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鱼类图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淡水鱼类图谱
中国淡水鱼的种类
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统计结果差异较大。

据最近出版的《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和正在编印的《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

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

在这一千另五十种鱼类中,大体可分属下列四大类:
1、圆口类:这一类鱼是最原始的鱼形脊椎动物。

鱼口没有真正的上下颚,口器形成吸盘,过着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身上没有真正的脊椎,祗有脊索。

从进化的时期而论,圆口类首先发见于中奥陶纪,在志留纪及下泥盆纪最为发达,至下泥盆纪则渐趋绝灭,仅有少数种类遗留至今。

在我国淡水中,仅七鳃鳗属的3个种生活于东北地区黑龙江至辽河诸河流中。

2、软骨鱼类:软骨鱼类从上泥盆纪发现,至石炭纪最为发达,随着再继续进化以成为现代的鲨类与鳐类。

此类鱼全身骨胳均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

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鱼类,现生软骨鱼类几乎都是生活在海洋中,仅有极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中,其中赤魟除大量生活于海洋外,有一小群体定居于我国广西南宁至龙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从其进化史看,赤魟为海产鱼类。

据古地质考证,广西原为海洋,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当海水退出广西而被"陆封"定居于内陆水体中。

3、软骨硬鳞鱼类:此类鱼属硬骨鱼类,但骨胳系统为软骨性。

体表鳞片表现为骨质菱形的原始鳞片,尾鳍为歪形,肠内具螺旋瓣。

原始软骨硬鳞鱼类出现于泥盆纪,在地球上生存了相当长时间,到中生代大部分种类绝灭。

现生的鲟鱼类出现于白堊纪,现在生存的种类不多,仅分布于高纬度的北冰洋区,我国淡水中生活着白鲟科的一种和鲟科2属8种。

4、真骨鱼类:这是现生的普通习见、真正的鱼类,为现代最蘩盛的鱼类,中国的一千另五十种淡水鱼类中,除少数种(13种)外,几乎都属真骨鱼类。

中国的淡水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尤其是鲤科鱼类约占总数的一半。

其中鲱形目1科3属5种,鲑形目6科17属32种,鳗鲡目1科1属2种,鲤形目6科170属740种,鲇形目10种27属110种,鳉形目2科3属4种,颌针鱼目1科1属4种,鳕形目1科1属1种,刺形目1科2属2种,鲻形目1科3属7种,合鳃鱼目1科1属1种,鲈形目12科51属110种,鲉形目1科4属8种,鲽形目3科3属5种,鲀形目1科2属6种,总数为15目49科1037种。

真骨鱼类出现于侏罗纪,在白堊纪时,古代真骨鱼类进化为现代真骨鱼类其形态结构起了较大变化。

头骨的上下颌普遍缩短,高级类型的上颌骨特化为没有牙齿的骨棒,牙齿集中到前颌骨上,尾鳍变成了完全对称尾或称正形尾,内骨骼高度骨化,奇鳍和偶鳍均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形状,腹鳍也常常由腹部移到紧挨头部,鳞片变得很薄,呈圆形。

真骨鱼类的内外结构均具备了完善的水生适应构造,从白堊纪开始,沿着许多的辐射适应的路线发展,使它们成为地球表面一切水域的生活者。

我国的主要淡水鱼种类和分布情况
我国的主要淡水鱼种类和分布情况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面较多国家之一,淡水面积约为三亿亩,其中可供养鱼的水面约7500万亩,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鱼类生长,又有草、鲢、鳙、青、鲮、鲤、鲫、团头鲂等优良鱼类的养殖技术,所以是当今世界淡水养殖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养殖的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理和自然环境各异,各地区鱼类品种,格局特色,按照气候的区域分类,鱼类的分布情形是:
东南区:其中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和海南岛等地。

这些地区主要生长喜暖性鱼类,品种繁多,代表鱼类有鲮鱼、卷口鱼、中华鲅鱼、东坡鱼、花鳅鱼、腊光长鳅、沙鳅、扁头平鳅、爬岩鳅、平鳍鳅、小吻鱼、长鳍鳍鲇、胡子鲇、鳗鲡、黄鳝、斗鱼、攀鲈等。

