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度对靛蓝染料染色情况的分析

酸碱度对靛蓝染料染色情况的分析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Standard International Group(HK) Limited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酸碱度对靛蓝染料染色情况的分析

在牛仔布料是纺织行业中重要的面料组成不部分,目前市场上对于牛仔裤的市场需求较大,而且牛仔裤也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牛仔裤的染色问题是纺织企业面对的问题,这其中酸碱度对靛蓝染料染色情况的影响就不可忽视。 牛仔布是服装面料的重要部分,而靛蓝染色的牛仔布更是全球流行,无人不晓,由于靛蓝染料在棉牛仔布上的流行外观,它可能是惟一被大众所认识的染料。

用于靛蓝染料染色的连续经纱染色机已广泛使用,通过调整染色工艺,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染料渗透,由此而改变了后续摩擦或水洗褪色处理的效果。

pH 值对靛蓝染色的影响非常重要,由于靛蓝染料在pH 值约为10.5-11.5时是以单离子状态存在,而pH 值为12.5以上时是以双离子形式存在。在含有过量保险粉的高碱性浴中,双离子形式的靛蓝染料的亲和力较低,并随着pH 值提高,棉纤维表面的负电荷也随之增加,从而加大了在双离子靛蓝染料与带电荷纤维表面之间的阴离子的排斥作用,降低了染料上染率。

单离子形式的靛蓝染料在纤维表面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较高的染色上染率,但这又降低了染料在纱芯内的渗透,在使纱线表面得色量大大增加。当采用高pH 值时,以双离子形式的靛蓝染料将具有低的亲和力,并因此在纱芯内有较大的染料渗透和较低的纱线表面得色率。因此在靛蓝染色过程中,pH 值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会影响得色量以及后续靛蓝染色纱线的洗净性能。

用于连续棉经纱染色的Denim-Ox 工艺,采用科莱恩公司的Diresul RDT 染料,其工艺流程为:苛化处理→水洗→湿罩湿染色→固色→淋洗。在60-90℃轧液,进行硫化染料的吸附,这过程包括使染料迁移和扩散的透风时间,再进行固色。固色阶段加入醋酸,以防止染料溶落,为氧化剂(Diresul Oxdant BRI liq)提供所需的pH 值。后者使染料分子内形成蒽醌基团,在被氧化阶段,产生最终色泽。一种阳离子型固色基(Indosol E-50 liq)与染料中的巯基以及纤维发生反应,以离子键使染料固色。工艺中还需加入硫酸钠和分散剂(Ekaline F liq.),硫酸钠可防止染料从纤维上解吸至固色浴中

靛蓝束状染色

靛蓝染色方法——颜色设计、水洗牢度、时尚效果。 这里给出一些有关靛蓝染色的重要流程—特别是束状染色。 预处理 预处理是在第一个染槽中进行的,通常做的预处理如下: 1.硫化打底 2.NaOH煮练 3.苛化处理或者丝光 预处理:硫化打底 硫化打底的目的: ?一般是为了得到一个深的颜色,使用较少的靛蓝染料从而降低费用。 ?在美国,硫化打底通常使用蓝和黑的混合染料。 ?美国以外的其它牛仔布打底通常使用硫化黑。 预处理:棉煮练 棉纤维含有像蜡质、果胶、矿物质类杂质,这将妨碍靛蓝染色,易产生条痕。低浓度的NaOH(5%)在高温条件下(>85℃)去除杂质和棉花中的天然蜡质。预处理:苛化 ?苛化一般是指用NaOH在低于丝光处理的低碱(<18%)浓度下处理。 ?棉纱的苛化处理可以使纱线在相同的靛蓝浓度下得到更深的颜色,水洗褪色更慢和独特的水洗效果。 ?热碱苛化处理可以提高染色牢度。 预处理:丝光 ?丝光是指使用高浓度的NaOH(18-30%)使纱线膨胀。 注意点: ?使用高浓度氢氧化钠时移除氢氧化钠是很重要的。 ?如果当纱线进入靛蓝染槽时,氢氧化钠还在纱线上,那么纱线颜色将会改变。?氢氧化钠的浓度大于18%时就不是以溶液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凝胶的形式存在的,这样去除就会很困难。 ?经过丝光的纱线更容易染色,并且染出的纱线比没丝光的纱线颜色更深。?丝光通常是在低温下进行的,但是热碱丝光处理在服装水洗后会得到一种刮擦效果。 靛蓝染色 ?靛蓝染色很独特,这是因为它复杂的化学反应,应该被理解成是化学工程。?靛蓝染色只有通过多次染色才能得到深色。 ?在最近的几十年靛蓝染色的一致性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机器的设计没有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染料的混合也不稳定。 ?通常,一条染色线从开始到结束会有8-15种可看得出来的不同色泽,有时一边与另一变颜色也不一样。 靛蓝的染色方法 ?在一个加热的槽中煮练或者打底。 ?水洗槽、染槽、一个加热的套色槽和水洗槽。 ?在不同的地区,相同的颜色基于他们的染色方法而使用1.8%、2.0%或者4%的靛蓝。

常见色牢度问题及解决方案

常见色牢度问题及解决方案 据统计,色牢度问题是所有染色疑问中被问及最多的问题之一。染色牢度对染色、印花织物的质量要求很高,染色状态变异的性质或程度可用染色牢度来表示。它与纱线结构、织物组织、印染方法、染料种类及外界作用力大小有关。不同的染色牢度要求,会引起很大的成本差异和质量差异。 一、6种主要纺织牢度 正常织物的染色牢度,一般要求达到3~4级才能符合穿着需要.以下内容概括了染整中6种主要的纺织牢度: 1、日晒牢度 日晒牢度是指有颜色织物受日光作用变色的程度。其测试方法可采用日光照晒也可采用日光机照晒,将照晒后的试样褪色程度与标准色样进行对比,分为8级,8级最好,1级最差。日晒牢度差的织物切忌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宜于放在通风处阴干。 2、摩擦牢度 摩擦牢度是指染色织物经过摩擦后掉色程度,可分为干态摩擦和湿态摩擦。摩擦牢度以白布沾色程度作为评价原则,共分5级(1~5),数值越大,表示摩擦牢度越好。摩擦牢度差的织物使用寿命受到限制。

