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30年

合集下载

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教育跨越发展—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体制改革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分析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转轨对教育体制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总结了30年来教育竹理体制、办学体制和经费体制改革取得的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提出了若十重要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发展;体制改革;基本经验3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教育发展模式的演进,离不开教育体制改革的强大推动作用)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党和政府顺应时代要求,主动发起的渐进式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山此引起的史深层次的社会变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不竭的动力源泉,}i= I I.始终决定着其走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也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中国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一、3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教育体制是支撑教育发展的组织结构、运转机制和基木制度体系的总称)一般认为,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办学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及其相关制度的改革)历史表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必然对教育体制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具备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相一致的特征)1.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体制的主要特征}’一改革开放前的教育体制,建立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适应了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支撑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国家经济建设}I!社会全而进步需要的骨干力量,奠定了共和国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目主要特征是:公有为主的办学体制)高等教育全部山国家举办,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则体现出公有制框架内的多元特征,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政府、企业为主举办)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私人办学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石出,逐渐趋于消亡)高度集中的事业管理体制)政府负责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科书的审定,负责制定发展规划、事业计划和审批专业设置,负责制定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教师的任职、调职、处分,高中和完全中学山省级政府负责,初中山县、市辖区政府负责)高等学校正副校长山卜}务院直接任命,教授职务的提升山教育部批准)I政府为主的经费体制)改革开放前教育经费体制的基木特征是以政府拨款为主,中一位补助为辅)政府教育经费优先保证高等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各级政府和单位对农村和基层集体举办中小学校给子各种形式的补助)重心较高的行政管理体制)全日制小学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初中原则上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高中和完全中学一般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高等学校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分别管理)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主要山中央有关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管理) 党政分工的学校管理体制)在1957年之前,大学、中学和小学都实行地方党委领导卜的校长负责制)1957年之后大学实行了学校党委领导卜的校长分工负责制,中小学实行了学校党支部领导卜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文化大革命”后重新实行这一管理体制,少i二一度在大学基层实行系党总支(分党委)领导卜的系主任(院长)分工负责制)2.经济体制改革全而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事业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成为整个社会转型的最强大动力,对教育体制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农村经济改革打破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小学的生存方式,消解了农村小学的则政基础,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成为客观必然)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群众以企业、个人和家庭为单位参与办学的体制构架开始形成) 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对原有比较中一的办学和投入体制形成冲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少i二存”逐渐成为我国一项基木的经济制度)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催生了多元的利益主体,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也带来了对教育的多元诉求和参与、支持教育发展的动力)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学校的生存环境和服务对象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对教育的多种层次、多种内容的社会需求)以教育服务和教育选择为特征的教育消费市场雏形己现,学校、学生及其家庭不可避免地成为市场主体)市场体系的建立要求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增强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国有企业改革给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以动力和启示,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了学校与政府关系的调整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职称评审、岗位设置和考核制度逐渐健全)90年代中期以来,学校管理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教师工作效率提高,收入大幅增加,学校改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进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全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山以政府计划为主向以市场为主的转变)这一改革进程中,社会向教育分配资源的方式也在同步改变,政府在卜放权力的同时引进了市场机制,扩大了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支撑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市场观念、市场机制也渗入教育系统内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结果,影响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3政治体制改革直接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表现,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一是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始终受到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发展进程的制约,受制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双重影响) 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发生深刻变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逐渐成为政府职能继续强化的领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机构调整和职能转变,大致遵循了政府机构调整和职能转变的路径)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将强化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作为目标,进一步推动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加速转变) 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政府向市场放权、中央向地方放权)在教育体制改革方而,扩大地方的自主权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职贡和权限,利用法制和行政手段督促各级政府的教育管理贡任,激发地方的积极性,成为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问题)“政事关系”的调整,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卜放事业单位管理权限,政府向事业单位卜放经营管理、用人、机构设置和经费分配权力)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要求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经国务院批准,2006年7月中编办制定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对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初步的思路)在“政事关系”的调整中,学校的自主地位和基木权利进一步明确)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行政决策体制改革和行政监督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机制的改革,深刻影响了各级政府管理教育的基木方式、重大决策程序}i!