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根据课标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

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实验和思维能力,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应用,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平面镜与生活联系紧密,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

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加上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确定本节的三维学习目标如下: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球面镜的作用。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重点培养设计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习用“等效代替”的方法确定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体会科学
方法的神奇。

(尽管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我们却可以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它的特点。

物像对称)
(2)平面镜和球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很普遍,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根据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过程,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理由: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怀着浓厚的兴趣,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非常巧妙,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
趣。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理由: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实验的设计方法难以想到,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易理解,实际操作起来又较为复杂。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
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
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
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们还是采用,以教师的点拨引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体,师生合作的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
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总之,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
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引入新课。

小游戏:找两位同学表演照镜子的游戏,其中一人表演照镜子的人,另一同学表演镜子中的像。

(问题预见:学生可能表演的左右关系不对,能够引发学生的争论。

)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位同学的表演,和你生活中照镜子的情景相符合吗?镜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
由此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
1、通过游戏表演,将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现了物理课程理念之一 ----从生活走向物理。

3、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
(二)、平面镜:
自学:学生用一分钟时间看书,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1、什么是平面镜?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3、列举你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平面镜?
4、平面镜中的像和你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1、明确平面镜的概念;
2、平面镜的概念较为简单,所以用一个问题直接检测就可以,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3、把问题再次回到平面镜--- 镜子上进行探究
(三)、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符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理念。

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2、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

可能的猜想: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2、像和物的距离相等。

3、像、物左右相反。

………
(学生猜想阶段可能猜不出像的虚实问题)
教师将这些猜想一一板书,因为这是后面探究的课题。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在这里,我将采用由易到难的顺序,设置问题引导的方式进行突破。

问题:如何研究大小,距离,左右、正倒的关系?
自学:学生用5 分钟时间,阅读课本实验探究部分内容,思考学案上的问题。

检测: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某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大致位置。

(设计意图:1、让学生粗略的了解探究过程,可以降低探究难度;2、了解学情,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认知程度;3、为教师板书做铺垫;4、为学生正确、严格作图作对比。


1、像、物左右关系
问题:如何得到像、物左右关系?(直接观察:照镜子闭左眼,观察像。


2、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教师拿一平面镜和物体,边演示边引导。

问题:(1)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
(2)要想知道二者的大小关系,就要把像和物进行……
(3)能否把像拿到前面来和物体进行比较?(不能。

拿不到)(4)能否把物拿到后面来和像体进行比较?(不能。

拿过去后,平面镜中没有像了?)
(5)那该如何去比较物像的大小?能否找个替身B?
(6)B 物体和A 物体有何要求?(完全相同。

教师介绍“等效代替”的方法。


(7)把B 放到平面镜后面和A、比较。

从前面看到像A、,但看不到B;从后面看到B,但看不到像A、。

(8)为了既可以看到物体B、又能看到像A、,该怎样做?
(9)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教师演示: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看到物体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大小。


3、像和物的距离关系
(1)如何确定距离的关系?(用刻度尺测量)
(2)像在什么位置?(物体B 所在的位置)
4、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分析论证:
(1)像的左右如何?你是如何判断的?
(左右相反)
(2)像的大小如何?你是通过什么现象知道的?
(等大。

物体B 和A 的像重合,物体B 和物体A 完全相同,可以推出物体A 像和物体A 等大。


(3)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如何?
(相等。

找几组实验结果,以备用)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5)什么是虚像?
(6)如何知道是虚像还是实像?
(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学生总结可以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互相质疑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生作图。

设计意图:和前面的猜想作对比;检测巩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强调作图的规范;为归纳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做铺垫。

教师引导:从同学作图,利用数学的方法,可以看出,像与物关于镜面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再次作图:平面镜倾斜时物体所成的像。

设计意图:1、再次巩固平面镜成像特点,练习平面镜成像作图,利用数学对称巧妙作平面镜成像的图,为下面的问题做铺垫。

6、交流评估:
(1)回顾课本实验探究步骤(a),将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为什么?
(2)实验过程中,物体B 在桌面上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和像重合,原因是什么?
(3)问: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平面镜中的像如何变化?
(学生会齐答,变小。

教师先“肯定”学生的回答,表扬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话锋一转,眼睛看到的、人感觉到的都是正确的吗?)
(4)请你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探究,用实验验证你的观点。

(5)你的结论是怎样的?如何判断的?(始终重合)
(教师点拨:举例汽车由远到近,你看到的汽车有何变化?实际变化吗?给学生补充视
角问题。

前面的数据也能说明问题)
(符合心理学,对于错误印象深刻,更能加深理解知识。

学会用实事说话,不能轻易相信感觉。

突破了考试热点问题。


(四)、应用拓展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

2.活动:观察潜望镜和万花筒。

(使物理与STS 充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3、说明:光污染问题第一节课就应给学生介绍,光的作用和危害。

(五)、《信息窗》
学生阅读信息窗内容,了解弯曲的镜子。

检测与点拨:
1、凸面镜成什么性质的像?
2、凸面镜他有什么作用?(为了突破这个问题,我事先准备了大小相等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先观察平面镜,然后用凸面镜代替,学生立刻就可以观察到,扩大视野的作用。


3、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汽车后视镜(小汽车的后视镜是平面镜),东方中学拐角处有一个凸面镜)
4、凹面镜成什么性质的像?
5、凹面镜他有什么作用?(为了突破这个问题,我准备了手电筒。

先把手电筒的凹面镜取下,在黑板上照,观察不到亮光,安上凹面镜,在黑板上可以观察到一个圆形的亮斑,得到聚光的作用。


6、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太阳灶、探照灯)
(六)、课堂小结:
(1)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提醒学生理解识记成像特点,并运
用它解答目标中的有关内容。

(2)如果让你表演照镜子的游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巩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生活中包含的可学道理。

(七)、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学生如果提不出问题,教师预留问题:平面镜既然成的像是虚像,而虚像是不存在的实物,那么我们为何会看到虚像?
(设计意图:再次说明人的错觉问题)
(八)、布置作业:
1、上网查询:(1)平面镜应用。

(2)光污染现象。

推荐网址:
/360/rdht/93531.html
2.调查琼海市的光污染情况,撰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3.探究潜望镜的构造,并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4、完成课后练习
(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开拓学生视野,将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六、板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节课设计立足在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上。

在学习光的反射的基础上,首先从学生生活中的照镜子游戏出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2、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去讨论、去猜想、去动脑设计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发现者”。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

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并从中点拨他们的思维,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

4、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探索去自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

因而本节课将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要求,落实了教学观念的三大转变:①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②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③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