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界面法线的两侧,反射线、入射线和法线位于同一个
平面内
反射系数R:反射波振幅和入射波振幅之比称为反射系
数
1 R 1
2v2 1v1 R 2v2 1v1
反射波
波阻抗Z:密度和波速的乘积称为波阻抗 上、下两层介质的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 形成条件:地下岩层存在波阻抗分界面,即
Zn Zn1;
R0
反射波的强度: R有正负值,当R>0,Zn>Zn-1,反 射波和入射波相位相同,都为正极性,地震记录初 至波上跳;当R<0,Zn<Zn-1,反射波和入射波相位 相差180°,入射波与反射波反相,反射波为负极 性,地震记录初至波下跳
2、透射波
透射定律:反射线、透射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入射线、透射线、 法线在同一个射线平面内,
弹性波、地震波
弹性波:是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是 能量的 传播形式。 地震波:是振动形式在地球介质中的传播, 是能量的 传播形式。
Leabharlann Baidu震子波
地震子波是由震源激发,具有固定起始
时间和有限能量的非周期短脉冲振动
地震子波基本属性之一:振动 的非周期性
任何一个非周期性振动可以由
许多不同频率、不同振幅、不
第一章 人工地震勘探
§1.1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一、地震波及其类型
1、弹性介质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外力取消 后物体能迅速恢复到受力前的形态和大小, 这种性质称为弹性;反之,若外力取消后, 物体仍保持形变后的某种形态,不能恢复原 状,这种性质称为塑性
既要看介质本身的物理性质,
又要看作用力的大小和特点 (延续时间的长短、变化的快 慢等),以及所处的外界环境 (湿度、压力等)。 在外力很大、作用时间很长 的条件下,大部分物体都表现 为塑性性质。 在外力很小、作用时间很短 的情况下,大部分物体都具有 弹性性质。
斯奈尔定理
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
的正弦之比等于入射
波和透射波速度之比。
当 V1>V2 ,则 > ,透射
波射线靠近法线偏折,
当 V1<V2 ,则 < ,透射
地震波在多层水平层状介质中的传播
波射线远离法线,向界
面靠拢。实际地层中,
波的透射多属此类。
3、折射波
折射波:对于V2>V1的水平速度界面,由 斯奈尔定律可知,当入射角大于某临界角I 时,可使透射角等于900,此时透射波以V2 速度沿界面滑行。根据斯奈尔定律,可求得 临界角i为
2 E (1 ) VP (1 )(1 2 )
体波:(1)纵波
纵波(P波):弹性介质在正应力作用 发生应变产生的波动称为纵波
体波:(2)横波
横波(S波):弹性介质在切应力作用下发生 切应,变产生的波动称为横波。横波质点,振动 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又可,分为SH波和SV波
纵波与横波
面
波
瑞利波:在自由表面上产生的沿自由表面传 播的 面波。地震勘探中的面波指瑞利波。 勒夫波:分布在低速层与高速层分界面上, 与SH 波类似,又称横面波。
在某一时刻,波即将传到和刚刚停止振动的两 个介质曲面,称为波前面和波后面(波尾) 波前面和波后面是随时间不断推进的
Raypath and Wavefront(射线与波前)
• Raypaths - Raypaths are nothing more than lines that show the direction that the seismic wave is propagating. • Wavefront - Wavefronts connect positions of the seismic wave that are doing the same thing at the same time
同起始相位的谐振动合成。
地震子波基本属性之二:具有确定 的起始时间和有限的能量。因此, 振动经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即衰减。
4、地震波的类型(体波和面波)
Body waves—These are elastic waves that propagate through the Earth's interior.
V1 sin i V2
3、折射波
3、折射波
折射波形成条件:下伏介质波速必须大于上 覆介质波速
三、影响地震波速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的速度
(1)地震波的速度是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参数,
也是地震波运动学特点之一。地震勘探研究地下 地质构造形态的基本公式是:
1 H Vt 2
H是界面的深度,V是地震波传播速度,t是地震波从 地面垂直向下到界面又返回地面的双程旅行时间。
sin sin ' sin V1 V1 V2 V1 sin V2 sin
2、透射波
透射系数:
T At 2 2v2 1 R Ai 1v1 2v2
形成条件:地下岩层存在速度分界面, 才能形成透射波 透射波的强度:速度界面是透射界面, 波阻抗界面是反射界面。当入射波振幅 Ai一定时,T越大,则R越小,即透射波 强,反射波弱;反之,T越小,则R越大, 即透射波弱,反射波强
瑞利面波
点震源体波位移方向
横波
面波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
2 纵波: v p
拉梅系数
横波: vs
切变模量
纵、横波速度比:
vp
2(1 ) vs 1 2
泊松比
二、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
地震波的传播:射线与波前表示
1、反射波
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线、入射线位于反
(2)地震波传播中的影响因素 理论研究和大量实际资料证明,地震波在岩层中 传播速度与岩石地质年代、岩性、埋藏深度、密度、 孔隙度、压力、温度等因素有关,或与岩石的弹性性 质有关。由于目前地震勘探主要利用体波,在谈到波 速问题时,除非特别说明,一般都是指纵波速度。
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由波动方程得到纵波速度
2、振动 振动:质点围绕平衡位置发生的往返运动 简谐振动:在与位移量成正比、与位移方 向相反的力作用下的振动。谐振动曲线是正 弦或余弦曲线。 3、弹性波形成条件: ①弹性介质; ②激发振动。
简谐振动
振动曲线和波剖面
某点振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振动曲线
某时刻各点振幅的变化称为波剖面