主要养殖鱼类为青、草、鲢、鳙、鲮、团投鲂、胡子鲇、罗非鱼等南方品种。

江河平原区:其中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及辽河下游。

这里除了江河流域,有众多的湖泊,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主产区,天然水产鱼类众多而盛名,有青、草、鲢、鳙、鲤、鲫、鲇、鳊、鳡、团头鲂、乌鲡、鳗鲡等。

太湖的银鱼、长江的的鲟鱼、鲋鱼、鲚鱼产量很
大。

养殖的鱼种有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罗非鱼以及一些鲤鱼的杂交品种。

北部区:这里主产冷水鱼类,天然水体盛产鲟鱼属、狗鱼属、哲罗鲑属等鱼类,如大马哈鱼、狗鱼、香鱼、雪鱼、拟赤捎鱼、八目鳗等是这里的特有而具代表性的鱼类。

人工养殖除青、草、鲢、鳙、鲤、鲫和团头鲂,还饲养红鳟鱼。

西北高原区: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

这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天然水体盛产中华弓鱼、黄爪鱼、裸鲤等,其他还有条鳅、江鳅等鱼类。

主要养殖仍与各地相同。

努澜区:其中包括西藏南部、四川、云南西部。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都流经这里,使东南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流共存于此,如鲮鱼,中华鲅鱼、东坡鱼、平鳍鳅、沙鳅、条鳅、须瞅、鲈鱼、黄缮、乌鳢、中华弓鱼等形成东南区、西北区鱼类群系混合的特点。

主要养殖仍是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以及近年大量繁殖的鲤鱼杂交品种等。

1、“沉香鱼”――华鲮
华鲮(Sinilabeo rendahl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华鲮属。

俗称:青龙棒,桃花棒,野鲮鱼,青衣子。

体长,略呈棒状,尾柄高而宽厚。

吻钝圆而突出,口下位,横裂。

上唇前部光滑,为游离的吻皮所遮盖,两侧则有细小的乳突;下唇游离部分的内缘有许多小乳状突,下唇与下颌分离,其间有一深沟相隔,上颌为上唇所包。

有1对短颌须,吻须常退化。

侧线鳞45-47个。

体背及体侧青黑色,鳞片紫绿色夹有红色,并具金属光泽;腹部微黄,各鳍灰黑色。

华鲮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河流及山涧溪流中,为底栖性鱼类,喜集群生活。

常出没于岩石间隙中,在石砾底的基质上觅食,利用下颌锐利的角质边缘刮取着生藻类,也食高等植物的枝叶、碎屑等。

入冬以后,华鲮则数十尾甚至上百尾集群在深水洞穴越冬,很少外出活动。

2龄即可性成熟。

亲鱼于4-6月集群进入支流产卵,产卵场为石砾底质的急流浅滩滩尾。

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各大支流中,尤以川东盆地水流湍急、水质清澈的山涧溪流为多。

生长较缓慢,一般个体为1-2公斤,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在产地产量较高,是四川省常见食用鱼类。

其肉质坚实脆嫩、十分鲜美、富含油脂,与青鱼相似,被视为珍贵食品。

花鲮的缘近种有11种,其中洞庭华鲮(Sinilabeo tungting , 俗称:龙鱼、龙狗鱼、青鱼),分布于湖北长江荆江河段、湖南洞庭湖、沅江水系;桂华鲮(Sinilabeo decorus , 俗称:青衣),分布于珠江水系的西江和北江。

它们的形态差异仅在于侧线鳞数为39-44个,而其生活习性及经济价值均与华鲮相似。


生殖季节稍早,珠江流域为3-4月。

据说,在广西新和公社沉香潭出产的这种鱼具有沉香味,故又得名“沉香鱼”。

华鲮及其相近种,除去内脏和鲮的肌肉称之为“竹鱼”。

其鲜鱼肉入药,具有益气和中、除湿的功效,主治久病体虚、腰腿疼痛等症。

2、多鳞白甲鱼
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原名多鳞颜颌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

