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简)
油气盆地作业
中国西部三大叠合盆地(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基本特征和油气富集规律比较性研究(包括海相和陆相)中国西部三大叠合盆地(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基本特征和油气富集规律比较性研究(包括海相和陆相)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1基本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古生界以生气为主,时期趋于一致。
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 1°),构造简单,,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路可以概括为定源((((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2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T3C P O2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2.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为0.21% 0.22 %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 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 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气为主。
2.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暗色泥岩分布于山西组、太原组。
石灰岩主要发育于太原组中上部,本溪组中也有分布,但分布较局限,厚度薄。
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比较高,有机碳含量为0.5 2 %7.19 % ,平均为2.7 1 % ,有机碳含量在2 % 4 %之间,地区间差异不大。
太原组生物灰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含量为0.11 %到4.16% ,平均为1.0 % ,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91%到1.52% ,个别生物灰岩可达4%到5% ,氯仿沥青“A”平均为0.0735%。
中国含油气盆地概要
xx概况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界天山,南为昆仑山、阿尔金山,面积约56x 104km2平均海拔1000m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盆地中部有面积达33.7 x 104km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沙丘高差最大、气候最干燥的沙漠。
盆地边缘有以高山冰川雪水为源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位于盆地北半部,全长2137km。
塔里木盆地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系,其上发育有震旦系和古生界海相沉积,中、新生界为陆相沉积,是一个在元古界基底上叠置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复合型盆地。
从盆地沉积发育的情况和周围褶皱带的特点来看,古生代明显地表现出近东西向的构造带,及其相伴随的主要断裂的构造格架,如塔北隆起带、中央隆起带和塔南隆起带,后者因受阿尔金山影响,呈北东走向。
中新生代的构造特点是在古生代构造基础上继承和改造的。
由于边缘褶皱山系的隆起,首先在盆地的边缘山前地带形成前陆盆地,而后发展成为统一的坳陷盆地,接受了厚度巨大的中新生代沉积,这一特点掩盖了古生代形成的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面貌,成为现今的构造格局。
塔里木盆地沉积岩厚7000〜100m,主要含油层有5套:震旦系—下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上三叠—中下侏罗系、上白垩—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中新统。
到目前为止,已在塔北、塔中、塔西南发现了油气田。
油气资源估算有120X108左右,若经过进一步勘探,有条件成为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区之一。
xx 构造单元划分表构造单元面积(km2)沉积岩厚度(m)库车坳陷30600北部单斜带3380xx 凹陷9700 -xx 凹陷3700 -xx 凹陷3080 -南部平缓背斜带1540 -xx 塔克背斜带4440 -xx 背斜带4760 11000xx 隆起36700南喀—英买力低凸起6640 11000轮台凸起9300 8000哈拉xx 凹陷5000 100xx 低凸起4730 9000草湖凹陷5020 11000 库尔勒鼻状凸起6010 8000 北部坳陷127700xx 凹陷30014000xx 凹陷6070015500xx 斜坡2200012000xx 凹陷1500012000中央隆起114000xx 凸起43700 8000塔中低凸起22800 100xx 低凸起44900 100xx 坳陷145000xx 斜坡52100 9000xx 凹陷27200 13000xx 凸起8000 11000叶城—和田凹陷30700 14000塘古孜巴斯凹陷27000 12000xx 隆起43100民丰xx 凸起18600 5000xxxx 凸起24500 2500xx 坳陷民丰凹陷若羌凹陷6550035000 500030500 4000xx 盆地渤海湾盆地位于我国东部,地跨渤海及沿岸地区,包括天津市及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康玉柱【摘要】中国主要发育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东部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这3大类型盆地控制了全国油气资源的85%左右,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这些盆地中。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这3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以期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油气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developed in China. They are the Paleozoic cratonic basin, the east-central Meso-Cenozoic fault basin and the western Meso-Cenozoic foreland basin, about 85% of domest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controlled by them, and the oil and gas fields' discovered up to now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in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basins through several years of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purpose of playing a certain role in guiding the current and future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5页(P635-639)【关键词】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中国有各类盆地约400多个,现已发现500多个油气田,其中特大和大型油气田约55个。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第21卷 第1期OIL &G AS GEOLO GY2000年3月 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 1998040801-5)资助收稿日期:1999207227文章编号:0253-9985(2000)01-0046-04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性3杨明慧,刘池洋(西北大学地质系, 陕西西安710069)摘要: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改造型盆地,垂向上由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叠加构成叠合盆地,并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受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影响和成盆构造应力场控制,在盆地充填中配置不同的沉积体系,组合成不同的沉积层序。
因此,构造和沉积作用是控制该类盆地多期次成烃成藏的主要因素。
此类盆地的发育过程至少具备两期成烃成藏条件,而沉积层序本身具备生储盖组合条件。
在前陆型改造盆地油气勘探中除注意成烃条件以外,还要通过恢复盆地原型及其叠合方式、恢复盆地沉积充填的沉积体系配置等,加强成藏及后期保存条件研究。
