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传统民居

合集下载

藏式建筑介绍

藏式建筑介绍

藏式建筑介绍一、藏地建筑介绍(一)普通建筑与寺庙建筑 1.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民用建筑和寺院建筑两大类⑴民用建筑①牧区建筑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风入帐。

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

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

富裕牧民在大帐篷左右设有几个形状不一的小帐篷(名为"纳仓"),专供父母或客人居住。

此外,还有叫做"古然"的小四方帐篷,设在畜圈旁,专供守畜人住宿用。

另外,德格各地还有一些无帷帐篷、布制帐篷、花帐篷、单人帐篷等等,都是根据时令的不同需求而制作的。

体现出自然与建筑原始的融合。

②农民住宅农民住宅建筑方式与僧房大致相同,只是外墙的色彩上,多为涂红色,土墙一般不上色,也可上自己喜爱的颜色,但不与僧房雷同。

窗檐和屋檐不设"飞檐",建筑多为二层,底楼作畜圈或库房,二层为主要居室,三层为堆放粮食的敞间、晒坝等。

致于一楼一底的小型住宅,其二层仅有主室(卧室、厨房经常兼设)和贮藏室。

③波密建筑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

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

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

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20天左有,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

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

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木板房十分方便。

一处居住20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2迁到另一处居住。

④藏南建筑藏南农区,最常见的是平顶宅院。

据《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珞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赏析

珞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赏析

珞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赏析珞巴族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属于中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

珞巴族人民的传统民居有哪些特色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珞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赏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珞巴族传统民居以干栏式为主。

在林芝米林县藏东南的墨脱县,多见用竹材搭成的“竹楼”。

这种建筑十分简陋,却是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种建筑。

这类竹楼,以当地出产的竹子为原料,结构为纵横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关牲口。

外墙由大小约15厘米的方木垒成,缝隙间用原始土坯泥灰粘合。

屋顶坡度较陡,外壁向内倾斜,形成一定的角度。

珞巴族地处中国最南端的雅鲁藏布江流域,跨热带、亚热带两个气候带,具有高寒山区和河谷平原双重特点,历来缺乏砖瓦,故以竹为墙体的干栏式建筑独具特色,有“会走路的房子”之美称。

从外形看,竹楼的底层为一长方形大屋,左右及后面留有门道,前面敞开,其余三面则为高耸的壁面,整体呈凹形,通风采光良好,底层一般还辟有火塘,是家人团聚,进行农事活动或日常生活的场所。

底层两侧有平台,安装两至三根长圆木作支柱,供人们坐卧;后墙设一供台,也是用圆木作支柱,上挂一幅弓箭,象征和平;外墙底部处有吊楼,既可遮阳避雨,又可供作储藏用。

楼上的地板和竹席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竹垫,四周放着各种农具或杂物。

3、因受汉文化影响而有不同于其他民族建筑的特点。

其中包括以下几点:(1)大屋顶为半悬山式,房檐上覆有牛皮。

房檐上方,系有木制的上拉钩,供狗爬梯子用,窗户较大,便于采光,窗台下沿有宽2— 3厘米的“亮子”,用来防止房檐落下物件砸伤人。

(2)竹墙厚实。

4、每家的房顶上都是一样的,但在各家房顶上各自栽种一棵树,并且只能用一棵树做篱笆,即一棵树栽在正房上面,另一棵树栽在后院。

屋顶多数是茅草覆盖,人畜不易进去。

一般修一两米宽的路通向家门口,在这里可以烧水煮饭,或清理屋顶上积累的雨雪,随时使屋内保持干燥温暖的状态。

房子的构造十分坚固,从未听说过哪栋房子倒塌。

西 藏最值得一游的藏式民居有哪些

西 藏最值得一游的藏式民居有哪些

西藏最值得一游的藏式民居有哪些西藏,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独特而迷人的藏式民居。

这些民居承载着藏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智慧,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西藏,探寻那些最值得一游的藏式民居。

首先要提到的是拉萨的八廓街附近的传统藏式院落。

这里的民居保留了浓郁的藏族风格,石墙、木窗、五彩的经幡,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藏族建筑的独特魅力。

走进这些院落,你会看到整洁的小院,四周环绕着房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给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感觉。

房间内部装饰精美,藏毯、唐卡、铜器等传统工艺品随处可见,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时光。

位于日喀则地区的江孜古城,其藏式民居也别具特色。

这里的房屋多为石木结构,高大而坚固。

墙壁上常常绘有精美的壁画,讲述着藏族的传说和故事。

江孜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注重防御功能,这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关。

