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公开课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 仲 永 的 变 化 经 历 了 哪 几 个 阶 段? 2.方仲永最后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么?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分析本文
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天赋。 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 第三阶段 写成年之后的仲பைடு நூலகம்才能泯灭。
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重点在哪一部分?
明确: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
的写法,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 分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 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
的议论
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
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
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 赶不上了。
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然 泯然众人矣(… …的样子 ) 父利其然也(这样 )
从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自 并自为其名( 自己 )
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啼”、 “忽”、“立”三个词使一个天资非凡、 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 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 概括。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试从文中找出更多的例子说明
名声
)
)世隶耕( 世代 隶属 ) )忽啼求之 题写 )问焉( 索要 这件事 )
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 写 名词活用为动词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天
名词活用为状语
词 类 活 用
3、邑人奇之: 认为… …奇特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稍稍宾客其父: 把… …当作宾客 名词活用为动词 5、父利其然也: 认为… …有利可图 名词活用为动词
才艺展示
注意读准字音、掌 握节奏,把握语气。
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泯然众人矣。 ——愤怒语气 ——遗憾语气 ——痛心语气
隶属,附属
伤 仲 永——王安石 不曾,从来没有
给 他 看 写 此,这 作,写 立刻,马上 用,拿
意 动 用 法
古今异义
原文 自是指物作诗 古义
此
今义
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逐渐地 稍微
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或许
泯然众人矣 普通人 许多人
比较下面各组加点词的用法
余闻之也久( 这个故事 ) 何以谓之“文也” 凭借 代词,他 ) ) 因为 是以谓之“文也” 之 借旁近与之( 以 ( 助词,的 ) 不能称前时之闻( 根据 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 ( ) 助词,的 ) 定华、王之优劣( 或以钱币乞之( 用,拿 ) 何有于我哉( 对于 ) 余闻之也久( 听说 ) ) 于 环谒于邑人( 到 闻 称前时之闻( 名声 ) 于舅家见之( 在 ) 奇闻趣事( 事件 )
需要理解活用的字词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对待
5、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
理解下列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 ⒈“不使学” 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 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 致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 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 一 主题。
那么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矣”? 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1) 仲永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 明确: “世隶耕”,点明了其家庭背景, 也暗示造成他悲剧的深层原因。 (2) 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主旨
认为…惊异
纷纷
把…当成宾客 有的人
它
思想
这样 牵,拉 我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求,索取
认为…有利
学习 在 他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这件事 跟从 回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让 消失 这件事 助词 曰“泯然众人矣” “的”
☆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
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 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 来造就自己。 ——歌德
☆ 天才是百分之
一的灵感加上百分 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伤仲永》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 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 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 亲当作宾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 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 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3、题解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隶(
lì)
谒(
yè)
邑(
yì)
称(chèn) 泯(m
ǐn ) 矣( yǐ )
焉(y
ān)
扳( p
ān)
三、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 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 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 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 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 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 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 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 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 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 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 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 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当堂训练
1、理解下边加色的字词
未尝识书具(从来没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立刻 完成 ) 拜访 ) ) 都
即书诗四句( 当即 书写)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
余闻之也久( 我 听说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采 道理
从先人还家( 跟从 回 )不能称前时之闻( 符合
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曰“泯然众人矣”( 消失 ( 复到舅家( ) 再一次 )并自为其名( 索取 … …的样子
索要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指代文具
这,那 对…感到惊异 作为
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 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立即,马上 完成
用
文采
都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
每天 这件事 到处 拜访 对,到 乡人 让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 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曰:“泯然众人矣。”
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 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先天 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 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 众人而已耶?
…的样子
听说
符合
名声
回家
再一次
一般的人
注意下列实词的理解
伤: 哀伤、叹惜 • 1伤仲永 隶: 属于 • 2世隶耕 养:赡养 • 3养父母 立就: 立刻完成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一乡: 全乡 • 5传一乡秀才观之 或: 有的人 • 6或以钱币乞之 邑人:同县的人 • 7邑人奇之 从: 跟从 • 8从先还家 闻:听到的名声 • 9前时之闻 泯然: 完全 • 10泯然众人矣 卒: 最终 众:普通 • 11卒之为众人 贤: (有)才能 • 12如此之贤也 且: 尚且 • 13且为众人 固: 本来 • 14固众人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 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是作者青年时代 写的一篇随笔。文中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 变化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 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 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后来的聪明也保不 住。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是作者对人 才毁灭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 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 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 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 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集》等。
唐宋八大家: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 ⒉“还自扬州” 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 ⒊“受之天也” “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 或上天赋予的。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 的名字。
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 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 形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是以“见”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 的形式。
明确: 父亲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 父“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
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 育。
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
哀伤、惋惜
试分析“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 最终却“泯然众人”。 2、“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 悲之辈。 3、“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 远意味。
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 “环谒”: 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 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 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 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赠
言
☆ 人的天才只是火
——高尔基
花,要想使它成熊熊 火焰,那就只有学习! 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
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 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 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 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 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 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 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常的人;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 常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 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