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王玢-左明雪)-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和第三章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转导

1.哪些因素影响可通透细胞膜两侧溶质的流动?

①脂溶性越高,扩散通量越大。

②易化扩散: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或电势差。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载体的数量,载体越多,运输量越大;竞争性抑制物质,抑

制物质越少,运输量越大。

③原发性主动转运:能量的供应,离子泵的多少。

④继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浓度的梯度,转运

①单纯扩散: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和物质的脂溶性。浓度梯度越大

蛋白的数量。

⑤胞膜窖胞吮和受体介导式胞吞:受体的数量,ATP的供应。

⑥胞吐:钙浓度的变化。

2.离子跨膜扩散有哪些主要方式?

①易化扩散:有高浓度或高电势一侧向低浓度或低电势一侧转运,不

需要能量,需要通道蛋白介导。如: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

道等。

②原发性主动转运:由低浓度或低电势一侧向高浓度或高电势一侧转

运,需要能量的供应,需要转运蛋白的介导。如:钠钾泵。

③继发性主动转运:离子顺浓度梯度形成的能量供其他物质的跨膜转

运。需要转运蛋白参与。

3.阐述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过程中需要转运蛋白的介导,通过蛋白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过程。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速度快。

②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由转运蛋白介导,需要消耗能

量。

原发性主动转运:由ATP直接提供能量,通过蛋白质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如:NA-K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由离子顺浓度或电位梯度产生的能量供其他物质逆浓度的转运,间接地消耗ATP。如:NA-葡萄糖。

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

前者直接使用ATP的能量,后者间接使用ATP。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NA-K泵。

过程:NA-K泵与一个ATP结合后,暴露出NA-K泵上细胞膜内侧的3

个钠离子高亲结合

位点;NA-K泵水解ATP,留下具有高能键的磷酸基团,将水解后的ADP游离到细胞内液;高能磷酸键释放的能量,改变了载体蛋白的构型。载体向细胞外侧开放,同时降低了与钠离子的亲和性,钠离子被释放到细胞外液;伴随着钠离子外运,磷酸基团从载体

解脱进入细胞内液,同时提供了载体对钾离子的亲和性,并暴露出2个钾离子的结合位点;1个新的ATP分子与NA-K泵结合,载体构型改变向细胞内侧开放,同时释放出钾离子,又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NA-葡萄糖。

过程:载体面向胞外,此时与NA结合位点有高的亲和力,与葡萄糖结合位点有低的亲和力;当NA与载体结合后,与葡萄糖结合的亲和力增大,与葡萄糖结合;两种物质与载体的结合导致载体变构,载体转向细胞内;NA被释放,导致载体与葡萄糖的结合亲和力降低,葡萄糖同时被释放到细胞内。

5.阐述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中通过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的NA和溶质

的移动方向。

细胞外液中的NA多于细胞内液中的NA。因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是由离子的顺浓度梯度提供能量,所以,NA由细胞外向细胞内移动。

同向转运时,溶质移动方向与NA移动方向一致,即从细胞外向细胞内移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移动。如:葡萄糖,氨基酸。

反向转运时,溶质移动方向与NA移动方向相反,即从细胞内想细胞外移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移动。如:肾小管分泌H、K。

6.试述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的特点。

①通过产生第二信使实现信号的转导。G蛋白通过激活或抑制其靶酶,

调节第二信使的产生

和浓度的变化。

②膜表面受体是与位于膜内侧的G蛋白相偶联启动了这条通路。

③一种受体可能涉及多种G蛋白的偶联作用,一个G蛋白可与一个或

多个膜效应蛋白偶联。

④信号放大:由于第二信使物质的生成经多级酶催化,因此少量的膜

外化学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就可能在胞内生成数量较多的

第二信使分子,使膜外化学分子携带的信号得到了极大的放

大。

7.比较化学门控通道和电压门控通道信号传递的特点。

衡。尽管存在极大地相反方向的NA和K的浓度梯度,在胞外存在稍多的正电荷和在胞内存在稍多的负电荷,膜电位仍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尽管此时仍然存在离子的被动渗透和主动泵出,但胞内、胞外之间的电荷交换却能保持准确的平衡,通过这些力建立的膜电位因此能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

2.何谓离子的平衡电位?试述K平衡电位与静息膜电位的关系。

平衡电位:离子的浓度差与电位差相等时,离子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此时为离子的平衡电位。

静息时,膜对K离子具有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小,由于K胞内外的浓度比为30:1,因此K向胞外流动,当浓度差与电位差相等时,达到K的平衡电位。在此过程中,因为有少量的NA通过漏NA通道向胞内扩散,因此抵消了一部分K形成的电位,因此膜静息电位小于K的平衡电位。

3.简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细胞膜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当细胞受到一个阈下刺激时,NA内流,而NA的内流会造成更多的NA通道打开。当到达阈电位时,NA通道迅速大量开放,NA 内流,造成细胞静息状态时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到达峰电位时,NA通道失活,K通道打开,K外流,逐渐复极化到静息水平的电位。因为复极化的力比较大,会形成比静息电位更负的超极化,之后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4.试述在阈电位水平时,膜K通道和NA通道发生的变化。

阈电位水平时,NA通道大量迅速的开放,造成NA离子快速内流,形成去极化,达到峰电位。在NA通道打开的同时,K通道也在打开,但是K通道比NA通道开放的速率慢,因此对K的通透性增加也较缓慢,K的外流对抗的NA的内流。

5.在动作电位期间,除极化形成的超射值为何小于NA的平衡电位值?

到达峰电位时,NA通道开始关闭并进入失活态,NA的通透性下降到它的静息状态水平。当膜到达阈电位时,首先是激活态们迅速开放引起膜的除极化,使通道转换成开放的构型。在通道开放的同时也启动了通道关闭的过程,通道构型的变化打开了通道,同时也使失活态门小球与开放门的受体相结合,阻塞了离子通透的孔道。与迅速开放的通道相比,失活态门关闭的速度较慢。在激活态门开放之后、失活态门关闭之前,NA快速流入细胞内,导致动作电位达到峰值,之后失活态门开始关闭,膜对NA的通透性一直降至静息膜电位的水平。

6.何谓神经纤维的跳跃传导?简述跳跃传导的形成机制。

有髓鞘纤维的局部电流是以一种非均匀的、非连续的方式由兴奋区传导至静息区,即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结跳跃至邻近的下一个或下几个郎飞结,这种冲动传导的方式称为跳跃传导。

郎飞结可以导致电阻的分布的不均匀性:由于多层髓鞘的高度绝缘性作用致使电阻极高;相反,结区的轴突膜可直接接触细胞外液,

电阻要低的多。在结间区NA通道很少,但在结区NA通道的密度很高。

7.试用离子通道的门控理论解释神经细胞兴奋的绝对不应期和相对

不应期现象。

绝对不应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阈电位水平时,NA激活态和失活态门均处于打开的状态,此时已经处于对刺激发生反应的阶段,不能对其他刺激再发生反应。第二阶段:峰电位之后,失活态门关闭,没有开放的能力。此时不论怎么样的刺激,都不会引起通道的打开。第三阶段:NA通道失活态门逐渐打开,激活态门关闭,到达静息状态时,激活态门关闭,失活态门关闭,有开放的能力。