漫步在古城的小巷中,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之声。

在山南地区,有一些依山而建的藏式民居。

这些民居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从远处望去,层层叠叠的房屋错落有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里的居民大多以农牧业为生,民居的布局也充分考虑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院子里堆放着农具和草料,屋顶上晾晒着青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那曲地区的藏式民居则更多地体现了草原文化的特色。

由于气候寒冷,这里的房屋多采用厚实的墙体和保暖性能良好的材料。

牧民们的帐篷也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它们易于搭建和拆卸,方便牧民们随着牲畜的迁徙而移动。

在帐篷里,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酥油茶和牦牛肉,感受藏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林芝地区的藏式民居则带有一些江南水乡的韵味。

这里气候湿润,植被丰富,民居的建筑风格也相对轻盈和灵动。

木质的结构、雕花的门窗,搭配着周围的青山绿水,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阿里地区的藏式民居则展现出了高原的粗犷与豪放。

由于阿里地区地广人稀,资源相对匮乏,民居的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以石头和土坯为主。

藏族民居特色

藏族民居特色
藏族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色
• 图片显示藏族
建筑以红色和 白色为主色调, 与环境达成完 美结合,清新 亮丽,又不失 豪华,庄重, 和严谨。加上 民族特色雕刻 与装饰,让建 筑独具一格.
• 藏族农区城镇
人多垒石建房, 房屋平顶多窗, 造型及色泽质 朴,具有浓厚 的民族特色房 屋一般高三层, 通常都贴*高坎, 错一层布置。 平面形式为角 尺形、“凹” 字形或“回” 字形。木梁柱 承重,土墙围 护。土墙为夯 筑
• 藏族建筑装饰色彩鲜艳,多样,这与当地的
宗教文化,名族风俗,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 系.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 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 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
图片欣赏
• 在色彩方面,藏
族最重视白、红 两色 .这与藏族 的宗教信昂和生 活环境有直接联 系。在涂料的使 用上,红色只能 用在护法神殿和 灵塔殿的外墙上 生活、居住性的 建筑外墙,只能 用白色,以体现 它的吉祥、温和、 善良的本性。
• 藏族的寺庙建筑
以土木石结构相 结合,以木结构 为主大经堂为三 层建筑,墙体用 块石砌成,厚而 窗子小,给人非 常浑厚稳定的感 觉。由于寺院一 般都依傍坡台而 建,所以建筑物 显得很高大。底 层用朱红色棱柱, 柱头部分雕刻立 体图案,上面托 着粗大替木。在 墙体上方,多用 棕红色的饰带, 上面缀上鎏金淤 铜镜等装饰物。 房檐四周竖有镀 金金幢,上有风 铃,房顶正面中 间是金法轮,两 面为护法兽。
• 白色在这里的
建筑中得到充 分的体现,属 于嘉绒藏族的 丹巴人用石头 垒起房屋,墙 外用石灰抹上 了他们热爱的 白色,红色部 分是木头红色 屋檐上,房梁 截面白色小点 的出现平衡了 整体那个沉重 的红色,但铝 合金窗户的出 现给这种崩空 带来了一种时 代的烙印。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键入文字]藏族民居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由于受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藏族的居住建筑大部分是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由于形如碉堡,所以被取名为碉房。

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项建筑,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碉房。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

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

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轻巧的挑楼与厚重的石砌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外形因此富于变化。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

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

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tnkhar)或“宗卡尔”(rdzong-mkhar),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

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

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khang-pa),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

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

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1。

藏式建筑介绍

藏式建筑介绍

藏式建筑介绍一、藏地建筑介绍(一)普通建筑与寺庙建筑 1.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民用建筑和寺院建筑两大类⑴民用建筑①牧区建筑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风入帐。

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

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

富裕牧民在大帐篷左右设有几个形状不一的小帐篷(名为"纳仓"),专供父母或客人居住。

此外,还有叫做"古然"的小四方帐篷,设在畜圈旁,专供守畜人住宿用。

另外,德格各地还有一些无帷帐篷、布制帐篷、花帐篷、单人帐篷等等,都是根据时令的不同需求而制作的。

体现出自然与建筑原始的融合。

②农民住宅农民住宅建筑方式与僧房大致相同,只是外墙的色彩上,多为涂红色,土墙一般不上色,也可上自己喜爱的颜色,但不与僧房雷同。

窗檐和屋檐不设"飞檐",建筑多为二层,底楼作畜圈或库房,二层为主要居室,三层为堆放粮食的敞间、晒坝等。

致于一楼一底的小型住宅,其二层仅有主室(卧室、厨房经常兼设)和贮藏室。

③波密建筑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

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

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

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20天左有,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

