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沉积盆地分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地台
华北东部盆地及邻区晚古生代晚期南北向沉积构造剖面图
5.活动大洋盆地(Active ocean basin) 活动大洋盆地( basin) 大洋中, 由离散板块边界形成的 、 大洋中 , 由离散板块边界形成的、 以洋壳为底的盆 地。 6. 大洋岛屿 、 无震 中脊和洋底高原 ( Oceanic island, 大洋岛屿、 中脊和洋底高原( aseimic ridge and plateau) plateau) 形成于洋内而非岩浆弧环境的沉积裙和台地 7.休眠大洋盆地(Dormant 7.休眠大洋盆地(Dormant ocean basin) basin) 以洋壳为底的盆地,既无扩张,也无俯冲(盆内或 邻盆无活动板块边界)
合肥盆地早白垩世构造模式图
华 北 造 平 面 图 盆 地 中 元 古 界 构
贺 兰 山 地 区
秦岭造山带
贺兰山石炭纪的碰撞裂谷
① 伸展作用、剥蚀、 或岩浆侵位导致 的地壳薄化作用; (拆沉作用) ② 下地壳和上地幔 的冷却作用; ③ 地壳和岩石圈的 沉积和火山的负 载作用; ④ 地壳和岩石圈的 构造负载作用; ⑤ 岩石圈的板底垫 托作用导致下地 壳负载作用; ⑥ 下降岩石圈穿入 软流圈的动力流; ⑦ 高压相变导致的 地壳密度增大。 主要 次主要 次要
Ⅳ 转换环境(及与平推断层有关 的盆地) (3类盆地)
1.扭张盆地(Transtensional basin) 扭张盆地( basin) 沿走向滑动断层系拉张而形成的盆地 2.扭压盆地(Transpressional basin) 扭压盆地( basin) 沿走向滑动断层系挤压形成的盆地 3.旋扭盆地(Transrotational basin) 3.旋扭盆地(Transrotational basin) 走向滑动断层系内地块环绕垂直轴旋转而形成的 盆地
Ⅲ.聚敛环境 (10类盆地) 10类盆地)
1.海沟(Trench) 海沟(Trench) 由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形成的深海槽 2.海沟—斜坡盆地(Trench-slope basin) 海沟—斜坡盆地(Trenchbasin) 在俯冲杂岩上发育的局部的构造坳陷 3.弧前盆地(Forearc basin) 弧前盆地( basin) 发育于弧发育于弧-沟间隙内的盆地 4.弧内盆地(Intraarc basin) 弧内盆地( basin) 岩浆弧内部发育的盆地 5.弧后盆地(Backarc basin) 弧后盆地( basin) 在洋内岩浆弧后发育的洋盆( 在洋内岩浆弧后发育的洋盆 ( 包括活动弧和残留弧间 的弧间盆地) 和大陆边缘岩浆弧后的大陆盆地。 的弧间盆地),和大陆边缘岩浆弧后的大陆盆地。
Ⅰ.离散环境(2类盆地) 离散环境(
1.
大陆裂谷( 大陆裂谷(Terristrial rift valley) valley)
陆壳内裂谷, 陆壳内裂谷,常伴随双峰火山活动
2.
原始大洋裂陷槽(Proto原始大洋裂陷槽(Proto-oceanic rift trough) trough)
初生洋盆,以新洋壳为底,侧翼为年轻张裂 大陆边缘
I.离散环境 Divergent Settings I.离散环境 II.板块内部环境 Intraplate Settings II.板块内部环境 III.聚敛环境 III.聚敛环境 Convergent Settings IV.转换环境 IV.转换环境 Transform Settings ( and Transcurrent-fault Transcurrentrelated basins) V.混合环境 Hybrid Settings V.混合环境
西 太 平 洋 型 俯 冲 带
安 第 斯 型 俯 冲 带
6.弧后前陆盆地(Retroarc foreland basin) 弧后前陆盆地( basin) 大陆边缘弧— 大陆边缘弧—沟系大陆一侧发育的盆地 7.残留洋盆(Remnant ocean basin) 残留洋盆( basin) 由碰撞陆缘及弧-沟系间形成的收缩洋盆。 由碰撞陆缘及弧-沟系间形成的收缩洋盆。 8.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 周缘前陆盆地( basin) 地壳碰撞、 地壳碰撞、A型俯冲的大陆边缘上的前陆盆地 9.背驮式盆地(Piggy basin) 背驮式盆地( basin) 在移动的冲断岩席顶部的形成的移动性盆地 10.前陆山间盆地(Foreland intermontane basin)或破 10.前陆山间盆地(Foreland basin)或破 裂前陆(Broken foreland) 裂前陆(Broken foreland) 在前陆环境中以基底为核心的隆起中形成的盆 地。
