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栽培技术要点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

大豆是我镇重要的经济作物。习惯上以种植夏大豆为主,因受品种特性、气候条件等影响,加之管理粗放和病虫草危害,产量低,效益差。经多年实践,种好夏大豆要抓好以下几项技术要点。

一、种植技术

(一)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夏大豆要结合本地耕作条件和种植习惯及土壤肥力

来选择品种。夏大豆播种适期一般在6月上旬,最晚不能超过6月20日。要求足墒下种,强时下种的要浇蒙头水,以利出苗。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三叶期间苗,五叶期定苗。肥力高的地块亩留苗在1.2万株左右;肥力低的地块可亩留苗在1.5万株以上。

(二)培育壮苗:大豆幼苗生长需要一定的养分,播种前有条件的底施N、P、K做基肥,一般亩施三元复合肥40kg,或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做基肥。未施基肥的地块,间苗后及时施提苗肥。亩施大豆专用肥20公斤。对水稀释为

(三)平衡施肥:大豆初花期为营养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此时植株根系的根瘤菌释放的氮素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追施氮素可促进花的发育和幼荚生长。一般趁雨亩施尿素5—7kg,植株生长过旺可酌情减量或不施尿素。进入结荚期可用0.05%—0.1%的钼酸铵溶液或用2%的过磷酸钙溶液每亩用量50公斤叶面喷施,溶液内可加入磷酸二氢钾150克和尿素100克一同喷施,每隔7天一次,连续三次,增产显著。大豆初花至结荚鼓粒期,若天气干旱要适期浇水,防止受旱影响产量。

二、化学除草及病虫防治技术

(一)适期化除:播后芽前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每亩用72%都尔ECl00—120ml或50%乙草胺ECl00—150ml,对水30kg喷雾;亦可在豆苗1—3片复叶期,各类杂草3至5叶期,每亩选用15%精禾草克EC75ml加25%虎威AS50—60ml,对水50kg茎叶喷雾。为确保化学除草质量,一定要准量用药、准量对水,适期化除,防止重喷、漏喷。

(二)防病治病:大豆苗期极易发生立枯病、根腐病和白绢病。用种前选用50%多菌灵WP500g或50%福美双WP400g,对水2kg搅拌溶解,然后均匀拌种100kg,凉干后即可播种;亦可在幼苗真叶期,每亩选用50%托布津或65%代森锌l00g,

对水50kg茎叶喷雾一次。大豆盛花期再用托布津防治一遍,可有效控制霜霉病和炭疽病的发生。

(三)科学治虫:豆株生长到盛花至结荚鼓粒阶段,极易发生造桥虫、大豆卷叶螟、棉铃虫、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等害虫。这些害虫在田间混合发生,世代重叠,为害猖獗,抗药性强,从7月底至8月初要特别注意观察田间是否有低龄幼虫啃食的网状和锯齿状叶片出现,一旦发现要及时用药防治,每7d一次,连续三次。选用低毒高效农药,用药提倡不同类型杀虫剂交替使用,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每亩喷药液不能少于50kg。喷药时间以下午5时后或上午9时前。尽量把药液直接喷洒在虫体上触杀,提高防效。后期防治选应用生物杀虫剂,可与杀虫剂混用。切忌与杀菌剂混用,否则无防治效果。

大豆分离蛋白的主要工艺流程

1 大豆分离蛋白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水份:≤6% 干基粗蛋白:≥90% 水溶氮指数:≥60% TPC:≤10000个 大肠杆菌:0个 色泽:浅黄/乳白 气滋味:具有分离蛋白特有的气滋味 PH值:6.8~7.2 密度:过200目筛95%,过270目筛 90% 产品的功能特性将根据不同应用领域来确认 乳化型:通过1(蛋白):4(水):4(脂肪)的测试,肠体光亮、有弹性,无油、水渗出。 高凝胶型:通过1(蛋白):5(水):2(脂肪)的测试,肠体光洁度好,有弹性,无油、水渗出。 高分散(注射)型:1:10(蛋白:水)试验:稍搅拌溶解,静置三分钟无分层,0.5mm注射针头完全通过。 2 大豆分离蛋白工艺流程 低温豆粕——萃取——分离——酸沉——分离——水洗——分离——中和——杀菌——闪蒸——干燥——超细粉碎——混合造粒——喷涂——筛选——金属检测——包装 3 工艺简要描述: 萃取:将大豆低温豆粕置入萃取罐中按1:9的比例加入9倍的水,水温控制为40C0,加入碱使溶液在PH为9的条件下低温豆粕豆粕中的蛋白溶解于水中。 分离:将低温豆粕溶液送入高速分离机,将混合溶液中的粗纤维

(豆渣)与含有蛋白的水(混合豆乳)分离开。豆渣排到室外准备作饲料销售。混合豆乳回收置入酸沉罐中。 酸沉:利用大豆蛋白等电点为4.2的原理,加入酸调整酸沉罐中混合豆乳的PH到4.2左右。使蛋白在这个条件下产生沉淀。 分离:将酸沉后的混合豆乳送入分离机进行分离,使沉淀的蛋白颗粒与水分离。水(豆清水)排入废水处理场治理后达标排放。回收蛋白液(凝乳)到暂存罐。 水洗:按1(凝乳):4的比例加水入暂存罐中搅拌。使凝乳中的盐份和灰份溶解于水中。 分离:将暂存罐中的凝乳液送入离心机进行分离。水排入废水处理场治理达标排放,凝乳回收入中和罐。 中和:加入碱入中和罐,使凝乳的PH调整到7。 杀菌:将中和后的凝乳利用140C0的高温进行瞬时杀菌 干燥:将杀菌后的溶解送入干燥塔,在干燥温度为180C0的条件下将溶解干燥。 筛选:对干燥的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初步筛选。使98%通过100目标准筛。 超微粉碎:用特殊超微粉碎机对产品进行粉碎,使90%通过200目标准筛造粒:产品随后进行造粒设备进行造粒,使产品粒度均匀。 筛选:对产品进行进一步筛选。 喷涂:在产品表面喷涂表面活性剂,提高产品乳化稳定效果。 金属检测:对产品进行金属检测。 包装:检测后的产品进行自动包装系统,按规定的重量进行包装。