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

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木板房十分方便。

一处居住20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2迁到另一处居住。

④藏南建筑藏南农区,最常见的是平顶宅院。

据《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西 藏最美的藏式民居在哪

西 藏最美的藏式民居在哪

西藏最美的藏式民居在哪西藏,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独特而迷人的藏式民居。

藏式民居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藏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

那么,西藏最美的藏式民居究竟在哪里呢?要探寻西藏最美的藏式民居,我们首先不能错过拉萨周边的乡村。

在拉萨近郊的村庄里,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

这些民居通常采用传统的建筑风格,白色的墙壁,黑色的窗框,五彩的经幡在屋顶飘扬。

墙壁上绘制着精美的吉祥图案,有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案,也有寓意美好的佛教符号。

走进屋内,你会被那浓郁的藏族风情所吸引。

精美的唐卡挂在墙上,地上铺着厚实的藏毯,木制的家具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从窗口望出去,远处是连绵的雪山,眼前是绿油油的青稞田,仿佛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画卷。

日喀则地区也是藏式民居的集中地之一。

这里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和防御性。

由于地处高原,气候较为寒冷,房屋的墙壁通常更加厚实,以抵御严寒。

窗户相对较小,以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

在日喀则的一些古老村落里,你可以看到石头堆砌而成的藏式民居,这些房屋坚固耐用,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

村子里的小巷蜿蜒曲折,每一户人家的门口都摆放着鲜花和青稞穗,展现出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林芝地区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这里的藏式民居也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林芝的藏式民居多采用木材和竹子作为建筑材料,外观简洁而优雅。

房屋周围种满了桃树、梨树和苹果树,春天来临时,鲜花盛开,整个村庄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这里的民居常常依山傍水而建,清澈的溪流从门前流过,屋后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让人感受到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山南地区作为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藏式民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山南的一些古老城镇里,你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藏式古堡和民居。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居住功能,还承载着防御和祭祀的作用。

古堡的墙壁高大厚实,上面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口。

藏族传统民居建筑

藏族传统民居建筑

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康巴西藏是中国3大藏族聚居区之一,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当代又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审视。

康巴西藏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即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的昌都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康巴历史和文化是藏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巴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藏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被称为“康巴名片”。

康巴民居建筑不仅具有多样化的建筑结构,而且建筑布局也呈多样性,平面及空间布局富有变化,层次感十分强烈。

由于甘孜州处于汉藏交界的过渡地带,在藏式建筑中,也借鉴一些汉式建筑风格和传统,并有机地揉合到本地建筑之中,从而使康巴民居具有兼容的多样性。

在建筑物的装饰和内部陈设中,则充分保持了藏式建筑的传统风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康巴民居建筑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康巴民居的分类从建筑结构来看,大致有石木、泥木、木、混合、纺织等5种类型。

石木结构的建筑,内框架为木结构,外围护结构用天然石块和粘土作材料,砌筑而成。

这种结构的建筑在甘孜州极为普遍,尤以丹巴、康定折多山以西、雅江、稻城等地最具有特色。

泥木结构的建筑,内框架与石木结构建筑基本相同,外围护结构是用天然粘土为材料,架以模板,夯筑而成。

这种结构的建筑,以乡城、巴塘、甘孜等地较为常见,木结构建筑,是以半圆木迭架而成的箱形建筑体,藏语称为“崩康”,即建筑学上的井干式建筑。

其基本造型为:除支撑系统为圆木立柱、横梁外,其余维护结构均系将圆木对剖,横向平置、圆弧朝外,平面向内,以一个开间为一个组合,转角交接处做成凹行榫,搭接咬合而成,层层重叠,直至达到所需的层高高度为止。

半圆木上下之间作一些连接榫,以保证其整体性。

这种建筑物的木壁厚实,可以达到保暖的目的,而外观呈波形曲线,造型特别,美感性强,给人以清新、厚重之感。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楼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楼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房摘要: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子,一般高三至四层,也有低至一层或高达五层。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以前就有存在。

因形似碉堡,所以俗称碉房。

很多人会疑问碉房到底是“碉”还是“房”,那么我们就根据史书记载以及现在对碉房的研究来了解一下碉房这种民居形式。

关键字:碉房青藏高原民居形式藏族民居分布的地域极为广阔,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青海的果洛、西藏的拉萨和泽当、四川的阿坝和甘牧。

就连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也有藏族民居的分布,虽然各地地形气候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多属于高原地带,因而其典型的藏族民居形式多大同小异。

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是碉房。

据史书记载,碉房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这种藏族民居为什么被称为“碉房”呢,这主要因为它是由土或石建筑而成。