相对不应期:膜的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仍低于原水平,需用比正常阈值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在此期间,一些NA的通道仍处于失活状态,部分NA通道重新恢复到静息水平。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和第五章

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出活动的调节

1.简述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递的基本过程。

①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运动神经终末;②突出前膜对CA通透性增加,CA沿其电化学梯度内流进入轴突终末;③CA驱动ACH从突出囊泡中释放至突触间隙中;④ACH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增加了终板膜对NA和K的通透性;⑤进入终板膜的NA的数量超过流出终板膜K 的数量,使终板膜除极化,产生EPP;⑥EPP使邻近的肌膜除极化至

阈电位,引发动作电位并沿肌膜向外扩布。

2.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异同点。

3.简述突出前抑制的调节机制。

突出前抑制是通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效应。

神经元B与神经元A构成轴突—轴突型突触;神经元A与神经元C构成轴突—胞体型突触。神经元B对神经元C没有直接产生作用,但可通过对神经元A的作用来影响神经元C的递质释放。同时刺激神经元A与神经元B,神经元B轴突末端会释放递质,使神经元A的较长时间除极化,尽管这种除极化能够达到阈电位水平,但此时进入神

经元A的CA将低于正常的水平,因此由神经元A释放的递质减少,继而使神经元C突触后膜不易达到阈电位水平产生兴奋,故出现抑制效应。

4.举例说明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的特点及功能意义。

传入侧支性抑制:

此种抑制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即当一个中枢发生兴奋时,另一个中枢则发生抑制,从而完成某一生理效应。

回返性抑制:这种抑制可使神经元的兴奋及时停止,并促使同一中枢内的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致。因此,属于负反馈调节范围。5.简述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异同,举例说明在一些情况下,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之间无截然的界限。

相同点:在神经元内合成;贮存在神经元并能释放一定浓度的量;外源性分子能模拟内源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能够消除或失活。

突触前的高频刺激能在较大范围内提高CA的水平,因此可引起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共同释放。

6.举例说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信息传递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ACH受体:效应酶为内向整流K通道。

结构特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类为识别外来化学调节因子并与之相结合的受体。第二类蛋白是G蛋白,有a、b、r三个亚单位组成,结合在受体的细胞内一侧。第三类蛋白为效应器酶,可能是离子通道,也可能是某种酶。

功能特征:受体与配体结合后,G蛋白的a与b、r分离,与效应器酶结合并激活此酶,导致第二信使生成,第二信使再激活它的效应酶,最终引起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引起其他一些细胞效应。

第五章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1.试比较心室肌动作电位和骨骼肌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2.试比较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收缩过程中钙离子的作用。

①骨骼肌:CA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分子构象的改变,这种构象继而导致了原肌球蛋白的构象也发生某些改变,结果使原肌球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扭转,暴露出原来被其抑制的肌动

蛋白与横桥结合位点,是横桥球头与肌动蛋白结合。

②平滑肌:四个钙离子与钙调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该复合体与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结合并激活了此酶,激活的肌球蛋白轻链激酶使用ATP,使位于肌球蛋白球头的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磷酸化的横桥被激活,与肌动蛋白结合。

③心肌:外源性钙离子进入,促发了贮存在肌质网中的钙离子的释放,达到可兴奋浓度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C结合,解除了原肌球蛋白对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位点的抑制。心肌收缩必须依赖于外源钙离子的供给和启动。

3.简述骨骼肌收缩的横桥周期的主要过程。

①在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结合前的静息状态,肌球蛋白的横桥部分水解ATP成ADP和PI。ADP和PI依然紧密结合在肌球蛋白上,能量贮存在横桥中。

②钙离子释放后与TNC的结合使原肌球蛋白构象改变,暴露了移动蛋白与横桥的结合位点,使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无钙离子释放时,肌纤维处于静止状态。

③肌球蛋白发生构象改变,横桥头部拖动肌动蛋白细肌丝向肌节中间移动,ADP和PI被释放。此过程使贮存在横桥头部的ATP化学能量转换成横桥摆动的机械能。

④横桥头摆动结束后,如果没有新的ATP进入,则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保持一种僵直的结合状态,新的ATP结合到已释放ADP和pi的ATP

酶位点,解除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的连接,横桥恢复初始构型,ATP被水解准备迎接下一个横桥周期。

4.简述为何肌收缩力与初始肌节长度有关,并解释其内在机制。

产生最大等长收缩肌张力时的肌长称为最适长度。有关的原因是:与细肌丝结合的横桥的数量。

①当肌长大于最适肌长时,肌长度增加,I带中细肌丝与A带粗肌丝的相互作用范围减小,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位点的数量减少,因而限制了收缩力。

②当肌长为最适肌长时(机体正常状态下的肌长度),粗肌丝上的每个横桥都能与细肌丝作用,因而能产生最大的收缩力。

③当肌长小于最适肌长时,两侧的细肌丝穿过M线并产生叠加,限制了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作用,造成收缩力的下降。

5.简述单位平滑肌两种类型的自动除极化电位产生的特点。

①起搏点电位:自动起搏点平滑肌细胞能特异性产生动作电位,但是没有收缩功能,数量很少,仅集中分布在某些特殊的部位。一旦起搏点电位产生,便会迅速传遍所有合胞体细胞并引起它们的共同收缩,此过程不需要任何神经信号的输入。

②慢波电位:膜自动周期性交替发生超极化和复极化电位的波动,与NA跨膜主动转运有关。膜电位超极化时远离阈电位,复极化时接近阈电位。一旦达到阈电位,就会爆发一串动作电位。慢波电位并非总会达到阈电位,但慢波电位的振荡却会持续存在。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六章和

第七章

第六章神经系统

1.神经胶质细胞有几种类型?简述其结构及功能特点。

1)星形胶质细胞:最大的胶质细胞,胞体直径为3~5微米,有血管足。

功能是: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其长突起交织成支持神经元的支架;

通过血管周足和突起联系,分布于毛细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对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发挥作用,它们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对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它们还参与血-脑屏障的构筑、脑损伤修复,以及在胚胎发育期间引导神经元向靶区迁移等。

2)少突胶质细胞:突起少而短,胞体直径1~3微米。功能是:分布于

白质神经纤维之间和灰质神经元胞体周围,围绕神经轴突形成绝缘的髓鞘。

3)小胶质细胞:体小致密,呈长形。功能是: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

疫防御细胞,具有吞噬功能。

4)室管膜细胞:有一些带有纤毛。功能是:具有肝细胞的功能,它们

能形成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前体细胞,可迁移到某些脑区,进一步分化成神经元。

2.阐述肌梭的结构、神经支配及功能特征。

1)结构:形状为梭形,直径约100微米,长约 10mm,外包以结缔组织

的囊,囊内含2~12根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

2)神经支配:能够同时激活a和r运动神经元,使梭内肌和梭外肌共

同收缩。由于r运动神经元随a运动神经元同时被激活,梭内肌的梭内肌纤维两端部分收缩,使中间非收缩部分拉长绷紧,使其能在一个较宽的肌肉长度变化范围内对牵拉维持很高敏感性。3)功能:感受肌肉拉长。许多运动单位的收缩能使肌肉产生一定的张