大豆储藏技术规范

大豆储藏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储藏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入仓前的准备、进出仓要求、储藏期间的粮情检测与品质检验。 本标准适用于粮食仓库中大豆的储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52 大豆 GB 2715 粮食卫生标准 GB 17440 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GB/T 17913 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 GB/T 18835 谷物冷却机 GB/T 9237 制冷设备通用技术规范 GB/T xxxxx 大豆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LS/T 1201 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 LS/T 1202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 LS/T 1203 粮情测控系统 LS/T 1204 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 LS/T 1205 粮食烘干机操作规程 LS/T 1211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 LS/T 1213 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 LS/T 3801 粮食包装麻袋 3 术语和定义 GB 1352 和LS/T 1211所规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基本要求 4.1 基本原则 4.1.1 大豆中脂肪含量高,不耐高温,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且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游离脂肪酸快速增加。在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吸湿,经高温影响后,易变色变味,严重的易发生浸油,同时,高温高湿还易使大豆发芽率降低。 4.1.2 大豆种皮较薄,通透性好,又具有特殊的吸收构造发芽孔,因此大豆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在相对湿度为70%以下,大豆的吸湿性弱于玉米和小麦,但在相对湿度为90%时,大豆的平衡水分则大于玉米和小麦,大豆若长期储藏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容易造成因水分升高,体积膨胀,同时随着呼吸强度的增高和生理活性的增加,还会导致粮堆温度升高。因此,储藏大豆应做好防潮工作,应保证不浸油、不酸败、不变质,维护好食用品质和商品价值,在储藏初期创造高温、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条件,或采取日晒、烘干等措施,加快其后熟过程,缩短后熟期。宜根据储粮生态区域的特点和储藏条件,控制安全水分,防止劣变发生。

林下大豆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林下大豆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林下种植大豆能充分地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通过挖掘时间和空间的潜力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同时,该模式更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提升耕地质量。 1品种选择 1.1选株高 一般选株高70~80cm的大豆品种,过低产量低,过高容易倒伏。 1.2选株型 应选透光性好的品种,如株形呈宝塔形的上窄下宽的品种。 1.3选长相 选植株长相收敛,叶柄短且与主茎夹角小,上部叶片变小变尖的品种。 1.4选适应性 选抗逆性强、主茎弹性好、抗倒伏、抗炸荚的品种,最好是底荚高度高于10cm,成熟时落叶性好的品种。 1.5选审定品种 选用经过国家或河北省审定,且本区域在审定范围内,并在生产上推广示范的品种。 2确保播种质量 2.1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秋季深翻,春季耙平。结合播前旋耕一次性将底肥施入土壤中,一般施用三元素复合肥20kg/亩左右,也可以施用

磷酸二铵20~25kg/亩加氯化钾5~10kg/亩,后期根据大豆的长相酌情追肥和叶面喷肥。 2.2适时播种 大豆播种的最佳时间为6月20日左右,最迟也不应超过6月底;在底墒不足的情况下最好造墒播种,来不及造墒的也可以播种后再喷灌或滴灌;一般播种量在5kg/亩左右,播种深度一般以2~3cm为宜。 2.3确定种植密度 大豆种植密度一般为1.2万~1.5万株/亩;地力较好且播种较早的地块和适合稀播的品种每亩留苗密度可稍低一些,在1.3万株/亩左右,地力较差或播种较晚的地块以及适合密植的品种,每亩留苗密度可在 1.5万株左右。 2.4确定树豆间距 根据树龄大小和树木品种共同决定树木与大豆的行间距,树龄小的或者树木品种遮阴度小的间距小一些,一般情况下1年树龄的树豆间距在80cm左右,随着树龄的增加间距适当增大。 3田间管理 3.1前期(苗期)管理 主要是查苗补苗,确保苗全苗壮。 3.2中期(花荚期)管理 本时期为大豆的花、荚形成期,也是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是大豆一生需水需肥的第一高峰期,此期遇旱要及时浇水。另外,可以针对早播、高水肥、高密度、有旺长迹象的地块,在大豆

绿色食品大豆种植规程

徐州市康润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绿色饲料大 豆种植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绿色食品大豆生产的产地条件、栽培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铜山县绿色食品大豆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391 —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3 —2000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V/T394 —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3 要求 3.1 产地条件 3.1.1土壤条件 土层较深厚。 3.1.2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391的要求。 3.2 种子与选茬 3.2.1 品种选择选择熟期适宜、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经审定的

优良品种。 3.2.2 种子精选 种子播前要做到精选,种子达到分级标准二级以上。 3.2.3 选茬,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做到不重茬、不迎茬。 3.3. 整地与施肥 3.3.1 耕翻整地 及时耕翻,深度在20—22厘米,翻后及时耙地。 3.3.2 施肥 3.3.2.1 施肥原则 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如施用化肥,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不超过1:1。禁止施用硝态氮肥。 4.3.2.2 用量及种类 每亩施农家肥3000千克,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3公斤,结合整地一次施入。 3.4 播种 3.4.1 播种期6月10日播种。 3.4.2 播种方法采用大垄双行等距条播。 3.4.3 密度 本着肥地宜稀、薄地宜密,分枝多的晚熟品种宜稀、株型收敛分枝较少的早熟品种宜密的原则,确定合理密度。 3.5 田间管理 3.5.1 当大豆拱土时,进行铲前深松趟一犁,灭草、活土保墒。 3.5.2铲趟