或石块砌筑,或乱石码砌,或土砖砌筑,或土石混合,或生土浇捣等,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坚固结实、厚重保温,而且形似碉堡,所以俗称碉房。

藏族碉房的产生,是由当地的气候与地理等条件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其地理、自然、气候等条件都非常特别,与一般的汉族人民聚居地有很大差别,民居也就表现出与汉族完全不同的风格。

汉族民居以院落形式组合不同功能的房间,而藏族民居则以单体的形式,将厅堂、厨房、卧室、厕所、畜圈、仓房等不同功能的房间安排在一栋建筑之内。

这一点可以说是汉、藏两族民居最本质的区别。

藏族碉房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牧业并举的广大藏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

藏人是否有特定的传统房屋建造规划?

藏人是否有特定的传统房屋建造规划?

藏人是否有特定的传统房屋建造规划?一、流动居住方式的影响藏民族自古以来主要过着游牧生活,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传统建筑规划。

传统上,藏人并不注重居住地的永久性,而是采用了流动居住的方式,根据季节和牧畜需求不断迁徙,为自己搭建简易的藏式帐篷。

二、藏式民居的特点然而,藏式民居作为藏族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自然也不容忽视。

藏式民居在形式上多呈现出独特的层次感和风格,常由三层或三层以上的建筑组成。

底层一般作为牲畜住所和存放农具等物品的地方,中层则是起居和储藏的空间,而顶层则是厨房和休息的场所。

同时,藏式民居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常常将房屋建造于河边或山脚下,使人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三、借鉴佛教传统思想的影响作为藏族人民信奉的主要宗教,佛教对藏式民居也有一定的影响。

佛教教义中强调慈悲、平等和智慧,这种思想也通过建筑体现在藏式民居中。

比如,藏式民居前常常有一个宽敞的院子,以供家庭成员和朋友聚集、交往。

同时,建筑中的精心雕刻和彩绘,也展示了藏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四、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很多藏族人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流动居住方式,转而更加倾向于稳定的居住环境和现代化住房。

这也导致了传统建筑技术的逐渐衰落和传统房屋建造规划的淡化。

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以及少数人群中,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建筑方式和规划,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藏人的传统建筑虽然没有严格的建造规划,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方式确实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传统居住方式的流动性,藏式民居的特点和借鉴佛教传统思想的影响,都是藏人传统房屋建造的特定要素。

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保护和传承藏式民居的文化价值,也成为了当前亟待面对的问题。

西藏民居景观

西藏民居景观

西藏民居景观进入藏区,还有一个与内地不同的景观,就是独具特色的藏式民居。

藏民族由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雪域高原,形成了适合高原环境的独特的生活和居住习惯,由此也就产生了适合他们生活和居住习惯的藏式民居。

藏民居住习惯与内地不同的是,居住非常分散,很少看到较大的村庄和居民点,就是几户住在一起的,也没有一个统一规划,形成街道,而是零星分布,户与户之间,也很少修有道路,像是户与户之间没有什么往来。

