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30年代的散文
一、杂文
30年代的散文创作,影响最大的是鲁迅的杂文。从1928年到1936年,鲁迅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杂文创作中,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杂文文体,另一方面,对于推动30年代文艺思想发展,扶正祛邪,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鲁迅这一时期写下了数百篇杂文,出版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杂文集。
这时期,著名记者邹韬奋、范长江写了大量的通讯报告,邹韬奋有《萍踪寄语》(三集)和《萍踪忆语》,范长江有 《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影响巨大。
报告文学获得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左联”的提倡,“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 ;2)外国报告文学作品和理论由左翼作家陆续翻译过来,掀起了群众性的通讯和报告文学写作浪潮;3)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何其芳(1912—1977) ,四川万县人,先以“汉园三诗人”之一享誉文坛,随后以散文集《画梦录》(1936)获得1936年《大公报》 “文艺奖金”中唯一的散文奖,名声大噪。《画梦录》主要收集了何其芳1932年至1935年间写的散文16篇,表现了一位囿于书斋、脱离现实的知识青年的忧郁、迷惘情绪和孤独、寂寞的心境,抒写了一颗孤独灵魂的独语、内心的波动以及空灵的幻想。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新奇别致,常在飘忽的幽思、朦胧的幻觉和富有色彩与乐感的语言文字中完成一种美文的艺术建构,扩大了散文的审美范畴。抗战开始后,其文风开始由空灵转向朴实。
30年代是林语堂小品散文创作的高峰期。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站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立场上,写下了题材丰富的小品文。如《谈中西文化》等。《大荒集》、《我的话》是主要散文集。
四、艺术散文
30年代,涌现的艺术散文家主要有李广田、何其芳、丽尼、丰子恺等。除此之外,老舍、沈从文、茅盾、郁达夫、朱自清等大家继续写下了大量散文。
三、小品散文
20年代,林语堂(1895—1976 ,福建漳州人,191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2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1923年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任教北京大学。建国后长期在台湾、香港定居)就曾提倡过幽默,并在《语丝》上发表过有幽默味浓厚的小品散文。30年代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后,重新大力提倡幽默,不仅作为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作为一种写作立场,一种人生姿态。林语堂也讲要面对现实,不过并非干预和批判现实,也不攻击任何对象,而是站在比较超远的立场上,以戏剧看客的姿态,“看这偌大国家扮春香闹学的把戏”,并将其滑稽可笑之处写出。
林语堂主张小品文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以
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他为《人世间》杂志的定位是:其提倡小品,“不能兴邦,亦不能亡国,只好办一好好的杂志而已,最多也只是提倡一种散文笔调而已”。闲适是这种笔调所形成的主要的文体特征,笔墨极轻松,真情易于吐露,或者谈得畅快忘形,出辞乖戾。林语堂认为幽默也好,闲适也好,最终都为着解脱性灵。而广达自喜,潇洒自在,是他所认为的小品文的本色。在30年代阶级对抗紧迫的气氛中,林语堂及其所代表的“论语派”,刻意提倡“超远”的立场,与现实拉开距离,追求幽默、闲适与独抒性灵,很自然受到了左翼文学的批评,被看作是主流文学之外的文学。
出版了《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篇》、《缘缘堂再笔》等散文集。散文主要写世态炎凉、人间百态,有浓厚的看透人生的佛学禅味。
李广田(1906—1968),山东邹平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与何其芳、卞之琳结为诗友, 是“汉园三诗人”之一,但文名盖过诗名。抗战前所作散文主要收入《画廊集》(1936)、《银狐集》(1936)和《雀蓑记》(1939)等。散文风格朴素自然,醇厚中透着恬淡,具有乡土风味。他坚持散文创作的独立性,具有劳动人民的气质和立场。代表作有《老渡船》、《柳叶桃》、《成年》、《桃园杂记》、《山水》等。
受鲁迅影响,杂文创作兴盛一时。还出现了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优秀的杂文作家。其中,青年杂文家唐弢、徐懋庸师承鲁迅,成就较大。唐弢出版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徐懋庸有《不惊人集》、《打杂集》等。
二、报告文学
30年代,报告文学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优秀报告文学。《包身工》写的是上海工人的悲惨生活,达到了真实性和典型性的高度统一,“可称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在《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中,宋之的把自己的亲身见闻和报刊新闻集纳起来,相互映照,突破了时空限制,展现了宽广的生活面。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带有很强的文学性,耐人寻味。开头是“春被关在城外了” ,结尾是“我是多么的怀念春啊” 。
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30年代著有散文集《黄昏之献》(1935)、《鹰之歌》(1936)和《白夜》(1937)等。他的散文如诗歌,善于抒情。主要作品有《黄昏之献》、《江南的记忆》等。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最初以漫画家知名于世,1925年后开始发表散文随笔,30年代结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