南繁在大豆育种中作用 - 中国种业

南繁在大豆育种中作用 王岚王连铮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一般育成一个大豆品种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特别是大豆育种过程中有性杂交以后往往需要有4-5年分离之后才稳定,为了缩短大豆杂交育种周期,进行大豆南繁是必要的。 此外在北方决选的品系当年种子量少,为了尽早参加品种鉴定试验,需要加速繁殖大豆优良品系,这也是进行南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南繁的意义 在大豆的杂交育种过程中,为了加快大豆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对大豆杂交分离世代进行繁殖加代是完全必要的,特别对大豆杂交后的F2-F4代,而且对株高熟期等完全可以进行选择。在北方决选的品系当年种子量少,为了尽量参加品种鉴定实验,需要加速繁殖大豆优良品系。 二、南繁结果 我们从1993年到2015年先后共南繁27次,有个别年份两次,大部分年份一次,我们主要繁殖的材料如下: 1. 1997年育成的品系中作975(现为中黄13),当年由于在鉴定圃比对照增产特别突出,达40.8%,因此决定当年就去海南繁殖。后来又繁殖两次该品系,得以在很多省很快参加区试试验,1999-2000年参加安徽省区试,两年区试安徽平均亩产20 2.73公斤,较对照增产16.0%;1998和2000年参加天津市区试,1998年平均亩产16 3.8公斤,与对照持平;2000年平均亩产157.6公斤,较对照增产5.1%。2000年参加安徽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1.96公斤,较对照增产12.71%。1999-2000年参加天津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85公斤,较对照增产18.15%。现已在9个省市和国家审定推广,并在相邻五个省市示范推广种植,已累计推广八千余万亩,是一个广适应性高产高蛋白的大豆品种。于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近二十年来唯一一个年种植面积超过一千万亩的大豆品种,连续七年居全国大豆推广面积首位。 2. 2012年的品系中作122(现为中黄35)比中黄13早熟7天左右,适于黄淮海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吉林公主岭以南地区种植,由于此品系决选时表现突出,决定当年马上进行南繁,经所内鉴定试验表现突出,2004年参加黄淮海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6.0公斤,比对照早熟18增产19.3%(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204.3公斤,比对照冀豆12增产5.6%(极

实验7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综合实验7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1. 实验目的 蛋白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营养物质,通常可以从动物的乳汁或天然植物(如花生、大豆等)中提取。大豆(黄豆)是目前植物中蛋白质含量最为丰富的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达40 %以上,大豆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钙、磷、铁、膳食纤维等,不含胆固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蛋白的提取方法有许多种,例如: 碱提酸沉、酶提酸沉、超声酸沉、酶解提取、膜分离法等。 本实验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提酸沉法提取大豆蛋白,通过粉碎、正己烷低温浸提脱脂、纤维素酶酶解增溶等预处理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提酸沉法”使蛋白质在等电点状态下析出。通过本实验,掌握超声波、酶解、离心分离、浸提、等电点析出等蛋白质分离手段,了解植物蛋白制备的常用技术。 2. 材料、仪器与设备 2.1实验材料 黄豆,1mol/LNaOH、10%HCl、正己烷、纤维素酶 2.2实验仪器 恒温水浴锅、粉碎机、高速离心机、超声波仪、pH计、烘箱、电子天平、250mL 三角瓶、平皿、大烧杯、玻棒、药匙 3. 实验内容与步骤 3.1实验流程 黄豆粉碎→正己烷低温浸提(脱脂)30min→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烘干20min →纤维素酶酶解→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碱溶(调pH11)→超声波处理20min→离心分离→收集上清→等电点酸沉析出(调pH4.5)→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烘干30min称重→计算蛋白质粗提回收率 3.2实验步骤 (1)黄豆预处理 选择果粒饱满,色泽明亮的黄豆为原料,称取黄豆250g用小型粉碎机粉碎,破碎粉末用60目的不锈钢网筛过筛,去除夹杂物,备用。 (2)溶剂低温浸出法制取脱脂豆粕粉 取250mL三角瓶,加入粉碎后的豆粉20g,100mL正己烷,瓶口用平皿覆盖,恒温水浴60℃浸提30min使大豆中的油脂溶出,5000rpm离心15min后去上清液,将沉淀收集后放烘箱内50℃,20min烘干,得脱脂豆粕粉样品。 莁膇袇蚁蚄蒇蒈以下周四完成 (3)纤维素酶酶解辅助提高大豆蛋白溶出率