3、洗涤牢度 水洗或皂洗牢度是指染色织物经过洗涤液洗涤后色泽变化程度。通常采用灰色分级样卡作为评定标准,即依靠原样和试样褪色后的色差来进行评判。洗涤牢度分为5个等级,5级最好,1级最差。洗涤牢度差的织物宜干洗,如若进行湿洗,则需加倍注意洗涤条件,如洗涤温度不能过高、时间不能过长等。 4、熨烫牢度 熨烫牢度是指染色织物在熨烫时出现的变色或褪色程度。这种变色、褪色程度是以熨斗同时对其它织物的沾色来评定的。熨烫牢度分为1~5级,5级最好,1级最差。测试不同织物的熨烫牢度时,应选择好试验用熨斗温度。 5、汗渍牢度 汗渍牢度是指染色织物沾浸汗液后的掉色程度。汗渍牢度由于人工配制的汗液成份不尽相同,因而一般除单独测定外,还与其它色牢度结合起来考核。汗渍牢度分为1~5级,数值越大越好。 6、升华牢度 升华牢度是指染色织物在存放中发生的升华现象的程度。升华牢度用灰色分级样卡评定织物经干热压烫处理后的变色、褪色和白布沾色程度,共分5级,1级最差,5级最好。 如何控制各种牢度 纺织品染色以后,织物保持原来颜色的能力可以通过检测各种染色牢

常用染色剂及配制

常用染色剂及配制 供组织学诊断用的优秀常规染色剂,不仅须使细胞核和细胞浆有选择性着染,也要使结缔组织着色。苏木素-伊红染色的切片适当分色,可使这些结构得以区分,胞核表现为蓝色,胞浆和结缔组织纤维呈各种色调的粉红,因此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常规染色剂。 一、苏木素-伊红染色的基本原理 苏木素是最早用于生物学上的天然染色剂之一,百余年来,一直是生物学实验室最常用的组织学中细胞核的染料,它是从苏木树的树心中提炼出来的,为浅褐色结晶或淡黄褐色的粉末状物。易溶于乙醇、甘油,也可溶于热水。苏木素本身没有染色能力,它经过氧化后,能产生具有染色能力的苏木红,苏木红又称为氧化苏木素或苏木因。 苏木素变成苏木红的过程叫作“成熟”。成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把配制好的苏木素液在开口瓶中放置两个月以上,让其在日光和空气中的氧的作用下使之氧化。故一般地盛苏木素的瓶子放在向阳处,时间愈长,染色的效果愈好。常配制一大瓶,备长期使用。另一种方法是在苏木素液中加入氧化剂,如磺酸钠,过锰酸钾,氧化汞,双氧水等。用这种方法成熟与用第一种方法者不同的是,它放置时间愈长,染色的效果愈低。这是因为苏木红被继续氧化可生成无色的化合物,故一次不宜配制过多,还应放置40C冰箱内避光保存以延长使用时间。它的优点是配制后即可使用。 成熟的苏木素对组织并无亲和力,须加入含金属离子的媒染剂,才能达到染色的目的。一般用于明矾苏木素的媒染剂为钾明矾或氨明矾。主要是利用明矾中的铝离子和苏木红结合形成的铝沉淀色素为紫蓝色,对染色质有很大的亲和力,水和酒精都不能使其褪色。用于铁苏木素的媒染剂是三价铁离子,苏木红的铁沉淀色素为黑蓝色,不溶于水,因此,故不能配制大量含媒染剂的混合液,一般用时现配,或在染色过程中,先用铁明矾媒染,然后再染苏木素,如磷钨酸苏木素染色即是。 常规苏木素染色的对比染色是用伊红,也有采用焰红,因为焰红比伊红色泽更鲜明,此外还有采用橘黄G,比布里希猩红,波尔多红等作为对比染色。 苏木素-伊红染色,在组织病理学中,是一种日常使用最为广泛的常规染色方法。一张优质的染色切片,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各种不同的组织结构以此作为病理诊断的确切依据。再根据此染色切片所见,分别进行不同的特殊染色。 二、染液的配制 在实验室内常用的苏木素染液有以下几种,不同的仅是染色时间以及比较每种染色方法彼此的优缺点,不过各有优劣。 (一)苏木素染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1.Harris氏苏木素液 甲液:苏木素1g 无水酒精10ml 乙液:硫酸铝钾20g 蒸馏水200ml 丙液:一氧化汞0.5g 经典的配制方法是,先将甲液加热溶解后,密封待用,再将乙液加热溶解至沸,去火,待溶液仍处于小沸腾状态时再将甲液徐徐倾入其中,全部混合后,再使溶液在短时间内加热至沸腾,去火,最后,将氧化汞缓慢倾入溶液中(氧化汞一定要慢慢少量分次加入,切忌急躁。因氧化汞倒入后,溶液会迅速膨胀易沸出容器外而发生危险。)此时液体变为深紫色,待氧化汞全部放入后,再将溶液加温至沸腾片刻,立即将溶液放入流动的冷水中,并缓缓地连续摇晃至溶液完全冷却为止。隔夜后过滤,加入冰醋酸(按5%比例)混匀,再过滤后保存于

第三章 直接染料染色

第三章直接染料染色 3-1 概述 一直接染料应用特点 优点-染色效果对工艺的依赖性相对较弱 缺点-日晒牢度、湿处理牢度较差 对象-粘胶、棉、产业纺织品、皮革、纸张、丝绸…二直接染料结构特点 a 较长的共轭双键系统; b 分子量大、较好的同平面性和线状结构; c 含有羟基、氨基等生成氢键的基团; d 在水中可电离呈染料阴离子。 三禁用染料问题 禁用染料涉及直接染料几十种:德1994年法规禁用料约118只,直接占77只,约占65%(其中联苯结构36种)。

3-2 直接染料的染色原理及性能 1 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较大,对纤维素纤维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以及在染液中有较大的聚集倾向。 2 扩散模型-孔道扩散模型 3 吸附等温线-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线 4 染色对象-棉、粘胶、天丝、麻(超分子结构)。 5 直接染料的应用分类-

C.I.D yellow 49 40~60℃ C.I.D yellow 39 80℃ C.I.D yellow 64 80~100℃ C.I.D yellow 69 100℃ 3-3 直接染料的一般染色方法 一浸染与卷染 1 浸染与卷染对染料的选择及染色过程 染料的扩散性能、亲和力、拼色效果、染色性能… 2 染浴组成及其作用: 软水剂-多聚磷酸盐、分散螯合剂 脱氯剂-亚硫酸氢钠、大苏打 中性电解质-食盐、无水硫酸钠、元明粉 纯碱-溶解染料、软化水质;注意其负面作用(上染率下降、产生还原性!)