关键词:前陆盆地;改造型盆地;多期次;成烃成藏;中国中西部第一作者简介:杨明慧,男,37岁,博士后,含油气盆地地质学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改造盆地是指盆地的原型在盆地演化末期或之后遭到较明显改造的沉积盆地[1]。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型改造盆地是其类型之一。
前陆盆地是世界上油气最丰富和大油气田最多的一种盆地类型,也是最早进行油气勘探并发现油气田的勘探领域。
但是,中国中西部所谓的“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却迄今未获重大突破。
虽已发现多种类型的油气田,但探明的石油储量仍然十分有限。
究其原因主要是较强烈的后期改造,使油气经历多期次成烃成藏乃至逸散,油气藏特征复杂多变。
1 典型前陆盆地典型特征从板块构造角度,典型的前陆盆地可分为两种成因类型: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2]。
前者形成于俯冲大陆板块之上,并紧靠造山带外侧,离蛇绿岩带近而离岩浆弧带远,与陆2陆碰撞有关;后者是在仰冲板块上面形成,位于岩浆弧之后,离蛇绿岩带远,与弧陆碰撞有关。
中国中西部四大盆地碎屑岩油气成藏体系及其分布规律
中国中西部四大盆地碎屑岩油气成藏体系及其分布规律胡宗全;尹伟;伍新和;高金慧;李松;刘春燕;陈纯芳【摘要】中西部四大盆地(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和塔里木)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台内坳陷、陆内坳陷及(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以发育碎屑岩为特色,陆内坳陷发育大面积分布的烃源岩,类前陆盆地发育较厚的优质烃源岩,奠定了碎屑岩层系良好的资源基础.碎屑岩层系发育内源、外源和混源3大类6个亚类油气成藏体系.内源成藏体系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王要领域,在四大盆地间具有下气上油、北早南晚和向南天然气增多的分布规律.成藏与富集主控因素是烃源岩与储层的配置关系,沉积斜坡和山前冲断带是此类成藏体系的有利勘探区带.外源成藏体系的分布与内源成藏具有明显的互补特征,从而拓展了碎屑岩油气勘探的层系和地区.外源油气成藏体系在四大盆地间分布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成藏与富集主控因素是海相层系的油气资源条件和垂向输导体系.海相层系的古隆起区与中、新生代的断裂发育区,是寻找外源油气成藏体系的有利地区.%Since the Late Paleozoic,the four large-sized basins(I. E. Ordos,Sichuan,Junggar and Tarim)in central-western China have experienced a similar evolution process from cratonic depression to intra-continental depression and finally to foreland (pseudo-foreland) basin, and their deposition features in thick clastic rock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ere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intra-continental depressions, while thick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were deposited in the pseudo-foreland basins, providing favorable basi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clastic strata in the four basins. There are three types (inner-sourcing, out-sourcing and hybrid-sour-cing)and six subtypes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systems. The inner-sourcing petroleumaccumulation system is (he major target for large- and medium-sizedoil/gas reservoirs. For the inner-sourcing systems in the four basins, their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has features of oil in upper part and gas in lower part as well as more gas to the south,thei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were developed early in the north and late in the south.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ombination of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is the major factor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Slope zone and piedmont thrust belt are play fairways for these inner-sourcing system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out-sourcing and inner-sourcing system are significantly complimentary, so greatly broadening the area and horizon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clastic strata. The out-sourcing system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south parts in the four basins. Hydrocarbon resource condition of marine strata and vertical migration pathways are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in the out-sourcing systems. The paleo-uplift zones of marine strata and the Meso-Cenozoic faults zones are the play fairway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out-sourcing system.【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10页(P561-570)【关键词】成藏体系;油气富集;碎屑岩层系;中国中西部【作者】胡宗全;尹伟;伍新和;高金慧;李松;刘春燕;陈纯芳【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3中西部四大盆地(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和塔里木)晚古生代以来主要发育碎屑岩层系,均先后经历台内坳陷、陆内坳陷、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即构造-成盆演化具有“同序”特征,决定了四大盆地碎屑岩层系成烃-成藏的宏观相似性,但四大盆地经历不同类型盆地的时代和持续时间存在差异性,即“异时”特征,决定了成藏组合所处层系的差异性。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沉积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沉积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首先,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西部,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沉积盆地之一、该盆地的沉积特征和其中的石炭系沉积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1.沉积厚度较厚:塔里木盆地的石炭系沉积厚度一般在1000-4000米之间,最大厚度可达5000米以上。
这种较厚的沉积堆积为矿藏提供了更大的容纳空间,增加了石油的储集量。
2.沉积相丰富多样:石炭系沉积相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湖相、河相和湖泛相。
湖相沉积主要以碳酸盐岩、沉积碳酸盐岩和有机质丰富的黑色烃源岩为主;河相沉积主要以粉砂质岩、砂岩和砾岩为主;湖泛相沉积则主要以煤岩为主。
这些不同的沉积相环境不仅为石油的生成和保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多样性的油藏类型。
3.有机质丰富:在塔里木盆地的石炭系中,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有机质类型以稠密的粘土矿物和胎生瓷灰质为主。
这样的有机质类型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和成熟度,有利于石油的形成和积聚。
4.裂缝发育:塔里木盆地的石炭系沉积中,裂缝发育较为普遍。
这种裂缝可以提供储层孔隙和储集空间,有利于石油的储集和迁移。
这些石炭系沉积特征为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地质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1.石油勘探目标定位:根据石炭系沉积特征和研究,塔里木盆地可以作为有利的石油勘探区域。
