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释家养生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各家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
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儒家养生:
儒家的养生妙处在于能精则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
心境的安宁与舒适才是最重要的。
《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还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孟子云:“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色性也,儒家的养生在吃和男女之事上有很多论述。
《论语·乡党第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噎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用白话文说就是,不因为东西很精细就吃的特饱。
饭久了味道就会变,鱼肉放久就会腐败,这样的饭菜就不要吃。
饭菜的颜色变了不要吃,味道变了不要吃。
没有煮熟不吃,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吃东西。
不是用正规的方法割的肉不吃。
调味品没放对吃。
肉虽然很多,但是不能吃的肉比吃的饭还多,不能把肉当饭吃。
饮酒要适量,不闹事,不违法。
《论语·乡党第十》并载有“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不说话,睡觉前不聊天。
吃饭说话一来容易噎着,食物容易进入气管。
二来,说话时不能好好咀嚼,影响消化。
睡前谈心容易造成失明,影响睡眠质量。
在男女方面,孔子曾经说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古人结婚早,其时身体尚未长成,“血气未定”,儒家认为暂时应戒色,是较为明智的,很符合现代20~22岁后结婚的科学原则。
但并不讲中年、老年戒色,并讲“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也是正确的。
现代医学也认为,禁欲会损害健康,适度性生活有益心神。
老年人虽身体渐衰,一年数次性生活也更有益于其健康。
在两性方面,儒家觉得性是人正常的需求讲究节制,既不过度、也不完全的否认。
承认性的合理性。
道家讲究男女之间的交合是阴阳调和的手段,并认为通过一定的技巧能通过此长生,古往今来有道家很多在房中术方面的着作。
释家即佛家认为性是人的罪过,多少罪业因此而起,因此释家对此退避三舍。
不过也有些大儒对性不是太感冒,朱熹就说:“存天理,灭人欲。
”相比各家而言,儒家对性不戒除、不鼓吹的中庸态度,于健康最为合理。
对性命而言,儒家为讲究的是对心性的修炼。
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有这样的阐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的意思是,能够充分扩展善良本心的人,就是懂得人的本性之人。
’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天命。
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我用来对待天命的方法。
因此不管命短命长,我都将矢志不移,修养身心以等待天命的降临,这就是我安身立命的方法。
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既积极、又豁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养生之道。
孟子还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种“浩然之气”和它的培养方法,按照孟子自己的说法,就是其气至大至刚,平时需要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并且一与义和道配合在一起,如果脱离了义和道,那就没有力量。
所以说,“浩然之气”是由平时正义行为的积累而产生的,并不是靠一时突击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
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那么其气就疲软。
毫无疑问,这种“浩然之气”,既包含了儒家平时所积极倡导的正义之气,同时也包含了人身的真元之气。
道家养生
从古至今,就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
中华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意思是说,想要学习修道,首先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
因为从事丹法修炼,应当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穴窍、气血运行、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等,才不致于盲修瞎炼。
中华道家历史上出现的不少高真,都是大名医。
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邀、南宋的马丹阳、明代的张景岳、明末清初的傅青主等等。
道家的起源来源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
老子的道囊括天下的所有的一切,“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庄子的学说继承老子的思想,《史记·庄子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
”庄子的思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把“道”和“仙”二者合为一体,将得道成仙的人称为“真人”,并民描述了真人的种种超凡形象,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
此外,《庄子》书中多处提到了道家的修炼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书中所谈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一、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道家修炼法之圭桌。
道家的人修炼以后天之道为本,修证老子所云的先天“大道”,改“无为”为有所为,态度上更积极一些。
它以长生久视、得道成真为最高追求境界。
养生调摄,指中华道家在口常生活之中所奉行的修身之道,大概包括立身处世、四时调摄、茶汤饮食、房事宜忌、情志调节等内容。
《颐身集·摄生消息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悉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
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肝,以养脾杰。
……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掳滞怀,以畅生杰。
不可兀坐,以生抑郁。
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
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
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
老人羔弱骨疏,风冷易伤滕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可见其对于季节、饮食调摄的讲究,是非常的细致。
丘处机有四句重要的道家养生口诀,为:“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中后饭(注:即午后三至五点钟)。
”
明代,百岁道人冷谦在《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中讲述养生之道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注:与陈传祖师所传“先醒目后醒心”相左,各存其说可也),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
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睁开,却除风火。
披衣起坐,叩齿集神,次鸣天鼓。
依呵、呼、咽、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顺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
随便导引,或进功夫。
徐徐栉沐,饮食调和。
面宜多搓,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
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
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
怒后勿食,食后勿怒。
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
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杰,久视伤神,久听伤精。
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滞。
着湿衣汗衣,令人生疮。
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
头勿向北卧,头边勿安火炉。
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
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入房,虚损少子。
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
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
侧曲而卧,脚直而伸。
昼夜起卧,乐在其中矣。
”讲到一日起居及注意事项,备极细致,看后令人耳目一新,颇可借鉴。
其中也参考了甚多中医学养生知识,如背宜常暖、久行伤筋等等,可见道家养生也是兼容并蓄的。
南齐,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第六》中,论及房事宜忌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
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
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坠。
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
彭祖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
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
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
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养之不复。
终身之忌,暮须护杰。
采女问彭祖曰: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彭祖日: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