弱氧化剂-硫酸铵、硝基苯磺酸钠 3 工艺条件: 电解质的用量及加入方式取决于染料的亲和力大小; 浴比、升温曲线… 不同直接染料的温度控制及其对上染的影响… 新型染色工艺:退煮染、煮染、染漂;高温染色工艺 二轧染 1 轧染对染料的选择及染色过程 2 染浴组成及其作用:染料、纯碱、润湿剂、增溶剂、防泳移剂… 3 工艺条件及流程:… 4 轧染色差控制 3-4 直接染料的染色后处理 对酸性染料上染蛋白质纤维、活性染料上染纤维素纤维具有同样意义。 一湿牢度差的原因 原因-染料的水溶性、缺少染料与纤维间的化学结合。 改善途径-染后降低水溶性;染料或纤维改性、交链染料成膜等。 二固色机理 1 封闭染料的水溶性基团; 2 与染料形成低水溶性的金属离子络合物;

天然染料染色的前世今生

天然染料染色的前世今生 天然染色历史 植物染料于中国,远在周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从大自然中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攫取其它的颜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在今日崇尚环保自然的风潮中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树木、茎、叶、果实、种子…等进行之植物染的研究与创作融入生活中,有别于化学染料,不会产生有害大自然的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废水,或其它的工业污染。得自植物界的染料,在 美丽的颜色中回归自然和环保。 “草木染”就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面料染色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织物染色方法,具有天然、环保以及现代工业染织无法表现的艺术性,但是现在却在中国已经失传。现在我们重新复兴这项艺术,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有很大意义的。 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早在45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就能够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多个古籍文献中记录了色彩的名称,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各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旧石器时代 人类使用天然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万年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制项链,已用矿物质颜料染成了红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西周时代 西周时代,已经设置了专门负责印染纺织品的专职官吏,称为“染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的纺织品与服装的颜色有暗绿、红、黄、白、碧绿、绯红及玄黄等,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了许多专门染色的染坊,发现了多种植物染料,其中以蓝草最为多用。

纺织品摩擦色牢度受到那些因素影响

纺织品摩擦色牢度受到那些因素影响 纺织品染色情是纺织行业必须的生产项目,消费者身着绚丽的服装都是经过染色才能展示出来的,纺织品染色那么必然会存在掉色和褪色这一类情况的发生,而且纺织品的染色和褪色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多。 一、影响染色织物耐摩擦牢度的原因 耐摩擦色牢度是纺织品色牢度检验的一项,也是纺织品在贸易过程中最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它是指染色织物经过磨擦后的掉色程度,是考核染料对机械摩擦作用的抵抗能力,分为干态摩擦和湿态摩擦,其原理是将规定尺寸的纺织试样用夹紧装置将试样固定在摩擦试验仪平台,再分别与一块干摩擦布和一块湿摩擦布摩擦,最后以白布沾色程度作为评价依据,对照标准灰色样卡,共分5个等级,等级越大,表示摩擦牢度越好,摩擦牢度差的织物会严重影响其使用。影响织物摩擦色牢度的因素很多,下面分析其中的几个因素。 1、织物表面形态的影响 由于未固着染料是造成摩擦色牢度差的主要原因,在干态条件下,对于表面粗糙或磨绒、起毛织物,坚硬如麻类织物,牛仔面料和涂料印花织物,若进行干摩擦极易将织物表面堆积的染料、涂料或其他有色物质磨下来,甚至造成部分有色纤维断裂并形成有色微粒,使耐干摩擦色牢度进一步下降。对磨绒或起毛织物而言,织物表面的绒毛与摩擦布表面呈一定的夹角,并不是平行的,从而使摩擦头在做往复运动时的摩擦阻力增大,使这类织物的耐干摩擦色牢度下降。 2、活性染料化学结构的影响 用活性染料染色的纤维素纤维织物在进行耐湿摩擦色牢度实验时,引起颜色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水溶性的染料在摩擦时被转移到了摩擦织物上,使原样褪色并使摩擦布沾色;二是部分染色的纤维在摩擦时发生断裂,形成微小的有色纤维颗粒并被转移到摩擦织物上,造成沾色。因此,可能影响活性染料耐湿摩擦色牢度的因素有:活性染料自身的结构与特性;织物的性质;前处理效果、布面破损及表面光洁度等;染色工艺及染色后皂洗的效果;织物染色后的固色处理效果;染色织物后整理的影响等。

考题- 染色基本知识

第一章染色基本知识 1. 什么叫染色?它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 2. 物体为什么会有颜色?物体具有颜色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3. 什么叫染色牢度?常见的染色牢度有哪些? 4. 什么叫浸染?什么叫轧染?各适用于何种织物的染色? 第二章染色基本理论 TOP 1. 亲和力和直接性有何不同? 2. 酸性染料染羊毛或聚酰胺纤维有无饱和值?用什么法其求出它? 3. 何谓平衡吸附等温线?它分为哪几种类型?有何特点,方程式如何? 4. 什么叫上染?上染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它和染色过程是否相同? 5. 什么叫上染百分率?平衡上染百分率?它们在上染速率曲线上各有何特征? 6. 染料在纤维中的扩散与染色效果有什么关系?影响扩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染料的扩散活 化能大小对扩散有什么影响? 7. 试从染料的扩散速率、扩散活化能以及平衡吸附等方面说明温度对上染的影响。 8. 什么扩散边界层?染色时染液的流动对其有何影响? 9. 染料在水溶液中有几种存在形式?染色时染料是以何种形式上染色? 10. 浓度、温度及中性电解质对染料在溶液中的聚集有何影响? 11. 在一般上染过程中,△H0和△S0为何是负值?根据△H0、△S0和T的关系式,讨论染色温 度T对平衡上染百分率的影响? 12. 试说明某些酸性染料上染蛋白质纤维时,△S0为正值,即整个染色体系混乱度增加的原 因。 13. 什么叫稳态扩散、非稳态扩散?写出对应的Fick扩散方程式及其物理意义。 14. 什么叫无限染浴、有限染浴?它们在染色过程中各有何特点? 15. 什么叫半染时间?在不同的染色条件下,其变化和哪些因素有关? 16. 何谓孔道扩散模型和自由体积扩散模型?根据其基本理论简述纤维微结构的差异对染料扩 散速率的影响。 17. 什么叫初染率、移染性?染料的标准亲和力及染料的扩散性能对其有何影响? 18. 为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一般可通过哪些工艺条件来控制染料的上染速率。 19. 什么叫泳移、半匀染时间? 第三章直接染料的染色 TOP 1. 直接染料染色时加入中性电解质的作用是什么?说明其作用原理。 2. 直接染料分为哪几个类型?各类有何特点?分别用什么方法来控制上染过程以纠正染色不 匀的现象。 3. 直接染料为何须进行后处理,常用的固色剂及其固色原理如何?