丰富的湖相沉积和有机质类型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裂缝的发育则为石油的储集提供了良好的储层孔隙。
2.石油储量评估:石炭系沉积厚度较大,使得石油储量有较大的潜力。
通过对石炭系储层和裂缝的性质进行详细的评估,可以对石油资源的储量进行合理的估计和预测。
3.油气勘探和开发策略:针对塔里木盆地石炭系沉积的特征,可以采取不同的油气勘探和开发策略。
例如,对于有机质丰富的湖相沉积,可以重点发展湖相碳酸盐岩和烃源岩的勘探开发;对于裂缝较为发育的地区,可以采用水平井等技术手段,提高油气的产出率。
总之,塔里木盆地的石炭系沉积具有较为丰富的特征和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规律及油气藏保存条件
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规律及油气藏保存条件摘要:中国大陆盆地蒸发岩沉积剖面可以达到5%以上,个别凹陷的比例可达50%。
和广泛分布,东、西、陆地、海洋、震旦、寒武纪、奥陶纪、程度不同的三叠纪,三级开发蒸发。
早期的蒸发岩地层沉积序列,盐度增加,停滞的水,大量的生物死亡。
河流连续供应的有机质、弱氧化还原环境,大量的沉积有机质,增加浓度的盐水和蒸发岩地层,快速积累的覆盖率,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有机物受到损坏,为石油。
关键词:油气盆地油气赋存沉积相一、引言一般来说,是世界领先的石油和天然气盆地勘探早期,中期到达顶点后油气田的发现和外汇储备增长,勘探,发现越来越少的储备增长继续下降。
但是我们的国家如何构建复合盆地为主,经过多次构造活动和不同类型的叠加盆地、转换和沉积面孔和复杂,地层的储层,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时期,复杂的油气分布,结合发展失衡、陆相岩性圈闭构造变化大等因素,一方面,它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一方面,在平面上的投影与地层的油气分布相对集中足够的,知道过程和探索是逐步深化、发展阶段、形成、草原类型的探索,将变成新层系、字段或类型。
决定中国石油地质特征,这个特殊的、长期的、曲折和艰难的探索工作。
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和复杂的地质特征确定石油储量增长阶段非常明显,并与深化勘探储量增长。
中国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各种沉积盆地在超过500年,沉积面积670平方公里。
其中,厚度的新生代沉积盆地,超过420超过420米,总面积约530平方公里。
二、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规律从有机生烃的角度说,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地壳属于度,根据因素的生烃、积累和保存的有机协调。
地壳在盆地,这三个方面有最好的组合是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盆地;同样,在同一盆地带,不同盆地油气丰度,或在不同的构造单元,或在同一盆地油气聚集区带油气的富集程度,也取决于有机合作这三个条件。
所以,简而言之,石油和天然气的控制因素发生的规则是:稳定的构造环境是一个大型沉积盆地,盆地,有利于油气生成和保存;沉积体系、沉积微相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长期继承了古隆起是一个大型油气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出生、水库和帽、运气、圆、有机匹配条件,在时间和空间的关键是石油和天然气聚集成一个水库。
中国西部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概述
中国西部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概述摘要:在我国西部,有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石油工业的主要支撑和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中国迎接新世纪的油气资源战略的交替地区。
为了加深对西部油气资源地区的了解,促进西部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工作。
本文首先从中国西部油气资源地区的地质特征入手,论述了盆地性质与构造历史,以及西部地区的地质条件,然后进一步分析了西部油气资源地区的资源分布概况。
最后提出促进勘探开发的相关建议。
一、中国西部油气资源地区的地质特征1.盆地性质与构造演化史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以及准噶尔盆地,这些沉积类盆地类属于克拉通盆地,它的基底是比较小的古大陆地壳块状,地壳大概有35~45千米的厚度,主要组成岩质是前震旦的酸性变质岩系。
平坦的海相碳酸盐岩与砂岩是古生界的构造特点,而中新生界主要是盆地沉寂。
在西部盆地的周围存在数量巨大的中新生代的前陆冲断带,主要体现为小型克拉通块状。
在中新生界的构造层,现代造山带相围的新生代盆地表现地十分突出,也就是中新生界盆地和古生界克拉通相互重叠的盆地地形。
西部地区的板块结构变化主要有四部分组成:震旦|—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三叠纪—早第三纪以及晚第三纪—第四纪。
在经历这四纪构造演化之后,东西部分产生十分显著的构造差别,东侧部分包括四川与鄂尔多斯盆地中间发生隆起,周围也由于发生沉积编程前陆盆地地形,而西侧部分,包括柴达木,准噶尔以及塔里木盆地迅速沉积,幅度达到5000~7000米,发育时期也跟西部有很大不同。
2.西部地区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西部地区的表面和地下都存在十分复杂的地质特点,地区表面主要是沙漠、黄土塬、隔壁以及山地,而地下主要由台盆区与推覆带构造而成。
当前西部的油气地区主要在准噶尔、塔里木、吐哈盆地,以及河西走廊、鄂尔多斯以及柴达木地区,这些地形的地质特征都十分复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地区的地下构造在盆地中与山前带有着不同的复杂性特征。
柴北缘西部油气藏分布与成藏特征
柴北缘西部油气藏分布与成藏特征罗群【摘要】由于地质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柴达木盆地北缘西部不同构造带及凹陷区油气分布及其运聚成藏具有不同的特征,断裂、不整合、生储盖组合及埋深是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地质因素,不整合和断层控制油气纵横向运移;生储盖组合制约油气分布的层位;埋深决定油气相态;断裂还导致大多数圈闭的形成并影响油气藏的保存.它们决定了柴北缘西部油气分布具有平面上南北成带、西油东气,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浅层滑脱断层下盘和深层断裂上盘的断展背斜圈闭中的特点,并控制了不同地区和构造单元油气藏类型,形成多种各具特征的运聚成藏模式.【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4页(P10-13)【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油气藏分布;油气运移;油气聚集;差异性;断裂【作者】罗群【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盆地研究中心,北京,10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1柴达木盆地北缘西部地区,包括柴北缘西段和鄂博梁Ⅱ号、鄂博梁Ⅲ号—鸭湖构造带,总面积约2×104km2,受北部祁连山构造挤压应力系统、西部阿尔金走滑构造应力系统和南部昆仑山向北的挤压应力的远程效应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沉积环境,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柴北缘油气勘探始于1954年3月,1958年在冷湖构造带发现了冷湖油田。
此后相继发现了冷湖三号、冷湖四号、冷湖五号和鱼卡、南八仙等几个油气田。
1996年在冷湖五号二高点构造上的冷科1井发现了下侏罗统巨厚的优质烃源岩,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
虽然近年加快了柴北缘油气勘探,也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1-7],但仍未取得勘探的重大突破,笔者运用断裂控烃理论[8,9]、现代盆地构造分析理论[10,11],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剖析了油气成藏机理,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旨在对柴北缘今后的油气勘探有所裨益。