特别是有的一户或几户人家住在高山上,有的甚至住在坡度很大的山坡上,也有的住在深谷里,这些地方看不到有像样的草场,也没有像样的道路,他们出来进去定十分不便。

他们的住房,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材料。

有的是用石头修建,有的是用木材修建,有的是用砖修建,主要原则是就地取材。

从川藏路进藏,首先看到的是石头结构的房子,由于高原上石头资源丰富,因而石头结构的房子居多。

用石头修建的房子,所用的石头多是原始状态的薄片石,用当地的泥土做浆砌筑而成。

这种房子,石头虽然很不规矩整,但砌筑工艺非常过硬,修建的房子看起来非常规整。

这种房子有一层的,有两层的,也有三层的。

有单独修建的住屋,也有用院墙围起来的住屋。

但最为比较普遍的、有代表性的是一种连房带墙形成整体的房子。

这种房子,从外面看上去,是用院墙和房墙四面围起来的一个整体,正面的墙上有一个入户门,门是有木板做到。

进了门有的是一个天井,有的没有天井。

住屋有的一层,有的两层,房顶还有一个有房盖而没有门窗的开敞式的屋子,主要是做仓房用的,里面放些杂物。

屋顶的这层开敞式的屋子,一般较下面的屋子要小。

这种房子如果是二层,则一层一般没有窗户。

我分析,这种房子最大的好处是隐密性强,因为从外面看不到院里,也很难进到院里,安全性高,很适合山区分散居住的条件。

还有一种比较多的住房是用木材修建的。

这种住房主要是用原木一根一根叠起做墙,加上一个平顶房盖或人字架房盖建成的,它的结构方式很像我们黑龙江省北部原来俄罗斯人那种木屋,人们叫它木刻楞。

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

谢谢观看
藏区牧民向以游牧为主,定居游牧,多住帐篷。篷帐分两类,一类为牛毛黑帐篷,较宽大,是用牛毛织成粗 揭子制做的。帐篷内以两根木杆为柱,一根木杆为梁支撑起来,外面用毛绳拉紧,再用木派于固定,中间高,四 周低,中央筑锅台,以于牛羊粪为薪。进入帐篷男坐左而女坐右,以羊皮、牛皮为垫,或坐毛毡地毯。另一为布 帐篷。遮盖面较小,夏季无雨时住人佳,锅台需筑于帐外。夏日浪山季节,在青山绿水的旷野,撒布点点白帐, 缕缕炊烟,别具一番情趣。夏河县的科才尚有住蒙古包的,它体形高而圆,“穹窿为室毡为培”,温暖舒,御寒 于帐篷。
在关内即黄关以东的整个农业区,住房也分两层或三层,下层四壁用石块砌成,上层用木板,其层次分配与 草原农区相同。屋的四角多用柴块树立或平堆成笆,以作围墙。屋内用木板间隔成若干房间,一般没有床铺设备。 房顶盖木板,不用针,只是将较厚的石块压上,以免被风吹落,其屋顶大部起脊,部分与草原平顶房相同。
南坪房屋矮小,均用木料建成,无围墙,一层或两层。两层屋的,人住第一层,第二层多用以储放粮食。
基本简介
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 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民居聚落的形成多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分布、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民居种类
碉房
帐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 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 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 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 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 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 眼。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பைடு நூலகம்垂直。碉房一 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 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藏族民居在处理 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 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 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藏族民居,是藏族人民居住的房屋,也是藏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藏族民居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在青藏高原上的藏区,藏族人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的住宅不仅是居住之所,也是宗教信仰的中心。

藏族民居主要分为土木结构的宗教建筑、蒙古包和藏式家庭住宅。

首先来说说宗教建筑。

在藏族地区,寺庙是藏族人民信仰的核心,也是宗教活动和学习的地方。

寺庙建筑由于地理环境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大部分寺庙是采用土木结构建造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和土石,寺庙的屋顶多是覆盖着金色的琉璃瓦。

在建筑结构上,寺庙通常由几个殿堂组成,每个殿堂都有特定的功能,比如供奉佛像的殿堂、经堂、念珠堂等。

寺庙的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壁画、雕塑等艺术手法被广泛运用,以表达藏民对佛教的虔诚和敬畏之心。

其次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藏族牧民的传统住宅,采用圆顶和柔韧的材料建造,以适应严寒的气候。

蒙古包的主要材料是羊毛毡和木材。

羊毛毡具有保温性能,能够在冬季保持居民的温暖。

蒙古包内部通常划分为不同区域,一面是居住的区域,另一面是牲畜的区域。

藏族牧民依靠牧畜为生,蒙古包不仅是他们的住所,也是他们牲畜的庇护所。

最后是藏式家庭住宅。

藏式家庭住宅是藏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它通常采用木质结构,外墙使用石灰和泥土抹灰以保温和美化,屋顶覆盖着木瓦或石板,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

藏式家庭住宅以宗教信仰为核心,住宅内通常设有供奉佛像的神龛,居民在此进行祭拜和念经。

住宅内部一般分为厨房、起居室和卧室等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功能,并且装饰风格鲜明,壁画、挂毯等藏族传统艺术瑰宝常常被用来装点家居环境。

总的来说,藏族民居是藏族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无论是宗教建筑、蒙古包还是藏式家庭住宅,它们都承载着藏族民众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这些民居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藏族文化和宗教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反映出藏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视和执着。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民居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民居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民居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也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

作为西藏的象征,布达拉宫不仅是宗教殿堂,也是藏族传统民居的典范。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装饰风格和居住环境等方面介绍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民居。

一、建筑结构布达拉宫作为藏族传统民居的典范,其建筑结构体现了藏族民居的特点。

布达拉宫呈现出宏伟壮丽的外观,采用了传统的藏式建筑风格。

宫殿主体建筑分为红白两部分,红宫为宗教活动场所,白宫为政务办公区。

整个建筑群坐落在山顶上,各个楼层依山而建,形成了独特的阶梯状的布局。

布达拉宫的建筑材料多选用石头和木材,尤其是白宫部分更多地使用了木材。

宫殿的外墙经过精雕细琢,雕刻着各种传统图案和宗教文化元素,展现了藏族建筑独特的工艺和美学观念。

二、装饰风格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民居在装饰风格上体现了浓厚的藏族文化特色。

在宫殿的内部,墙壁上涂绘着色彩斑斓的壁画,描绘着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

壁画的内容包含了对佛教的虔诚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宫殿内还摆放着丰富多样的佛像和宗教器物,散发着神圣庄严的气息。