力,出现取消或对抗被动牵引的效果。

3.何为a运动神经元和r运动神经元的协同活动?阐述其活动的功能意义。

在正常运动中,a和r神经元是同时受到刺激的,这种现象叫做a 和r的协同活动。功能意义:由于r运动神经元随a运动神经元同时被激活,梭内肌的梭内肌纤维两端部分收缩,使中间非收缩部分拉长绷紧,使其能在一个较宽的肌肉长度变化范围内对牵拉维持很高敏感性。

4.简述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协同参与机体肌张力调节的机制。1)相位牵张反射:是快速牵拉肌肉,兴奋了Ia类传入纤维引起的反

应。感受器位于核袋纤维和核链纤维核袋区处的初级终末,即由肌梭中的初级传入终末兴奋引起的。

2)紧张性牵张反射:感受器是肌梭中的Ia 和II类传入纤维终末。

是脊髓反射活动的结果,是一种自动反馈的调节过程。是梭肌中

的次级传入终末兴奋引起的。作用是使骨骼肌维持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产生一定的张力,对维持姿势有至关的作用。

3) 反牵张反射:感受器为高尔基腱器官,位于股直肌中。调节机制:

传入纤维进入脊髓与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它们和a运动神经元没有形成单突触神经联系。在此环路中包括两个中间神经元:其中一个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它抑制支配股直肌的a运动神经元;另一个是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它兴奋支配其拮抗肌的a运动神经元。最终的结果是引起股直肌产生一个较大的收缩并使姿势维持在合适的状态。

5.简述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控制的特点。

1) 一侧大脑皮质运动区主要调节和控制对侧的躯体运动,而头面部

肌肉多属双侧性支配,咀嚼及喉部运动肌肉均受双侧运动区支配;

2) 运动区具有精确地功能定位,一定的运动区支配一定部位的躯体

和四肢,在空间方位关系上呈现一种头足倒置式样的安排,但头面部代表区在皮质的位置仍然是正置的;

3) 身体的不同部位在皮质所占的代表区大小不同,主要取决于所支

配器官运动精确和复杂的程度,手和头面部占有更大的区域,躯干所占部分很小;

4) 以适当的强度电流刺激运动代表区的某一点,只会引起个别肌肉

收缩,或某块肌肉得到一部分收缩,而不是肌肉群的协同收缩。

6.小脑由哪些功能部分组成?简述各部分在神经联系及功能方面对

运动控制的特征。

1)前庭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前庭小脑主要接受前庭器官传

入的有关头部位置改变、直线或旋转加速度运动变化的信息,传出纤维均在前庭核换元,再经前庭脊髓束抵达脊髓前角内侧部分地运动神经元,影响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的活动,因此其主要功能是控制躯体的平衡。

2)脊髓小脑:由蚓部和小脑半球中间部构成。脊髓小脑与脊髓及脑干

有大量的纤维联系,它主要接受脊髓小脑束传入纤维的投射,其感觉传入冲动主要来自肌肉与关节处的本体感受器。脊髓小脑一方面可对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和整合,另一方面,通过脑干-脊髓下行纤维到达脊髓的运动神经元,精确调节肌肉的活动和纠正运动偏差,因此其主要功能是在于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对随意运动的适时控制。

3) 皮质小脑:小脑半球的外侧部。仅接受由大脑皮质广大区域传来

的信息,与大脑皮质的感觉区、运动区和联络区构成回路。皮质小脑与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区和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质和小脑之间不断进行协调活动纠正运动的偏差,使运动逐渐协调、精确。当学习的运动达到熟练完善后,皮质小脑就储存了该运动过程的全部程序。当大脑皮质发动精巧运动时,通过提取储存在小脑中的运动程序,使发动的运动协调、精确并极为迅速。

7.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征?

1)结构

l 中枢位置:交感神经为胸段1—腰段3;副交感神经为脑干脑神经核;l 节前纤维:交感神经为有髓鞘、短;副交感神经为有髓鞘、长;

l 节后纤维:交感神经为无髓鞘、长;副交感神经为无髓鞘、短;

l 联系方式:交感神经为弥散;副交感神经为单一对应。

2)功能特征

l 对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即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协同作用;

l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有拮抗作用:器官的不同状态的转变,会有不同的作用。

l 紧张性作用:剧烈活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

l 交感神经侧重于应急,副交感神经侧重于保护。

8.下丘脑有何生理功能?

9.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有何不同?

⑴特异投射系统

l 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

l点对点的投射特征

l 突触小体数量多

l 诱发大脑皮质兴奋

l产生特定的感觉

⑵非特异投射系统

1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l弥散性投射特征

l突触小体数量少

l 维持和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l 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

10.简述脑电图与诱发脑电的波形特点及形成原理。

⑴脑电图:近似于正弦波。形成机制:取决于皮质的浅层和深层组织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皮质浅层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时,出现向上的负波;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时出现向下的正波。皮质深层的电位变化对皮质表面电位极性的变化产生相反的效应。

⑵诱发脑电:由主反应、次反应和反发放组成。主反应潜伏期稳定,呈现先正后负的双相变化,是皮质大椎体细胞电活动的总和反应。在大脑皮质的投射区有特定的中心。次反应是跟随主反应之后的扩散性续发反应,可见于皮质的广泛区域。后发放则是主反应与次反应之后的一系列正相的周期性电变化。

11.分析睡眠的时相及生理作用。

⑴慢波睡眠:各种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退,自主神经功能普遍下降。

生理作用:慢波睡眠后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高,因此对促进生长和体

力恢复有重要意义。

⑵快波睡眠:各种感觉和躯体运动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阈大大增高,肌张力降低,呈完全松弛状态。此外,还可有间断性的。阵法性的表现。

生理作用:此阶段,脑内蛋白质合成增高,新的突触联系建立,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促进学习和记忆活动,并有利于精力的恢复。

第七章感觉器官

1.简述眼球壁的主要分层结构及视网膜的细胞组构特点。

眼球壁从外向内依次为:巩膜和角膜;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视网膜。

巩膜构成眼球坚实的外壁,除对眼球起定形保护作用外,还与眼外肌相连,是眼球得以在眼眶内转动。角膜不含血管,营养来自于房水。中层的脉络膜富含血管和黑色素,可吸收光线以防止眼的内部折射。透明的晶状体通过睫状小带悬挂在虹膜后方,将眼球分为前后两个室。

视网膜由外向内为:节细胞层、双极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和色素上皮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