柴北缘已发现的油气田(藏)都分布于西部(图1,表1),在平面上分布极不均匀。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油气分布规律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油气分布规律曹海防;夏斌;胡勇;张娣;范立勇;刘平【摘要】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剖析了该区新生界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得到了本区新生代油气分布的几点规律:下干柴沟组上段(E23)和上干柴沟组(N1)作为本区的主力烃源岩是形成油气田的先决条件;深大断裂控制了油气藏在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分布;构造发育史、圈闭和生烃条件的匹配是油气成藏的关键;通过构造运动、圈闭和生烃史匹配关系研究发现新近纪的构造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圈闭;新构造运动以来形成的浅层滑脱断层对原生油气藏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27)001【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油气分布规律;新生界;烃源岩;断裂;柴达木盆地西部【作者】曹海防;夏斌;胡勇;张娣;范立勇;刘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237;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6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以下简称柴西)第三系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泛,盆地内发育有多套烃源岩系和多套生储盖组合类型,是柴达木盆地三大含油气区之一,其油气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在该地区已发现了15个油田,1个气田,这反映出了柴西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1].但是其总体勘探程度低,且极不均匀,所发现的油气数量与盆地规模很不相称,特别是近年来盆地油气勘探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以柴西地区多年来的勘探工作和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浅析柴西地区油气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可达600 m;下油砂山组 (N12)主要分布在英雄岭凹陷及其以北地区和一里坪坳陷,最大厚度可1 柴西烃源岩的分布与油气藏关系1.1 柴西主要烃源岩柴西烃源岩纵向上集中于E1+2、E3、N1、N12、N22,其中下干柴沟组 (E3)和上干柴沟组 (N1)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切克里克坳陷—尕斯断陷—英雄岭—尖顶山—大风山一带,向东延伸至甘森(图1,图2),E3最厚可达1 400 m,N1最大厚度达1 100余m.上油砂山组 (N22)主要分布在英雄岭以北的小梁山凹陷和一里坪坳陷.由有机质丰度数据 (表1)可以看出下干柴沟组上段 (E23)和上干柴沟组 (N1)是柴西地区的主力烃源岩.图1 柴达木盆地西部下干柴沟组上段 (E23)烃源岩丰度及油田分布 (据青海油田资料,有修改)Fig.1 Organic matter(E23)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oil field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1—地面构造;2—油气田;3—优质烃源岩范围;4—井位;5—居民点;6—TOC等值线;7—烃源岩厚度等值线图2 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N1)烃源岩丰度及油田分布图(据青海油田资料,修改)Fig.2 Organic matter(N1)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oil field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1—地面构造;2—油气田;3—优质烃源岩范围;4—井位;5—居民点;6—TOC等值线;7—烃源岩厚度等值线1.2 优质烃源岩控制油气藏的分布烃源岩的发育程度及质量是控制成藏的主要因素,柴西油气藏主要围绕E23和N1这两个主力烃源岩分布 (图1,图2).第三纪古、始新世末,茫崖区在阿尔金断裂和昆北断裂所夹持的复合下降作用下,沉积了巨厚的渐新统至早期上新统的坳陷型湖相生油层.油气藏一般均分布于生油坳陷内的北西向背斜构造高部位,特别是以沉积了渐新统到中新统主力生油层的英雄岭生油凹陷周缘最为密集,明显地反映了主要生油凹陷在总体上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由两套主力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和厚度可以看出主力烃源岩在平面上由西向东变差(图1,图2),导致了发现油藏的数量、规模、油气显示的程度也是由西向东变差.因而英雄岭生油凹陷东缘,目前仅在茫崖、土林沟、油墩子和大风山等构造见到油气显示或少量油气流.表1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据青海油田资料)Table 1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of Tertiary source rock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w?2 断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地质研究和勘探表明,盆地基底深大断裂的长期和多期活动往往对盆地形成、构造演化、沉积发育、断裂系统的形成以及对油气运聚成藏和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2],断裂发育是柴达木盆地的重要构造特征.柴西地区的油气藏是主要受到逆断层控制的构造油气藏,油气分布与断裂构造有密切的关系,在沟通烃源岩断层附近,通常是油气分布的有利部位[3-5].柴西基底大断裂比较发育,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基地大断裂通过对圈闭形成、烃源岩沉积相带、油源条件、沉积储层分布与发育、输导体系等的控制,对柴西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有重大影响,从而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特征.从柴西断裂与油气田分布关系 (图3)不难发现,已发现的油气藏绝大多数沿基底大断裂呈线状分布,这是断裂对本区生烃凹陷、圈闭、沉积储层、输导体系等因素起决定性控制作用导致的结果.2.1 控制生烃凹陷的发育与展布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发育的主要烃源岩主要受沉积相带控制,位于半深—深湖相的暗色泥岩之中,而这些深—半深湖相的形成和展布正好是基底深大断裂在当时强烈长期或多期同沉积活动的结果.柴西地区目前已证实的有效生烃凹陷,如红狮凹陷、英雄岭生烃凹陷、茫崖生烃凹陷以及切可里克生烃凹陷均与断裂有着密切的关系.Ⅺ号断裂控制了红狮及英雄岭生烃凹陷的发育与展布,而柴南、茫南及昆北、す号断裂又直接控制了茫崖生烃凹陷及切克里克生烃凹陷的形成.断裂控制下形成的生烃凹陷为柴西地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丰富油源条件.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昆北北部、英雄岭-茫崖凹陷、小梁山凹陷等.这些生烃凹陷的分布和演化有明显特点:烃源岩有由西向东、从南向北迁移的趋势,而这个趋势正是断裂活动向北向东迁移带来的结果.图3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与油藏分布图 (据青海油田资料,有修改)Fig.3 Distribution of fault and oil field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反映烃源岩质量的重要参数有机碳含量的分布,与深大断裂有密切的关系.断裂活动强烈或多条断裂共同控制的地区,有机碳含量高,烃源岩质量好.如英雄岭-茫崖凹陷,优质烃源岩分布于Ⅺ号断裂和阿南断裂交叉处的英雄岭地区.2.2 控制圈闭的形成柴达木盆地已发现的数十个构造圈闭,几乎都成排成带沿基底大断裂展布,而且整个柴西地区的构造圈闭均是在断裂发育的基础上形成的断展背斜、挤压断鼻、冲起构造及断裂相关褶皱.如红柳泉、七个泉断鼻;跃进二号、尕南及铁木里克突起;南翼山构造;大风山构造等.断展背斜和挤压断鼻在柴西地区构造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三类构造圈闭占整个柴西构造圈闭的绝大多数.这些断裂控制形成的构造为柴西地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2.3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沉积储层的分布与发育断裂不仅控制了柴西地区生烃凹陷的发育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展布及储层物性特征.断裂通过控制沉积相带控制了各地区储集条件的差异:阿拉尔断裂控制了柴西南区阿拉尔河流三角洲的展布;Ⅺ号断裂控制了柴西地区发育半深—深湖相沉积;柴西断裂控制了阿尔金山前冲积扇、扇三角洲的展布与发育;受昆北断裂和Ⅺ断裂控制的昆北地区,由于昆北断裂由一系列斜列的断裂组成,此带河流-三角洲相十分发育,形成了良好的孔隙型储集相带;阿南斜坡受阿南断裂控制,发育扇三角洲、滨湖相碎屑岩储集相带.柴西地区主要发育灰岩为主的细粒钙质沉积物,孔隙型储层不发育,对柴西油气储集不利.但构造运动产生的断裂和褶皱改善了储集性能:一方面为聚集油气提供了储集空间,同时使这些缺乏孔隙储层空间的地层产生大量的裂缝和溶洞,很好地弥补了其储集条件差的缺陷,它们正好发育于背斜褶皱地层中,为裂缝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储层条件,改善了储层,形成了良好的裂缝性储层.2.4 构成油气运聚成藏输导系统中的主导通道从柴西地区目前钻探成果来看,除阿尔金山南斜坡存在各地层的上倾尖灭、超覆带、不整合面外,大部分地区不整合面少.有利储集相带及孔渗参数相对高值带是重要运移通道,但是横向延伸范围不大,断层与输导性砂体构成实际油气输导系统,前者以垂向运移为主,后者以侧向运移为主.由于疏导性砂体对本区油气运移的影响比较小,油气运移主要通过断裂进行,断裂就构成了重要的运移通道.断裂的存在沟通了不同的烃源岩与不同的储盖层,构成了以断裂为主要运移通道的生储盖组合(表2),断裂在不同地区的作用表现相同,形成的油藏类型也不同:由于断裂的长期活动,导致断裂上盘的储集层与下盘的生烃凹陷侧接,形成了柴西南地区普遍发育侧接式上生下储式油藏;断裂的活动形成裂缝,同时在垂向上沟通了源岩,形成了柴西北区发育的自生自储式裂缝油藏;断裂的沟通作用还形成了大量次生油气藏,如七个泉、狮子沟、油砂山、南翼山浅层等油气藏.