宫殿的屋顶上覆盖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金光闪闪,给整个建筑增添了一份庄重与华丽。

屋顶的边缘和檐口处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和动物形象,展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设计和艺术才华。

三、居住环境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民居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宫殿内部设有广阔的宫廷和庭院,以及供人休憩的室内空间。

宫殿的住宅区域通常由多个房间组成,房间之间通过长廊相连,形成一个独特的院落结构。

宫殿内的床铺、桌椅和家具等都采用了藏族传统的制作工艺,经过精心打造。

宫殿内还配置了供暖设备和照明设备,为居住者提供温暖舒适的居住条件。

除了宫殿内部的居住环境,布达拉宫所在的拉萨市也是一个充满了藏族传统民居的地方。

在拉萨市的街区中,可以看到许多传统藏式民居,这些房屋多为石木结构,外观雄伟庄重,内部装饰着丰富多彩的壁画和纹饰。

这些藏族传统民居体现了藏族人民对自然和宗教的尊崇,传承了古老的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

藏族建筑风格

藏族建筑风格

藏族建筑风格藏族,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的边缘,他们的建筑风格不仅适应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融入了独特的宗教和文化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藏族建筑风格的特点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藏族建筑以“轴线对称”和“横轴短,纵轴长”的规划布局为主要特点。

整体建筑结构往往呈现封闭的形态,以保护居民免受严寒和强风的侵袭。

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天然材料,如土坯、木材和石头,这些材料在高原地区易得,并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藏族建筑常见的形式包括藏式寺庙、宫堡和民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藏式寺庙,也被称为拉萨建筑或宗教建筑。

寺庙通常由多个建筑物组成,形成一个宏伟的建筑群。

寺庙的外墙多采用白色或者红色的涂料进行装饰,给人以庄重和神圣的感觉。

寺庙内部则常常有复杂的壁画和雕塑,展现了藏传佛教的艺术风格。

除了寺庙,藏族宫堡也吸引了人们的瞩目。

宫堡作为藏族土司的住所和政治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宫堡建筑通常坐落在山岗之上,以便于防御,并且能够俯瞰整个村庄的景色。

宫堡的建筑风格浓郁,常常采用高耸的四角楼阁和华丽的雕刻装饰。

在宫堡内部,常常有宽敞的庭院和精致的内部布局,展示了藏族人民的富裕和地位。

除了寺庙和宫堡,藏族民居也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藏族民居通常是由多个房间构成的,每个房间都有特定的功能。

在外部,民居的外墙常常涂有白色或者红色的装饰,窗户则较小且极少采用玻璃,以防止寒冷的风进入房间。

室内的装饰则简单而实用,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如唐卡和经幡等,以表达对宗教信仰的敬意。

藏族建筑的风格和设计不仅仅是为了适应高原的环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藏族人民崇尚自然,尊重宗教,建筑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追求。

建筑的形态、色彩和装饰都反映出藏族人民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每当我们走进一座藏族建筑,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还能够体验到藏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藏族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各地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研究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省传统民居摘要:民居作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表现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生活空间,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

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

西藏民居的历史十分久远,四千年前的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了丰富的建筑遗存。

关键词:传统民居;民居环境;生态建筑;西藏一、藏族居住文化的历史十分久远考古资料提供的确凿证据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族的民居建筑便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较高的水平。

昌都卡若遗址发掘出房屋基址28座,有圆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类型。

在房屋遗址晚期,其建筑材料普遍采用砾石为主的天然石块,房屋面积一般为30平方米左右,其居住面内的柱洞经过细致的修整,还可能出现了楼屋。

卡若遗址房屋建筑是藏族民居建筑的滥觞。

在其后几千年的演进中,藏族的民居不断得以发展、丰富和完善,并带着厚重的时代印迹。

公元前2世纪藏族建筑史上出现了第一座宫堡式建筑雍布拉康,依山而建,巍然耸峙,反映了当时碉房建筑的技艺水平。

赤松德赞赞普时,在贤良之臣赤桑雅拉倡导下,将山上居民迁往河谷平地。

人们从过去居住于山上的石头城堡到田间地头建屋而居,组成村落,居住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唐书》记载的吐蕃“屋皆平头”的居住形式和格局。