2.简述房水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3.简述眼睛折光系统的组成。

折射发生于不同密度的介质之间。影响折射的主要因素是界面两侧介质的相对密度(差大折光率高)和入射角(角大折光率高)。空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同步练习1-4

第1章绪论 ? 1.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 血液 B. 细胞外液 C. 细胞内液 D. 组织间隙液 ? ? 2. 稳态是指 A. 人的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稳态维持的程度是恒定的 B. 内环境中的理化性质处于不变状态 C. 稳态不能发生在单个细胞水平 D. 内环境中的理化性质处于很小范围的变化之内 ? ? 3. 下面关于神经调节的不正确描述是 A. 神经调节必需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为调节物质 B.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 C.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相互独立的生理活动调节方式 D. 神经调节快速、精确而短暂

? ? 4. 下面关于体液调节的不正确描述是 A. 激素远距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B. 体液调节缓慢、局限而持久 C. 体液调节必须通过受体才能完成 D. 体液调节参与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生殖等活动的调节? ? 5. 下面关于自身调节的不正确的描述是 A. 自身调节具有精确的局部调节 B. 自身调节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控制及体液因素的作用 C. 自身调节对代谢产物数量的变化极为敏感 D. 自身调节是属于一种外源性调节方式 ? ? 6. 在一个负反馈调节环路中,下列正确的描述为 A. 反馈信息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信息 B. 负反馈是维持机体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C. 负反馈调节中出现的滞后效应是因为反馈环路中调定点的波动 D. 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比较器控制信息的作用始终是相反的? ?7. 运动员赛前心跳、呼吸加快的可能机制是

A. 神经调节 B. 前馈 C. 正反馈 D. 自身调节 E. 负反馈反馈 ? ?8. 机体的内源性凝血过程为 A. 自身调节 B. 前馈 C. 正反馈 D. 负反馈反馈 E. 神经调节 ? ?9. 进食时胃液分液增加属于 A. 正反馈 B. 前馈 C. 自身调节 D. 负反馈反馈 E. 神经调节 ?

兔动脉血压的神经调节及其药物的影响(Autonomic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兔动脉血压的神经调节及其药物的影响(Autonomic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实验原理] 心血管活动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实验目的] 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术前准备] 1.动物的麻醉 动物的抓取:用右手把两耳拿在手心并抓住颈后部皮肤,提起家兔,然后用左手托住臀部,使呈坐位姿势,切忌提拿双耳。 动物(家兔)称重后,固定于兔箱内,按5ml/Kg B.W.的剂量由耳缘静脉(位于动物耳背边缘)注射20%的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Urethane)。动物被麻醉后,身体松软,角膜反射迟钝,疼痛感觉消失。 注意:本实验中利用静脉输液针作静脉插管,以注射包括麻醉药在内的各类药物。 1)预处理静脉插管(注入生理盐水,排净空气); 2)首先从静脉的较远端(耳末梢处)确定进针位置,而不是耳朵根部,否则,注射失败后没有弥补的余地;将进针处及附近的毛拔净,使血管清晰暴露,用手指弹血管(或用酒精棉擦),并按住血管近心端,使远段血管充分膨胀; 4)针头开口朝上进针,扎入血管后,针头往前送一些,以确保整段插管进入血管内(如果在血管内,则阻力很小);之后拔出针头,塑料插管保留在血管内;用胶布将插管固定; 5)注射麻醉药时要慢,并密切注意动物反应,如果角膜反射消失,药即使没有注完,也应停止注射(麻醉药注射太快和过多,都容易导致动物死亡)。(注射器刻度朝上,随时掌握注射剂量)。随后,按1ml/kg B.W. 注入肝素(500 单位/ml,体内抗凝剂,防止血凝);补充约1ml 生理盐水,使药物全部进入动物体内。 2.动物的固定 将动物背位(腹面朝上)固定于手术台(兔台)上,保持颈部挺起,身体正直、舒展。 1)动物头部固定于兔头夹上,金属叉固定颈部,嘴部套入金属环。 2)前肢背交叉(向后向下交叉,为使动物胸部挺起)、后肢伸展,用绳固定在兔台上。3.手术 1) 剪毛:用毛剪平贴皮肤剪去颈部被毛,剪毛范围尽量大一些。 2)暴露气管、颈总动脉、迷走神经与减压神经: a. 用手术刀沿颈部正中纵向切开皮肤3-4cm。注意避开喉头,喉头处有甲状腺,血液丰富,如伤及,则出血不止,易造成动物死亡。 b. 用止血钳紧贴气管分离肌肉。此为钝性分离方法,不会造成出血:止血钳顶住肌肉,撑开,反复几次,出现创口,双手食指伸进,纵向扩大创口。注意不要用手术剪。(如果发生出血现象,用干棉花或沾生理盐水按压出血部位1-2分钟;也可用止血钳夹住出血部位止血。) c. 肌肉分离后,暴露出气管。用手指将气管两侧的肌肉向外翻开,可见到纵向走行的颈总动脉以及伴行的三根神经:最粗的迷走神经,最细的减压神经,以及介于之间的交感神经。3)分离左右颈总动脉、右侧迷走神经和减压神经: 将气管旁肌肉翻开,内面朝上,暴露血管和神经。用玻璃分针分别沿动脉、神经纵向划开附着的结缔组织膜,游离出一段。动脉尽量游离得长一些。分别穿双线备用,先不结扎。 4)气管插管: 在动物麻醉实验中,需进行气管插管,避免分泌物堵塞致死。 a. 将玻璃分针从气管下穿过,顶起气管,在气管下穿双线。用镊子清除气管表面的结缔组织,选择合适位置(避开喉头),用解剖刀在软骨环上横向切开(不要在肌肉上切口,容易出血),开口要大,约为气管直径(不要切断气管),再向上纵向切开0.5cm,形成倒“T”型