缺乏疏导性砂体和不整合面,以泥质岩为主的柴西地区,能够在纵向上形成多套油气层,大量的断裂作为运移通道是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断裂活动导致两盘地层错动,形成断裂泥,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断鼻、断块等圈闭,使得断裂也具有一定的遮挡作用,如在乌南油藏,断裂控制断块圈闭和岩性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表2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藏特征与断裂的关系 (据青海油田资料)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s characters and fault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区带名称示意图成因分类基本成藏特征断层的控制作用跃进一号images/BZ_13_535_499_811_675.pngE1 3砂体储层,油源来自下盘E烃源岩对E1 3油藏为运移窗口,对生长断层背斜层,E2 3—N1泥岩裂缝储层,自生自储N2 E2碎屑岩储层,油源来自下部E2 3—N13—N1油藏为形成裂缝储层,对 N2油藏为垂向运移通道柴西南区跃进二号images/BZ_13_561_725_784_909.png生长断层背斜E1 3控制上盘潜山和断层背斜,为(E1 3)古潜山砂体储层,油源均来自下盘阿拉尔断陷E2 3—N1 1生油层潜山油藏和E1 3油藏的油源断裂红柳泉images/BZ_13_564_976_782_1155.png砂、粉砂储层,上倾尖灭(在断层背斜生长断层背斜-岩性油藏E1 3背景上),油藏来自断层下盘E2 3和本盆控制断裂背斜,为油源侧向运侧翼E2 3源岩移提供横向通道花土沟-油砂山images/BZ_13_575_1220_771_1407.pngN2 1—N1 2砂体储层,E2 3—N1 1为生油岩,正断滑背斜常生储层组合.E2 3—N1 1裂缝储层、自生控制断滑背斜,形成次生油藏运移通道,破坏原生油藏,在E2自储3—N1 1中产生大量裂缝,改善储集性能乌南油藏(浅层)images/BZ_13_548_1459_797_1640.png断层-岩性尖灭(N1—N1 2)N1—N1 2孔隙型储层,断层与砂匹配,自控制断块圈闭(遮挡)和岩性生自储和下生中储储盖组合油藏分布尖顶山images/BZ_13_563_1692_783_1879.png冲起构造-裂缝(或岩性)油藏(N2)N1 2—N2 2为储层,自生自储,构造运动形成裂缝储层,断裂可以成为下部油源通道控制尖顶山背斜,改善裂缝储层,为下部油气运移通道柴西北区南翼山images/BZ_13_550_1930_796_2161.png冲起构造-裂缝油气藏E2 3裂缝凝析气藏,N3 2末构造运动产生大控制南翼山背斜和裂缝的形量裂缝,原生气藏,N2次生裂缝气藏成,破坏E2 3原生气藏,形成N2次生气藏,为运移通道油泉子images/BZ_13_540_2187_805_2424.png冲起构造-裂缝油气藏N2为裂缝储层,E2 3、E1+2为烃源岩,油气通过断裂垂向运移到N2中的裂缝中聚集控制油泉子背斜形成,沟通油源的通道,促进裂缝的形成开特米里克images/BZ_13_553_2449_792_2657.png冲起构造-裂缝油气藏N1-2 2 泥灰岩裂缝储层,为未熟凝析油藏,埋藏深,比重低,天然气含量少,自生自储控制冲起构造和裂缝的形成2.5 断裂对油气的破坏性作用喜马拉雅运动使早期的断裂重新活动,在中浅层中产生大量的滑脱断裂并在构造的顶部产生张性正断层.本区发育于Ⅺ断裂上方的狮子沟-油砂山断裂的顺层滑脱断裂和发育于狮子沟-花土沟-油砂山断滑背斜带顶部的放射状正断层是喜马拉雅运动的结果.这些断裂切过油气藏,会对油气藏产生破坏作用.如干柴沟出露的油砂,就是后期断裂和后期构造运动对先期形成的油藏的破坏所致[6].3 构造运动、圈闭与生烃史的匹配关系是决定油气成藏的关键始新世末期,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并与欧亚板块相碰撞,早期喜马拉雅运动对整个青藏高原产生了巨大影响,来自西南方向的巨大压应力,使柴达木盆地西南边缘产生了一系列断距较大的南倾边界逆断层[7,8].该期构造运动对柴西大部分构造带的早期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并形成了一定幅度的圈闭,对柴西油气藏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柴西地区第三系油气成藏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长期性,从E23开始,直到N32结束,这主要是受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所控制.盆地形成演化的周期性,造就了盆地内发育多套生油层系,多次排烃以及多期次油气聚集成藏.根据柴西地区构造演化特征、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及油气初次运移时期的综合分析,认为油气大规模二次运移可分为2个期次,即N12—N32和N32—Q1+2,前者是形成原生油藏的大规模运移时期,而后者则是原生油藏破坏改造和次生油藏形成的大规模油气运移时期.本区的两套主力烃源岩大多在N1末期进入生油门限,生烃期比较晚.E23烃源岩是在N1时开始成熟,在N12时进入生烃高峰期;N1烃源岩N12开始成熟,在N22时进入生烃高峰期,因此N12时期是本区油气成藏的关键时期[6,7]. 从圈闭发育史研究得知,本区在喜山晚期之前圈闭幅度很低 (图4),构造圈闭形成期非常晚.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总体较低,目前大多正处于生油高峰期,总体上呈现晚期成藏特点.早于此时或同时形成的构造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圈闭,这些早期形成的圈闭可以在烃源岩演化历史的各个阶段接受油气的供应,因此位于有效烃源岩内或附近的形成于新近纪的构造圈闭均是有利的油气圈闭.图4 柴达木盆地西部045-037剖面构造演化史图(据青海油田资料,柴达木盆地西部045-037剖面演化史图)Fig.4 Tectonic evolution of 045-037 seismic profile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4 新构造运动对原生油藏的影响上新世末第四纪初开始的新构造运动为柴达木盆地带来了面积可观的第四纪湖相沉积,而中更新世末(Q2)的新构造运动结束了柴达木盆地湖相沉积的历史,广泛分布于盆地东部封闭的盐湖即为盆地消亡的例证.油砂山构造带东端的葫芦沟及狮子沟构造南侧断裂带附近,见直立倒转的第四系.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对盆地油气藏有着显著的影响[9,10]对本区影响较大的新构造运动,使本区较长时期处于抬升和遭受剥蚀的状态,表现为构造期晚于油气成藏期.因此新构造运动对油气主要起破坏和调整的作用:一方面构造作用会使圈闭幅度进一步加大,并通过断层的疏导作用向圈闭中注入烃源岩产生的油气,形成油藏;另一方面构造运动的剧烈作用对已经形成的油气藏进行破坏和改造.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了盆地西部地区,特别是阿尔金山走滑断裂东侧、茫崖-油砂山隐伏断裂北侧的油砂山、咸水泉、干柴沟、红沟子等大型油气田为强烈的新构造运动所破坏,使这些原生油气藏成为残余油气藏 (图5).同时使油气沿断层向构造高部位运聚,形成大量次生油气藏,使得柴西各油气构造的油气显示层位纵向上跨度大,油气层位多,表明油气散失严重.图5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砂山、狮子沟、红沟子、尖顶山油田油气成藏模式Fig.5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atterns of the Youshashan,Shizigou,Honggouzi,Jiandingshan oil and gas field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Qaidam Basin5 结束语依据柴西油气成藏规律,明确了下一步柴西勘探的对策:首先,围绕主力生烃凹陷进行勘探部署,应立足于生油中心边缘和内部油气聚集条件好的有利区带与圈闭,主要是围绕英雄岭生烃凹陷分布的狮子沟—油砂山—南乌斯区带、油泉子—开特米里克—大小沙坪区带、阿拉尔—跃进二号—跃东区带和阿尔金斜坡区带;其次,勘探实践证明,柴西地区凡连接生油凹陷的深大断裂,既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又是油气聚集带,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断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时,注意断层活动期、油气运移期以及圈闭形成期的时空匹配关系,通过对本区断裂的系统研究才能更好地认清柴西油气藏分布特征;第三,构造运动、圈闭和生烃史的匹配关系是油气能否成藏的关键,研究发现新近纪及其之前形成的构造圈闭是最有利的潜在油气圈闭;第四,研究喜山期构造运动有没有对原生油气藏造成破坏,同时看能否发现破坏后形成的残余油气藏或次生油气藏.【相关文献】[1]翟光明.中国石油地质志-青藏油气区[M].北京:石油出版社,1990.[2]罗群,白新华.断裂控烃理论与实践——断裂活动与油气聚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3]王明儒.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含油气系统深化[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1):24-26. [4]王明儒.柴达木盆地“厚顶”构造及其形成机理[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4):277-280.[5]党玉琪,候泽生,徐子远,等.柴达木盆地生物气成藏条件[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5):374-378.