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摘要: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早已成为历史。
今天,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分析苏东巨变的原因与我们应汲取的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作为“后车之鉴”,我们必须历史地批判苏东剧变:它并不是社会历史地正常发展,打破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也标志着苏式社会主义的失败。
同时,我们也要从苏东巨变中获得必要的教训和启示,以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所帮助和启示。
关键字:苏东剧变原因启示
对于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国内外的学者已有多种解说,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和民族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揭示。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引发这些国家社会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若只从单个因素和角度进行分析,或把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归结为某个人或某时的行为,则不足于揭示其爆发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也很难使我们对它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理解。
为了深刻反思苏东剧变的沉痛教训,这里将先从体制模式方面,从经济、政治体制及外部影响等方面来简要解释剧变的原因,然后再对它进行分析,“以史为鉴”对我们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一.关于苏东剧变的原因
1、潜在于经济和经济体制中的危机因素
1989~1990年原苏东国家的社会剧变,渊源于这些国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全面危机。
其中,经济危机是社会政治全面危机的导火线,是各种社会矛盾积累和深化的结果。
长期以来,原苏东国家潜在于经济和经济体制中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经济发展危机:原苏东国家经济发展基本上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依靠高投入和高消耗来推动经济发展的。
这种只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的发展模式,虽然短期内依靠增加投入和高积累的方式,推动了初期的经济快速增长,但它是不可持续的。
当它的发展越来越受制于资源投入的限制时,这种旧的经济发展动力已经耗尽,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又难以出现,因此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便不可避免的陷入困境。
2.经济体制危机:苏联型旧经济体制采用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在这种“命令经济”基础上的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功能。
它的经济改革则需要来自政治力量的支持,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作相应的配合。
而在政治和经济高度融合的体制框架内,如果缺少来自国家上层领导自身的改革动力,任何改革措施都面临“障碍机制”的困扰并以失败而告终。
3.社会进步危机:原苏东国家的社会进步危机主要体现在它与发达国家的对比所产生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经济、社会进步与富裕程度诸方面。
几十年来,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竞赛中,原苏东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活质量、消费水平等诸多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拉开了距离。
在早期封闭的体制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巨大反差对原苏东国家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随着80年代中后期门户的开放,这些差距就显得日益突出,并在广大民众的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落差。
2、潜在于政治体制中的危机因素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大都奉行以党治国的政策,因此党变国家才会变。
共产党的蜕变是产生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这其中,导致共产党蜕变的决定性因素在于:1.在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苏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并非为了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苏联增强经济实力为的是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与经济发展的目标相比,政治和军事目的始终主导着社会发展及其战略。
所以,苏联在制定国家发展的经济方针和政治路线时,不是把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国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而是将增强军事和经济实力,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2.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它们没能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与规律,制定的社会发展政策与这些国家的国情相脱节。
它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固定化和绝对化,消费品生产所占比重极低,从而长期压抑人们的消费需求,置人们提高消费水平的愿望于不顾。
3.在当时政治条件下,社会经济改革应主要依靠共产党内部自身的力量来实现,共产党应是改革的主力军和带头人。
但是恰恰相反,原苏东国家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共产党内部。
僵化的传统的思想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受传统教条主义熏陶成长起来的原苏东国家的领导阶层很难改变旧思想并接受新的思想;其次,共产党领导层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抵制任何触动他们利益的改革。
没有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体制弊端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使整个社会日益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3、党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和党的先锋队作用日益下降
原苏东国家政治体制的高度集权,主要是共产党领导体制和权力的高度集中。
它们表现在:共产党的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中高层领导独断专行,长期缺乏民主,使党与群众的关系日渐疏远;随着权力的增大,领导干部的官僚化和特殊化也逐渐明显;共产党基层组织涣散。
由于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广大党员对于共产党的前途漠不关心。
在苏联,它的封建专制的历史传统诸如过度集权、个人独裁和个人崇拜、缺乏民主和搞特殊化等等也不断削弱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它的政治威望从而使它在关键时刻失去了抵抗力。
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的改革又使共产党主动放弃权力,在当时反社会主义和反共思潮大肆泛滥的剧变时期,不击而溃。
4、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作用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帝国主义的利益形成了巨大障碍,因此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恢复资本主义统一天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积极追求的战略目标。
在最初采用武力手段无法扑灭、扼制社会主义之后,西方国家便开始采取“和平演变”战略。
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彼此呼应,利用人员往来、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反对派的组织,支持他们夺权;利用经济贸易与援助,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其做出政治上的让步;西方的敌对势力利用原苏东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更加强了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渗透。
80年代末,西方国家更是直接插手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内部事务,支持和援助这些国家的内部反动势力,最终实现了“和平演变”,达到了颠覆社会主义的目的。
5、危机因素演变为社会制度剧变
原苏东国家的危机因素演化成为社会制度的剧变,可以说是社会长期演化的结果,它有其必然性也有突变性。
所谓“必然性”,即指促使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爆发的内部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
它导致整个制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难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下降,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前景失去了信心。
所谓“突变性”,即指由于内部因素和强大的外部颠覆因素共同作用,才能造成瓦解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势力。
二.苏东剧变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东剧变,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发展时期土崩瓦解,大大震惊了整个世界,它不仅仅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也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
但是正如一位俄罗斯学者所说:“隧道尽头是曙光”。
对于仍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而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1、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必须坚定地改善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 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制定和执行一条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和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推行全面改革,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把国家的经济搞上去。
发展才是硬道理。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原则,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科学发展观这个角度讲,这些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长足发展的速度,这个速度使我国经济总量列世界前四名,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资源的代价,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代价等,所以要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单纯追求速度到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从追求片面的发展,转向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资源、铺摊子这个角度粗放型的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
同时,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必须注重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使人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从切身利益中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
创新型国家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当今全球化的发展,面对新经济浪潮的挑战我国提出的发展战略。
在当今世界,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
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作为保持其技术垄断利益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由此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和企业获取技术的难度。
实践证明,没有核心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将很难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不管现在处于何种地位,如果不重视创新,都有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
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才能改变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而自主创新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下一步要采取的基本方针:首先是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一些产业领域要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
其次,对我国具有规模和潜力的领域,要坚持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国外科技资源,重点推进基层创新。
再次,对关系国家安全等的特殊领域,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力争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4、抓好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从而获得人民群众支持。
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决定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苏联共产党在一定时期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民主监督不健全、特权腐败和官僚主义盛行,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我们必须要从中吸取教训,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加强监督机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获得有力的群众支持;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还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积极地支来自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苏东剧变就是思想意识形态演变的结果。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积极有效的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在不良思潮涌现并造成人们思想混乱的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抵制不良思想对人民的影响与侵蚀,才能团结全党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三.综述
由上面分析的原因不难看出,苏联东欧放下红旗,重新选择社会制度,并不是一开始的革命不应该爆发,而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内外因素合力所至。
同样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另一方面证明:革命是正确的是不容怀疑的。
因此,从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出发,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必须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对各种自由化思潮和民族分离主义活动,要批判和加以制止,特别是对少数从事反社会主义和分裂统一国家活动的人要坚决打击。
同时,要认清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实质,警惕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对借口人权问题的挑衅活动要坚决回击。
总之,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分裂活动,维护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