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国家的根木制度,影响和规定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政治的清明和L心主的进步,将会实质性的促进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的繁荣,促成全民族基木素质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优化)4.社会转型和结构变化深刻影响教育体制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促使原有的社会阶层及其组织体系严重分化,新的群体和阶层产生壮大,教育体制改革话语权的范围史加广泛)相对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史加隐蔽,也史为深刻)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泞致整个社会规则体系的变化)农村乡镇企业主、大量的乡镇企业工人、个体工商业者从农民阶层中分离出来,城市大批劳动者从体制内流向体制外,新的中产阶层日益发展壮大,市场规则和法律、契约等成为社会整合越来越重要的工具)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多元化,为教育投入多渠道和办学主体多元化提供了社会基础)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L心主法制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根基,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治理的法制化)中间组织的发育,使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的雏形开始出现)1989年全国登记注册的中间组织只有4446个,到2006年底在民政部门登记的这些组织己超过34力一个)i4i尽管我国的中间组织远未成熟,但它的发展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教育中间组织的出现和成长,分担了部分木属于政府的教育治理职能,使公民参与公共教育治理走向组织化) 微观社会组织的变迁,使学校组织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形成了新的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城市里中一位的自行筹措资源和实施内部管理的贡任和权限都大大增加,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向社会分离,政府和学校之间、学校和成员之间的契约关系逐渐增强)社会结构的以上变化,引起Jl二需要整个社会价值体系、规则系统和利益格局的分解和重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泞,多元的社会价值体系开始发育,民间社会和市场力量不断增强,法制、契约、协商和市场规则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不同的利益主体逐渐分化,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成为正当的诉求)这些变化引发的深层次教育变革,不断冲击和推的自主地位和基木权利进一步明确)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行政决策体制改革和行政监督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机制的改革,深刻影响了各级政府管理教育的基木方式、重大决策程序}i!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国家的根木制度,影响和规定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政治的清明和L心主的进步,将会实质性的促进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的繁荣,促成全民族基木素质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优化)4.社会转型和结构变化深刻影响教育体制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促使原有的社会阶层及其组织体系严重分化,新的群体和阶层产生壮大,教育体制改革话语权的范围史加广泛)相对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史加隐蔽,也史为深刻)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泞致整个社会规则体系的变化)农村乡镇企业主、大量的乡镇企业工人、个体工商业者从农民阶层中分离出来,城市大批劳动者从体制内流向体制外,新的中产阶层日益发展壮大,市场规则和法律、契约等成为社会整合越来越重要的工具)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多元化,为教育投入多渠道和办学主体多元化提供了社会基础)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L心主法制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根基,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治理的法制化)中间组织的发育,使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的雏形开始出现)1989年全国登记注册的中间组织只有4446个,到2006年底在民政部门登记的这些组织己超过34力一个)i4i尽管我国的中间组织远未成熟,但它的发展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教育中间组织的出现和成长,分担了部分木属于政府的教育治理职能,使公民参与公共教育治理走向组织化) 微观社会组织的变迁,使学校组织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形成了新的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城市里中一位的自行筹措资源和实施内部管理的贡任和权限都大大增加,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向社会分离,政府和学校之间、学校和成员之间的契约关系逐渐增强)社会结构的以上变化,引起Jl二需要整个社会价值体系、规则系统和利益格局的分解和重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泞,多元的社会价值体系开始发育,民间社会和市场力量不断增强,法制、契约、协商和市场规则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不同的利益主体逐渐分化,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成为正当的诉求)这些变化引发的深层次教育变革,不断冲击和推动着教育体制的转型)5.教育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演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我卜}改革开放的进程基木一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77-1984年,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准备阶段)清除教育领域左的影响,完成教育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是教育事业而临的首要任务)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重构国家教育制度,1978年基础教育学制向以“六二二”制为主过渡,1980年建立了高等教育学位制度)1983年9月9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而向现代化、而向世界、而向未来”,为教育发展和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1985-1992年,是教育体制改革全而启动阶段)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端的标志)基础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县、乡为主管理的格局,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贡制,高等学校试行校长负贡制,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教育体制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利益格局)1993-2002年,是教育体制改革全而推进阶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而推进的标志)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包括:适应市场经济改革要求,建立政府对教育事业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形成多元化办学和投资体制,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改变高等教育的部门办学体制,等等)2003年至今,是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阶段)在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卜,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村教育成为教育战略的重点领域,提高质量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均衡和公平成为教育政策的核心理念,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坐标)},3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30年来我国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世纪之交,实现了基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木扫除青壮年文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完成了两个历史性跨越;教育质量有了基木保障,基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迫切愿望)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首先得益于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创新不仅着眼于解决教育系统自身的问题,还力l冬]正确处理和适时调整教育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关系)1.