影响纺织品色牢度的几个因素.

纺织品的染色牢度(简称色牢度,是指染色或印花的织物在使用或加工过程中,经受外部因素(挤压、摩擦、水洗、雨淋、曝晒、光照、海水浸渍、唾液浸渍、水渍、汗渍等等作用下的退色程度,是织物的一项重要指标。色牢度好,纺织品在后加工或使用过程中不容易掉色;色牢度差,则会出现掉色或沾色等情况, 造成很多麻烦。 1 纺织品色牢度的常见问题 在日常抽检和消费者投诉中,最常见的纺织品色牢度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耐日晒牢度不合格。外套服装在穿着过程中,受日光照射多的部位颜色变浅或变色(一般是后背和肩膀部位,而照射不到或照射少的地方颜色不变或变化轻,造成原来颜色一致的产品颜色深浅不一,无法再继续使用。 2耐水洗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和耐干洗色牢度不合格。高级的蚕丝服装、羊毛服装、纯棉服装最容易存在这方面问题。 3耐摩擦色牢度不合格。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因为产品的不同部位受到的摩擦程度不同,掉色的程度不同。比如上衣、袖子的肘部、领部及腋下最容易掉色。此外,裤子的臀部和膝盖部位也容易掉色。 4汗渍色牢度不合格。主要是夏天的衣服或贴身的内衣在穿着时,经汗液的浸渍而掉色。 2 影响色牢度的因素和改善方法 色牢度差的产品在穿着过程退色,会影响穿在身上的其他服装,或者在与其他衣物洗涤时沾染其他衣物,影响美观和服用性能;另一方面,色牢度好与坏还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安全。色牢度差的产品上的染料分子和重金属离子等有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而危害皮肤,甚至伤害身体健康。 影响纺织品色牢度的因素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染料和纤维结合的牢固程度,外部因素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外界因素对其施加的外力或提供的环

境条件。外部因素无法控制,因而生产者要努力提高产品本身的色牢度。下面就个人实际经验提出几个解决办法,供大家借鉴。 2.1 染化料的选择 一种产品的色牢度如何,染化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染化料选择不合适,再好的助剂、再好的染色工艺, 都没有办法染出高质量的色牢度。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染料,才能谈及下一步问题。 2.1.1 根据纤维的特性选择染料 不同种类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形式不同,结合键的牢固程度也不同。在染料种类确定了以后,再选择染色性能高的染料。比如,染羊毛织物时,同样是强酸性染料,国产的就不如进口的强酸性染料染色性能好,不仅色泽不好, 其结合的牢固程度也不如后者好;或者同样是国产强酸性染料,不同的染料与羊毛结合牢度及染色鲜艳度也不同。如用弱酸染料染羊毛纱的色牢度就比强酸性染料高;而纯棉织物或再生纤维素纤维类织物,则既可以用直接染料, 也可以用活性染料;蚕丝类织物除可以用弱酸性染料、某些活性染料外,还可用个别直接染料。 2.1.2 根据颜色深浅选染料 在确定了染料的大类以后,就要根据所染颜色的色系和深度进一步确定具体使用哪种染料。第一,尽量选用色光与所需颜色接近的染料,如有偏差,再用别的染料调色。第二,看所选染料自身的色牢度指标。染料自身色牢度就差,通过工艺最多可提高半级色牢度。第三,看染料上染的饱和度能否达到所要求颜色的深度。如果选上染率很低的染料,即使经过加工能临时达到所需要的高深 科技·前沿 Science & Front 影响纺织品色牢度的几个因素 Several Factors to Effect Textile Color Fastness

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_杨璧玲概要

第30卷第3期2008年3月 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 杨璧玲 (东华大学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620 摘要:介绍了植物靛蓝染色的传统工艺,分析了工艺的原理,概述了这一传统工艺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 植物靛蓝;传统工艺;原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S193.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350(200803-0013-03 收稿日期:2007-08-20 作者简介:杨璧玲(1981-,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纺织复合材料研究 植物靛蓝是我国古代最为常用的天然染料之一,在传统的染织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靛蓝染色工艺是我国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技术,独特处方的靛蓝染色工艺及设备已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自2002年1月1日起禁 止出口〔1〕 。了解这一传统工艺的原理,对工艺的研

究与改进都有积极的意义。19世纪80 ̄90年代靛蓝化学结构的确定和化学合成的成功,加之近代酶学观点的发展,为揭示植物靛蓝染色的传统工艺原理提供了可能。尽管此后合成靛蓝迅速发展并占据了靛蓝染色工业几乎全部的地位,但植物靛蓝在国内外尚有一定的传统应用。在我国江浙一带以及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传统的植物靛蓝染色 工艺一直沿用至今〔2〕 。随着当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 强,天然染料植物靛蓝较之合成靛蓝的优点逐步显示,也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 1 植物靛蓝染色的传统工艺及原理 1.1 传统工艺 靛蓝植物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蓼蓝、 菘蓝、马蓝、木蓝等。通常将这些能制造靛蓝的植物统称为蓝或蓝草。蓝草本身不含有靛蓝,靛蓝在蓝 草中是以配糖体的形式存在的(记为靛质。远在石器时代,人们就懂得了利用蓝草鲜叶来搓染纺织纤 维制品〔3〕 。直到秦汉之前的主要染色技术,也只是 将蓝草鲜叶中的靛质搓揉浸出,再利用浸液直接染 色,或辅以草木灰助染〔4〕。此法要求必须有就地零