俗称:钱鱼、梢白甲、赤鳞鱼。

英文名:Largescale shoveljaw fish 。

体长,稍侧扁,背稍隆起,腹部圆。

头短,吻钝,口下位,横裂,口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

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须2对,上颌须极细小,口角须也很短。

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内凹。

胸部鳞片较小,埋于皮下。

体背黑褐色,腹部灰白。

体侧每个鳞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外缘金黄色,背鳍和臀鳍都有一条桔红色斑纹。

栖息在河道为砾石底质,水清澈低温,流速较大,海拔高程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越冬。

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内出完。

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龄以上,雌性为4-5龄,怀卵量为0.6-1.2万粒,生殖季节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

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着生在砾石表层的藻类为食,取食时用下颌猛铲,进而将体翻转,把食物掰入口中。

取食后的石块,可见白斑点点。

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东泰山。

多鳞铲颌鱼肉嫩味鲜,有滋补明目下乳之功效,为山溪鱼产中之上品。

在产区种群数量较大,特别是在陕西南部山区为优势种群。

4月中旬当鱼群出泉时,数量很大,一些较大的鱼泉最多可达万斤以上,一般多为几千斤,小鱼苗也在百斤以上,是当地群众喜食的山区特产。

今后如能对其天然资源加以保护,同时解决人工繁殖等技术问题,它将是山区渔业中一种很有前途的养殖鱼类。

3、四川白甲鱼
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

俗称:小口白甲,尖嘴白甲,腊棕。

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腹部圆,背鳍起点为体的最高点。

头短;吻圆钝,稍隆起,吻端有小的白色斑点,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

口宽,下位,横裂,口角稍向后弯。

上颌后端达到鼻孔后缘的下方;下颌具有锐利的角质前缘;上唇薄而光滑,为吻皮所盖。

须2对,吻须极短小,颌须稍长,约为眼径的1/2-2/3。

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背鳍外缘成凹形。

背部青灰色,腹部微黄,背鳍上有黑色斑纹,尾鳍下叶鲜红,其它各鳍亦略带红色。

生活习性与白甲鱼相近,均为底栖性鱼类,喜生活于清澈而具有砾石的流水中。

早春成群溯河而上,秋冬下退,至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

常以具锐利的下颌角质边缘在岩石及其它物体上刮取食物;食物以着生藻类及沉积的腐植物质为主,通常个体大的产卵期要早些。

亲鱼待性成熟后,即上溯至多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产卵,卵常粘附着在水底砂石上进行孵化。

生殖期间雄鱼吻部、胸鳍、臀鳍上具粗大的白色珠星,偶鳍及臀鳍呈鲜红色;雌鱼吻部珠星不明显。

四川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尤以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中下游等水系为多见。

四川白甲鱼为长江上游一带中型的食用鱼,其产量虽不如白甲鱼,但其肉质更佳,为产区人们日常喜食的鱼类之一。

可以驯化作为池塘养殖对象,在水库中加以繁殖更是优良品种。

4、南方白甲鱼
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

俗称:白甲,爪流子。

体纺锤形,侧扁,背部在背鳍前方隆起,腹部圆,尾柄细长。

头短而宽,吻钝圆而突出,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走向口角。

口下位;下颌具锐利的角质前缘。

唇后沟仅限于口角;须退化,仅在全长10厘米以下的幼鱼有2对须或1对须。

背鳍外缘略内凹,具有1根后缘有锯齿的粗壮硬刺,其尖端柔软;尾鳍深叉形。

鳞中等大,胸腹部鳞片较小。

背鳍和臀鳍基部具有鳞鞘,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

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侧线以上的鳞片有明显的灰黑色边缘;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色。

白甲鱼大多栖息于水流较湍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中,喜游弋于水的底层。

每年雨水节前后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后则顺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干流的深水处乱石堆中越冬。

常以锋利的角质下颌铲食岩石上的着生藻类,兼食少量的摇蚊幼虫、寡毛类和高等植物的碎片。

摄食强度最大是在3-4月份,冬季和生殖季节一般都很少或停止摄食。

3冬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较长,长江流域为4-6月,珠江流域为2-3月。

产卵场多为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卵附着在水底砾石上进行孵化。

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

白甲鱼是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生长速度较快,1-3龄较显著,3冬龄鱼平均为37.1厘米,平均体重达1.14公斤,3冬龄以后增长较缓慢。

