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庆大足石刻历史变化遗迹开发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重庆大足石刻历史变化遗迹开发及对策大足石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大足石刻经过唐宋两代几百年的修建,一直到今天,大足石刻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从地理位置上看大足石刻位于大足县境内,

一,大足石刻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1,大足石刻的保护与开发

保护与开发,这是一个恒久的主题,是每一个历史遗迹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国内旅游事业的告高速发展,我们国家对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开发这一恒久的矛盾日益凸现。要选择一条合理利用与保护遗产的成功之路,确立保护第一的指导思想有为迫切,一定要防止过度开发。

遗产资源要永久保存,永久利用,就必须严格保护,控制使用。而当前不容回避的首要问题就是遗产资源的管理体制。以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效益为第一目标的文物部门和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旅游部门之间不同的产业定位,决定了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矛盾。要保护就会影响开发,要开发也会影响保护。这就是困扰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像大足石刻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之间肯定存在矛盾。对于文物而言,保护和抢救是第一位的。但保护就需要资金的注入,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问题。引用文物保护专家黎方银的话说:“增加旅游收入一方面可以满足大足县财政的急需,一方面也能解决维修保护费用的需求。根据测算,大足石刻每天接待5000人才达到基本饱和,而去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仅为40万人,所以还没有达到给石刻带来损害的零界点。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求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平衡点”。

2,围绕石刻做文章

相信这样的话语人们耳熟能详,国内世界遗产地的各级官员们,最希望的或许就是利用好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招揽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为所在地带来大把大把的钞票,来者当然多多益善。大足石刻正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它是中国西部这座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唯一的一处世界遗产。这里被誉为“石刻之乡”,其辖区内32个乡镇中有28个有石刻造像,全境内雕像5万余身,距今千余年历史,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三年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是大足的第一品牌,它是大足县可以籍以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增加财政收入的一大支柱。

大足石刻是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和石篆山等五处摩崖石刻造像为代表,其中对外开放的仅有宝顶山和北山两处。游客参观最多的是宝顶山,按当地解说员的说法,北山和宝顶山的游客比为1:12,所以大足石刻的游客以及旅游收入一般以宝顶山的门票和解说收入统计为准。

根据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提供的数据显示,这一原本藏在深闺的石刻精品如今吸引的游客在逐年增多。1999年,石刻旅游收入约为1008万;2000年,这项收入为1280万;2001年为1600多万;2003年,这项收入以达到2072多万,比三年前翻了一番。所以一定要围绕它做好旅游业这篇大文章。有了资金这对大足石刻遗迹的保护就有了保证。

3.大足石刻保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自然损坏严重。特别是近年来风化明显加速。一方面,由于重庆地区海拔低、湿度大,且处于重庆-贵阳高酸雨区,大气环境对大足石刻的影响是造成大足石刻风化加速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大足石刻岩体均为砂岩,造像为摩崖造像,多处于开放式空间,历经千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冷暖交替等自然因素作用后,目前已进入高速风化期,石刻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二是保护资金严重不足。大足石刻点多面广,保护维修欠帐多,工程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虽然国家、市、县为保护大足石刻作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保护任务的艰巨性与国家提供的保护资金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维修保护项目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而难以付诸实施。

三是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由于历史的原因,大足石刻在二十世纪80年代才广为人知,大足石刻的保护工作也才从此得以大规模开展。近年来,大足石刻保护工作虽然有了显著效果,但在人才、技术等方面所能够集聚的力量却十分有限,尤其是技术力量还难以完全适应大足石刻保护管理的要求。

二,

1,大足石刻从现在起要在保护和开发之间寻求平衡

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正成为我国各地用以吸引游客的吸铁石,尤其是财政贫瘠的地区,这无疑是一块肥肉摆在我们面前,更是把遗产视为生金产银的“聚宝盆”。但因此带来了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如何选择平衡,就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了。我们一定要有前车之鉴,比如一些旅游地区,为了带来地方的财政收入,过度的开发,没有加强保护。虽然地方是富了起来,但是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也被破坏了。所以我们不要打着“提高收入,增进繁荣”的旗号去肆意的破坏遗迹和旅游资源。而重庆的大足石刻就正处于难于选择平衡点的尴尬境地。正如上面所说的,它是我们重庆这个直辖市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3年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认为大足石刻在保护和开发之间肯定存在矛盾的,对于大足石刻来说,保护和抢救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但保护就要资金,这里存在一个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问题。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年来,在文物维修和保护上投入资金超过1000多万元,其中国家拨款300多万元。怎样才能在保护和开发之间寻求平衡呢?那么从现在起就要大力发展旅游也,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财政的需要,一方面也能解决维修保护费用的需求。根据当地旅游局的测算,大足石刻每天接待5000人才达到基本饱和,然而去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仅为40万人,还没有达到给石刻带来损害的临界点。这就向石刻博物馆馆长所说的“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求保护和开发的平衡”。例如云南省的世界遗产丽江古城,目前就面临严峻的过度开发问题,每年数百万游客的到来使古城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又如,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的复真观被改建成了三星级宾馆,有600多年历史的遇真宫则在不久前的一场大火中被烧为灰烬。这是多么的可惜。我不知道我们家乡的大足石刻会不会像它们这样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