早熟大豆南繁栽培管理技术

早熟大豆南繁栽培管理技术 张 勇1 宋继玲1 胡凯凤2 杨兴勇1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克山161606;2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庆163000) 南繁对大豆育种工作来说非常重要,南繁既可以缩短培育品种年限,又可以使得科研工作者智慧得以快速实现。由于大豆为短日照敏感作物,在海南省种植,生育进程快,几天就可转换一个生育时期,如果不能抓住关键问题和关键时期的管理,南繁就会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总结前人对于南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特提出几项建议供南繁工作者参考。 1 选地 1.1 沙地 沙质比土质含量大称为沙地。特点是有机质含量很少,土壤松散,肥力低下,且保水保肥性差。沙地种植大豆,选择大垄为好,因为在灌水时,垄台常会被灌水冲倒,使得出苗不齐。垄距一般选择 80 110cm ,垄上2行,相当于每行占有垄距40 55cm ,这样既节省用地又可保证豆苗安全。 1.2 泥地 土质比沙质含量大称为泥地。在当地人看来就是相对于沙地而言的,从颜色上看沙地颜色浅,从浅黄色到深黄色不等;泥地颜色较深,为灰白色到深灰色。特点为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较为粘稠细腻,保水保肥性较好,并且能看到或者挖到蚯蚓,而沙地则没有。垄距选择小垄(55 65cm )或大垄(80 110cm )都可以,在灌水时土壤粘性大,垄台一般不会被水冲倒。 2 整地 地块确定后,要求将地深松20 25cm ,耙细、耢平,将地里的枯枝杂草清理干净。然后施肥起垄,沙地 与泥地每667m 2底肥施入N 、P 、K 三元素含量大于45%的复合肥+尿素分别为30+10kg 和40+10kg ,同时 将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毒死蜱粒剂150 200g 或10%丙溴磷200 300g 拌于肥中,一同施入土壤中。起完垄后,要人工修垄,标准为垄台高度和垄距大小一致,垄台上土块要小于3cm ,这样开沟播种或者人工直接点播时容易操作,最后将垄修成等腰梯形达到待播种状态。修垄这项工作较为重要,关系到今后灌水能否顺 利进行,因为灌水伴随着大豆整个生命进程,如果垄高 低不均,大小不匀,会导致垄台低的被水淹没,而垄台 高的垄还没吸上水,直接影响大豆长势。 3 田间设计 南繁工作有F 0、F 3和M 1、扩繁品系等内容。F 0、 M 1和扩繁品系布置到肥力好的地块,F 0尽量多拿杂 交果,这样回到北方种植F 2时群体量够大,目标株数 出现的比例高,所以每个组合需要20粒以上,株距 10cm ,区长在2m 以上,垄距80 110cm ,株行间距20 30cm ,垄上种植2行。F 3采用株距为3 4cm ,扩繁品系 采用株距5 6cm ,播种深度同为4 6cm ,人工开沟,人工点播,覆土后用“海南锄头”(当地人这么叫,在北方叫作搞头)进行人工镇压。播种后核对有没有种错的,出现错误的及时记载下来,核对后第2天灌水,灌水充足,保证一次全苗。 4 田间管理 4.1 前期管理 前期田间管理非常重要,管理好大豆长势高而繁茂,管理不好大豆长势矮小,会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前期管理最重要的是水肥调控。灌水后的第 2天,垄沟进行封闭除草,可以选择先正达生产的金都尔+噻吩磺隆可湿性粉剂进行封闭除草。出苗后14d 内农田管理措施的目的是控制水分进行蹲苗,促进根系生长。具体实施为出苗后第3天进行铲地松土,不要将垄上土壤铲下,达到松土散失水分即可,因为对大豆根部培土,大豆会生长出许多次生根,增加植株总体根系量。第2项内容是延迟灌水且控制水量,苗后11 12d 进行第2次灌水(与第1次灌水间隔15 16d )此时土壤已出现缺水状态,灌水水面高度达到垄台高度的3/4即可。苗后15 16d 进行根际追肥,采用牛犁4次完成追肥作业。追施挪威生产的复合肥和国内生产的尿素商品量比为3∶1,每667m 2施肥为30 35kg 。 苗后18 19d (大豆始花期)进行第3次灌水,灌水面高度达到垄台高度的4/5以上,灌水要灌足,以充分发挥肥水效应,满足大豆生长需求,促进大豆快速生长。苗后25 26d (大豆盛花期)进行第4次灌水,灌水达到垄台高度的4/5以上,盛花期大豆生长旺盛,需水量大,农谚讲:黄豆开花,垄沟摸虾,也是这个道理。苗后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1BAD35B06);黑龙江省科技 攻关资助项目(GA09B101-1-9) 通信作者: 杨兴勇。宋继玲为共同第一作者

大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大豆生产的产地环境、种子及其处理、选茬和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包装、贮藏和运输及质量追溯体系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大豆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04.2粮食作物种子第2部分:豆类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2475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GB/T15671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105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 3、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391的要求,宣年活动积温≥10℃在2100℃以上,年降雨量在450mm以上。土壤肥沃、耕性良好。 4种子及其处理

4.1品种选择 应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经审定推广的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不应使用转基因品种。 4.2种子精选 播种前对所选用的种子进行筛选或人工粒选,剔除病粒,虫食粒、破碎及杂质,并晒种。 4.3种子质量 应符合GB404.2的要求。净度不低于99%,纯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不高于12%。 4.4种子处理 可对精选后的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种子包衣应符合GB/T15671的要求,种衣剂还应符合MY/7393的要求。 5选茬和整地 5.1选茬 实行科学轮作,不重茬,不迎茬。宜选用五米、小菱、马铃薯等茬口。 5.2整地 采取机械联合整地,实行秋翻起垄或秋深松起垄,深松深度25cm以上,耙茬、深松、起垄连续作业。耕层土壤细碎、疏松、地面平整,达到适宜播种状态。 6施肥 6.1总则 施用肥料应符合MY/T394的要求,以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为