常见个体为0.25-2公斤,最大个体达6.5公斤。

它在产区的捕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肉细嫩,味鲜美,在市场中,除长吻鮠、鲶、铜鱼外,与鲤、倒刺鲃等同居于大众所喜食之鱼类。

此鱼很有可能发展成山谷水库的饲养对象。

5、假鳡鱼――似鳡
似鳡(Luciocyprinus langson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似鳡属。

俗称:棍子鱼,真线鳡,墨线鳡,红尾鳡,竿鮈,鳡条鱼,香花鳡,棒子鱼,竿条鱼。

体细长,稍侧扁,头长大与体高。

吻尖,口大,端位,口裂宽敞且平直。

上下颌等长,其末端向后延伸达眼前缘的下方;下颌前端内侧有一坚硬突起。

无须,眼大,鳃裂大,鳞甚细小,侧线鳞100个左右,侧线完全。

背鳍无硬刺;胸鳍、腹鳍、臀鳍均短;尾鳍长,深分叉,末端尖。

体银白色,背部灰黑;侧线及侧线以上
2-3行鳞片上有黑点,相互连成一纵黑色宽带纹。

主要生活在有一定流速
的江河、湖泊中,为中上层鱼类。

似鳡是游泳健将,性凶猛,到处游弋袭击其它鱼类。

体长16厘米以下的幼鱼,则多数栖息于支流水流比较缓慢的湖湾或静水水体中。

无集群现象。

每年涨水时逆江而上,退水时顺江而下。

成鱼是最凶猛的鱼类之一,常在水的中上层游弋,一遇到适口的鱼类便向前猛冲而猎捕之;由于其上下颌骨都很肥厚,而且下颌前端内部有小突起,致使所捕获的鱼很难逃脱。

幼鱼以浮游甲壳动物和其它鱼苗为主食,而全长35厘米以上的个体几乎完全依*一些小型鱼类为食。

4龄达性成熟,生殖季节在3-5月;产卵场以有急流水为主要的条件,一般喜在沙滩处产卵。

生长速度快,1冬龄鱼体长15厘米,2冬龄鱼体长24厘米,3冬龄鱼体长36厘米,4冬龄鱼体长45厘米,5冬龄鱼体长54厘米,6冬龄鱼体长60厘米、体重2.25公斤。

最大个体可超过15公斤。

似鳡分布于广西,贵州南部以及云南东部的南盘江水系。

肉质细嫩,味佳,为产区的大型经济鱼类。

6、西南大型凶猛鱼类――鲈鲤
鲈鲤(Percocypris ping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鲈鲤属。

俗称:花鱼,青脖。

体略侧扁,头较大,前端较尖,头背面平而宽,头后背部隆起。

口亚上位,斜裂,下颌突出。

须2对,吻须略短于颌须。

鳃裂大,两侧鳃膜联于鳃峡处极接近。

背鳍刺弱,后缘具细齿。

鳞较小,胸、腹部鳞更小,浅埋皮下,侧线略下弯。

体背面青灰色,侧面及腹部白色;体侧鳞绝大部分有一黑色边缘,因此联成体侧整齐的直条纹,头、背部有分散的小黑点;背鳍、胸鳍、尾鳍微黑。

幼鱼多在支流或干流的沿岸,成鱼则在敞水区水体的中上层游弋。

行动迅速,为凶猛性鱼类,专门猎食小型鱼类。

3冬龄鱼达性成熟,生殖期约在6月间,产卵地点都在上游的急流水中。

鲈鲤主要分布于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西江流域、南盘江等水系。

鲈鲤的另一个亚种――花鲈鲤(P.pingi regani)俗称:花鱼。

分布于云南省南盘江水系和抚仙湖。

花鲈鲤的形态区别在于:体侧有许多分散的黑色斑点,不组成直行条纹,腹鳍末端至臀鳍起点间的距离小于吻长。

鲈鲤是产区的大型经济鱼类,长江上游产量相当大,常见体重0.5-1公斤,最大达15公斤。

肉可供药用,有祛痰、止血、镇静的功效;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胃溃疡出血,咯血,衄血,子宫出血,癫痫失眠,月经过多等症。