到11世纪时,西藏的民居有的已建造得十分高大豪华。

从史料可知,当时玛尔巴(1012—1097)、米拉日巴(1040—1123)的家庭富有,家居曾十分豪华,米拉日巴还曾修建名为“桑嘎古托”的九层碉房,至今该碉房仍巍然耸立。

卡若遗址千百年来,藏族民居的基本建筑和农区城镇“屋皆平顶”的居住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当然,社会形态、宗教观念、地理条件等社会和自然因素在民居中有着深深的烙印。

今天,时代前进的脚步更为古老的藏族民居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迹。

道孚民居二、西藏民居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的八分之一。

地处北纬26度50分至36度53分,东经78度25分至90度06分之间。

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相连,是西南、西北的天然屏障;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五国和克什米尔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长4000多公里,是通往南亚的门户。

西藏为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所环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

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分为四个地带:一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岗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二是藏南谷地,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区,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三是藏东高山峡谷,即藏东南横断山脉、三江流域地区;四是喜马拉雅山地区,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藏南谷地和藏北高原气候差异很大,藏南温和多雨,年均气温8摄氏度,最低零下16摄氏度,最高的7月为16摄氏度以上,5-9月为雨季。

藏北为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零摄氏度以下,冰冻期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过10摄氏度,6-8月较温暖。

降雨量较少,昼夜温差大,5至10月最长。

总体上是西北严寒,东南暖湿,由东南而西北带状更替。

此外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及明显的垂直气候带。

总的气候特点是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含量少;日照多,辐射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

西藏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含量少,纬度又低,是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方,日照时数也是全国的高值中心,并呈现出由藏东南向藏西北逐渐增多的特点。

太阳辐射的年变程,以1月最小,6月或7月最大。

全区年均日照时数达1,620至3,400小时之间,西部地区则多达3,000至3,400小时。

西藏地区平均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全区年均温度在零下2.8℃到11.9℃之间,温差较大。

最温暖的东南地区年均温度约10℃左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年均温度在5℃至9℃之间,东部横断山脉地带,月均温度在10℃以上的时间有5个月左右,藏北高原年均温度在0℃以下。

牛毛帐篷羊毛帐篷三、西藏的民居类别与特点藏族民居的形式和结构因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牧区传统的民居是以帐房为主,农区和城镇的住宅则是石木或土木结构的楼房。

帐房以帐篷为屋,这是藏族牧民千百年来的居住形式。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决定了牧民的频繁迁徙和居无定所,帐篷这种易搭易拆、方便实用的居住形式便成为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惟一选择。

藏北牧区的帐篷主要有“黑帐”(牛毛帐篷)、“白帐”(羊毛帐篷)、“花帐”(厚布帐篷)和“布帐篷”等类别,其中“黑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牛毛帐篷,系用牦牛的长毛织成的帐篷料即称为“日雅”的粗氆氇缝制的。