生理学名词解释

本名词解释参考《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3版)主编:王玢左明雪 内环境: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 稳态: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从而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能在一定的生理功能允许的范围内,发生小幅度的变化,并维持动态平衡,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由它的轴突分支所支配的全部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习惯化:当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突触可塑性表现。 敏感化:一个弱的伤害性刺激可引起弱的收缩反应,但在强的痛刺激之后,机体对紧接而来的弱刺激的反应就会明显增强。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平衡电位:把细胞内外某离子的电化学电位等于零时的膜电位,称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量子释放:包含在一个囊泡中的Ach的数量称为量子,以囊泡为单位进行的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感受野: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仅限定在所支配的皮肤表面的某个区域,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 绝对不应期:组织兴奋后的一段时间,细胞处于某种状态无论刺激强度多大,细胞都不会产生第二个动作电位的时期。 相对不应期: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强度,这段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期外收缩:在心室舒张中、后期给以单个阈上刺激,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代偿间歇:在期前收缩之后有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心指数: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p223 血—脑屏障:机体参与固有免疫的内部屏障之一,由介于血循环与脑实质间的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包于壁外的胶质膜所组成,能阻挡病原生物和其他大分子物质由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和脑室。 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 肾单位: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完整版)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试题三及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模拟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阈强度期前收缩肺活量胃排空中枢延搁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_______和_______。 2.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______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______细胞内。 3.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是由_______内流所致,2期是由_______负载内向离子流和_______携带外向离子流所形成。 4.正常成人安静时的收缩压值为_______,舒张压为_______,脉压为_______。 5.外界空气由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称为_______;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_______。 6.氧解离曲线为_______形曲线,它表示Hb中O2的饱和度与_______的关系。 7.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相比较,兴奋性_____,收缩_____。 8.内因子是胃腺_____细胞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_____,它能保护和促进_____的吸收。 9.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__温最高,_____温最低。 10.肾小管和集合管有分泌_____,_____和_____的作用。 11.醛固酮由_____分泌,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_____的重吸收和对_____的排出。 12.幼年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_____,缺乏生长素将导致_____。 13.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_____和_____。 14.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_____区和_____区。 15.视细胞是感光细胞,分_____和_____两种。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15分。) 1.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 2.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 3.左心室肌肉肥厚,收缩力强,所以每搏输出量比右心室多。 ( ) 4.当外周阻力增加时,动脉血压升高,脉压减小。 ( ) A卷【第 1 页共 4 页】 5.关于胸内压,吸气时比呼气时低。( ) 6.气体在血液中运输时,其物理溶解形式是化学性结合的必要前提或中介阶段,溶解的气体量随分压增高而增多。( ) 7.基本电节律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 8.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吸收的速度是相同的,吸收速度并不取决于该部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以及食物的组成及在该部分停留时间。( )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王玢-左明雪)-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和第三章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转导 1.哪些因素影响可通透细胞膜两侧溶质的流动? ①脂溶性越高,扩散通量越大。 ②易化扩散: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或电势差。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载体的数量,载体越多,运输量越大;竞争性抑制物质,抑 制物质越少,运输量越大。 ③原发性主动转运:能量的供应,离子泵的多少。 ④继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浓度的梯度,转运 ①单纯扩散: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和物质的脂溶性。浓度梯度越大 蛋白的数量。 ⑤胞膜窖胞吮和受体介导式胞吞:受体的数量,ATP的供应。 ⑥胞吐:钙浓度的变化。 2.离子跨膜扩散有哪些主要方式? ①易化扩散:有高浓度或高电势一侧向低浓度或低电势一侧转运,不 需要能量,需要通道蛋白介导。如: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 道等。 ②原发性主动转运:由低浓度或低电势一侧向高浓度或高电势一侧转 运,需要能量的供应,需要转运蛋白的介导。如:钠钾泵。 ③继发性主动转运:离子顺浓度梯度形成的能量供其他物质的跨膜转 运。需要转运蛋白参与。

3.阐述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过程中需要转运蛋白的介导,通过蛋白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过程。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速度快。 ②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由转运蛋白介导,需要消耗能 量。 原发性主动转运:由ATP直接提供能量,通过蛋白质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如:NA-K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由离子顺浓度或电位梯度产生的能量供其他物质逆浓度的转运,间接地消耗ATP。如:NA-葡萄糖。 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 前者直接使用ATP的能量,后者间接使用ATP。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NA-K泵。 过程:NA-K泵与一个ATP结合后,暴露出NA-K泵上细胞膜内侧的3 个钠离子高亲结合 位点;NA-K泵水解ATP,留下具有高能键的磷酸基团,将水解后的ADP游离到细胞内液;高能磷酸键释放的能量,改变了载体蛋白的构型。载体向细胞外侧开放,同时降低了与钠离子的亲和性,钠离子被释放到细胞外液;伴随着钠离子外运,磷酸基团从载体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各章练习题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各章练习题,附答案 动物生理学试题库动物生理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 1.每分通气量 3.氧解离曲线 4.通气血流比值 6.肺牵张反射 7.原尿 9.肾小球滤过率 10 .有效滤过压 12.肾糖阈 13.能量代谢 15.氧热价 16 .等热范围 18.辐射 19.物理消化 21.反刍 22.容受性舒张 24.微生物消化 25. 肾单位 27.继发转运 28. 肾小球滤过率 30.高渗尿 31. 肌小节 33.等张收缩 34.等长收缩 36.终板电位 37.量子释放 39.横管 40.化学性突触 42.突触延搁 43.受体 44.特异投射系 41.神经递质38.三联体 35.强直收缩 32. 横桥 29. 肾糖阈 26. 致密斑 23.化学消化 20.胃的排空 17 .蒸发 14.基础代谢 11 .排泄 8.终尿 5.余气量 2.氧饱和度统 46.去大脑僵直 48.条件反射 49.牵张反射 51.内分泌 52.神经内分泌 54.激素 45.脑干网状结构 47.锥体系 93.稳态 94.血清 97.红细胞脆性 50.脊髓休克 100.血液凝固 103. 突触 53.旁分泌耦联 106.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07. 突触前抑制 110. 非特异性投 111. 单收缩 113. 等渗溶液 116. 血浆胶体渗 109. 潮气量射系统 59.体成熟 112. 凝血因子 115. 血浆胶体渗透压 62.顶体反应 65. 排卵 68. 初乳透压 118. 氧容量 121. 细胞内消化 124. 能量代谢 127. 妊娠 130. 止血 132. 恒温动物 133. 变温动物 74.代偿间隙 135. 逆流倍增 136. 不完全强直收缩 137. 超极化 140. 渗透性利尿 134. 近球小体 119. 氧含量 122. 细胞外消化 125. 靶细胞 128. 单纯扩散 131. 生理无效腔 95.血浆 98.血液的粘滞性 101. 去极化 104. 兴奋-收缩二、填空 1 .胸内压 = 96.红细胞比容 _______________ 99.血沉-102. __________________。中枢延搁 2.气体分子扩散的速度与__________成正比,与 105.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08. ______________成反比。突触后抑制 3 .功能余气量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14.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4.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的 CO2 有______________ 117. 解剖无效腔 120. 和_______________两种。消化 123. 呼吸商 5.血液运输氧主要是与___________结合,以 126. 第二信使 129. 阈电位 __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存在于 ___________ 中。6.气体分子扩散的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 7.使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55.垂体门脉系统 57.应急反应 58.性成熟 60.发情周期 61.精子获能 63..着床 64. 生殖 66.分娩 67. 妊娠维持 69.常乳 70.心动周期 72.心力储备 73.期前收缩 75.窦性节律 76.异位节律 78.脉搏压 79.动作电位 81.主动运输 82. 易化扩散 84.胞吐作用 85. 时值 87.内环境 88. 血压 90.基本电节律 91. 肺活量 56.长反馈调节 71.每搏输出量 77.每分输出量 138. 感受器 139. 反射 141. 激素的允许作用 142. 兴奋性 143. 自身调节 146 补呼气量 149 胆盐的肠肝 150 食管沟反射 152 尿素 153 下丘脑 144. 减压反射 145 补吸气量 80.静息电位 83. 内吞 86. 阈值89. 吸收 92. 血型 8.肺表面活性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____分泌。 147 脑肠肽 148 肠胃反射循环 151 后放再循环—腺垂体—甲状腺轴9.原尿是不含__________________的血浆。10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分泌与排泄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进行的。 12 .引起排尿反射的刺激是__________________。 13 .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4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方式有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类。 15 .影响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16.醛固酮由_______________分泌,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是人体的主要能源。 18.正常生理情况下,每天的体温在_________ 中最低,在__________最高。 19 .安静时人体热量主要来自身体 ________________。 20.劳动或运动时,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________________。 21.皮肤散热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22.饲料在消化管内消化方式有 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23.胃内压超过_________________时,才能排空。 24.人体最重要的消化腺是______________。 25.胃的消化性运动主要有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两种。 26 .瘤胃内的微生物主要为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家畜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 28.瘤胃微生物能合成_________________及 __________________。 29.胃液的分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30 .胰淀粉酶的作用是 34.肾小体包括 35. 肾小球旁器由三类细胞组成。和,两部分。和 43.肌膜电位变化与肌丝滑行引起肌肉收缩之间的耦联因子是 44.骨骼肌有理特性。 45.畜禽的骨骼肌分和两种类型。,,。和等生 36. 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和。 37.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的方式有和。 46. 一个单收缩过程包括和。 38. 葡萄糖和 Na+ 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和。 47.骨骼肌是由组成的;而每个肌细胞又。包含许多纵贯肌细胞全长的长纤维状的 48.骨骼肌缩短时,暗带长度度。 39.肾单位的基本功能是排出代谢终末产物,这主要通过的滤过,的选择性重吸收与主动分泌。 4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这种通透性的高低主要受激素的调节。, 41. 在明带( I 带)正中间有一条暗纹,叫;H 带正中有一条深色线,。聚合而成,细肌丝和三种蛋白组,而明带长 49.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种。 50. 神经纤维传导的一般特征是。 51. 根据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可将突触分为和 52. 是。53.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两种。突,触传,递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滤过膜由三层膜组成。 32. 括尿液,,生成,,过程。三包,叫 42. 粗肌丝由由成。, 33.肾小管由部分组成。方式有与,。,为等步骤。,,和 71. 从卵原细胞发育至成熟卵子需经历,和,三个时期。, 81. 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经和 54.根据感受器所能感受的适宜刺激种类,常分为,,和。 63. 参与调节钙代谢最重要的激素是,和。 72. 发情周期可分为和 73. 为步骤。受四个时期。精,过程四个阶段的变化,然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82. 动作电位包括,和 55.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和 56. 有小,。脑的主,要。功能,,, 64.哺乳动物的胰岛至少含 5 种内分泌细胞,即和 65. 有:等。 66. 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将肾上腺皮质激素分为,和和三类。两类激胰,。岛,分泌的,激素,,,,主,要分三个三个过程 83. 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84. 体液调节的作用方式主要包,,括:,,和。 74.分娩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时期。 75.胎儿的决定性作用。 85.血液是由液体成分的在启动分娩中起所组成。和悬浮其中的 57. 根据脑电图的频率,人为地将其分为个波形。 58.根据不同睡眠状态下脑电特征,睡眠可分为和两种时相。,,,四 86.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有一种叫做的血浆蛋白成分。, 76. 从受精卵发育成足月胎儿一般要经过发展时期。、 77.家畜的受精部位在。,和三个连续 67..卵巢主要分泌素。 87. 血浆中主要缓冲物质对有:和。 59. 按化学性质不同,激素可分为四类。 60. 加压素和催产素分别由所分泌。 61.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为含碘的有和两种。,主要和,,, 68. 家畜生殖过程包括和,以及、等过程。 88.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和。, 78.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和,。, 69. 从生精细胞发育成精子要经历个时期。 70.FSH 作用于睾丸曲精细管生殖上皮,促进生成;LH 作用于间质细胞,促进泌。分,,和四 89. 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和。 79.在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称为。 90. 血浆中的主要抗凝物质是和91. 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80. 生命活动中出现的电现象称为。 62. 甲状腺素的合成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二

