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主体参与的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构建.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方主体参与的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

的构建-

一、高等教育的性质及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缘由

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投资主体可以多元化。除了政府、个人及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之外,作为高等教育受益者的企业、雇主等社会主体理应承担一部分的高等教育成本。

1.高等教育的性质

高等教育是公共教育中的一种,公共教育是在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由国家、团体或个人向社会单独或组合提供,为全社会成员分享并服务于社会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高等教育是一种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一方面某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并不影响其他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会带来教育成本即教育投资的增加。

2.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缘由

首先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投资主体可以多元化。公共教育可由政府、家庭及个人和社会单独或组合提供。那么高等教育作为公共教育的一种,一方面公共教育的民主化管理也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公民及其他相关社会主体共同主导,相应的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也会适需求而动,另一方面其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实行公共提供、市场提供或组合提供。若由公共提供,那么高等教育的成本及投资将全部由社会承担;若由市场提供,那么高等教育的成本将由受教育者全部承担,无论社会、市场亦或是组合提供都决定了其投资主体

可以且应当多元化。

其次是源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诉求。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是由约翰斯顿于1986年提出的。他认为:高等教育是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满足了多个主体的需要,收益人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纳税人、企业、家庭、大学,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谁收益谁付款,高等教育的成本必须由这些主体分担。

因此,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指高等教育的成本将分别由各受益主体承担。政府理所当然应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先期投资,而受教育者个人及家庭和企业等主体也需要对教育的成本进行补偿,为教育投资分担责任。关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依据两个原则:一是收益原则,所谓收益原则是指谁从高等教育中获得好处和利益(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谁就应该支付教育经费;获得的好处和利益越多,支付的费用便越多,反之亦然。

显然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受益群体是多方的,国家、企业、家庭及个人等主体都从高等教育中获得了直接或间接的利益。二是能力原则。所谓能力原则即能力大的主体多分担一点,能力小的主体少分担一点,这既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标准的依据,也是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显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个人及家庭成本分担能力相对较低,按能力原则确定成本分担标准一方面有利于保证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又不会因个人及家庭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能力比较低而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及家庭的收益会不断增长,其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加之企业、社会资助等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成长,因此个人和家庭及企业等社会相关主体会且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之一。

除此之外,社会的发展也需要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国有,由国家单一投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输送至国有企业单位中。国家直接受益其单一投资的成果致使其高等教育的收益没有外流,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群体利益的要求,无可厚非。然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高等教育的收益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被国家及教育部门以外的主体无偿占有和分割。除国有企事业单位之外,大部分的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都流入了三资企业、民办或私营企业亦或是自主创业。这就不得不打破政府单一投资学校的局面。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条件和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由政府这一单一主体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不足和分配不均引发的教育问题和管理矛盾日益增多。公共教育投资的规模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等的特征也决定了其不能由政府这一单一投资主体全部承担,高等教育投资作为公共教育投资的一种同样如此。这些都说明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需要多元化。

二、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成本分担现状

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和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必要性,就需要结合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分析当前我国政府、个人及家庭和社会等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分担现状,促成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合理构建。

1.作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的政府财政投入仍然不足、区域差异明显

虽然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实现了4%的目标且还在继续增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不够的,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仍然不足,而且高等学校的生均

预算内事业经费从2000年以后就呈下降趋势。一方面是因为高等教育的连续大幅扩招使得在校生人数迅猛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实行使在校生的学杂费大幅增加,国家预算外的教育经费大幅增长。普通高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相对不足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政府理应提高生均拨款,除了自身努力之外,更需要鼓励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另外我们知道,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是高等教育投资与发展的物质保证。发展较快的区域由于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多,加之人民群众物质条件的改善,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从而会大大刺激该区域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又反过来刺激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这种区域经济态势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区域差异明显。

2.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教育投资意愿强烈,但能力有限

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及家庭带来的经济与非经济利益是巨大的。因为通过高等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劳动技能使其更好的进行职业选择,获得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人们的社会地位,使其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流动,对于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普通家庭来说,更期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所以只要条件允许,个人及家庭总是希望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越好。人们觉得只有通过接受更高级的教育才能克服职业选择和人才流动面临的困难,才能进入更好的单位获取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虽是如此,但我国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教育投资的分担能力是有限的,毕竟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很低的。

3.社会相关主体的高等教育投资意愿薄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