7、乌江青波鱼――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

俗称:青波,乌鳞,青板。

体长而侧扁,头锥形,吻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

须2对,颌须末端可达眼径后缘。

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下,背鳍具一后缘有锯齿的硬刺。

背鳍后缘微凹,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

体背青黑,腹部灰白,各鳍青灰色,后缘为黑色;幼鱼尾鳍基有一黑斑,成鱼不明显。

中华倒刺鲃为一种底栖性鱼类,性活泼,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流水中。

冬季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3月份开始游向支流生长。

3龄性成熟,亲鱼于4-6月间水位上涨时,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段产卵,卵随水漂浮孵化。

它是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丝状藻类、昆虫幼虫、淡水壳菜等均为其摄食对象。

中华倒刺鲃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里,中游里也偶而见之。

2冬龄以后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达25公斤,产量大,肉质肥美富油脂,为四川、贵州等地的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海南岛、珠江、元江等水系的倒刺鲃(S.denticulatus ,俗称:青竹鲩),形态特征与中华倒刺鲃颇相似。

主要区别为倒刺鲃的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

两种的生活习性与经济意义相同。

倒刺鲃的最大个体可达4公斤,为产地常见食用经济鱼类。

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光倒刺鲃等鱼的肌肉鲜美,均有一定药效,有壮阳补中之功效,主治腰膝酸软。

8、青棍鱼光倒刺鲃
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

俗称:青棍、坑坚、光眼鱼、黄娟、粗鳞鱼。

体长,稍呈圆筒形,尾柄侧扁。

吻钝,口稍下位,呈马蹄形。

须2对,吻须较短,颌须末端超过眼后缘。

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内;背鳍无硬刺。

鳞大,侧鳞基底具黑斑。

体背部茶黄色,腹部灰白,背鳍边缘黑色,其它各鳍桔红色。

一般栖息于底质多乱石而水流较湍急的江河中的中下层,尤喜在水色清澈的水域中生活,它属于杂食性鱼类,以水生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取食一些坠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和蝦等。

4-5月间在水流缓慢、水草较多处产粘性卵。

分布于长江、钱塘江、闽江、九龙江、珠江、元江、台湾岛及海南岛等诸水系。

分布广,食性杂,宜驯养。

生长快,个体大,1龄鱼重150克,2龄可达500克,3冬龄的鱼已能长到400毫米左右,最大个体可达20公斤。

在华南、西南的年产量极为可观,是产区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

光倒刺鲃体厚肉肥,味鲜嫩,颇受当地群众欢迎。

其肉鲜食,有壮阳补中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等症。

9、南游莫望武昌鱼――团头鲂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

俗称:团头鳊,平胸鳊。

英文名:Bluntnose black bream , Wuchangfish , Bluntsnout bream 。

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

头小,吻圆钝,口端位,口裂宽,上下颌等长,上下颌的角质层较薄;胸部平坦,腹部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有皮质腹棱。

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较头长为小;臀鳍长,具27-32根分枝鳍条,尾柄高而短。

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基部灰黑,边缘黑色素稀少,使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各鳍条灰黑色。

团头鲂多见于湖泊,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

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中。

幼鱼主要以枝角类和其它甲壳动物为食;成鱼摄食水生植物,以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还食少量浮游动物。

4月开始大量摄食,6-10月为肥育期,摄食强度最大,冬季11月起停食。

2龄可达性成熟,5-6月间,成鱼集群于流水场所进行繁殖;产卵场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流水,有茂密的水草,底质为软泥多沙,水深1.0-1.5米,水温20-28℃。

怀卵量一般为3.7-10.3万粒。

受精卵在水温为25℃时,经两昼夜可孵化。

冬季集群在深水处的泥坑中越冬。

团头鲂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

生长速度较快,当年鱼体长可达120-230毫米,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因其为草食性,且能在静水中繁殖,目前已在全国各地人工养殖。

团头鲂肉质细
嫩、腴美,脂肪丰富,胜于长春鳊和三角鲂。

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0.8克,脂肪15.8克,碳水化合物0.9克,热量229千卡,钙155毫克,磷195毫克,铁2.2毫克,堪称上等鱼类。