大豆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进展

大豆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进展 摘要:只有了解大豆的起源问题,才能更科学地指导大豆种质的搜集、分类、研究和利用。此外,研究大豆的进化,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大豆遗传特性的演替规律,为改良和培育大豆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是起源的时间及在我国的发源地是一个历史久远的问题,本文就大豆起源的假说及大豆进化的研究进展加以论述。 关键词:大豆;起源;进化 中国自古就栽培大豆,商朝甲骨文中有菽的象形文字。我国最古老的、记述史前文化的、著于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便记载有“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由此推断我国大豆种植历史约在5 000年上下。世界其它国家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播去的。公元前三世纪大豆由我国传入朝鲜,六世纪传至日本。约在300年前,大豆传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欧美认识大豆则在18 世纪以后[1,2]。 国际学者均认同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有多种假说。瓦维洛夫在作物八大起源中心学说中认为大豆为温带物种,起源于中国中西部山地及毗邻低地[3]。Hymowitz[4]提出栽培大豆起源于黄河流域并得到许多研究者的支持。Fukuda[5]认为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东北。王金陵[6,7]则推测大豆起源于华南或印度附近。吕世霖[8]认为大豆可能有多个起源中心。近期一些研究支持后两种假说[9~12]。还有一些日本学者则认为有些日本栽培大豆可能不是从中、朝传播过去而是直接由日本本地野生大豆群体驯化的[12~14]。研究一个古老作物的起源应该回答5个方面的问题:出自何物种何种群、何地、何时、由何人群驯化以及演化的经过。这是一个难题,因史前文化难以确切追踪取得实据,但又是一个重要命题,这对了解一个古国的文化,民族的历史,物种的进化,科学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笔者将对以上多种大豆起源假说作一评述,从大豆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和栽培大豆起源研究的方法等方面分析栽培大豆起源的多种假设及依据,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意见。 1 大豆起源 1.1 东北起源学说 日本学者福田[15]认为大豆起源于中国东北,其理由一是中国东北广泛分布有半野生大豆,中国其它地方则不多。二是中国东北有众多的大豆品种,其中许多品种似乎有原始性。李福山[16]也认为,中国的东北地区有考古发掘的最早的大豆文物,还有最早的大豆文字记载,同时东北也是我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东北起源学说主要基于古文字、考古出土遗物及古农史。考古发现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局限性的一面就在于出土的文物及文献年代久远,在准确性和全面性上不能令人信服。而且古农史对南北大豆的栽培都有记载,因此仅凭考古和古农史的记载是不够的。 1.2 南方起源学说 该学说是根据不同生态地区间各种进化类型大豆DNA指纹的差异比较,为大豆起源提供有力证据。庄炳昌等[17]利用RAPD标记对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及栽培大豆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南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指纹图谱相似性要高于北方,指出南方北纬25地区在大豆起源中应值得重视。盖钧镒等[18]发现南方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细胞器DNA RFLP标记最为接近,结合等位酶、形态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栽培大豆起源于南方的观点。 应该说南方起源学说所提出的论据是最先进的,它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南方栽培大豆的DNA指纹和细胞器DNA与野生大豆进行比较,其相似性均高于北方。田清震认为与其它各种方法相比较,来自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更有说服力。 1.3 黄河中下游起源说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吉林省九台市文章来源:吉林省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点击数:11565 更新时间:2010/10/28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粮油兼用作物,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食物蛋白来源,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和蛋白来源。大豆在我国分布较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凡是有农作物栽培的地方,几乎都有大豆的栽培。大豆平均单产最高的国家是意大利,平均每公顷是3.45吨以上,阿根廷每公顷在2.55吨以上,美国每公顷2.25吨以上,而中国每公顷不足1.7吨,说明我国大豆平均单产与其它大豆主产国有很大差距。所以如何提高大豆的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已成为我国入世后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促进我国大豆的发展,增强竞争力,农业部从2002年就已开始将大豆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期通过5年的时间使我国大豆品质差、产量低的状况有较大转变。现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大豆产量、品质已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东北乃至吉林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是大豆的最佳生产区,所以在我省推广配套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我国大豆总产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将大豆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介绍给大家: 一、选用良种 多年实践证明,大豆原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多,种子的可种性逐年降低,致使大豆株高变矮,分枝能力差,单株粒数减少,抗病性降低,品质下降,大豆产量逐年递减。据试验,一个品种连续种植5年,其减产幅度达13%以上。因此,在高产大豆生产上,应该杜绝使用自留种,更不要盲目引种,要应用种子部门新繁育的良种。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所以选用品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注意生育期问题。一般来说,生育期长的品种产量高,生育期短的品种产量低。选用品种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既能充分利用生育季节,又能保证高产、稳产为原则。应选择在本地无霜期日数最少的年份也能达到黄荚期的品种。我省应选择生育115-125天左右的大豆品种。 第二应注意倒伏性问题。茎秆弱的大豆品种容易倒伏造成减产,茎秆强的品种肥水过多、密度过大,也会出现倒伏现象。高产栽培水平下的品种应选用茎秆强度大的半矮秆、产量潜力大的品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 第三应注意选用抗病品种。应针对当地病害发生情况选用抗病品种。我省病毒病、霜霉病发生严重,所以应从各地实际出发,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综合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在选用大豆品种时,应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吉林省应选用的优质高产品种有:吉林21、吉林35、吉林39、吉林47、吉育57、吉育58、长农13、长农15、长农22、吉科豆1号、黑农35、黑农38等品种。 二、合理轮作 大豆是用地、养地的作物。它作为禾谷类的前茬,能使后茬有不同程度增产效果。据省科院调查,玉米以大豆为前茬比禾本科作物为前茬增产16%。为什么以大豆为前茬增产效果

大豆起源

精心整理 一、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是国内外学者所公认的 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早已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正像《美国大百科全书》所指出的:“中国古文献认为,在有文献记载以前,大豆便因营养价值高而被广泛地栽培。同时在公元2000年前大豆便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豆科植物。”《苏联大百科全书》更明确指出:“栽培大豆原产于中国,中国在5000年前就开始栽培这个作物,并由中国向南部及东南各国传播,于16世纪进入欧洲。”苏联着名的学者瓦维洛夫在《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一书中指出:“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和10“大豆的,本(● 1712● 1740● 1790● 1873 ● 1840● 1822● 1910● 1915● 1929年美国已种植大豆400万亩。 ● 1941年二战期间,美国由于缺乏食用油,开始大规模种植大豆。到1944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达 6000多万亩。1972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达4.28亿亩,产额达到1,234亿斤。 二、关于栽培大豆起源地的几种假说 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早已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但是,栽培大豆究竟起源于中国何地何时却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对主要的几种假说作以下介绍并加以评论: 1.黄河中下游起源说