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无一焉。
有强欲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
”这篇是告诫人们不要依赖房事获得快乐。
能不动欲最好,更不要给自己创造动欲的条件。
一旦动欲,“强欲闭之”反而生病,所以减少动欲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还讲到色、声、味使人迷失本性,不利保守元气。
这与释家所倡的,色、声、味使人蒙蔽了一与生俱有的“真性”,使历劫不绝,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家在养生调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歌诀,早己和中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千年流传,广为人知。
如“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等等,都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
养心之道
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
如“致虚极,守静笃”功夫,即为养心之道之格言。
玄中子也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
乃: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
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
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
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
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
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
庄子曰:“用心若镜,应物不伤”。
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
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
养性之道
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
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曰:“练命必先炼性,练精、练气、练神,均以此为枢机”。
道家的养性之要,求之于静与定。
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
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
玄中子言:“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
乃: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
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
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
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
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
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
养神之道
养神之道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
中医也很重视这一点,如《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道家的养神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阶梯渐进。
《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
所以,养神是身心合一的境界。
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是道家养生法的境界追求。
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则生命的活力旺,神衰则生命的活力弱。
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
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
乃:保全精力,养神之本。
和顺气息,养神之基。
修养性情,养神之源。
端正心地,养神之根。
节制七情,养神之道。
强健体魄,养神之法。
”
道家之“清静无为”,乃先清其心,寡其欲,而后能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
善于养神者,应习气凝神。
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
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
据《庄子》载传自“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
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修道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修炼人士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家修炼学。
释家养身
佛家的基本特征是以摆脱现世苦海为中心,现实个体生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就决定了佛家不可能明确提倡养生,更不可能崇尚长寿。
但是,佛家的某些教义与修行方法,客观上却具有不同程度的养生意义与价值,而且综观古今,佛界长寿之士不乏其人。
佛家养生主要体现在以戒、定、慧为修行核心思想,尤其以定、慧的禅定之学与气功的养生之道多有相类似,故最具养生意义与价值,也对中国传统气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修禅是释家修佛的法门,修禅的过程是对心、对性的修炼,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大自在。
但是同时也能产生很好的养身效果。
佛教节俭自足,僧侣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粮食和蔬菜,以自给自足。
佛教中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规矩,实践证明人体一定的劳动量对于增加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疏通脉络很有好处,从而能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佛教有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劳作,近善行事等有利于养生的行为准则。
佛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
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
佛教中的“仁者寿”,是指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会有好的“报应”。
长寿之因是仁爱心,承受之缘是心平气和。
其实佛教更为强调的是无执着心,若为寿而仁,反不能得寿。
这与前述道家所持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思想如出一辙。
修习禅法之人,应该对五事进行良好的调节。
调五事即调节饮食、调整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1.调节饮食;饮食与养生关系非常密切。
坐禅之人应该保证适量的饮食。
2.调整睡眠;坐禅者不应贪睡,应适量减少睡眠时间,以使神清气和,心念明净。
因为睡眠中无法持心,凡念妄动,不利修行。
而禅定时渐达物我两忘之境,其蓄精复气之功远胜于睡眠。
当然,高僧大德,已达睡亦为禅,似睡似禅,无所拘泥。
佛门十戒,本为拂尘埃以明心性之用,若无尘无镜,十戒亦为空,无所谓拘不拘守。
3.调身;主要是指掌握正确的禅定姿势。
修习禅定可以采用坐、立、行、卧等多种姿势,而佛教界修禅者,主要以坐姿为主,因而常被称为坐禅。
4.调息;佛教认为,生命在呼吸间,呼吸与心念相互影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若呼吸不调,心念则必然不调;要想调心,则必先调整呼吸。
5.调心:调心是修禅的主要法则,贯彻于修禅的始终。
坐禅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人大有裨益,从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向健康更进一步发展。
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
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祛病延年。
佛家认为人的情绪波动和无穷思虑,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对生理机体有所干扰,所以要参禅打坐,以常静虑,力求清净,排除杂念,安定情绪。
通过静坐使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其次参禅打坐身躯不动,如龟如鹤,减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在客观上减低人体运动消耗,从而延长了人的寿命。
前面提到不宜挨着饿坐禅,但又不能吃得过多。
中国古代总结出来:“长寿之道,在龄养生;养生之本,在龄饮食;饮食之要,在放节食。
”一般寺院行堂吃饭都是给三分之一饭量的饭,佛家寓意在于吃饭不要吃饱。
很多科学家做过实验,人吃饱后会分泌出一种液体,使人加快衰老。
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古人的意思恐怕首先在于少吃。
作为非佛教居士,吃饭吃6成饱最为合适。
晚上不吃主食,只喝一些粥。
素食与养生素食斋饭是佛教长寿的秘诀之一。
素食是我国汉代大乘佛教的独特产物,并非全世界佛教都需遵循的一条饮食规定。
我国佛教终生素食,忌荤戒腥,只吃五谷,豆类、蘑菇、蔬菜等。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佛教的斋饭完全能满足人体需要(其生活环境清静,无大的消耗事项)。
素食的不良物富集量也远较荤食为低,人体更容易将有害物排出,不容易生脂褐斑(老年斑)和痴呆病。
结语
从以上儒、道、释三家的养生学介绍来看,里面有不少中医养生学的影子,四家应该是互相参析的结果,不能简单的说谁发源于谁。
但从养心修性方面看,中医受儒、道二家的影响很深远,尤其是道家。
释家虽然博大精深,但其违拗人之本性,连长生不老都被其弃如敝履,故意图深入揣摩学习者极少。
金玉深埋,光芒暗淡,曲高和寡,影响反弱。
人之生病,生于欲望。
欲生、欲乐、欲人钦敬,故烦恼生而为众病之由,弃守则为疗病金丹。
舍得,舍而后能够得。
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心,应不在于针药技巧,而在于研究如何减淡人名利之心,如何让人知足常乐。
世间的道理千万,每条都能到达那真正的自我与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