天然染料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1 天然染料的分类 天然染料是指从植物、动物或矿产资源中获得的、很少或没有经过化学加工的染料。天然染料根据来源可分为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植物染料有茜草、紫草、苏木、靛蓝、红花、石榴、黄栀子、茶等;动物染料有虫(紫)胶、胭脂红虫等;矿物染料有各种无机金属盐和金属氧化物。据统计天然染料中以黄色和红色品种最多,蓝色、绿色和黑色最少。植物和动物中的色素能溶于水,在性能上与合成染料最接近,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上染天然纤维。各种植物中所含有的天然染料成分不是单一的,通常是多种化合物。其中有一些色素是基本结构相同而取代基不同的一类化合物,如红花中除含有红色素外,还含有黄色素,其他植物也有类似情况。按天然染料化学组成不同可分为类胡萝卜素类、蒽醌类、萘醌类、类黄酮类、姜黄素类、靛蓝类、叶绿素类共7种。 2 天然染料的染色机理 天然染料的上染机理因染料和所染纤维类型而异,由于天然染料品种繁多,结构复杂,现在对各类纤维的染色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太充分。印度的Dr.DeeptiGupta研究了5种天然染料对合成纤维的上染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奈醌类染料Juglone、Alkannin和Bixin染尼龙、涤纶织物的吸附等温线属于朗缪尔(Iamagmuir)型,而Berberine与腈纶织物之间可形成离子键。天然小檗类染料上染丙烯腈纤维标准亲合力相当高,70℃和90℃时分别为33.9KJ/mol和43.3KJ/mol,其牢度性能与碱性染料类似,水洗牢度良好,但耐光牢度只有I级。这5种染料与合成纤维的染色焓是正值,说明染色是吸热过程。随染色温度升高。染料上染率会继续增加。此外,染料在水中是部分溶解的,可能是染料发生聚集,因此容易在高浓度时染得深色。莽草宁、苏枋等媒染型天然染料,是通过媒染剂与纤维分子形成络合物上染,但媒染前后色调有些变化。靛蓝等还原型天然染料,是通过染料分子的聚集吸附在纤维上,因而摩擦牢度较低。胭脂红酸等亲水型天然染料,水溶性好,具有阳离子性的化学结构,可以上染蚕丝。李清蓉等研究了天然染料等同体茜素的染色热力学,并对茜素上染丝绸、羊毛、涤纶和尼龙等4种织物进行了染色吸附平衡实验,结果表明,这4种织物对茜素的吸附属于能斯特(Nemst)吸附,符合分配机理,具有分散染料的特性。李辉芹等认为利用紫草、胡桃等萘醌型天然染料对聚酯纤维进行染色时,其吸附机理非常符合分散染料染聚酯时的Nernst吸附;而用胭脂树籽染色时,因其色素为线型离子型分子,可有多种上染机理,但Langmuir机理占优势翻。对小檗碱上染丙烯腈纤维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机理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这表明带正电荷的染料可以和带负电荷的纤维形成离子键,使染料吸附在纤维上。 3 天然染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天然染料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和可再生等优越特点。纺织品用天然染料染色。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实现了对环境的生态保护,符合新世纪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是开发“生态服装”、“全绿服装”纺织品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如天然染料黄檗中所含的小檗碱是目前所知的天然染料中唯一的阳离子染料,它也可以用来染丙烯腈纤维。聚酰胺纤维中含有氨基和羧基,可用离子型染料如酸性和金属络合染料,也可用分散染料染色。天然染料中的紫草、胡桃、胭脂树等适合上染聚酰胺纤维。虫胶、姜黄、洋葱、茜草、紫草和大黄等天然染料都可用于涤纶染色。它们的分子量很小,并具有疏水性,这些天然染料上染聚酯的机理与分散染料类似。 目前印度、意大利和德国等国家的一些染料公司都在开发生产天然染料。近年来,我国对天然染料的应用也在积极的探索之中:中科院已制得用于棉和丝绸染色的天然黄(TR—Y)和天然绿(TR—G);“铜牛牌”系列童装选用纯天然植物染料系列染色;江苏二毛集团已将植物染料用于制备高支天素丽环保型高档面料,效果较好同。除此之外,许多天然色素还因其特殊的成分及结构而应用于新型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例如大黄防紫外线织物,日本青森试验

PH值对靛蓝染料染色的影响

PH值对靛蓝染料染色的影响 牛仔布是服装面料的重要部分,而靛蓝染色的牛仔布更是全球流行,无人不晓,由于靛蓝染料在棉牛仔布上的流行外观,它可能是惟一被大众所认识的染料。 用于靛蓝染料染色的连续经纱染色机已广泛使用,通过调整染色工艺,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染料渗透,由此而改变了后续摩擦或水洗褪色处理的效果。 pH值对靛蓝染色的影响非常重要,由于靛蓝染料在pH值约为10.5-11.5时是以单离子状态存在,而pH值为12.5以上时是以双离子形式存在。在含有过量保险粉的高碱性浴中,双离子形式的靛蓝染料的亲和力较低,并随着pH值提高,棉纤维表面的负电荷也随之增加,从而加大了在双离子靛蓝染料与带电荷纤维表面之间的阴离子的排斥作用,降低了染料上染率。 单离子形式的靛蓝染料在纤维表面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较高的染色上染率,但这又降低了染料在纱芯内的渗透,在使纱线表面得色量大大增加。当采用高pH值时,以双离子形式的靛蓝染料将具有低的亲和力,并因此在纱芯内有较大的染料渗透和较低的纱线表面得色率。因此在靛蓝染色过程中,pH值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会影响得色量以及后续靛蓝染色纱线的洗净性能。 用于连续棉经纱染色的Denim-Ox工艺,采用科莱恩公司的Diresul RDT染料,其工艺流程为:苛化处理→水洗→湿罩湿染色→固色→淋洗。在60-90℃轧液,进行硫化染料的吸附,这过程包括使染料迁移和扩散的透风时间,再进行固色。固色阶段加入醋酸,以防止染料溶落,为氧化剂(Diresul Oxdant BRI liq)提供所需的pH 值。后者使染料分子内形成蒽醌基团,在被氧化阶段,产生最终色泽。一种阳离子型固色基(Indosol E-50 liq)与染料中的巯基以及纤维发生反应,以离子键使染料固色。工艺中还需加入硫酸钠和分散剂(Ekaline F liq.),硫酸钠可防止染料从纤维上解吸至固色浴中。