实验题目:骨骼肌生理姓名:王超杰 合作者: 唐用 组别:第一组 日期:5月8日 室温:24.5℃

【实验目的】: 确定肌肉收缩的 A、阈水平、最大收缩和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 B、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 C、刺激频率与收缩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法】: 1、双毁髓法处死蟾蜍,剥离神经干保留腓肠肌和膝关节。结扎,保持湿润。将标本放入标 本盒内,连接张力换能器。在试验过程中注意标本休息,连接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2、选择菜单栏刺激强度对骨骼肌的收缩的影响,更改相应数据,测量肌肉收缩的阈水平、 最大收缩和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 1)连接通道一,检查神经的活性,测试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2)开始记录,可适当调零,开始刺激 3)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4)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和其对应的最小刺激强度,记录下收 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3、测量肌肉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 1)展开上一实验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测量三个时期 2)复至少三次 3)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4、测量刺激频率与收缩之间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 和4,保留通道1 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号和肌 肉动作电位信号。示波状态下修改参数设置:采集频率20kHz;通道1:通道模式为 张力,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度7.5g (可根据收缩幅度合理选择),放大器时间常数 设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通道2:通道模式为生物电,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 度2mv,放大器时间常数0.001s,滤波频率1kHz。刺激模式为串单单刺激,波宽1ms, 延时20ms,选择一定的刺激脉冲个数(10-60 个,避免让肌肉受到过多的刺激)和刺激 强度(阈上刺激强度即可,不必达到最大刺逐渐减小刺激间隔,直到第二个CAP开始 减小,进入相对不应期 2)开始记录,开始刺激 3)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确定肌肉收缩的最小融合频率,观察肌肉动作电位 与收缩的关系,测量并记录不同频率引起肌肉收缩的幅度 【实验结果与讨论】:见附图一:Physiology Lab #4 Skeletal Muscle Physiology 实验A:测量肌肉收缩的阈水平、最大收缩和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作业答案

