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文写作的逻辑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公文写作的逻辑性

作者:李金泽

来源:《兰台世界·上半月》2017年第02期

摘要公文写作主要运用理性思维,以抽象说理为主,在语言表达和结构构成上,要求尊重思维和语言的逻辑规律。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出现了概念不清、判断不准、推理不严谨等逻辑性错误,主要原因是语言组织上没有尊重公文写作的逻辑要求,在分析问题上没有尊重客观规律和事实。公文写作必须尊重逻辑规律,强化逻辑思维,提高公文写作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关键词公文写作逻辑性逻辑思维尊重规律

中图分类号 H10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6-10-17

公文写作主要运用理性思维,以抽象说理为主,在语言表达和结构组织方面,要求尊重思维和语言的逻辑规律,要做到“词语、句式运用准确、稳妥,表述周密、严谨”[1]38。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却出现很多违背逻辑规律和逻辑思维的现象,给公文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宣教功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公文逻辑性错误的主要表现形式

公文写作中的逻辑错误,表现形式多样。综合分析一下,主要包括:概念不清、判断不当、推理不严密。

1.概念不清。主要是概念与事实不一致,公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对应,混淆概念等。

(1)概念表述与事实不相符。在一些公文语言中,概念表述本身没有错误,但概念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事件、数据之间有矛盾,概念与事实不相符,这样就降低了公文内容的真实性。

例如:某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过去一年经济发展情况的回顾:“2014年,县域经济保持了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8亿元(不含毛集、夏集、焦岗湖三镇,下同),增长8%;财政收入33.4亿元,下降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0元,增长1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1085元,增长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0亿元,增长14.3%;贷款余额125亿元,增长19%。”

准确是公文的生命。公文语言不能有歧义和含混的说法,一定要准确地表达意思[2]35。上述文字中说道:各项生产性、生活性的指标都在增长,唯独财政收入在下降,这是一种什么

逻辑?显然这是与事实不相符的表述,这种概念表达,形式上给人一种态度不严肃、故意隐瞒事实的感觉。其次,既然是工作回顾,“预计”一词显然不符合工作回顾表述规范,使得整段文字表述在概念上不严谨,可信度不高。再次,要说明本年度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就需要有个前项作比较,但这里没有交代同比的前项,这也让读者感觉到有没有随意编造的嫌疑?

(2)故意混淆概念,使得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对等。在公文写作中,有些是故意模糊概念,把不同层级、不同范围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干扰读者阅读视线,造成概念内涵与外延模糊不清的关系。

例如:某政府信息公开报告中写道:“全市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或专题会议74次,举办各类培训班42次,接受培训人员1263人次。”

这里的“全市”概念不清楚,是市政府一级层面?还是市政府、县区政府和乡镇政府三个层级?如果是市政府层面,全年召开专门性的信息公开会议或专题会议74次,培训人员1263人次,这个数据是不符合实际的。作为一级市政府的信息公开,应该公开的是本级政府层面一年的信息公开情况。这里显然是把全市三级政府层面信息公开会议和培训都放在一起说,这种信息公开报告对于一个市政府的信息公开有什么意义?能说明市政府信息公开完成得好吗?这里显然是为了显示政绩,而混淆概念。

(3)概念区分不清楚,标准混杂。例如某县卫生扶贫方案写道:“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水平。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和慢性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为重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

“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和慢性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是根据不同标准划分出来的概念,以年龄为标准和以身体健康状况为标准划分出来的两个标准的概念混用在一起,导致概念混杂,语义不明。

2.判断不当。公文语言追求逻辑严谨,说理要在理,要以理服人。在对社会现象、事物状态、发展变化态势等方面作出判断时,一定要符合事实,一定要判断准确,符合事物发展变化实际情况。但是,在公文写作中,常常出现判断不当的问题。

一是作出判断不符合实际。例如:“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大跨越的五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00.5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71.5亿元、年均增长15.4%。……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稳中强基、稳中创优,经济增长逆势上扬,社会发展平稳健康,较好地完成了去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收官画上圆满句号,为‘十三五’起航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财政收入增长1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1.6%。”(《合肥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段说,近五年的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幅达到14.5%,后文说,2015年财政收入增幅为13.6%,2015年财政收入增幅显然低于前五年的平均水平,而文中却说“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稳中强基、稳中创优,经济增长逆势上扬”,这一判断与实际数据显然不相符合。这种勉强自我标榜政绩的语言,暴露的是不符合实际的逻辑性错误。

二是判断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例如:“做好馆藏到期档案划控工作,实现档案有效利用。馆藏档案开放不仅是国家综合档案馆开展档案利用服务的主要手段,更是社会开放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利用数字化扫描图像对1985年形成的馆藏档案逐件进行划控鉴定,在电子目录中建立虚拟标识,在纸质案卷目录中加盖开放标识,实现档案的有效利用。本批次共涉及96个全宗单位,划控档案1800余卷3万余件,开放档案近千卷、2.7万多件。全市档案系统共接待社会各界利用者近3万人次,查阅档案数量28000余卷件次,打印或复印40000余张。”(《镇江市2015年全市档案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思路》)

首先,“馆藏档案开放不仅是国家综合档案馆开展档案利用服务的主要手段,更是社会开放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这句话在判断上是主观臆断的,档案开放就一定是文明程度的标志吗?档案开放是向社会提供一定的原始资料。正确使用档案资料推进社会进步是文明的标志,如果利用档案资料进行非法、不道德活动,则不是文明的标志。其次,“在电子目录中建立虚拟标识,在纸质案卷目录中加盖开放标识,实现档案的有效利用”,也存在不符合判断不合乎常理的错误。建立虚拟标识、加盖开放标识,只是档案开放管理的一些程序性工作,这些程序性工作并不一定就能实现档案的有效利用;利用了档案,未必就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这种判断显然是主观臆断。

三是无效判断。在一些公文中,只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背景、环境作出判断,至于这一判断与要表达的意图之间是什么关系,没有点明,关联内容中断,这样的判断成为公文写作中的无效判断。例如:“当前,全市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希望受表彰的企业珍惜荣誉,再接再厉,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在新的起点上争创更大成绩。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借鉴获奖企业的经验,坚持把以质取胜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不断增强质量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三届合肥市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的决定》)

第一句话是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形势作出的判断,但是依据这个判断要说明什么问题呢?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形势与推进质量强市建设这一工作思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结合本地实际需要怎样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形势呢?这些问题在文本中没有说明,而是中断了。这种判断直接成为无效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