染色牢度

染色牢度 染色牢度是指染制品在使用或在染后的加工过程中,染料、颜料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能否保持原来色泽的不褪色、不变色的能力。它是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例如有的染色织物经过几次水洗,暴晒稍久,即有显著褪色现象,这就表明染色牢度不好。如果多水洗及长期日晒,仍无显著褪色现象,这就是染色牢度好。染色牢度主要有耐日晒、耐气候、耐皂洗、耐汗渍、耐摩擦、耐熨烫、耐氯漂、耐烟熏牢度等。各种不同的染料染着于某种织物上后,都有不同的染色牢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染料化学结构,此外,还与染料在纤维上的状态有关,如染料的分散程度以及染料与纤维的结合情况等。 同一染料在不同纤维上的染色牢度有很大差别。如靛蓝在染棉后的耐日晒牢度仅为3级左右,而染在羊毛织物上其耐日晒牢度,可高达7~8级。 为了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纺织商业部门,参照纺织品的服用情况制定出一套染色牢度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一般对织物染色牢度的要求有以下几种。 一、耐日晒牢度 染色织物的耐日晒牢度,是指织物染后在日光长期照射下的褪色、变色程度。日晒褪色、变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日光作用下,染料吸收光能,分子处于激发状态,很不稳定,必须将获得的能量以不同形式释放出来,才能变成稳定态。其中一种形式就是染料接受光能后直接分解而褪色。相同的染料在不同纤维上的褪色机理各不相同。例如偶氮染料在纤维素纤维上的褪色是氧化作用,而在蛋白质纤维上的褪色是还原作用。 染料的耐日晒牢度还与它的分子结构有关。如蒽醒、酞菁、金属络合染料的耐日晒牢度较高,不溶性偶氮染料之间的耐日晒牢度相差较大。如分子结构中含有较多的氨基、羟基时,容易吸收光能而不耐氧化,耐日晒牢度差。 耐日晒牢度还与染色时染料浓度有关。一般浓度高则耐日晒牢度差,浓度低的耐日晒牢度相对较好。 耐日晒牢度的评定是以“蓝色标样”为依据。所谓“蓝色标样”是指用规定的染料在一定浓度下染制的蓝色羊毛织物。在规定条件下,经日晒发生褪色所需暴晒时间大致逐级成倍增长。测定时,将试样与“蓝色标样”同时放在日光暴晒木框中,用不透光的黑纸遮住试样及标样的两端,每端遮住的部分为全长的1/5。将暴晒木框放在木架上,向南斜置于日光下,比较它们褪色的情况而定出试样的等级。

棉织物染色三种常见方法

棉织物染色三种常见方法 棉织物是染整加工常见的面料。常采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以及硫化染料的染色加工方法。 一、棉织物直接染料染色 特性: 1、直接染料是一类能在中性染浴中,直接上染纤维素纤维的水溶性染料。 2、直接染料色谱齐全,应用方便、价格低廉、耐洗牢度不好,日晒牢度欠佳。常需要采用固色剂处理。

性能和方法: 1、染色性能: 1.1 直接染料都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 1.2 直接染料染色中经常使用的促染剂为食盐和元明粉。选用元明粉作促染剂能得到较鲜艳的色泽。 1.3 直接染料不耐硬水,必须采用软水染色。 2、染色方法 2.1 一般在普通绳状染色机上进行,染色浴比为1:15-30浅色的浴比要比深色的大些。 2.2 染色温度一般采用近沸点染色,以获得良好的移染性,(所谓移染是指染料从纤维上浓度高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以及良好的色光和牢度。染色一般由常温开始(深色的可由60℃-80℃开始)。

3、直接染料的固色处理 1、利用阳离子固色剂,以固色剂Y 和固色剂M处理,来提高其牢度。棉针织物活性染料染色 二、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 特性: 1、活性染料能溶于水,分子结构中含有活性基因,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发生共价键结合。

2、活性染料具有色泽鲜艳,湿处理牢度和摩擦牢度较好,匀染性好,色谱较齐,应用方便,耐晒牢度较好。 影响活性染料染色的主要因素: 1、亲和力的影响 1.1 在使用亲和力很大的染料进行染色时,具有比较高的上染百分率,有利于提高染料的利用率,但必须加强洗涤,否则会影响染色物的水洗和摩擦牢度. 2、浴比的影响 2.1 活性染料染色时,在不影响匀染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浴比,这一方面提高了固色率,同时也减少活性染料在染浴中的水解。 3、温度的影响 3.1 K型活性染料,就有必要在较高温度下染色。 X型活性染料,随着温度的升高,可促进染料的水解,则不能在高温

