成纵势;“初”左侧极力纵长,右侧则趋近于方;“贤”上部本来是横势,再加强调,与下部对比更加突出;“集”上部纵势,下部拉开两点,与长横一起构成横势。

(四)章法
行书的章法布白十分复杂,分析训练时可以先分解,后综合,循序渐进。

分析的方法可以由单字到字组再到行款,逐步深入。

一般章法,以单字结体取势的分析为基础,进行上下左右的形态联系分析,两个以上稍大的单元,加强“势”的延伸。

欣赏王羲之的《得示帖》
正欹:“得示”字势右倾,“知足下”左倾;“吾”左倾。

末笔回拉与下一字联系,第二个“劣”右倾;“明日”端正,“日出”右倾,“乃行”左倾,第三行普遍较为端正,此外,“未、乃”两字靠左,而用连笔保持与下一字的联系,形成特殊连带关系和节奏。

纵横:首字“得”取纵势,次字“示”变横势,“知足下”再取纵势,“犹”改横势,“未佳”纵势,但“未”的下部用横势,“耿耿”上横势下纵势;第二行“吾亦劣劣”纵势,“明”横势,“日”纵势,“出”横势,“乃行”纵势;“不欲”横势中因连带而具纵势,“触”横势,“霿”纵势,“故也”横势,“迟”纵势;第四行“散”横中有纵,“王羲之”纵势,“顿首”纵中有横,如此参差交错而行,十分丰富。

轻重缓急:前两字比较规矩严谨,之后“知足下、犹”用草法形成流动感,至“未佳、耿耿”稍凝重,“吾亦劣劣”再流动,“明日出’稳住,”乃行、不欲”顺其势而下,”触霿故也”四字极重而大,为全篇之点睛,“迟散王羲之顿首”一气呵成收尾,如此至少可以分为八个节奏段落:稳重—轻快—稍稳重—轻快—稳重—轻快—极重—轻快。

刚才我们谈到的是技法问题比较多,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着重提出了,不能只注重技法,更重要的是理论上的修养,强调文化的知识的积累,加强文化各个方面的学习,汉字书写的意义是作字行文,文以载道,强调内容内涵,写字,我们的印刷、电脑都可以做到,但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重要的是用书写的方法,使汉字焕发出它的神采,以书焕彩。

例子:饭店门口:归去来兮,来兮是助词无义,古代是回家吧
例子:结婚对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所以说我们书法老师,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责任也很重,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也必须提高自己,这样才能真正的取得厚积薄发的境地。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归去来兮(1)!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

〕?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

意思是说,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

形,形体,指身体。

〕,奚惆怅(2)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止,挽救。

来者:指未来的事情。

追:来得及弥补。

〕。

实(3)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遥遥:漂荡。

飏(yáng):飘扬。

形容船驶行轻快。

〕,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4)以(5)前路,恨晨光之熹微(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