简谐振动
波前和波后
平面内
反射系数R:反射波振幅和入射波振幅之比称为反射系
数
1 R 1
2v2 1v1 R 2v2 1v1
反射波
波阻抗Z:密度和波速的乘积称为波阻抗 上、下两层介质的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 形成条件:地下岩层存在波阻抗分界面,即
Zn Zn1;
R0
反射波的强度: R有正负值,当R>0,Zn>Zn-1,反 射波和入射波相位相同,都为正极性,地震记录初 至波上跳;当R<0,Zn<Zn-1,反射波和入射波相位 相差180°,入射波与反射波反相,反射波为负极 性,地震记录初至波下跳
2、透射波
透射定律:反射线、透射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入射线、透射线、 法线在同一个射线平面内,
弹性波、地震波
弹性波:是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是 能量的 传播形式。 地震波:是振动形式在地球介质中的传播, 是能量的 传播形式。
Leabharlann Baidu震子波
地震子波是由震源激发,具有固定起始
时间和有限能量的非周期短脉冲振动
地震子波基本属性之一:振动 的非周期性
任何一个非周期性振动可以由
许多不同频率、不同振幅、不
第一章 人工地震勘探
§1.1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一、地震波及其类型
1、弹性介质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外力取消 后物体能迅速恢复到受力前的形态和大小, 这种性质称为弹性;反之,若外力取消后, 物体仍保持形变后的某种形态,不能恢复原 状,这种性质称为塑性
既要看介质本身的物理性质,
又要看作用力的大小和特点 (延续时间的长短、变化的快 慢等),以及所处的外界环境 (湿度、压力等)。 在外力很大、作用时间很长 的条件下,大部分物体都表现 为塑性性质。 在外力很小、作用时间很短 的情况下,大部分物体都具有 弹性性质。
斯奈尔定理
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
的正弦之比等于入射
波和透射波速度之比。
当 V1>V2 ,则 > ,透射
波射线靠近法线偏折,
当 V1<V2 ,则 < ,透射
地震波在多层水平层状介质中的传播
波射线远离法线,向界
面靠拢。实际地层中,
波的透射多属此类。
3、折射波
折射波:对于V2>V1的水平速度界面,由 斯奈尔定律可知,当入射角大于某临界角I 时,可使透射角等于900,此时透射波以V2 速度沿界面滑行。根据斯奈尔定律,可求得 临界角i为
2 E (1 ) VP (1 )(1 2 )
体波:(1)纵波
纵波(P波):弹性介质在正应力作用 发生应变产生的波动称为纵波
体波:(2)横波
横波(S波):弹性介质在切应力作用下发生 切应,变产生的波动称为横波。横波质点,振动 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又可,分为SH波和SV波
纵波与横波
面
波
瑞利波:在自由表面上产生的沿自由表面传 播的 面波。地震勘探中的面波指瑞利波。 勒夫波:分布在低速层与高速层分界面上, 与SH 波类似,又称横面波。
在某一时刻,波即将传到和刚刚停止振动的两 个介质曲面,称为波前面和波后面(波尾) 波前面和波后面是随时间不断推进的
Raypath and Wavefront(射线与波前)
• Raypaths - Raypaths are nothing more than lines that show the direction that the seismic wave is propagating. • Wavefront - Wavefronts connect positions of the seismic wave that are doing the same thing at the same time
同起始相位的谐振动合成。
地震子波基本属性之二:具有确定 的起始时间和有限的能量。因此, 振动经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即衰减。
4、地震波的类型(体波和面波)
Body waves—These are elastic waves that propagate through the Earth's interior.
V1 sin i V2
3、折射波
3、折射波
折射波形成条件:下伏介质波速必须大于上 覆介质波速
三、影响地震波速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的速度
(1)地震波的速度是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参数,
也是地震波运动学特点之一。地震勘探研究地下 地质构造形态的基本公式是:
1 H Vt 2
H是界面的深度,V是地震波传播速度,t是地震波从 地面垂直向下到界面又返回地面的双程旅行时间。
sin sin ' sin V1 V1 V2 V1 sin V2 sin
2、透射波
透射系数:
T At 2 2v2 1 R Ai 1v1 2v2
形成条件:地下岩层存在速度分界面, 才能形成透射波 透射波的强度:速度界面是透射界面, 波阻抗界面是反射界面。当入射波振幅 Ai一定时,T越大,则R越小,即透射波 强,反射波弱;反之,T越小,则R越大, 即透射波弱,反射波强
瑞利面波
点震源体波位移方向
横波
面波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
2 纵波: v p
拉梅系数
横波: vs
切变模量
纵、横波速度比:
vp
2(1 ) vs 1 2
泊松比
二、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
地震波的传播:射线与波前表示
1、反射波
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线、入射线位于反
(2)地震波传播中的影响因素 理论研究和大量实际资料证明,地震波在岩层中 传播速度与岩石地质年代、岩性、埋藏深度、密度、 孔隙度、压力、温度等因素有关,或与岩石的弹性性 质有关。由于目前地震勘探主要利用体波,在谈到波 速问题时,除非特别说明,一般都是指纵波速度。
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由波动方程得到纵波速度
2、振动 振动:质点围绕平衡位置发生的往返运动 简谐振动:在与位移量成正比、与位移方 向相反的力作用下的振动。谐振动曲线是正 弦或余弦曲线。 3、弹性波形成条件: ①弹性介质; ②激发振动。
简谐振动
振动曲线和波剖面
某点振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振动曲线
某时刻各点振幅的变化称为波剖面
简谐振动
波前和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