粗氆氇每幅宽约30厘米,长短由帐篷的大小而定。

将若干幅“日雅”拼接缝合成两大片,两片相接的缝隙有约60厘米宽,放在顶部当作天窗。

连接的两边镶白色帐篷料,因为以白对白,黑对黑相接是人们所忌讳的。

帐篷的大小是根据经济条件和家庭人口缝制的,一般缝制一顶帐篷需“日雅”二三十幅,也有的需要四五十幅。

帐篷越大,需要的“日雅”数量越多。

过去,三十九族的霍尔王府邸也设在一个巨大的帐篷中,称“赤堆冬雄”(意为“聚万容千”),后来帐名成为宗的名称,叫“巴青”(意为“大帐”)即今天的巴青县。

由于牛毛帐篷呈黑色,故称“黑帐”。

也有的人家为了美观,用羊毛“日雅”从帐篷门到篷顶,直延伸到后壁,形成一条白色的宽带。

帐篷由篷顶、四壁、横杆、撑杆、橛子等部分构成。

篷顶正中是天窗。

天窗起通风、采光的作用。

天窗上有一块盖布,白天打开,夜晚盖上,可防雨和冷风直吹帐篷内。

篷顶与四壁交接处的四角和四边的中部各缝有一根长绳,通常为八根称为“江塔”的绳,绳长七八米、十几米不等,一般是结实的牛毛绳或牛皮绳。

帐篷四壁的底部还有若干小绳扣,用来牵钉橛子,一般隔三四十厘米一个。

帐篷的“门”大多是左右帐“壁”重叠合拢充当(其中一端晚上用镢子固定,白天可撩起;另一端则始终固定);有时是一道可掀开的帘子,平时合上,进出掀开。

搭建帐篷的选址很重要,一般要选水草充盈、易于放牧和生活的地方。

牧民对选址的标准有形象的说明,要选“东如开放、南象堆积、西如屏障、北象垂帘”的地方,或者要选“靠山高低适中,正前或左右有一股清泉流淌”的地方。

地址选好后,帐门朝东,这是遵循祖先传下来的习俗惯制。

有谚云:“人合伦理,帐门朝东”。

搭建时,将帐篷顶部四角的“江塔”绳拉向远处,系于钉好的木橛(也有用铁桩或较直的羊角作橛)上,然后在帐篷中架一根木杆作横梁顶住篷顶,用两根立柱支撑横梁两端,接着调整四周拉绳的松紧即可将帐篷固定。

最后用橛子钉住帐篷四壁底部的小绳扣,使帐篷四壁绷紧固定。

帐篷搭建好后,为挡寒风,有的人家在帐篷内用草皮砌一圈高约一尺的矮墙,有的在帐篷外用草皮或牛粪围一圈一米多高的矮墙挡风。

牛毛帐篷防雨防雪,经久耐用,一顶好的帐篷可用几十年。

牛毛帐篷还可自如地加大和变小。

如家庭人口增多,可将“江塔”绳下移,在帐篷底边接上一截,帐篷内的使用面积便增加,反之将“江塔”绳往上移,帐篷又可变小。

“黑帐”是藏北牧民移动的家,温馨的家。

牧民长期住帐房的习俗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随着牧业生产的发展,群众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特别是实行承包制后,草场基本划块经营,人们有了相对独立的草场,不像过去那样需要大的迁徙,这样为建造定居住房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藏北牧区出现了一股建房热,世世代代以游牧为生的牧民终于走向定居而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时代。

藏北牧民修建的住房多为土木或石木结构的平房,虽然许多房屋的结构还比较简单,但居住条件已明显改善。

过去住帐篷时席地而眠,如今人们已普遍用床,有木床、铁床(折叠床尤其受人喜欢)。

过去住帐篷没有多少家具,现在定居后都有藏柜、饭桌等较大的家具。

许多人家还购买了自行车、拖拉机甚至大卡车,人们正一天天富裕起来。

碉房四、碉房、楼房与平房西藏农区(含半农半牧区)和城镇的民居,大都是二三层的楼房或一层的平房,也有高达四五层的建筑物。

“屋皆平顶”是其共同特征。

“屋皆平顶”的藏式民居建筑式样和风格从有关史料可知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旧唐书·吐蕃传》称:“其国都城号为逻些城,屋皆平头,高至数十尺。

”《新唐书·吐蕃传》云:“屋皆平上,高至数丈”,由此可知吐蕃时期民居的建筑面貌。

时过一千年后成书的《西藏志》,记述其时的西藏房舍:“自炉至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层至六七层者。

凡稍大房屋,中堂必雕刻彩画,装饰堂外,壁上必绘一寿星图像。

凡乡居之民,多傍山坡而住。

”这些记述与西藏腹心地区的民居情况基本相合。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tnkhar)或“宗卡尔”(rdzong—mkhar),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

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

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khang—pa),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

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

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而在藏东昌都和藏东南的林芝、波密、察隅等地则较少一层房屋,多是二三层的楼房,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多雨潮湿的气候使然。

一层房屋显然不能称之为“碉房”,即使三四层的楼房也似与“碉房”无关,两者的名称、功能和作用都不同。

因而,“碉房”并不是藏族民居的典型形式。

藏东贡觉县三岩地区,人们所居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称为“康尔”(即“卡尔”,为藏语mkhar的不同译音)的碉房。

刘伟先生在三岩地区考察时记述了“康尔”的情况:“三岩房子‘康尔’都是土夯的,低层畜养牛羊,二三层住人,顶端晾晒农作物或其他东西。

房屋高达十几米,大都修建在地势险要的山坡上。

这种碉堡式的建筑是中级野蛮社会的典型居房,上面没有窗,只有枪眼。

一来是帕族之间打冤家防卫用,二来作为气窗,给屋内通气,漏入些光,上楼下楼全凭一根砍出锯齿样脚蹬的圆木。

”三岩地区过去乃蛮荒之地,地形险要,人剽悍骁勇,常抢掠商旅。

历史上曾抢劫运送皇帝赠送给达赖喇嘛物品的商队,引来汉藏军队的围剿,但因山高地险,“康尔”堡寨甚为坚固,令官军十分头疼。

《清实录》和《多仁班智达传》等藏汉文史料对此都有记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