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新人教版选修1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1 9.2维新运动的兴起 (共23张PPT)

二、 维新运动兴起的表现
(一)康有为
材料:“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 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 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主张: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 建立君主立宪制,来救国图强。
实质:否定君主专制.
1.著书立说
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 法的理论基础,为变法制造舆论。
将孔子朔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 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依据。
想一想: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 想,减少改革的阻力;
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 想彻底决裂。
(二)梁启超
(1873年—1929年),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 任公。清朝光绪年间举 人,中国近代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史学 家、文学家,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29. 1895年,康有为曾记载道:入江宁居二十余日,说 张香涛(张之洞字香涛)开强学会。……香涛不信孔子改制, 频劝勿信此学,必供养。……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 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这反映出
A.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失败危机 C.维新派主导社会改革急于求成 D.维新变法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沈渭滨《百年戊戌变法研究回顾》 材料二: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 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 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据统计,1895 年以前全国报刊只有 15 家,但戊戌时代三年 之间,据初步统计,数量跃至 64 家。 1898 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 达 300 所以上 。《时务报》发行最高达到一万七千份,成为中国第一大 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 (共21张PPT)

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扩 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很 多阶层都受其影响。
四、 梁启超与《时务报》
1896
年
在
上
海
创
梁启超
办
——创办报刊,著书立说; 活动:
1)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 2)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
主张: 1)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2)呼吁申民权、设议院、实行 君主立宪制度, 3)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 4)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影响:
点
主要 著述
刊物
主要 思想
梁启 上海 超
《变法 通议》
变法图强 ;伸民权、设议院,
《时务报》
实行君主立宪制 ;改革科举 制度,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
业。
谭嗣 湖南 《仁学》 同
“冲决君主之网罗” 反对君主专制、 反对封建思想观念
严复 天津 《天演论》《国闻报》
用进化论理论阐述 维新变法主张
共同 主张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 实行君主立宪制
正当维新思想给全国人民带来思想冲击的同时,1895年之事,给全 国人民心灵上巨大的打击……
签订《马关条约》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 ——标志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
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闻讯, 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18省举人群集在宣武门外达智桥松筠庵谏草 堂,康有为主动请缨,代各省举人起草了一篇万言书,这就是“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第五书、第六书。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9.2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问题1
问题2
②康有为不是直接移植西方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 立等学说,而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在《新学伪 经考》中,康有为把西方的进化论同古代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定中 国古代的历史循环论,阐述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进步观点。《孔子改 制考》将孔子当作民权、平等的倡导者,主张变革的先师,利用孔 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 历史依据。把西方的进化论、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合是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
(2)看法: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这一特点,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 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以及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 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封建势力面前的软弱。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
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一二
目标导航知识梳理来自重难聚焦4.基本主张 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 义进行竞争;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 5.历史影响 其观点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 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深度点拨早期维新思想是从事洋务运动的知识分子在对洋务运动 的怀疑和思考中产生的,它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 付诸实践,但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先导作用。
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
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
建思想彻底决裂。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2022版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9.2 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1
2
一、早期改良**
背景 目的 人物
主张
19世纪7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民族 危机加深
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 (1)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_资__本__主__义__,通 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 实行_君__主__立__宪__
15
【状元有话说】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在政治上都反 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 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科 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 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则借用达尔文 的进化论,阐明了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6
【素养探究】 1.早期维新思想。 史料一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 此始。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23
思考:(1)史料一中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其理论 依据是什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据史料中画线部分信息可知,康有为主张实 施保留君主、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 提示:政治主张:君主立宪;依据:三权分立学说。
24
史料二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 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 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 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5
3.变法理论: (1)提出理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历“据乱世” “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 段。 (2)系统阐发:写成《_新__学__伪__经__考__》和《孔子改制考》 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6
4.思想特点:从传统的_儒__家__思__想__中,为变法寻找理论 依据。
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

制造舆论 的作用。 (1)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__________ 改良主义 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资产阶级__________ 维新变法 新局面逐渐形成。 (3)__________
[深度点拨] 谭嗣同及其著作《仁学》 ,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
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 平等,发出了维新变法的时代最强音。
不久,上海强学会解散。
[名师点拨]
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
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使 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三、梁启超与《时务报》——戊戌变法的舆论准备 1.变法宣传 人 物 活动 主张 影响 大大 推动 了变 法维 新思 想的 广泛 传播
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 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2.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 业。 3.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色彩,严复 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主题一 史料一
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认识
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 强忍魁桀,矫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 者也。 ③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
◆①说明康有为利用中国传统儒学阐释自己变法主张的合理 性。 ◆②说明梁启超重视民众的权利。 ◆③体现了严复的进化论的思想。
(1)根据史料, 分析概括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政治主张的特点。
中外纪闻 》 2.宣传活动: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__________
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组织活动——强学会 (1)成立:1895 年 8 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后又成立上 海强学会。 (2)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3)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9-2 维新运动的兴起

