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散文的艺术创作(doc 8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散文的艺术创作(doc 8页)

情感与人文——电视散文的艺术创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散文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方式逐渐受到广大电视工作者的关注。一批批优秀的电视散文作品也随着众多电视人的努力而涌现出来。从2000年开始,我开始和同事一起合作尝试电视散文的创作。至2004年,已先后拍摄制作了《永远的廊桥》、《最后的飞翔》、《山水文成》、《走笔楠溪江》等4部电视散文作品。下面结合这几年的创作体会谈谈对电视散文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 真实的情感、虚构的情节

电视散文顾名思义,是电视和文学的结合体,尤其是和散文诗歌的结合体。既然是和文学的结合体,那么它首先应该注重的是挖掘作品当中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一部作品的文学价值,恰恰体现在它通过情节描述所传递出的情感上。任何时刻,最终能打动人的是千古不变的人类的真情实感。

而真实的情感,有时并非必须依靠真实的事件才能体现出来。通常我们在制作一个电视散文时会根据主题进行深入地采访和调查,了解相关的事件和经历,然后对所有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虽然整个故事有可能是几件事件的综合,甚至是虚构;但通过这些事件所传递出的情感却是真实可信并且感人的。在这点上,电视散文有着和电影一样的特性。

2000年,我和同事开始筹拍电视散

文《永远的廊桥》。许多人知道廊

桥,都是因为美国电影《廊桥遗

梦》。这座像个废弃的火车车厢似

的不起眼的廊桥因为美国国家地

理摄影师罗伯特和一个中年乡间

女子的感情而闻名于世。在浙江温州泰顺的山区,也坐落着许多廊桥,当地人叫它为蜈蚣桥。不论是造型、结构还是年代,都要远远优于美国的这座麦迪逊桥。据桥梁专家考证,这些横卧乡野的木拱廊桥,其原型正是被认为建造技术已经失传的北宋《清明上河图》中那座著名的熙攘虹桥。当我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决定要拍摄一部关于这些古老优美的建筑奇迹的片子。但怎样的拍摄方式才能将这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廊桥所蕴藏的风雨、岁月和情感展现在观众面前呢?通常的专题片手法很容易将其拍成一部风光片。虽然风光片画面优美,但无法展现廊桥的神韵和它对周围村民生活、思想、性格的影响。于是在经过几番讨论后,我们决定采用电视散文这一独特的叙述方式来展开这幅动人的画卷。我们为廊桥设计了一个虚构的女孩。这个女孩从小在廊桥边长大。她的童年,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点点滴滴都和廊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女孩长大后离开故乡去闯荡世界。多年后,已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女孩回到故乡,发现一直萦绕在她心头的依旧是那份浓浓的故乡情节,依旧是那座古老亲切的廊桥。

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小故事:女孩在廊桥上写作业,因为贪

玩不慎将书本跌落河中;同学们为了帮她买课本,自发到山间采蘑菇、捉山鸡;女孩要走了,同学们画了各种各样的廊桥留给她做纪念。这是三件很小很平常的事情,也许在我们很多人的童年生涯中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些在廊桥身边发生的平常小事,却往往更容易触动人们心灵的最深处。

就这样,古老质朴的廊桥被小女孩的情感和大山中的居民联系在了一起;被小女孩的童年往事和小伙伴之间纯真的友谊联系在了一起;被小女孩的随手抚摸和那些在廊桥上歇息的赶考秀才、说书艺人联系在了一起。当小朋友们拿着柳条,唱着山歌一蹦一跳地走上廊桥时,古老的廊桥也抖落了历史的尘土,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有媒体评价:虽然《永远的廊桥》是个很小的题材,但它没有时空上的局限,它直接指向人的心灵和情感。因此,它更容易跟观众交流,给观众灵魂上的触动。这种触动,不仅是这个片子传达给观众的,同时也唤起观众在片中寻找某种失落的记忆,从这点意义上,《永远的廊桥》以今天的视点表达人们所希望表达的情感。它说的虽是大山深处的几个孩子的故事,面对的却还是现代都市的观众,在今天物化的社会里,人的感情淡漠了,危机感加重了。而《永远的廊桥》正是借助廊桥的形象——“特别是山雨欲来,狂风大作,这里仍是家的安然,甚至山洪爆发、浪涛飞卷,这里仍是神闲气定的坦荡”——这便是质朴的廊桥对它所有孩子的祝福。

在一次电视文学片的研讨会上,一位专家针对《永远的廊桥》作出如此评价:看了这个片子,我就想起电影《城南旧事》。它把乡

在小女孩和小伙伴放飞的纸飞机中看到了赵群力……所有这一切,都在两个人充满怀念之情的对话中展现出来。在赵群力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时刻,凤凰卫视播出了这部电视散文的片段。

《最后的飞翔》播出后我们获得了包括凤凰卫视、赵群力家人和广大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纷纷认为这是纪念赵群力先生片子中最感人的一部。虽然两部片子的许多情节都来源于他真实的生活,但我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饰和集中,并虚构了里面的相关人物。然而正是这些片子中体现出的人们的真、善、美的情感感动了每一个观看过这些片子的观众。

也正因为如此,《永远的廊桥》荣获第19届电视金鹰奖和第4届百家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展评金奖;《最后的飞翔》荣获第5届百家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展评银奖和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评奖二等奖。这也许是对我们探索电视散文做出的最好鼓励吧。

二. 人文与历史的结合,才能提升电视散文的内涵

电视诞生至今,虽然凭借它独一无二的音

画视觉成为当代社会的第一传媒。但它固

定单向的收视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限制了

观众的思维和想象力。离开了人们的思考,

电视就真正论为了一种快餐文化。而在这种快餐文化中,人们是感受不到我们的唐诗宋词、戏剧小说等给我们

带来的艺术美感和审美层次的。脱离了人文关怀和文学对电视的提升,电视永远也只能是观众茶余饭后的消遣品。

于是,这种将人文和历史、情感和抒情与电视相结合的电视散文便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关注。但是电视散文的主角永远是人,对景物的描写最终也是为了映衬人的情感和精神。缺乏了文学性的抒情状物,再好的镜头表现也显得苍白无力。一部电视散文,在拍摄展示好自然风光的光与影的造型外,如何将人文和历史自然地融入到作品中,则成了片子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2002年,我应技术部的同事之邀参与一部技术评奖专题片的拍摄。片子的主体是温州文成的山水风光。但纯粹的山水风光片在现今的评奖活动中已经占不到任何便宜。在对文成的山水进行了一周的采风中,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为节目寻找最佳切入点,此时我欣喜地发现作为明代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的故乡,在文成的山山水水间,到处遗留着刘基的足迹,流传着刘基的故事。于是我果断地决定采用电视散文的方式来表现文成的山水和乡情对这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文成的山水和我们经常看到的江南风光不太一样。这里的山挺拔俊俏,处处流露出男子汉的铮铮铁骨。成长于其中的刘基自然也保留了这种隐藏在山水之间的浩然正气。站在全国落差最大的百丈飞瀑面前,我们豁然领悟到刘基被贬后的豁达和开朗来自何处。在刘基的故居边,雨打芭蕉的水滴声伴随着窗前的那盏红烛,仿佛我们又听见了少年刘基的朗朗读书声。沿着盘古亭延伸向远方的乡间小道,是刘基初出茅庐时的踌躇满志;黄毛小儿口中传出的歌谣,是刘基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