染色牢度及染色质量问题分析

染色牢度及染色质量问题分析 主要染色牢度的测定方法:印染加工纺织品经受日晒、皂洗、磨擦等外界因素作用二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叫染色牢度。由于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这些作用而产生褪色,因此,染色牢度也不同。染色牢度主要有:日晒、皂洗、磨擦牢度。 日晒牢度:分为8级,1级最低,相当于太阳光下暴晒3小时开始褪色;8级最高,相当于太阳光下暴晒384小时以上开始褪色。 皂洗牢度:指染色织物于规定的条件下在肥皂液中洗水后褪色的程度。包括①原布褪色—印染物在皂洗前后褪色情况。②白布沾色—将白布与染色织缝叠在一起,经皂洗后,因印染织物褪色使白布沾色的情况。 测量方法:将染织物经肥皂(纯碱液)处理。溶液的温度分别为40℃、60℃、95℃三种。皂洗牢度测定时,将准备好的试样(5CM×10CM)的正面与一块同样大小的标准白布四周用线缝合在一起,内里要嵌加一条多纤维试样。投入200ML的规定浓度和温度的皂液中处理30分钟(在10分钟和20分钟时段剧烈搅拌1次,每次30转),取出后,将试样和白布拆开三边,用40℃温软水洗涤,然后把试样与白布分开,在40℃以下干燥。最后评级。 评定方法:用灰尺(染色牢度褪色样卡及染色牢度沾色样卡)与原物对比进行评级。原布褪色牢度等级分为5级,1级最差,褪色严重;5级最好,皂洗后试样色泽基本没有变化。白布沾色牢度等级分为5级,1级最严重,5级为不沾色。 磨擦牢度:分为1)干擦牢度—用干的白布磨擦染色织物表面,观察白布沾色情况。 2)湿擦牢度—用含水100%的白布磨擦染色织物表面,观察白布沾色情况。 试验方法:取8CM×25CM试样两块,一块作干擦牢度用,一块作湿擦牢度用。试验时将被测试样铺平在磨擦牢度试验器台上,并压牢试样,另取5CM×5CM标准白布(梳织布)定于磨擦头上。然后把压头放在试样面来回磨擦10次,每次来回1秒,在试样经向位不同位置分3次做。然后用灰尺鉴定评级。一般情况下,同一染色织物的湿擦牢度比干擦牢度约低1级。磨擦牢度分为5级:1级最差,5级最好。 染色质量问题分析 针织物染色油斑的形成,处理和预防。 染色油斑的形成:化纤在纺丝、织造等工序中,为了防止产生静电、起毛,采用添加一些相应的油剂进行处理。在织造停机、设备维修时,设备上的油条件下析出、染液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2011-11-29 13:42:34 资料来自网络,搜集整理后形成 中国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虽然几经挫折磨难,很多书籍工艺等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流传下来,但活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文化依然有很多,我们在使用汉字、汉语,还有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等,而中国的丝绸、陶瓷、茶等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中国有“丝国”、“瓷国”等称呼。中国人很早就使用丝绸制作衣裳了,而汉服的制作也与很多工艺、审美有关,汉服上的图案、色彩、印染、织绣等在诗词文献中都有记载。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服的消失,使得今天人们读到汉服相关的诗词文献时,犹如“盲人摸象”出现了很多错误,也不利于我们的理解,如今我们重新穿上了汉服,但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与汉服有关的诗词文献,就简单介绍下染色、植物染料及颜色方面的常识。 ?天然染色? 中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为最多,用途也最为普遍。如树皮、树根、枝叶、果实、果壳;花卉的鲜花、干花、花叶、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实、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药、茶叶等很多都可以用来染色。矿物类染料,如朱砂、赭石、石青等,动物染料,如胭脂虫,紫胶虫、墨鱼汁等。 远在周朝就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诸种可以制靛之蓝。 赤色,中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中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硫化汞)。用它们染色,牢度较差。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但茜草不是正红而是暗土红色,后世逐渐发明了红花染色技术,得到了鲜艳的正红。 黄色,早期主要用栀子。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服色。宋代以后皇帝专用的黄袍,既由此演变而来。 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柏叶等。中国自周朝开始采用,直至近代,才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再经过套染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间se。 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中国古代用植物染料染出的纺织品颜色也不断

耐摩擦色牢度AATCC

AATCC 8 耐摩擦色牢度:AATCC 摩擦仪法 1. 目的和范围 1-1 本标准用来测定带颜色纺织原料上的颜色通过摩擦转移到摩擦白布上的程度。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的纺织原料,不论是以纱线还是织物,不论是染色还是印花或其它着色方式。本标准建议不要用在毛毡织物或当其印花块面很小的印花织物,这种印花织物请采用AATCC 116测试。1-2 测试程序采用白色方形棉布,可以以干燥或用水浸湿的方式测定。 1-3 由于经过洗涤、干洗、缩水、熨烫或整理等会影响原料颜色的转移程度,这样测试前或后可经过上述处理后再作测定。 2. 原理 2-1 在规定条件下,将一白色摩擦布在一带颜色的测试样上来回摩擦。 2-2 颜色转移到白色摩擦布上的情况可通过和沾色灰卡或9级彩色沾色灰的比较而定一个级数。 3. 术语 3-1 色牢度:材料抵抗颜色变化的能力,包含本身的颜色变化和沾到相邻布上的情况,这种可能会出现在生产过程中,测试、储存及使用过程中。 3-2 摩擦:通过摩擦行为将带颜色的纱线或织物上的着色剂转移到相接触的另一织物的表面。 4. 安全措施 注:这些安全措施仅作为信息提供。作为测试过程的辅助措施,安全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是操作者的责任。生产商必须对安全细节如安全数据表及其他生产商的推荐进行指导。所 有的OSHA标准和规定也必被参考和遵守。 4.1 应遵循优秀实验室的操作方法,在实验室里要佩带防护眼镜。 5. 仪器和原料 5-1 AATCC摩擦仪(见13-2); 5-2 测试白布:剪成50mm的方形样品(见13-4); 5-3 9级彩色沾色灰 5-4 沾色灰卡; 5-4 AATCC 白色吸水纸; 5-5 摩擦仪试样夹持器。 6. 校验 6-1 测试仪器的校咽确认应定期进行并且其结果应保持较长时间。以下正确的操作行为是很重要的,并且能避免错误的测试结果,另外一些不正常的摩擦图像会影响并导致最终的 评级结果: 6-2 采用内部已知耐摩擦色牢度很差的织物作为校验试样,并做3块干摩测试。 6-2-1 测出的摩擦沾色图像不是很圆并且沾色不均匀,这表面摩擦头表面不平整。 6-2-2 摩擦沾色图像拖长并形成类似椭圈表明夹样金属套环夹。 6-2-3摩擦沾色图像拉长并伴随有条状表明摩擦白布成斜对角夹持,其经向应平行于摩擦仪 的长度方向夹持。 6-2-4 测试试样的边缘有擦痕,表明夹样金属套环的位置太低,应高一点,防止夹样金属套