》,
• (2拒)概和,况迁都:,变康法有为、梁启超联合会试举人上书
朝廷,提出“
爱国救亡
”等主张
。
中外纪闻
•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
的
• 3.强学会 康有为
• (1)成立:1895年8政月 (2)性质:维新派的
。
• (3)宗旨:研习西学,交流
。
• (4)影响:使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分析其特点。
• 一、早期改良思潮 • 1.背景:近代民族工业
加深。 王韬
的出现,民族危机
• 2.代表:
、薛福成、郑观应等。商战
• 3.主张
• (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 过“ ”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 【典例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将西方资 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 合。其决定因素是( )
• A.康有为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 • B.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解析:在传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宣 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坚 决反对。民族资产阶级有其自身的特点,缺乏 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的勇气,所以康有为采取 了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 方式。
• 答案:D
探究主题 探究目的
维新派的思想
(1)知识层面:考查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的 变法主张 (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
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2014年高二历史课件: 第九单元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人教版选修1)(28页)

的外衣宣扬维新改良思想。应该肯定维新派利用今文经学发
动改革运动的价值和文化意义,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 到中国近代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也必然植根于中 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受到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 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返回
返回
点此进 入
返回
点此进 入
返回
(1)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
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2)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 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返回
3.成因
(1)历史原因: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还是 思想文化上,长期受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 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2)现实原因: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 国家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向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
返回
2.谭嗣同 发表《 仁学 》,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3.严复
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 天演论 》。 4.影响 (1)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 (2)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 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3)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返回
上面两位人物都是维新派的代表,在维新宣传中,他们的主张
(1)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 据乱世 ”“升平
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2)著作:《 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
返回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称:“布 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 不惊人,自可避祸。”
材料反映了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2) (共28张PPT)

众所熟知,由于康、梁等人士的推动, 维新思潮在19世纪末最终演变成为一场 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政治运动。
请回答: ①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什么? ②康、梁等人士为维新变法所做的各项 准备工作有哪些?
四、公车上书与强学会
﹡公车上书: (1895)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
运动。 ﹡强学会:
原因:
⑴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 ⑵想利用孔子的权威减少变法的阻力; 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 (根本原因!) ⑷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利: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 思想彻底决裂。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 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 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三、梁启超与《时务报》
1896年在上海创办
西方之言曰:人人有自主之权。何谓自立之权?各尽其所 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平 矣。----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时务报》第9期
维新派政治团体 (康有为等先后在北 京、上海两地发起)
公车上书的原因: 谏草堂
松筠庵
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正在 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闻讯,立即发动各省 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18省举人群集在宣武 门外达智桥松筠庵谏草堂,康有为主动请缨,代各省 举人起草了一篇万言书,这就是“公车上书”。
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结合必修三P69“维新变法思想”
材料1: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 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 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 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2: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 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 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 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 铁路四达,果以足持哉?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2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宣传 《中外纪 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
活动 闻》 刊,宣传__变__法___主张
思维拓展2 强学会成立后,张之洞等要员纷纷加入,但 不久这个学会就被迫解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一方面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大,另一方面也说 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变法不可能一帆风顺。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提示】 早期改良思潮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君 主立宪制度,而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思想萌发:1888年,第一次上书__光__绪__帝___,主张变法自 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 (1) 提 出 人 类 社 会 进 化 过 程 的 三 阶 段 理 论 。 即 “ 据 乱 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影响 (1)起到了启发民智、__组__织__力__量___和制造舆论的作用。 (2)资产阶级_改__良__主__义__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3) _维__新__变__法__新局面形成。
要点探究
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要 点 1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
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成因 (1)社会环境: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还
是思想文化上,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进入近代以 来,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 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 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
1.维新活动
(1)担任《时务报》主编,发表《_变__法__通__议_》(2)主张学 梁启超 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_政__治__制__度__和文化教育制度。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1.(1)1895 马关条约 (2)变法 (3)爱国救亡
(1)表现 ①创办维新报刊,宣传变法主张:主要有康有为等在北京、 上海、湖南、天津等地创办的《________》;1896年8月在上海 创刊的《________》;严复在天津创办的《________》。 ②成立________等政治团体,交流变法思想。 ③兴办学堂,培养变法人才:典型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 ________和陈宝箴创办的________。 ④发表文章,宣传变法 A.梁启超发表《________》: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 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________和文化教育制度;呼吁 “伸民权”、“________”,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改革 ________,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________。 2.(1)①中外纪闻 时务报 国闻报 ②强学会 ③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④A.变法通议 政治制度 设议院 科举制度 近代工业
戊戌变法
第2 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分析其 特点。
早期改良思潮
1.出现时间:19世纪________年代。 2.背景:近代________的出现。 3.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________等人。 4.目的: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5.基本主张 (1)经济方面:振兴________,发展________,通过 “______”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____,设立议院,实行____。 6.影响 (1)反映了__________的利益和要求。 (2)成为甲午战争后____________兴起的先声。 1.70 2.民族工业 3.郑观应 5.(1)工商业 资本主义 商战 (2)制度 君主立宪 6.(1)民族资产阶级 (2)维新变法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9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

