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
杜甫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背 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 安)到达岳阳。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 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 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 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另一次是跟岳州太守 一同去的,也写了诗,诗题是《陪裴使君登岳阳 楼》,从诗中“春泥百草生”句看,时间是第二 年春天,因系应酬之作,不如这一首有名。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对 杜甫的评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朱德对杜甫的评价: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月 夜
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 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 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 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 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 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拓展迁移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寂寞的 情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张继《枫桥夜泊》 白居易《琵琶行》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 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 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诗 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 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 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 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 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 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 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杜甫《月夜忆舍弟》 张九龄《望月怀远》 王建《十五夜望月》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 苏轼《水调歌头》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梧。(李白)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 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 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 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 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 欲往城南望城北.
走近忧国忧民的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 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青少年时期,怀有远大理想, 但他仕途不得志,一生贫困潦 倒,饱经忧环。曾经在长安困 顿十年,安史之乱起,过着颠 沛流离的生活。是我国唐代的 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 吏”“三别”。 他的诗歌多是体现忧国忧 民,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 事件在其诗中有反映,故称 “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诗圣”,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 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
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 忆夫之深。“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 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 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 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诗歌之中有两个相互照应的一诗之眼的词语,请找 出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感情?
• •
• •
明确:“独看”:写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 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独 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 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 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 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 舒愁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双照” 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 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 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 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 主旨的关键词。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任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精彩点评: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 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 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 先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 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 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 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 接。象“不为”、“只缘”、“已诉”、“正思”, 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 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 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点评] 这首诗与《春望》同时作于至德二年(757) 春。位于长安城南的曲江(现早已干涸),当时 曾是唐王朝贵族官僚以及仕女们游览的胜地,富 丽繁华,盛极一时。由于安史叛军的盘踞和破坏, 变得千门紧闭,萧条冷落。诗人抚今追昔,痛感 玄宗君臣行乐无度,以致酿成国破家亡的悲剧。 诗人先从曲江景象的变化写起,再由杨氏的娇宠 和惨死道出国家灭亡的历史悲剧,对唐玄宗、杨 玉环既有谴责,又寄予哀怜。最后表达平叛的愿 望。历代评家颇重此诗含蓄蕴藉的批评风格,如 《杜诗说》云:"诗意本哀贵妃,不敢斥言,故 借江头行幸处,标为题目耳。此诗半含半露,若 悲若讯……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柳永《雨霖铃》 姜夔《扬州慢》
拓展迁移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 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 中“独”看呢?
• 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
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 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 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 字,又进一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 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 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拓展迁移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 旷达的情怀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拓展迁移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 乡怀人之感
杜甫(712---770)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感情 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 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 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 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 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 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 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雄浑阔大的意境
杜甫这两句诗不仅好在有开阔的视野,而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 远非他人所能及。这要归功于“坼”“浮”两个字炼得好。试想, 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 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 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 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 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前人评这两句诗说: “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这话有理。诗人把洞庭 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 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 能忘记天下大事。从这一点来看,诗人的这一番描写正是为结尾 张本,全诗的境界是统一的。
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 之痛,对吗?

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 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 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 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 性。
小结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 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 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为至德二载(757)春,杜甫陷贼长安时作。曲 江为唐时游赏胜地,唐玄宗与杨贵妃常游幸于此。今玄宗 奔蜀,杨妃缢死,诗人身陷贼中,旧地重游,抚今追昔, 哀思有感,遂作此诗。诗写作者春日潜行曲江而感玄宗与 杨妃生离死别之事,着力突出一个“哀”字。全诗分三层 写哀:开头四句为第一层,是写诗人潜行曲江,目睹乱后 衰败凄凉景象而引起的深哀隐痛。从“忆昔霓旌下南苑” 到“一箭正坠双飞翼”八句为第二层,是用追叙的手法极 写昔日游苑之盛与杨妃的恃宠豪奢。表面上是写昔日之 “乐”,但“乐”中含哀,以乐衬哀,倍增其哀。“明眸 皓齿今何在”最后八句为第三层,乐极生悲,又从往昔跌 回现实,悲杨 妃之不幸,哀国家之多难,愤叛军之猖獗。 今昔对比,深悲巨痛,彻人心肺。哀乐关乎国运。哀江头, 哀杨妃也,哀玄宗也,哀国破之痛也。全诗词婉而雅,意 深而微,讽而含情,极尽开阖变化之妙。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韵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