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基木上形成了山教育法律、教育法规、教育规章二个层次构成的教育法制体系框架)从1980年开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颁布及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7部教育法律,国务院制定了14项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颁布了70余项部门规章,各省级政府也颁布了数百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教育活动的主要领域基木实现了有法可依,为全而实行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他领域的立法,如行政、经济、民事、刑事等领域的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对教育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直接涉及青少年教育问题,也成为教育法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信h,公开条例》等法律的颁布实施,也推动了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另外,从1998年到2005年,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卜放和取消的行政审批权共计43项,内容涉及学校举办、专业设置、招生考试、学校建设、国际合作等方方而而的内容)I51大量行政审批权的取消或卜放,是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明确信号,对政府减少直接干预和实现学校自主办学具有重要意义)2.基木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地方为主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基木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两级办学、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玉}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决策权包括对中央部门所属学校的统筹权)30年来,省级人民政府的管理权限明显扩大,负贡民办高等教育筹办阶段的审批,负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负贡审批学士学位授子单位和部分新增硕士点,负贡统筹协调木行政区域内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到新世纪初,己经基木形成两级管理、分工负贡、以省为主、条块结合的高等教育新体制,全国有556所高校合Jl二组建为232所,有509所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调整,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划转地方管理的360所)ibi部门办学体制得到比较彻底的改变) 基木确立了地方负贡、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属于地方,国家负贡制订有关法规、方针、政策及总体发展规划、基木学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设立补助基金,对省级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指泞)省级政府负贡木地基础教育的实施,履行指泞、监督与管理职能,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教育则政困难的县实行专项补助)县级政府在组织义务教育的实施方而负有主要贡任,包括统筹管理教育经费,调配和管理中小学校长、教师,指泞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等)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泞,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新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在法律上得到确认)3.形成了政府为主,多渠道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基于教育的公共属性,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既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历史与卜卜清所决定)改革开放进程中,山于政府则力的限制和政府职能尚未彻底转变,公共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在教育经费总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卜降)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教育公平成为最基木的公共政策,政府史加重视教育等公共事业,教育投入中政府支出的比重呈现回升态势(见表1),预计到2010年可以实现国家则政性教育经费占GDY比重4%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实现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将农村义务教育全而纳入公共则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8年进一步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实现了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贡的庄严承诺,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政府公共教育投入重点向义务教育、农村、贫困家庭倾刹一,中央则政明显加大了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首先,出台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政策,2001-2005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内拨款年均增加21 070集中力量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农村教育改善工程)其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除义务教育阶段之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体系也得到了完善,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中央和地方每年用于助学的则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资助学生超过2000力一人,资助而超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90%和在校大学生的200}0 , }'形成了多渠道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我国逐步确立了政府则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学杂费、其他收入等多种渠道JI=存的局而)非则政性教育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逐年上升,其中学杂费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例大幅增长,从1995年起就成为非则政性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见表2))非则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成为多元化教育投入体制成型的标志,有力地支撑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4.培育了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公办学校进行了办学体制改革的尝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提出,基础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这成为各地公立学校转制的政策依据) 转制学校在改革中吸纳了史多社会资源,加快了发展)但是,部分转制学校改变了公办学校公益性质,收费行为不规范,加重了群众负担,也触及了教育公平问题)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转制学校的监管,J1二从2006年1月1日起对现有改制学校进行全而清理整顿)公立学校转制是办学体制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和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的一次积极回应,它在实践上触及了学校体制的核心,对市场经济条件卜如何处置公立教育资源做出了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促进我国教育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深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的标志,不仅有利于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有利于我们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推动教育体制改革)2004年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年底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近800个)其中,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机构和项目270多个)iHi目前,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宁波一诺」‘汉大学、北京航空航人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方而正在发挥积极作用)民办教育形成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加强了规范和指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3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民办教育举办者获取“合理回报”等问题上实现了突破,Jl=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200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现代化是当今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既是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源泉,又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社会领域。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两大优先方面。