有的学者根据古代文献、考古文物、栽培大豆品种资源和野生大豆的分布,对栽培大豆的起源进行了分析(1985),提出栽培大豆起源数千年前,最早记载栽培大豆的地区是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还有学者从农业的起源、以及古代文献、考古资料等方面对大豆起源进行分析以外,还联系野生大豆的分布和性状演化作了分析(1989),他们在全国野生大豆资源考察中发现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不仅野生大豆分布普遍,而且群落大,类型最为丰富,在野生的环境中,有多种进化程度的野生、半野生大豆存在。因此,认为栽培大豆的主要起源地应该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2.河北东北部及东北中南部起源说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北方地区不仅有考古发掘最早的大豆实物,最早的文字记载,而且也是我 3. 4. ,加 栽培大豆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的假说,所引用的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但是,他们对野生大豆群落大、类型多、有多种进化程度的野生、半野生大豆存在等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以此来证明栽培大豆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假说,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栽培大豆起源于河北东北部及东北中南部的假说,早在战国时代的《逸周书·王会解》中就已有此说法。其中所说的“山戎菽”,就说的是:在周王灭商后不久,就有山戎人给周王贡献“山戎菽”之说。而山戎人就是东北夷的一支,他们居住在河北的东北部和东北的部分地区。这段战国文献的记载说明,“戎菽”是原产在山戎地区的。从近代西方和东方的学者来看,也早就有人主张栽培大豆起源于河北东北部和东北地区的。例如,西方学者Hymowitz(1970)认为:大豆于公元前11世纪左右

种质资源

§3 种质资源 重点: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保存、研究、创新与利用。 难点:各类种质资源的特点。 要求:了解作物起源学说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明确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类别和利用。 §3.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3.2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3.3 作物种质资源的类别及利用价值 §3.4 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 §3.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3.1.1 种质资源的概念 用以培育新品种的原材料,过去称为育种的原始材料。在中国20 世纪60 年代初改称为品种资源。现代育种所利用的现有品种材料和近缘野生植物,主要是利用其内部的遗传物质或种质,所以现在国际上大都采用种质资源这一名词。在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总称为资源(germplasm rmuce)。包括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宫、花粉甚至单个细胞,只要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都能归入种质资源之内。又因为现代的遗传育种研究不但利用现有的种质资源,而且要进行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所以,遗传学上也常称种质资源为遗传资源(genetic remurees)。说到底,遗传、育种研究上主要利用的是生物体中的部分基因,甚至是个别基因,所以又称为基因资源(gene resources)。把蕴藏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等各种材料, 概称为基因库或基因银行。 种质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由自然演化和人工创造而形成

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它积累了由于自然和人工引起的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即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是人类用以选育新品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财富。 3.1.2 品种资源在作物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 1. 品种资源是作物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作物育种成效的大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掌握种质资源的数量多少和对其性状表现及遗传规律的研究深度。 品种资源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它们携带着各种各样的基因, 是品种选育和生物学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来源。如果没有品种资源, 作物育种工作就成为“无米之炊”。 筛选和确定作物育种的原始材料, 也是作物育种的基础工作。能否灵活地、恰当地选择育种的原始材料, 受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 2. 作物育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取决于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实践表明, 一个特殊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往往能推动作物育种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品种培育的突破性进展, 往往都是由于找到了具有关键性基因的种质资源。 20 世纪50 年代, 中国由于发现和利用了广东省的矮脚南特和广西省的矮仔占等水稻矮源, 从而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等一批高产、抗倒的矮秆水稻良种,实现了品种矮秆化,使水稻亩产由200-250 公斤提高到300-350 公斤以至500 公斤。 同时, 由于低脚乌尖这一水稻矮源的发现与利用, 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浪潮。低脚乌尖原产于中国台湾及福建, 它现在几乎是世界所有国家矮秆水稻品种的祖先。台湾省以低脚乌尖为亲本,

大豆分离蛋白工艺设计

大豆分离蛋白工艺 摘要: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大豆分离蛋白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食品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的成功应用在于它具有多种样的功能性质,功能性质是大豆分离蛋白最为重要的理化性质,如凝胶性、乳化性、起护色注、粘度等。本文主要大豆分蛋白的一种制取工艺。 关键字:大豆分离蛋白、分离工艺、影响因素、设备 前言 大豆分离蛋白是重要的植物蛋白产品, 除了营养价值外,它还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性质, 这些功能性质对于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质可归为三类一是蛋白质的水合性质( 取决于蛋白质-水相互作用),二是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关的性质,三是表面性质[1]。水合性质包括:水吸收及保留能力、湿润性、肿胀性、粘着性、分散性、溶解度和粘度。而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大豆蛋白发生沉淀作用、凝胶作用和形成各种其它结构(例如面筋) 时才有实际的意义。表面性质主要是指乳化性能和起泡性能[2]。 1.功能特性 1.1乳化性 乳化性是指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形成乳状液的性能。大豆分离蛋白是表面活性剂, 它既能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力,又能降低水和空气的表面力。易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乳化的油滴被聚集在油滴表面的蛋白质所稳定,形成一种保护层。这个保护层可以防止油滴聚集和乳化状态的破坏, 促使乳化性能稳定。在烤制食品、冷冻食品及汤类食品的制作中, 加入大豆分离蛋白作乳化剂可使制品状态稳定。