[6]陈少军,罗群,王铁成,等.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4,25(1):23-25.[7]胡勇,刘平,曹海防.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综合评价[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28(4):464-469.[8]黄汉纯,周显强,王长利.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石油富集规律[J].地质论评,1989,35(4):314-322.[9]汤锡元,罗铸金.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的石油地质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6,7(2):183-191.[10]朱夏,徐旺.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杜,l990.186-195. [11]胡受权,曹运江.柴达木盆地侏罗纪盆地原型及其形成与演化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1999,21(3):189-195.。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块大型盆地,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闻名于世。
西区
克拉玛依组是准格尔盆地沉积的重要层系之一,其储层特征主要包括沉积相、岩性、孔隙
结构和流体性质等方面。
西区克拉玛依组的沉积相主要有湖泊、河道和演化盆地等,其中湖泊沉积为主。
由于
湖泊环境具有相对封闭性和低能动性,使得克拉玛依组储层在成岩过程中受到较小的侵蚀
和改造,因此储层的连续性较好。
西区克拉玛依组的储层具有比较复杂的孔隙结构。
根据孔隙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其分
为溶孔、压实孔和构造孔等。
溶孔是指由于地下水的溶解作用形成的孔隙,主要分布在含
有碳酸盐岩的层位中;压实孔是指岩石由于压实作用形成的孔隙,主要分布在含有砂岩和
泥岩的层位中;构造孔是指由于构造活动形成的孔隙,主要分布在断层和褶皱等构造带
中。
西区克拉玛依组的储层具有一定的流体性质。
根据之前的勘探和开发数据分析,西区
克拉玛依组主要是天然气藏,并且含有丰富的甲烷资源。
储层中的天然气主要以吸附态和
游离态存在,其中游离态气体的储量较大,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准格尔盆地西区克拉玛依组具有良好的储层特征,包括湖泊沉积相、砂岩为主的岩性、复杂的孔隙结构和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等。
这些特征为西区克拉玛依组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
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7.10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7.10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一、平面分布特征东部油区:裂谷盆地,以断陷—坳陷型为特色, 岩浆活动频繁, 地温梯度高,约为3.5-4.5℃/100m。
中部气区:克拉通型盆地,既有挤压机制,又有拉张机制,地壳厚度、地温梯度居中,2.0-3.0℃/100m。
西部油气区:造山带挤压型盆地,地壳厚度大, 地温梯度低,2.0℃/100m。
(据李国玉等,2005)●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在我国形成数量众多、类型较全的含油气盆地。
●在燕山-喜山运动作用下,接受了巨厚中—新生代陆相沉积,成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一些含油气区域。
全国油气资源的地理分布表(据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2010)地区石油,×108t 天然气,×1012m3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东部418.14 324.41 100.25 4.64 2.77 1.47 中部120.63 86.48 20.23 18.04 10.11 6.37 西部270.78 175.13 47.87 15.85 11.60 7.46 南方 3.26 2.02 0.40 1.77 0.76 0.44 青藏121.26 69.61 14.00 2.86 1.69 1.03 近海151.50 107.36 29.27 12.72 8.10 5.26 全国1085.57 765.01 212.03 55.89 35.03 22.03我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东部、西部、近海及中部,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西部、中部及近海。
●石油可采资源在平原区与浅海、戈壁、黄土源和沙漠等复杂地形区几乎各占一半;平原区,占52%;复杂地形区,占48%。
●天然气可采资源主要分布在浅海、山地、沙漠、平原和戈壁,占全国的74%;平原区,占12%;复杂地形区,占62%。
二、纵向分布特征●海相与陆相生(储)油气层系在我国都很发育,在中—新生界陆相沉积之下,还有古生界及中—新元古界海相地层,构成多时代生(储)油气层系重叠的多层结构。
沉积盆地构造形态与油气勘探成藏规律研究
沉积盆地构造形态与油气勘探成藏规律研究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一种独特的构造单元,具有广泛分布和丰富的沉积物质。
这些盆地是由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活动或者火山喷发等因素所形成的。
在沉积盆地中,沉积物堆积成多层序列,并逐渐转化为岩石,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
因此,对沉积盆地的构造形态和油气勘探成藏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首先,我们来探讨沉积盆地的构造形态对油气勘探的影响。
沉积盆地的构造形态分为现代构造形态和古代构造形态两个层面。
现代构造形态主要指现代活动的构造形态特征,例如断裂、褶皱和山脉等,这些构造在形成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构造陷落和构造升降的现象,从而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反,古代构造形态则是指构造活动早已停止的过去沉积盆地的构造形态,包括古河道、古湖盆和古冲积扇等。
这些古代构造形态对于油气勘探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古代构造形态在沉积盆地中积累了大量的沉积物,并为油气的成藏提供了储集空间。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沉积盆地中油气的勘探成藏规律。
油气的成藏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包括构造条件、沉积环境和地质特征等。
首先,构造条件是影响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
构造条件的主要特征包括构造陷落带、抬升构造和断裂带等。
在构造陷落带中,油气会通过岩石孔隙或裂缝的形式被储存和运移。
而抬升构造则可通过断裂的形成,使油气储存在上方的岩层中。
其次,沉积环境也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
沉积环境的不同会导致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和类型发生变化,从而对油气的勘探和成藏产生影响。
最后,地质特征如岩石类型、孔隙度和孔隙连接性等,也会决定油气的储集和运移能力。
因此,综合分析构造条件、沉积环境和地质特征等因素对于沉积盆地中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至关重要。
除了构造形态和油气勘探成藏规律的研究,沉积盆地还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不同地区的沉积盆地具有自身特点和差异,研究结果和勘探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针对特定盆地的油气勘探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评估。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以五、八区佳木河组为例
准 噶 尔 盆 地 西 北 缘 沉 积 特 征 及 油 气 成 藏 规 律
— —
以五 、 区佳 木河 组 为例 八
祝 彦 贺 ,王英 民 ,袁 书坤 ,邢 向荣
( . 国 石油 大 学( 京 ) 源 与信 息 学 院 ; . 1中 北 资 2 新疆 油 田 公 司 重 油 开 发 公 司 )
b ola isa d v c nilsi o k y v e nc n ola ca tcr c s,a d t t r t u nt r i e y c a s rgme t fd m i ntf n det. Th a is n heo he wo s bu is a e fl d b o r e fa l n s o o na a la e f ce
2tidod rsq e csP Q1a d P Q2 n h d l a d u p rs b nt r Q3a dPS .Th w u u i i fldma l hr-re eu n e S n S ,a dtemide n p e u u i aePS n Q4 s el s b nt s ie i y o l n