习称的“武昌鱼”本是鳊、鲂的统称。

在湖北省梁子湖通长江的入口处,有一小镇樊口,古时称为武昌县。

这里江湖相通,不少鱼群自由出入于江湖之间,湖中的天然食料丰富,是鱼类的重要肥育场所。

樊口所产的“鳊鱼”以团头鲂为主,此鱼肉嫩脂多,尤为肥美,故古时有“鳊鱼产樊口者甲天下”的说法,到了武昌的人也必一品武昌鱼的滋味。

武昌鱼是历代诗人的赞颂对象,有“南游莫望武昌鱼”,“九州横驰鲂有家”等佳句传世。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末期,吴主孙皓想从建业迁都武昌,百姓苦于逆流朝奉,朝内部分大臣纷纷阻止其迁都,左丞相为劝阻吴主迁都而授意,编了一首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从此,武昌鱼的称谓便流传下来。

10、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鲂(Megalobrama skolkovii)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

俗称:三角鳊,乌鳊,平胸鳊。

英文名:Black bream 。

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

头小,口端位;上下颌前缘均具发达的角质层。

腹棱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显著大于头长;尾柄长大于或等于尾柄高。

体背部青灰色,两侧浅灰色带有浅绿色泽,腹部银白,每个鳞片后部较深,各鳍呈青灰色。

鲂在流水或静水水体中都有。

尤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石砾、而有沉水植物和淡水壳菜的敞水区。

在生殖季节,成熟亲鱼群集于有流水的场所进行繁殖;到初春就游至江河港汊和附属水体的沿岸觅食。

鲂属杂食性鱼类,幼鱼以淡水壳菜为主食,其次是昆虫和软体动物的幼体;成鱼以水生植物为主食,其次是淡水壳菜。

性成熟个体为3龄,体重约1公斤左右。

产卵场要求水流有显著的流动。

分布广,黑龙江、鸭绿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钱塘江、
闽江等水系均产。

生长较快,个体较大,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左右,在天然水域中有一定的产量。

肉味鲜美,质细嫩,含脂量高。

每百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5克,脂肪6.6-8.0克,碳水化合物0.2克,热量134千卡,钙76毫克,磷211毫克,铁2.2毫克。

自古以来,颇受人民大众欢迎,视其为上等食用鱼类。

早在二千年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很喜爱吃这种鱼,如《诗经》中便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鲂”的诗句。

鲂、团头鲂和鳊的形态特征均极相似,古代统称之为“鲂”或“鳊”。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鲂,方也;鳊,扁也”。

可见鲂和鳊是根据它们的外形而得名的。

去鳞、去内脏、洗净的鲂,鲜用,具有调胃健脾之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等症。

11、西北高原鱼类――厚唇裸重唇鱼
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

俗称:重唇花鱼,麻鱼,石花鱼。

体呈长筒形,稍侧扁,尾柄细圆。

头锥形,吻突出,吻皮止于上唇中部;口下位,马蹄形。

下颌无锐利的角质边缘。

唇很发达,下唇左右叶在前方互相连接,后边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两下唇叶前部具不发达的横膜,无中叶;唇后沟连续。

口角须1对,较粗短,末端约达眼后缘的下方。

体表绝大部分裸露,除臀鳍两侧各有1列大型臀鳍外,仅在胸鳍基部上方的肩带后方有2-4行不规则的鳞片。

侧线平直,背鳍无硬刺。

体和头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较均匀地分布着黑褐色斑点,在侧线下方也有少数斑点;腹鳍呈灰白或黄灰色。

背鳍浅灰色,尾鳍浅红色,均布有小斑点。

栖息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长江和黄河上游各水系的高原宽谷河流中,在河湾洄水处较常见。

以水生动物如石蛾幼虫、端足虾和石蝇的稚虫等为食,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

生殖季节为4-5月。

生长较缓慢,10龄鱼的平均体长仅为44厘米左右。

但肉质好,肉味鲜美,产量较高,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

卵有毒,不能食用,加工时需注意去除干净。

其肉、骨、胆有药用价值,用以主治妇女病、肠胃病、促疮疖化脓、水肿、疮疡热痛、白内障、烧伤等症。

分布于同一地区的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和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等裂腹鱼类也均有相同的药效。

12、新疆高原鱼类――新疆裸重唇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