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作业)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大规模跨国并购案件频频发生,使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购金额也不断增加,日益成为跨国并购中活跃的主角。总体来说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但增长迅猛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2年,我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对外投资额仅为2亿美元;2004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也是大丰收,仅联想收购IBM个人业务一项交易金额

即达17.5亿美元,这一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总金额接近70亿美元,过去几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数额达到了以70%的增长速度。另外,从并购标的来看,2000年—2003年,没有一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交易额超过10亿美元。在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以55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集团有限公司20%的股权,创下有史以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最高金额记录。2010年3月吉利汽车已正式与福特汽车签约,以18亿美元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对于中国企业迅猛的跨国并购行动,美国《商业周刊》称“中国正在走入并购时代”。

(二并购主体以国企为主但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前,并购主体多为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并且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如电子信息行业的海尔、TCL、联想;汽车行业的南汽;石油行业的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和中化集团。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跨国并购企业既有国有控股企业,也有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也开始积极参与跨国并购,使我国并购主体呈现多元化虽然私营企业跨国并购额只占次要地位,但是跨国并购的主体多元化趋势将是不可避免的。

(三并购对象大多是业绩不佳或亏损倒闭的企

中国企业能成为海外知名跨国公司的太少,由于自身实力、信息渠道缺乏等原因,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缺少主动性,往往是等目标公司业绩下滑或濒临破产时主动找上门来才与对方谈判。这样导致并购对象多为处于困境中的企业。例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在金融危机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企业濒临破产,因此,这些国家纷纷希望我国救市,支持它们度过难关。

(四跨国并购的行业和地区相对集中

近年来我国企业开展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能源、电信、石化、家电等行业。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资源类并购,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化企业对境外油气田权益的收购;中铝公司、五矿有色等一批中国矿企在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仍积极赴澳大利亚抄底矿业公司;二是家电、机械、电信等优势产业的国内名牌企业对国外同行业企业的并购。例如TCL集团收购德国电视机厂商施耐德公司、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华为收购两家美国电信设备公司等。近年来,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情形来看,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和IT行业将有可能成为中国今后10年内跨国并购的主流行业。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地区相对集中,资源型并购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其他制造业并购对象则以发达国家企业为主。但是总体来看,中国企业投资发达国家的热情略高于投资发展中国家的热情。

现状总结: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先后经历了5次并购浪潮。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海外并购是快速积累资本、占有资源、扩张市场的一种重要途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各大型海外公司的决策,影响海外并购国和东道国的行业经济。然而,无论从并购前的技术分析还是并购后的整合运营来考虑,海外并购都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蕴含着较大的风险,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0%左右的并购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80%左右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因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能否实现预期目的,能否在并购中防范并购风险,实现并购后的成功整合,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的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客观因素

(一跨国并购的支持性政策不完善

我国有关跨国并购行为的政策供给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批制度繁杂。政府主管部门“逐级审批,限额管理”,使中国企业失去了很多难得的对外投资机会。二是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则支持。在中国,有关企业并购的立法在公司法、证券法中有一些零散的规定,但相对于瞬息万变的企业跨国并购实践而言,明显滞后。三是金融支持政策体制不健全。我国的金融体不健全,资本市场较落后,限制了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企业大部分采用单一的现金支付方式,难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际性的大公司竞争。

(二我国跨国并购中介服务机构不发达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跨国并购趋势不断加强,但是与此不相匹配的是,中国国内的相关专门从事企业并购服务的法律、评估、融资中介服务机构数目和规模较小且实力薄弱,专业性也不够强,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一大障碍。如中国的投资银行主要有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他们只是“兼职”投资银行的功能,还构成不了专业化,这从根本上很难为中国企业提供有效的解决跨国并购中问题的方案,无法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作用。

(三目标国的政治阻碍

发达国家政治上的敌意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外部障碍。由于我国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跨国并购以国有企业为主。但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大举并购非常容易使人联想到其背后的国家政治意图,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就会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最后导致跨国并购的失败。从五矿、中海油到海尔、联想,几乎每一起中国国有企业参与的跨国并购都会在东道国遭遇到政治的责难。2005 年中海油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美国政界以“国家安全”对中海油收购制造障碍,最终中海

油还是与优尼科失之交臂。2009 年,中国五矿收购澳矿企就由于美情报机构插手而受阻。这些本来对收购双赢的商业收购案,由于夹杂了大量微妙的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被扭曲。

主观因素

(一企业自身能力的欠缺

我国国内迄今为止仍没有一家企业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海外公司,尽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在规模与实力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我国大企业同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仍然很明显,企业欠缺核心竞争力,技术上往往受制于人。有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500家最大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只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的10%。而国有企业产权边界模糊,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参与海外并购的战略动机。而这些治理结构上的缺陷都会成为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阻碍。

(二并购前的准备工作不足

我国自古就有一个道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充分告诉我们欲做好一件事,事前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企业的海外并购中,事前准备,也是关系到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有些企业跨行业并购一些项目仅仅是为了产生并购利益,这种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并购往往成功性会比较低。另外,如果与相关政府方面沟通不利,原本“简单”的外购交易被附加上政治、外交等各种复杂因素。此外,许多中国企业进入外国市场时,由于对当地法律制度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及劳动保护等制度的疏忽和陌生,而遭致法律麻烦。

(三并购后的整合不力并缺乏熟悉海外并购业务的专业人才

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仅是扩张的开始,如何整合好收购后的企业才是扩张成功的关键。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包括建立共同的企业使命及企业文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将并购双方的生产布局、业务流程、营销渠道等整合为一或使之更加合理、重新调整组织结构等。由于我国国内企业的并购浪潮才刚刚开始,国内企业的海外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