A sr c :Th rln h u tb l o h o t we tr r i f h u g a a i e ra f rsu yn o pi g b t e h bt t a e f e d t r s et ft e n rh s en ma g n o eJ n g rB sn i ak y a e o t d ig c u l e we n t e o a t s n
Fo ain n No n r ai omp e oc nc,v c n ca tca ls i o k . Thelw u nto hef r ain c n it f m r to i .5a d 8 a e sc os dofv la i ola ilsi nd ca tcr c s o s bu i ft o m to o ssso
中国西部主要沉积盆地成烃地质特征
中国西部主要沉积盆地成烃地质特征
惠荣耀;丁安娜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1999(020)001
【摘要】讨论了我国西部盆地成烃地质特征。
认为中国西中盆地振荡运动频繁均为复杂型盆地,有海盯和陆相沉积体系,生储层时代老,形成多套含油气组合。
不同地质时期沉积中心和生为戏凹陷的转移控制着浊气田分布。
盆地背斜成排成带,局中构造发育,油气藏以背斜型居多。
地温梯度低,成气期晚,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油气分布受含油气系统控制。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惠荣耀;丁安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中国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成盆动力学研究 [J], 蔡乾忠
2.中国西部地区沉积盆地热演化和成烃史分析 [J], 邱楠生
3.拉丁美洲主要沉积盆地类型及典型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J], 谢寅符;赵明章;杨福忠;魏春光
4.湘黔渝地区成锰沉积盆地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 [J], 尹建平
5.中国沉积盆地非烃气N_2成因类型分析 [J], 曾治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石油地质
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石油地质
李德生;何登发
【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
【年(卷),期】2002(007)001
【摘要】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创始于西北地区诸含油气盆地.近年来,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使西北地区的勘探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中国西北含油气盆地内,古生界海相沉积和中、新生界陆相沉积都有生成油气的烃源岩.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鲁番和酒泉等主要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史可划分为三个旋回,每一旋回都经历了由伸展到聚敛的完整演化过程.中国西北地区含油气前景看好,随着勘探工作的进展,将会在此区继续发现一些大、中型的油、气田.
【总页数】6页(P1-6)
【作者】李德生;何登发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
【相关文献】
1.沉积盆地石油地质过程及油气运移探究 [J], 杨桦
2.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特征与油气(为庆祝《新疆石油地质》创刊30周年而作) [J], 康玉柱
3.沉积盆地石油地质过程及油气运移研究 [J], 潘丽
4.西伯利亚北极近海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构造和石油地质特征 [J], Sergey S.
Drachev;李顺(翻译);王哲(校对);万玲(校对);范广慧(校对);;;;;
5.中国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地质基本特征 [J], 胡见义;赵文智;钱凯;李小地;李启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西部侏罗纪沉积相及油气分布
四川盆地西部侏罗纪沉积相及油气分布
邓康龄;王信
【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年(卷),期】2004(24)3
【摘要】四川盆地西部侏罗纪为内陆盆地,除其北缘早侏罗世有湖沼相外,主要为河流相与湖泊相,邻龙门山区发育冲积扇,其余地区发育冲积平原相和泛滥平原相.依据湖泊积水状况,将湖泊相细分为时令湖相、间歇湖相和长年湖相.印支期,甘孜-阿坝造山带形成,四川盆地由湿热气候演变为干燥、炎热气候;并使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成为长年湖泊环境.受燕山早中期构造运动影响,河流相、时令湖相与间歇湖相发育.长年湖相形成了侏罗系重要的生储油层系.河流相的粗碎屑岩成为储层,时令湖相与间歇湖相的泥质岩成为盖层,组成了侏罗系中上统多个储盖组合.
【总页数】6页(P90-95)
【作者】邓康龄;王信
【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3
【相关文献】
1.西峰油田长8油组沉积相与油气分布规律 [J], 司学强;张金亮
2.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河流沉积及油气分布 [J], 孟立娜;李凤杰;方
朝刚;李磊;林洪
3.四川盆地西部坳陷晚三叠一早白垩世地层沉积相 [J], 丘东洲
4.高邮凹陷北斜坡中东部地区阜三段沉积相特征及油气分布关系 [J], 王玮
5.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曾岔地区前侏罗纪地层特征与油气分布 [J], 王霞;付国民;张添锦;靳星;辛江;孙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
庞雄奇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2008(29)2
【摘要】《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项目编号
2006CB202300)是2006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批准的65个项目之一,项目总经费3000万元,执行时间为2006-2011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第一承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教育部为项目依托部门。
项目属多学科交叉、渗透、
【总页数】2页(P157-158)
【作者】庞雄奇
【作者单位】项目首席科学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二)——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2.中国典型叠合盆地及其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一)--叠合盆地划分与研究方法
3.伊通盆地梁家浅层油气成藏机制及其油气分布规律
4.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2013年度报告
5.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1.中国西部沉积盆地我国西部盆地受控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离散、汇聚与拼接,同时受到西伯利亚板块和青藏高原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
2.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特点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受印度洋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相互作用。
这里的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基岩活动有关,因而多为压性盆地。
主要的含油气盆地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等。
图11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与内部构造单元划分综合中国西部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图1)。
得出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几点特征:(1)盆地的形成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密切相关。
盆地的形态多不对称,发育了明显的山前坳陷,期沉积幅度可达万米,最厚达15000m(准噶尔盆地南缘)。
盆地无明显的岩浆活动,中央往往发育有古老地块。
(2)盆地边界都受逆冲断层的控制。
盆地的边缘常常发育数条你冲层,组成你冲断裂带,形成一种具有一定模式、规模较大的断裂带。
例如准噶尔盆地克——乌断裂带(图),他主要由超覆尖灭带、前缘断块带和前缘单斜带3个部分组成。
(3)盆地的局部构造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构造多呈线性或雁列状排列,局部构造线的方向受邻近的造山带走向所控制,常有数个平行的构造带分布在盆地的边缘。
局部构造的形态,在平面上多呈长轴状、短轴状和鼻状,剖面上多为梳状、箱状等。