(1)理解维新运动中的改革举措及其内在联系;
(2)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
(3)培养学生对维新运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剖析典型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维新运动;
4.阐述维新运动的兴起背景,为学生讲授新课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如民族危机、思想启蒙等,让学生了解维新运动的必然性。
2.详细介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及其贡献,强调他们的爱国精神。
3.分析维新运动的主要过程,包括戊戌变法、庚子赔款等事件,阐述改革举措的得失。
4.讲解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强调其历史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维新运动为何未能成功?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学会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9-2维新运动的兴起

• 学 经典思来之宣窗传教维材新主P1张29,的想利一弊想得,失康各有是为什借么助?诠释儒家
• 【提示】 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 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 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 建思想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 法活动服务?
要点 2
• 1.发展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这 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 (1)鸦片战争中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 (2)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将“向西方学习”的 思想付诸实践。
• (3)洋务运动后期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的资产阶级 维新派,提出早期维新思想。
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
依据。
•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日本逼签《________》引起各界
政治
人士的强烈反应;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
公车上书
变法
活动
• 【提示】 一方面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大,另一方 面也说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变法不可能一帆风顺。
•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 1.维新活动
(1)担任《时务报》主编,发表《_变_法__通_议___》(2)主张学
政治制度
梁启超 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_________和文化教育制度。 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发展近代工业(3)大大
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谭嗣同 (1)发表《_仁__学__》(2)参与创办_时__务_学__堂____,培养维新 变法人才
严复
(1)创办《国闻报》;介绍《__天_演__论___》。(2)主张:借 达尔文的__进_化__论___,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2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参考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A课程目标: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重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活动;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等。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
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一、早期改良思潮(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2)产生条件: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4)思想主张: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局限: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5)性质: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征。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6)历史作用是什么: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板书设计
1.重点知识点:
①维新运动的背景
②维新运动的过程
③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2.关键词:
①民族危机
②民族资产阶级
③维新派
④戊戌变法
-利用互动软件,设计问答、填空等环节,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在线平台,发布拓展阅读、讨论话题,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交流。
(3)实物展示:展示与维新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物、图片等,增加学生的实物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展示相关历史文物,如书籍、照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实地了解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其次,在教学手段方面,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例如,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手段,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这些教学手段的依赖性较大,导致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有所减弱。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中发言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不足。今后,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 (1)活动: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 议》等文章。 (2)主张: 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 度。
②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③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 业。 (3)影响: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是如何塑造 了一个全新的孔子的。他这样做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
提示:(1)观点:抨击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篡改了孔 子的学说;导致后来的儒家学说严重变质和败坏;汉以后 的儒家学说用的是儒家之名,行的是法家之实。
态度:尊崇孔子,批判后儒。
(2)塑造:康有为等把资产阶级的选举、民主等等, 都附会到孔子身上;把封建时代的孔子打扮成维新的改革 者。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 2 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目标导航]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 治主张,分析其特点。
一、早期改良思潮 1.出现时间 19 世纪 70 年代。 2.代表人物 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
3.目的 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4.主张 (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 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 君主立宪。
5.影响 (1)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2)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变法思想萌发 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 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 1888 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 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作用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
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目的:减少改革变法的阻力。
(3)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 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4)作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 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探究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孔子学说被误解、歪曲、篡改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始误于荀学至拘陋,中乱于刘歆 之伪谬,末割于朱子之偏安。”谭嗣同认为,儒家的变质 始于荀子,继荀子之后败坏孔学的先后有叔孙通、刘歆、
韩愈、程朱。宋恕则认为,自汉以来,儒家实亡,此 后的所谓儒学实际上是“阳儒阴法之学”。
2.《中外纪闻》 康有为和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湖南和天津 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强学会 (1)成立:1895 年 8 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 (2)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3)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4)影响:使维新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
(5)结果:1896 年初,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 查封;不久,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3.变法理论
(1)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 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2)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 (1)原因:1895 年 4 月,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 条约》,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 会试的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 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由于康有为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孔子,奴隶制社会的孔 子资产阶级化了。
…… 他认识到,与其打倒孔子,反而不如神化孔子,改造 孔子,为我所用。“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 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他重搬儒术,利用当时迷信孔子的心理,把孔子
乔装打扮,拼命神化。
——万平《试论康有为变法维新的体制蓝图》 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等维新派关于儒家学说的 主要观点。据此指出这一时期维新派对孔子和儒家的态 度。
目的:想要托古改制,在孔子的旗号下传播西方资产 阶级理念。
原因: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这样做可以减 少变法阻力;由于中国社会保守势力强大,这样做还可以 维护自身安全。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
材料二 康有为把十九世纪末中国新兴资产阶级需 要的变法维新的思想、愿望和要求,挂上孔圣人的招牌, 把孔子说成是“与时变化”、创立“选举”等制,想望 “民主”之“太平”,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典,使人 们相信,“变法维新”,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 也就成为变法维新的祖师。
2.谭嗣同 著成《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3.严复 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 4.影响 (1)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 用。
(2)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3)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要点 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目的、根源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