上述的盆地分类方案仅是许许多多的盆地 分类的一种,每一种分类方案主要是针对 盆地某一(某些)方面的特征进行的。 地质文献中同时出现如此多的盆地分类方 案是有其原因的,许多学者曾希望通过盆 地分类的途径,以直接明确各种类型盆地 的油气分布和丰度,从而指导油气勘探, 预测油气潜能。 特别是在板块理论提出后,将不同类型盆 地及油气分布放在板块构造运动框架中研 究更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理论兴趣。
沉降机制
均衡破坏
均衡作用
沉积盆地
二、Ingersoll和Busby的沉积盆地分类方案 二、Ingersoll和Busby的沉积盆地分类方案
Ingersoll和 Ingersoll和Busby 等(1994)按板块构造环境(包 等(1994)按板块构造环境(包 括基底类型、距板块边界的远近、板缘类型)将沉 积盆地分类 5 大类,共26种盆地: 大类,共26种盆地:
embankment)

3. 在 4.大陆地
内盆地( 内盆地(Intracratonic 裂 的
basin)
的盆地
(Continental 的
platform)
大陆隆、陆阶和大陆堤
大陆隆和陆阶 大陆隆
陆阶 大陆堤
Fra Baidu bibliotek
板 块 构 造 的 演 化 顺 序
裂谷盆地
克拉通内盆地
克拉通内盆地
中俄罗斯盆地剖面图(Milanlovsky,1981;转引自陈发景,1992)
盆地的叠置与复合
盆地发育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地质过程,在这期间 可能因为区域构造背景及板块构造位置的变化而 使盆地的动力学性质发生变化或转化,造成多期 盆地的叠置和复合。 动力学过程最终是体现在盆地基底、地壳乃至整 个岩石圈的变形上。因此,厘定盆地的动力学成 因类型主要还是靠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和盆地区大 尺度的构造变形分析。
第二章 沉积盆地分类
一、板块运动与沉积盆地的形成 二、 Ingersoll和Busby的沉积盆 Ingersoll和Busby的沉积盆 地分类方案
一、板块运动与沉积盆地的形成
(一)板块运动形成沉积盆地动力学因素
板块构造强调岩石圈板块的水平运动,而盆地的沉降 强调地壳的垂向运动。但是板块的水平运动可以派生 地壳和岩石圈的垂向运动。例如: 1、板块的水平运动可以直接地导致地壳的垂向运动, 如板块的俯冲和碰撞过程中引起板块的升降运动。 2、板块运动过程中使岩石圈或地壳的厚度、地温场和 均衡条件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壳发生垂向运动。
大陆裂谷
原始大洋裂陷槽
Ⅱ.板内环境(7类盆地) 板内环境(7
被 动 大 陆 边 缘 盆 地
1.大陆隆和陆阶(Continental 大陆隆和陆阶(
rise and terrace)
在大陆和大洋交界的板内环境的成熟张裂大陆边缘 2.大陆堤(Continental 大陆堤( 在张裂大陆边缘
克 拉 通 盆 地
Ⅴ 混合环境 (4类盆地)
1.陆内扭性盆地(Intracontinental wrench basin) 陆内扭性盆地( basin) 由碰撞作用引起的远距离效应在陆壳内或其上形成的 扭性盆地 2.拗拉槽(Aulacogen) 拗拉槽(Aulacogen) 与大陆边缘呈高角度的衰退裂谷, 与大陆边缘呈高角度的衰退裂谷 , 至后期聚敛活动时 可能再活化, 可能再活化,以致它们与造山带也呈高角度 3.撞击裂谷(Impactogen) 撞击裂谷(Impactogen) 与碰撞作用有关, 与造山带呈高角度的裂谷, 与碰撞作用有关 , 与造山带呈高角度的裂谷 , 非拗拉 槽 4.继承盆地(Sucessor basin) 4.继承盆地(Sucessor basin) 在局部造山或裂陷活动停止后,继承性发展形成的山 间环境的盆地
(二)板块运动形成沉积盆地的沉降机制
① 伸展作用或岩浆侵位导致的地壳薄化作用——拆沉作用; 伸展作用或岩浆侵位导致的地壳薄化作用——拆沉作用; ② 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冷却作用; 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冷却作用; ③ 地壳和岩石圈的沉积负载作用; 地壳和岩石圈的沉积负载作用; ④ 地壳和岩石圈的构造负载作用; 地壳和岩石圈的构造负载作用; ⑤下降岩石圈穿入软流圈的动力流; ⑤下降岩石圈穿入软流圈的动力流; ⑥高压相变导致的地壳密度增大。 ⑥高压相变导致的地壳密度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