1.2水合性 大豆分离蛋白沿着它的肽链骨架,含有很多极性基,所以具有吸水性、保水性和膨胀性。 1.2. 1吸水性 一般是指蛋白质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它与即水份活度、pH、深度、蛋白质的颗粒大小、颗粒结构、颗粒表面活性等都是密切相关的。随水份活度的增强,其吸水性发生快——慢——快的变化。 1.2. 2保水性 除了对水的吸附作用外,大豆蛋白质在加工时还有保持水份的能力,其保水性与粘度、pH、电离强度和温度有关。盐类能增强蛋白质吸水性却削弱分离蛋白的保水性。最高水分保持能力在pH= 7,温度35~55℃时,为14g水/g蛋白质。 1.2. 3膨胀性 膨胀性即蛋白质的扩作用,是指蛋白质吸收水分后会膨胀起来。它受温度、pH 和盐类的影响显著,加热处理增加大豆蛋白的膨胀性,80℃时为最好,70~100℃之间膨胀基本接近[3]。 1.3吸油性 1.3. 1促进脂肪吸收作用 分离蛋白吸收脂肪的作用是另一种形式的乳化作用。分离蛋白加入肉制品中,能形成乳状液和凝胶基质,防止脂肪向表面移动,因而起着促进脂肪吸收或脂肪结合的作用,可以减少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脂肪和汁液的损失,有助于维持外形的稳定。吸油性随蛋白质含量增加而增加,随pH增大而减少。 1.3. 2控制脂肪吸收作用

014大豆分离蛋白的组成与功能性质[1]

2000年12月第15卷第6期 中国粮油学报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 ociation Vol.15,No.6 Dec.2000大豆分离蛋白的组成与功能性质 谢 良 王 璋 蔡宝玉 (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无锡 214036) 摘 要 本文对国产和进口的两种大豆分离蛋白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它们的化学组成与功能性质。与进口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国产的大豆分离蛋白灰分较高,乳化能力较高,热变性时热焓较小,分子量较小;两种蛋白质水合能力和凝胶性质相近;国产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好于进口产品,但分散性却低于进口产品;研究结果表明:国产大豆蛋白在加工过程中解聚和降解较多,且粉末未经工艺处理。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成分 功能性质 0 前言 大豆分离蛋白是重要的植物蛋白产品,除了营养价值外,它还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性质,这些功能性质对于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1〕。 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质可归为三类〔1〕,一是蛋白质的水合性质(取决于蛋白质-水相互作用),二是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关的性质,三是表面性质。水合性质包括:水吸收及保留能力、湿润性、肿胀性、粘着性、分散性、溶解度和粘度。而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大豆蛋白发生沉淀作用、凝胶作用和形成各种其它结构(例如面筋)时才有实际的意义。表面性质主要是指乳化性能和起泡性能。 国外对于大豆分离蛋白的研究可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近年来在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关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找到了一些规律〔2~5〕。然而,迄今为止,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的物理化学基础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至于将大豆分离蛋白添加到某种食品中去之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质,由于涉及到大豆分离蛋白产品中的各种蛋白质组分与食品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就更复杂了。 影响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因素非常复杂〔5〕,首先是大豆蛋白产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各个蛋白质组分的聚集和解聚状态,蛋白质的变性程度和蛋白产品中非蛋白质部分的组成。除了上述这些内 收稿日期:1999-07-08 谢良:男,1964年生,博士,副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因素外,许多外部因素也影响着大豆分离蛋白产品的功能性质,例如,pH、离子强度和温度。因此不同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工艺会影响大豆蛋白产品中蛋白质的组成与分子结构,从而影响到产品的功能性质。 本文分析和测定了市售国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和从美国进口的一种型号的大豆分离蛋白产品的成份和功能性质。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国产大豆分离蛋白:市售,食品级 进口大豆分离蛋白:美国,火腿生产用的大豆分离蛋白 1.2 方法 1.2.1 水分测定〔6〕:真空干燥法(680mm汞柱 70℃) 1.2.2 灰分测定〔7〕:高温炉600℃灰化 1.2.3 钾、钠和钙含量(ppm或μg/g)测定〔8〕: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2.4 磷酸盐含量(以PO43-计,mg/g)测定〔9〕:钼蓝比色法 1.2.5 蛋白质含量(N×6.25)测定〔10〕:凯氏定氮法1.2.6 脂肪含量测定〔11〕:索氏抽提法 1.2.7 纤维含量测定〔12〕:酸性洗涤剂法 1.2.8 碳水化合物含量测定〔13〕:费林氏容量法(以转化糖计)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实验讲义

实验一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 1.实验目的 学习掌握大豆分离蛋白的碱提酸沉法。 2.分离原理: 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取方法,按工艺特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碱提酸沉法;第二种是离子交换法;第三种是超滤法。 碱提酸沉法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原理,是将脱脂大豆内的蛋白质溶解在稀碱溶液中,分离除去豆粕中的不溶物,然后用酸将大豆蛋白质提取液的pH值调至大豆蛋白的等电点,使大豆蛋白质沉淀析出,再经分离清洗,回调pH,得到粉状大豆分离蛋白。 3. 试剂材料:豆粕,5%NaOH,2N HCl(17ml浓盐酸,缓慢用水稀释至100ml)。 4. 提取方法: 将2g大豆磨碎,得到可通过80目筛的豆粕。用重量10倍于豆粕的蒸馏水与脱脂豆粉混合,用5%NaOH 水溶液将豆粉悬浮液的pH调节到8.5,室温或40℃搅拌1.5h。然后将提取液离心除渣4000rpm×15min,得上清液。用2N的HCl将上清液的pH值调到4.5,同时轻度搅拌均匀,可见开始出现沉淀,室温静置30min,然后以4000rpm×15min离心,用蒸馏水清洗沉淀2次,将蛋白沉淀物溶于20 ml水中,并调节pH到7.0,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定蛋白质浓度,计算蛋白提取率。 5. 产品测定指标: (1)可溶性蛋白质的浓度:采用考马斯亮蓝法。 (2)蛋白质的提取率计算公式: 可溶蛋白质的浓度(ug/ml) ×稀释度×体积(ml) 提取率(%)=×100% 原料质量(g) ×106 (附)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一、实验目的 掌握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离心机和移液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考马斯亮蓝G-250是一种甲基取代的三苯基甲烷,在465nm处有最大吸收值。考马斯亮蓝G-250能与蛋白质通过范得华相互作用形成蛋白质-考马斯亮蓝复合物蓝色溶液,引起该染料的最大吸收λmax的位置发生转移,在595nm处有最大吸收值。在一定范围内(蛋白质浓度范围为0~1000μg/mL),蛋白质-考马斯亮蓝复合物溶液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的浓度成正比。 该法是1976年Bradford建立,试剂配制简单,操作简便快捷,反应非常灵敏,灵敏度比Lowry法还 高4倍,可测定微克级蛋白质含量,是一种常用的微量蛋白质快速测定方法。 三、实验试剂 1.标准蛋白液:准确称取100mg牛血清白蛋白,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制成100μg /ml 的原液。 2.考马斯亮蓝G250试剂:准确称取100mg考马斯亮蓝G250,溶于50ml 90%~95%乙醇中,再加入85%磷酸(m/v)100ml,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常温下可放置1个月。 四、操作步骤 1.标准曲线的制备 取7支具塞试管,按下表进行编号并加入试剂。以第1管为空白,于波长595nm处比色,读取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各标准液浓度(μg/mL)作为横坐标作图得标准曲线。