染料化学实验使用全解

染料化学实验 实验一 合成酸性橙Ⅱ 用途:羊毛、蚕丝、皮革等的染色。 一、 反应 1、重氮化反应 NH 2SO 3Na + 2HCl + NaNO 2SO 3- N=N +Cl - + 2NaCl + 2H 2O 10℃ 2、乙萘酚的溶解 -OH + NaOH -ONa + H 2O 3、偶合反应 SO 3- N=N +Cl --ONa NaO 3S-N N OH ++ HCl 二、 主要原料 1、对氨基苯磺酸 8.7克 2、30%HCl (d=1.15) 18.3克 3、NaNO 2 3.5克 4、30%NaOH (d=1.33) 7.4克 5、乙萘酚 7.3克 6、食盐 约7.5克 7、碳酸钠 2.7克 8、尿素

三、实验方法 1、重氮化 ⑴在150ml烧杯中,加入55ml水,8.7克对氨基苯磺酸,2.7克碳酸钠,加热使其全部溶解。冷却后,再加入溶于8ml水的3.5克NaNO2的溶液,搅拌,备用。(用手搅即可) ⑵在250ml烧杯中,加入40ml水,再加入16ml 30%HCl搅匀,冰浴冷却,控制温度在10℃~15℃。将上述混合液于10~15分钟内均匀加入。加完后保持此温度,继续搅拌30分钟,得重氮盐白色悬浮液。 用刚果红试纸检测呈兰色,显示悬浮液保持酸性。加入少量尿素破坏过量的亚硝酸。 2、偶合 在400ml烧杯中,加入60ml水,7.3克乙萘酚,在搅拌下加入6ml 30%NaOH,升温到80℃,使其全部溶解。然后把此溶液倒入已经备有冰浴冷却,电动搅拌的500ml搪瓷烧杯中,使其冷却至8℃,加盐2克,快速加入重氮盐全部量的1/2,此时pH为8~10,再加盐3克,然后将剩余的1/2重氮盐控制在10分钟内均匀加完,并随时用液碱调pH≥8。加完重氮盐,继续搅拌30分钟,再加盐2.5克,并用HCl调染液pH= 7。继续搅拌约30分钟,直至重氮盐消失时为偶合终点。(用H酸作渗圈实验)。 偶合完成后染料应全部析出,用水抽过滤,得橙红色滤并,自然干燥,作实验三染色之用。

牛仔染色常用染料

牛仔染色常用染料 4.1 靛蓝染料 靛蓝,一种蓝色,近乎青色的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还原染料。是牛仔布的最常用染料,还常用于食品、医药和日用化妆品的着色。 靛蓝染料还分为天然靛蓝染料和合成靛蓝染料。其中天然靛蓝从靛蓝草中提取而来。靛蓝草本身是一味中草药,《本草纲目》曰:“淀乃蓝与石灰做成,其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马蓝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常用的制靛蓝草,瑶族还有一支叫“蓝靛瑶”的商人,专以种植马蓝制靛为生。这些少数民族常年生活在潮湿炎热的大山森林深处,靛蓝染色的衣服是他们抵病疮毒的最好的保健服。 牛仔织物很大一部分都是蓝色的,靛蓝染料成了染牛仔布的首选。与合成靛蓝相比,天然植物靛蓝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功能方面,植物靛蓝本身具有抗菌杀菌的能力;合成靛蓝染料染出的牛仔布一般为深蓝色,而植物靛蓝则可以染出较浅颜色的牛仔布,这不仅弥补了合成靛蓝的不足,更丰富了牛仔服装的魅力。【11】 4.1.1 性质 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在常温常压下,靛蓝带有明显含铜色光的深蓝-紫罗兰色的针状或棱柱状结晶【1】。当在非极性溶剂中,靛蓝呈紫罗兰色;当在极性溶剂中以及棉织物上,靛蓝呈蓝绿色。靛蓝分子内具有大的π共轭体系,以及存在分子

内和分子间氢键,使得靛蓝稳定性高,熔点高和溶解性差。靛蓝不溶于水,在还原剂和碱剂的作用下,靛蓝在染液中存在四种形态,其中,单酚钠离子态的隐色体是上染棉纱线最佳的形态。靛蓝还具有很好的耐光性,且对生物安全性能高【2】。 4.1.2染色特性 靛蓝在碱性保险粉溶液中为水可溶的隐色体,其隐色酸为微溶于水的白色物。与一般还原染料相比,靛蓝染色速率较慢,会出现染色不足的现象。与蒽醌等还原染料相比,靛蓝的亲和力较低,其亲和力常数仅为3.5(一般染料为200-300)。靛蓝属低温染色型,染色温度在20℃左右最好。属于低碱度染色剂,碱度越高,上色率越低。【3】由靛蓝染料染得的传统牛仔布,由于靛蓝染料渗染性差,所染得的纱表现出环染效果,即纱中心留有明显的白芯区。所制牛仔服经石磨或漂洗后,织物表面露白明晰,风格独特。 4.1.3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靛蓝是一种难还原、易氧化的染料,因此无论是在染色的设备上,还是染色过程的操作上都应尽量避免与氧气接触。 棉纱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染色效果,影响织物的外观和生产效率,由于不同的棉含糖量、含蜡和杂质量不同,纺纱和整经等质量差别的影响,质量不同的纱尽管是相同的染料,同样的染色工艺,染出的纱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 靛蓝属低温染色型染料,20摄氏度左右染色为最好,温度高会加速保险粉分解,使染槽三种物料产生较大波动,破坏衡产生色差。[3] 当染液 pH 值为 11 时,棉纱线可获得最大的 K/S 值和明显的环染效果,并且维持染液pH 值稳定是保证染色质量的关键。采用多次室温浸轧、透风氧化可以提高靛蓝得色量。【4】 4.1.4局限性 天然靛蓝染料资源有限,从种植、收集、提取到应用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产率较低,不适合大量用于牛仔布染色;合成靛蓝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4.2 硫化染料 一个世纪以来,靛蓝一直是用于生产标准蓝色牛仔布的主要染料,上世纪80年代硫化染料和靛蓝套染的成功结合,创造了全新的染色效果,大幅度提高了粉状硫化染料的市场需求量。但是由于粉状硫化染料产生的大量粉尘、刺鼻的气味和很难处理的工业废水等缺点,使得液体硫化染料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国产化,成为棉型织物染深色的理想染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