2012生理学理论作业 三月份作业: 1.何谓内环境?内环境为什么要保持相对稳定? 答: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也即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心血管中流动的血浆、组织间隙液、淋巴液及脑脊液组成。 1.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2.机体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也都是先排送到细胞外液中,最后排出体外。 3.内环境的状态主要包括: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葡萄糖和其他代谢产物的浓度,渗透压,H+、K+、Ca2+、Mg2+的浓度,温度。 4.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对影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各种因素进行调节,从而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能在一定生理功能允许的范围内,发生小幅度的变化,并维持动态平衡。 5.在某些疾病或特殊情况下(如中毒、失血),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将引起机体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2.体内控制系统有哪几类?并比较其异同? 答:从控制论的观点分析,体内控制系统可分为: 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三大类。 1.非自动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控制方式:单向性 控制特点:①对受控部分的活动不起调节作用。 ②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该方式极少见的,仅在反馈机制受到抑制时,机体的反应表现为非自动控制的方式。 例如:应激时,因压力感受性反射受到抑制,应激刺激引起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使血压、心率↑,而这些信息不能引起明显的神经调节活动,故血压和心率维持在高水平。 2.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控制方式:双向性(分:正反馈、负反馈) 控制特点:①正反馈不是维持系统的平衡或稳态,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负反馈是维持系统的平衡或稳态。 ②正常机体中有大量的负反馈机制(压力感受性反射,体温调节),正反馈机制很少(排尿反射、分娩、大量失血出现的“恶性循环”)。 3.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控制方式:双通路 控制特点: ①前馈机制可更快地对活动进行控制,使活动更加准确(如某肌肉完成一定动作)。 ②有些条件反射也可认为是一种前馈控制(如看到食物就唾液分泌)。 3.何谓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兴奋性?新陈代谢? 答:反馈: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或结果,反过来影响这一过程的发展速度。 负反馈:反馈信息(终产物或结果)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使输出变量(效应器)向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降低这一过程的进展速度,返回预定的值(正常值)。这种现象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加速或加强某一反应的进程,使其到达反应过程的极端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少称作()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射 2。大多数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共有表现是产生 ( ) A.神经冲动 B.收缩 C.分泌 D。动作电位 3.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 ) A.Na+内流,Cl-外流 B。Na+内流,K+外流 C.K+内流,Ca2+外流 D。Ca2+内流,K+外流 4。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 ) A。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2+贮存少 B.心肌有自律性,会产生自动节律性收缩 C.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D.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5. 正常心电图中,代表心室肌复极过程的是 ( ) A.P波 B.QRS 波 C。T波 D。S—T段 6. 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 ( ) A.脊髓 B.延髓 C。下丘脑 D。大脑皮层 7.呼吸频率从12次/min增加到24次/min,潮气量从500 ml减少到250 ml则() A.肺通气量减少 B.肺泡通气量减少 C.肺泡通气量增加 D。肺通气量增加 8.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 ) A。一定程度的缺氧 B.血〔H+〕升高 C。一定浓度的CO2 D。以上全错 9.分泌盐酸的是() A卷【第 2 页共 4 页】 A。主细胞 B 。壁细胞 C。粘液细胞 D.胃幽门粘膜G细胞 10.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 ) A.十二指肠和空肠 B.空肠和回肠 C.十二指肠 D.回肠 11。测定基础代谢率要求的基础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空腹 B.无体力活动和精神紧张 C.环境温度18~25℃ D.深睡状态 12。在兔急性实验中,静注20%葡萄糖溶液引起尿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 C 。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13。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醛固酮分泌减少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解读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

【实验题目】 蟾蜍骨骼肌生理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 (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 (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实验方法】 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 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张力换能器。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但标本盒内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4)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出现软件自动设置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但需要将“采集频率”修改成“20kHz”,扫描速度仍然是“1.0s/div”。界面的采集通道默认为RM6240B面板上的通道1.刺激模式自动设置为强度递增刺激,起始强度为0.02V(可根据标本特性灵活选择)(2)检查装置连接正确后,点击“开始记录”,屏幕下出现扫描线,软件处于记录状态。(主义不要点击“开始示波”,在示波状态下,文件不能保存。)扫描线如偏离零点较远,需要调零:将换能器与标本盒的棉线放松,旋转换能器的调零钮,使基线恢复零点。 (3)将换能器连接的棉线拉直,如果基线偏移零位(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会影响基线位置),不必去管(不必重新调零,测量时,将偏移量减去即可)。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一定时间间隔自动输出单个刺激方波,后一次比前一次强度递增。将“刺激标注”激活,显示出每次发放的刺激的强度。屏幕上应出现一系列由刺激触发的肌肉收缩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标本盒中肌肉的收缩。注意文件的保存(不要移动标本盒与换能器的位置,即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保持固定。此要求也适用于ⅡB和ⅡC。)(4)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5)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并确定最大收缩所对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最适刺激强度)。记录下收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注意在测量时。需将波形适当展开,确保测量数据更准确。) (6)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单个肌肉收缩分析(确定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1)将ⅡA实验得到的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曲线展开,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2)至少测量三次。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三个时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和4,保留通道1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

生理家兔

实验六家兔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 姓名: 学号: 专业: 同组成员: 日期:

一、摘要: 通过刺激兔子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观察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 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和高等动物的动脉血压是相对稳定的。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对于保持合组织、器官正常的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极为重要,动脉血压的剧烈变化会显著影响各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因而,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动脉血压的这种相对稳定时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而实现的,其中以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此反射可以是升高的血压下降,有可使降低的血压升高,故有血压缓冲反射之称谓。此外,相关的很多神经递质同样也在动脉压资助调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通过改变神经、体液因素或施加药物,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可以间接反映各种因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自主性调节。 四、实验步骤 1 .动物的麻醉 动物的抓取:用右手把两耳拿在手心并抓住颈后部皮肤,提起家兔,然后用左手托住臀 部,使呈坐位姿势,切忌提拿双耳。 动物(家兔)称重后,固定于兔箱内,按 5ml/Kg B.W.的剂量由耳缘静脉(位于动物耳 背边缘)注射 20%的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 Urethane)。动物被麻醉后,身体松软, 角膜反射迟钝,疼痛感觉消失。 注意:本实验中利用静脉输液针作静脉插管,以注射包括麻醉药在内的各类药物。 1)预处理静脉插管(注入生理盐水,排净空气); 2)首先从静脉的较远端(耳末梢处)确定进针位置,而不是耳朵根部,否则,注射失败后没有弥补的余地;将进针处及附近的毛拔净,使血管清晰暴露,用手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练习题

选择题 请选择正确的答案 1.机体的内环境是 A细胞外液 B脑脊液 C血液 D淋巴液 2.动作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 Na+的平衡电位与K+的平衡电位之和 B K+的平衡电位 C Na+的平衡电位与K+的平衡电位之差 D Na+的平衡电位 3.下列不是载体运输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有 A结构特异性 B能逆电化学梯度进行 C竞争性抑制 D饱和现象 4.肌肉收缩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 A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长度缩短 B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长度不变 C明带和暗带的长度均缩短 D明带和暗带的长度均增加 5.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下列哪项没有关系 A纤维直径 B刺激强度 C温度 D纤维类别 6.反射活动后放现象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之间的 A链琐状联系 B环状联系 C辐散式联系 D聚合式联系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局部电位 D阈电位 8.内脏痛与皮肤痛相比,内脏痛的特征是