大豆的历史

大豆的历史 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原产地是云贵高原一带。也有很多植物学家认为是由原产中国的乌苏里大豆衍生而来。现种植的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择、改良驯化而成的。 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 中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全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于1804年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用。 大豆种植季节 大豆种植分为春播、夏播两种。春播于清明前后进行,收获期为9月份(农历的8月)。夏播于麦收后进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获。另有东北的大豆播种期稍晚一些,但收获期相关无几。 在5厘米土层日平均温度达到10~12℃时开始播种,中低海拔地区3月底至4月初为适宜播种期。穴播,行距27~33厘米,穴距17~20厘米,每穴播三四粒种子,浅播薄盖(盖三四厘米厚)。栽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及水肥条件而定,早熟品种每667平方米栽3~4万株、中熟品种栽2.5~3.5万株、迟熟品种栽2万株左右。 豆腐的制作方法 先把豆子洗净,浸泡适当时间,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浆。接着用特制的布袋将磨出的浆液装好,收好袋口,用力挤压,将豆浆榨出布袋。一般榨浆可以榨两次,在榨完第一次后,将袋口打开,放入清水,收好袋口后再榨一次。 生豆浆榨好后,放入锅内煮沸,边煮边要撇去面上浮着的泡沫。煮的温度保持在九十至一百一十摄氏度之间,并且需要注意煮的时间。煮好的豆浆需要进行点卤以凝固。点卤的方

国内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的现状

国内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的现状、差距及建议 1、现状 大豆分离蛋白(SoyProteinIsolate, 简称SPI) 是以大豆为原料, 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制取的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达90% 以上的功能性食品的添加剂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持水性和粘弹性等特性, 又兼有蛋白质含量高的 营养性,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肉制品(例如西式火腿、火腿肠午餐肉,三文治、灌肠、香肠及肉馅等), 冷饮制品(例如冰淇淋、 奶油、雪糕、布丁等), 烘焙食品(例如面包、糕点等)。目前世界大豆分离蛋白的年产量约40~50 万t,增长势头十分强劲。 早在50 年代初, 美国已研究开发出大豆分离蛋白, 但是由于技术难度大, 直到70 年代其生产技术才趋于完善和成熟。目前,国际上居垄断地位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厂商主要有美国,日本、巴西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定 份额。 我国80 年代初开始生产大豆分离蛋白,迄今为止, 已建、自建、合资和独资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厂已有10 多家, 年生产能力约 3 万t,主要在黑龙江、吉林,在哈尔滨,开封,山东、河南等地已建和正在筹建的生产厂。我国大豆分离蛋白的 生产与发展是和食品工业,尤其是肉食品(例如西式火腿)等的迅速发展,需求量大增密切相关。由于国内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 的质量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所以每年大约进口大豆分离蛋白达 2 万t 左右,给国内大豆分离蛋白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企业 带来很大压力。当前,如何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 使之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的质量指标要求,乃是急待解决的任务。 2 、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 大豆籽粒中约含蛋白质38%~42%, 碳水化合物(包括粗纤维)25%~27%, 脂肪16%~20%, 水分10%~12%, 灰分3%~5% 。可将大豆籽粒加工成大豆蛋白粉(含蛋白质50%), 浓缩蛋白( 含蛋白质70%), 分离蛋白(含蛋白质90%) 以及组织蛋白,纤维蛋白等产品。大豆蛋白经修饰!改性制取的高纯度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持水性和粘弹性等功能性乃是大豆分离蛋白非常重要的性质, 而大豆蛋白的组成和结构是决定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重要因素。 大豆蛋白质是由一系列氨基酸通过肽键结合而成的高分子有机聚合物,它主要由清蛋白和球蛋白组成,其中清蛋白约占5%, 球蛋白约占90% 。由于大豆球蛋白是椭园球形, 故此命名。球蛋白溶于水或碱溶液,加酸调pH 值的等电点4、5, 则沉淀析出,故又称酸沉蛋白, 而清蛋白无此特性, 故又称为非酸沉蛋白。球蛋白中主要为11S 和7S 蛋白,约占总蛋白的70%, 其余为2S 和15S 等,11S 球蛋白的分子量 为17~35 万, 为疏水性聚合体。7S 球蛋白的分子量为14~17 万,为疏水性聚合体。7S 和11S 球蛋白对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起着十分重要 的主导作用。国外对7S 和11S 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功能特性,蛋白质修饰技术以及高品质多功能系列大豆分离蛋白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了 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属于绝密高科技。球蛋白和清蛋白均属于贮藏蛋白,它与大豆加工性能关系密切,而大豆生物活性蛋白,例如胰蛋白酶抑制剂、血球凝集素,脂肪氧化酶等,在总蛋白中所占比例虽然很少,但对大豆制品的质量却关系重大。 3 、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