(图2)图2 中国西部挤压性盆地剖面结构示意图3.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3.1 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有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及下白垩统一第三系三个生储盖组合。
三叠—侏罗系组合主要分布于库车断陷,其次分布于满加尔地区、是重要勘探目的层。
已发现奇克里克油田、轮台油田。
上白垩统—第三纪组合仅分布于西部坳陷区,已发现柯兑亚油田。
3.2 准噶尔盆地储集体成带分布特征制约了油气藏的分布,例如滴西5井、滴西17井、滴西14井、滴西18井、滴西10井等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成串珠状展布,向东逐渐抬高,受控于滴南凸起的鼻状构造背景。
C2b-C2b含油气系统以天然气聚集为特征,根据有效生烃区的分布,可以初步划分为6个次级含油气系统,西北缘含油气系统、乌伦古含油气系统、陆梁含油气系统、大井含油气系统、四棵树含油气系统、乌鲁木齐含油气系统、3.3 柴达木盆地目前发现的油田几乎都分布在较深湖相区及其邻近。
在较深湖相区有利生油岩分布范围之内,油气究竟在何处富集,除构造条件外,有利砂质岩储集体与生油岩的配置是决定因素。
盆地第三系存在冲积扇等七种类型储集体,各类储集体都具备不同程度的储集性能。
4.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富集规律4.1多种成因的油气成藏单元形成了有别于东部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成藏单元是油气系统内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的具有相似成藏条件与动力学机制的生排烃—运移—聚集次系统(单元)。
它是由一个或者多个烃灶,经历一次连续或者不连续多次生排烃,沿多种输导体系在具有成因联系的圈闭系统中成藏,经历不同程度改造调整后保存下来的油气聚集区(带)。
不同学者分别称之为成藏动力学系统、成藏流体动力学系统、运聚单元等,含义略有差异。
西部地区多源多期生成的多相态油气经多次成藏和调整,分别聚集于不同储集层系和不同圈闭类型中,形成叠合连片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区),有别于东部断陷盆地“同一油源区内由不同储油层系和不同圈闭类型形成叠合连片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初步总结有8大异同点(表1)。
表1 中国东西部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异同比较表指标东部西部源单源(同层同区) 多源(多层、多区、多类型)生烃期一次生烃为主(一次连续) 多次生烃(间断后再次生烃或在储层中演化)成藏一次集中成藏,调整少多次成藏或调整油气相态单相或双相(伴生气或凝析油) 多相(沥青、稠油、正常油、凝析油、湿气、干气) 储油层系多层系多层系圈闭多种圈闭多种圈闭空间组合上下叠置,成片成带上下叠置,成片成带富集程度不均匀,面积较小,丰度较高不均匀,面积较大,丰度较低勘探方式滚动勘探开发滚动勘探开发4.2盆地中主要发育挤压背斜型和逆冲断裂型两种油气聚集带。
挤压型盆地形成的主要应力来自印度板块向北推挤的造山运动。
在碰撞挤压构造带之间形成大型复合盆地、山前盆地或山间盆地。
属于本类型的大型复合盆地有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等;山前盆地有乌苏、库车、叶城、酒泉和民乐;山间盆地有吐鲁番和伊犁。
挤压背斜型油气聚集带(图3)的特点是油藏严格受背斜控制,经长条型、线性油藏型式出现。
如酒泉盆地的老君庙油田、塔里木盆地的柯克亚油田均属此类。
逆冲断裂带型油气聚集带(图3)的特点是不同类型的油气藏按次序有规律地展布在逆冲断裂带上,形成一个复合体,具有多层系、多油藏叠加连片的特点。
(a)(b)图3 西部盆地挤压背斜油藏剖面示意图(a)酒泉西部油藏剖面;;(b)吐哈雁木西——神泉地区成藏模式5.中国西部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中国西部各个盆地地质构造特点及油气聚集规律,可以总结出一下关于该区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1.主力烃源岩分布控制了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的主要分布范围据前人研究,塔里木盆地可能对塔中地区构成烃源的烃源岩主要包括几乎分布于全盆地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北部坳陷区(包含满加尔凹陷)的中、上奥陶统,相当于黑土凹组—萨尔干组的层位以及分布于塔中凸起区的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
2.断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例如,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微断裂发育,对油气的运聚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一方面,断裂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断裂是准噶尔盆地油气运移主要通道之一,另一方面,断裂的倾向、走向及断开的层位及性质等不仅决定着油气的运移方向,还对油气在空间上的分配起着重要作用。
3.有利储集相带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一方面,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时空展布对烃源岩的发育和有利储集层分布的控制作用。
另一方面,沉积相控制了储集体的发育程度和叠置样式,储集体的发育程度与油气藏的规模有密切关系,而叠置样式则决定了油气的储集部位。
4.圈闭及其封盖—保存条件决定了油气藏的规模例如,对塔中4石炭系油田的研究表明,现今的CI油藏是其下伏CIII油藏中的原油经过断裂通道运移而形成的,其CIII油藏原始油气储量可能是现今储量的1倍。
轻烃特征及油田水化学研究均表明,塔中地区特别是中央断垒带奥陶系储层与志留系、石炭系储层中的油气、地层水已经发生混合,说明在中央断垒带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因其上缺乏良好的油气盖层而直接与其上的志留系甚至石炭系的碎屑岩储层接触,进而造成了油气水的混合。
5.古隆起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准噶尔盆地腹部发育有多个古隆起,如陆梁隆起、马桥凸起、莫北凸起、巴达松凸起、白家海凸起及车-莫古隆起等。
其中对于腹部4个区块油气成藏影响最大的应是车-莫古隆起,它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背斜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聚集场所。
(2)“右旋压扭”形成机制有利于发育断裂或微裂缝,改善了储层的物性。
(3)背斜高点南北向的迁移控制了油气的调整。
【参考文献】[1]蒋有录,查明主编.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M].北京市: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2]戴俊生主编.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M].北京市: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3]周江羽编著.含油气盆地沉积学[M].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4]李德生等著.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M].北京市: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5]田在艺,张庆春著.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M].北京市: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4]王磊,刘桂莲,余斌.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05:27-30+119-120.[5]赵宗举,贾承造,周新源,王招明.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选区[J]. 中国石油勘探,2006,04:6-15+3.[6]刘传虎,庄文山. 准噶尔盆地地层油气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J]. 新疆石油地质,2008,02:147-151.[7]肖冬生,杨占龙.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679-686.[8]付锁堂.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方向[J]. 沉积学报,2010,02:373-379.[9]陈发景,汪新文,汪新伟. 准噶尔盆地的原型和构造演化[J]. 地学前缘,2005,03:77-89.[10]党玉琪,熊继辉,刘震,马达德,汪立群,李潍莲. 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06:614-619.[11]杨海军,邬光辉,韩剑发,王晓丰,吉云刚.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缘带油气富集特征[J]. 石油学报,2007,04:26-30.[12]杜金虎,周新源,李启明,邬光辉,潘文庆,杨涛.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大油气区特征与主控因素[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06:652-661.[13]徐凤银,彭德华,侯恩科. 柴达木盆地油气聚集规律及勘探前景[J]. 石油学报,200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