A发生快,消失快 B持续时间短 C定位精确 D多产生牵涉痛 9.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 A切断损伤的刺激所引起的 B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 C上下节段之间神经元的活动部协调 D小脑前叶受损 10.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对什么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 A K+和Ca2+ B Na+ 和K+ B尤其是K+ C C Na+和K+ D尤其是Na+ D Cl- 1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表现拮抗效应的器官是 A泪腺 B唾液腺 C心脏 D瞳孔 12.损伤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前方的Broca三角区可引致 A运动性失语症 B感觉性失语症 C失写症 D失读症 13.优势半球指的是下列哪项特征占优势的一侧半球 A重量 B运动功能 C感觉功能 D语言活动功能 14.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称为 A受体 B感受器 C分析器 D感觉器官 15.微音器电位是 A感受器电位 B静息电位 C锋电位 D后电位 16.睫状肌收缩使悬韧带放松,可引起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陕西理工大学

第一章测试 1.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 A: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规律 B:机体化学变化 C:机体物理变化 D: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案:A 2.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A:肌肉收缩 B:兴奋或抑制 C:神经反射 D:机械变化 答案:B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负反馈调节 B:反射 C:反应 D:适应 答案:B 4.体液调节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 A:激素 B:代谢产物 C:血液 D:细胞外液 答案:A 5.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到达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 A:参考信息 B:反馈信息 C:偏差信息 D:控制信息 答案:B 6.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血液凝固 B:排便反射 C:排尿反射 D:减压反射 答案:D 7.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负反馈调节 B:正反馈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调节 答案:A 第二章测试 1.下列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是() A:肾小管重吸收水 B:二氧化碳排出细胞 C:肾小管重吸收尿素 D:肾小管重吸收氨基酸 答案:D 2.下列哪种物质几乎全部分布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外层() A:磷脂酰胆碱 B:磷脂酰丝氨酸 C:磷脂酰肌醇 D:胆固醇 答案:A 3.第二信使的化学本质是() A:RNA B:DNA C:糖蛋白 D:小分子物质 答案:D 4.逐渐增加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将()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增大后减小 D:不变 答案:A 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被箭毒阻断后,即使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也不能发生 () A:钙离子流入接头前膜胞质内 B:接头后膜的去极化 C:神经递质由接头前膜释放 D:接头前膜的去极化 答案:B 第三章测试 1.有髓神经纤维比无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是因为前者纤维粗,阻抗小。 A:对

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解释名词: 1、生理学 2、刺激 3、兴奋 4、反应 5、兴奋性 6、内环境 7、反馈 8、反射 9、新陈代谢 10、阈值 二、单项选择题: 1、可兴奋细胞包括()。 A.神经细胞、肌细胞 B.神经细胞、腺细胞 C.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D.神经细胞、骨细胞、腺细胞 E.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 2、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A.收缩反应 B.腺体分泌 C.反射活动 D.神经冲动 E.电位变化 3、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负反馈调节 E.正反馈调节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 E.负反馈 5、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血液凝固 B.排尿反射 C.减压反射 D.分娩 E.排便反射 6、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A.人体的动脉血压稳定 B.体内的激素水平不至于过高 C.人体的活动按照固定的程序加强、加速,快速达到其活动的最高水平D.保持体温的恒定 E.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 7、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 A.反应 B.反射 C.兴奋 D.抑制 E.兴奋性 8、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细胞膜的去极化 B.兴奋或抑制

C.腺体分泌 D.神经冲动的传导 E.骨骼肌的收缩 三、是非判断题: 1、刺激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腓肠肌发生收缩。 2、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主要特征。 3、负反馈调节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最重要途径。 4、刺激传入神经也可以发生反射活动。 5、分子水平的研究是生理学研究方法的最高级水平。 6、急性实验的研究方法要比慢性实验好。 7、所谓的抑制就是指生理活动的停止。 8、神经调节在机体的生理活动调节中占主导地位。 9、神经调节的速度快、范围广泛。 10、反馈调节的结构基础是控制机构与被控制机构之间形成双向的信息联系。 11、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细胞或结构称为受体。 12、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一切生物体机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13、使生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奠基人是威廉.哈维。 14、具有正常兴奋性的组织在受到一个刺激以后未发生反应,表明该刺激是阈 下刺激。 15、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刺激的强度。 四、填空题: 1、学习生理学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是人体生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 2、生命运动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它遵循()的基本规律。 3、机体中的可兴奋组织通常是指()、()和(),这些组织受到有效刺激以后能 够产生()。 4、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和()。 5、机体生存的内环境是();内环境是指()。内环境的最重要特征是()。 6、能够引起生物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高等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 应特点是()。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附答案

动物生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每分通气量3.氧解离曲线 5.余气量6.肺牵张反射 10.有效滤过压11.排泄 12.肾糖阈15.氧热价16.等热范围 22 .容受性舒张29. 肾糖阈31. 肌小节 43.受体 44.特异投射系统46.去大脑僵直48.条件反射 49.牵张反射51.内分泌54.激素 58.性成熟59.体成熟 64.生殖65.排卵66.分娩 67.妊娠维持68.初乳69.常乳 70.心动周期71.每搏输出量72.心力储备 73.期前收缩74.代偿间歇75.窦性节律 76.异位节律77.每分输出量79.动作电位 80.静息电位 87.内环境88.血压 89.吸收91.肺活量93.稳态 94.血清95.血浆96.红细胞比容 97.红细胞脆性99.血沉100.血液凝固 103. 突触109. 潮气量110.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17. 解剖无效腔118. 氧容量119. 氧含量 120. 消化123. 呼吸商124. 能量代谢 125.靶细胞127.妊娠128. 单纯扩散 129.阈电位131.生理无效腔 139.反射140.渗透性利尿142. 兴奋性 二、填空 1.胸内压= -。 4.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的CO2 有和两种。 5.血液运输氧主要是与结合,以的形式存在于中。6.气体分子扩散的动力是。 7.使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 8.肺表面活性物质由分泌。 9.原尿是不含的血浆。

10.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 13.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和。 15.影响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因素有和。16.醛固酮由分泌,作用为。 17.是人体的主要能源。 19.安静时人体热量主要来自身体。 20.劳动或运动时,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21.皮肤散热的方式有、、、四种。 22.饲料在消化管内消化方式有、、三种。 23.胃内压超过时,才能排空。 24.人体最重要的消化腺是。 25.胃的消化性运动主要有和两种。 26.瘤胃内的微生物主要为、、。 27.家畜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是。 28.瘤胃微生物能合成及。 29.胃液的分泌分为、、三个阶段。 32.尿液生成过程包括,,。 35.肾小球旁器由,和三类细胞组成。 36.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和。 37.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的方式有和。 38.葡萄糖和Na+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和。 4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这种通透性的高低主要受激素的调节。 41.在明带(I 带)正中间有一条暗纹,叫;H 带正中有一条深色线,叫。 42.粗肌丝由聚合而成,细肌丝由,和三种蛋白组成。 43.肌膜电位变化与肌丝滑行引起肌肉收缩之间的耦联因子是。 47. 骨骼肌是由组成的;而每个肌细胞又包含许多纵贯肌细胞全长的长纤维状的。 48.骨骼肌缩短时,暗带长度,而明带长度。 50.神经纤维传导的一般特征是,,,,。 51.根据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可将突触分为和两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