然而,对许多人来说,“治理”仍然是一个新名词。

当人们带着原有的高等教育管理思维进入到一个以“治理”为主的话语体系中时,多少会存在一些不适应,尤其对“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在近期才开始出现的新术语仍有种找不着北的感觉。

因此,在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行动的基本原则,以便对其行为予以规范与指导。

这些基本原则是在构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动准则,能够指引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朝着既定的轨道有序地展开,最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一、科学治理原则科学治理是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理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与手段来处理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问题。

科学治理原则与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息息相关,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包含了高等教育治·新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别敦荣,韦莉娜,唐汉琦(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厦门361005)摘要: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两个优先方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不断深化,要求日益清晰。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应该遵循科学治理、民主治理、依法治理和过程治理等基本原则。

关键词:高等教育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原则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Four Cardinal PrinciplesBIE Dun-rong,WEI Li-na,TANG Han-qi(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nstruction,Xiamen361005,Fujian,China)Abstract:In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are of great priority.In the course of over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 has continuously deepened its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with increasingly clear requirements.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should follow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including scientific governance,democratic governance,governance by law and process governance.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Governance System;Governance Capacity;Modernization; Cardinal PrincipleDOI:10.13397/ki.fef.2015.03.002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化过程。

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30年回溯及评价

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30年回溯及评价

1 9
中国 高 等 教育 宏 观 管 理 体 制 改革 3 O年 回溯 及 评 价
的强烈 的“ 大高 校 办学 自主 权” 愿 望和 要求 。 扩 的
17 9 9年 1 2月 6 E , 人 民 E报 》 出复 旦 大 学 校 l《 l 刊
育管理 体制改 革的序幕 。 在 中央《 定 》 决 的指 引 下 , 1 8 从 9 5年 到 1 9 91 年 , 国高等 教 育管 理 体 制展 开 改 革探 索 。主 要 我 是在 政策 的引导下开 始 的零 星摸 索 :
*教育 部 重 大 委 托课 题 子课 题 “ 国 高 等 教 育 改 革发 展 3 中 O年 研 究 ”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 以后 , 国高 等 教 育 逐 步 进 我
人加 速发 展 阶段 。在经历 十 年人 才流 失 和改革 开 放初 期急 需大 量人 才 的背 景 下 , 校 深 感 现 有 的 高 管理 制度 和规 章把 手 脚 捆 得 “ 死 ” 渴 望 发 掘 自 过 , 身潜 力 , 为社会 多做 贡献 。于是 , 产生 了 自下 而上
高校属 于 中央各 部 委 的 4纵 向条 形 管 理 , 接 面 直 向全 国 , 本行 业 、 部 门培 养人 才 ; 为 本 另一 部 分 高 校则 属 于各 省 、 自治 区 、 辖 市 的横 向块 状 管 理 直 ( 中相 当一部 分 也 隶 属省 级 政 府 各 业 务 主 管 部 其 门) 满足 地 区经济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 接 为 地 区服 , 直 务 。1 8 年 , 国有高 等学 校 7 4所 , 中有 3 2 91 全 0 其 1 所是恢 复 和 增 加 的 。属 教 育 部 直 接 领 导 的 有 3 8 所, 国务 院各部 委领 导 的有 2 6 , 省 、 、 2所 各 市 自治 区领 导管 理 的 4 0所 。隶 属 于 地 方 的 高 等 学 校 , 4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探讨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探讨

【 摘
要】 改革 开放 5 年是我 国高等教 育 大改革 、大发展 的重要 时期 ,探讨和 总结5 年来我 国 高等教 育 发展 O 0
的主要经验 包括 :在意识形 态上 ,不 断解放 思 想, 坚持 用发展 的观点 与时俱 进地认识 高等教育 的属性、价 值和功 能;在体制 机制上 , 坚持 用改革创新 的 办法,不断破 解 高等教 育发展 难题 ;在 发展 理念上 ,追求协 调发展 、可持 续发展 和科 学发展 ;在 发展路 径上 ,采取 重点 突破 ,带动整体 发展 的策略 ,推动 高等教 育整 体 水平和质量提升 ;在 发展过程 中, 坚持 以人 为本 ,维护 高等教 育稳定发展 大局。 【 关键词】改革 开放 ;高等教 育发展 ;高等教 育属性 ;高等教 育体制 ;高等教 育质量
大学 ・ 研究与评价2 D / 0978
H hrdc i sa h Ea a n i eEu 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探讨 0
改革开放3 年 我 国高等教 育发展 的 0 主 要 经验 探讨
梁文明 张存群
( 阳师范学院 衡 湖 南 衡 阳 4 10 ; 北京 大学 2 0 8 北京 10 7 ) 81 0
h y o o m a n o ai n t e l h a o v i ul sa u e eo m n fhih re u ai n t ewa fr f r d i n v to o d a t d s l et ed 伍 c te bo tt e d v l p e to g e d c to ; e n wi n h i h
中图分类号 :G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14 (0 9 7 0 - 0 5 0 60 3 7 2 0 )0 - 8 0 3 - 8 6 6

注重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上新水平

注重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上新水平

注重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上新水平体制机制创新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在试点工作中紧紧围绕“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教育创新”这一主题,全面审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把学校的改革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全局中加以思考,放在未来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使命中加以谋划,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学校发展上新水平。

在后试点阶段,学校把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作为重点,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保障。

一、体制机制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障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体制机制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的瓶颈,如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缺失,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财政、税收、投资、价格制度的缺失等,导致了当今中国各种资源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有效配置。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彻底转变的系统工程,实质上是更有效利用资源的制度变迁过程。

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关键是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诸多制度性障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体制机制创新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表明,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

然而,对于近30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它面临着一些重大的失败。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失败原因,并提出些许解决方案。

首先,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近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热潮掀起了大量的新建高校和增加招生名额,但却忽视了对高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许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校舍、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

与此同时,一些名牌大学过度集中了财政资金和人才资源,导致了资源的集中与浪费。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导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质量的下降。

其次,高等教育改革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在改革的初期,高等教育主要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为主,忽视了人文教育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培养。

这导致了很多专业和学科的失衡,造成了理工科与文科的严重分化。

此外,高等教育改革还存在着过度应试教育的问题,学生过分注重分数而忽视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种教育理念的单一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单一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潜力。

第三,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着学科门类转变的困境。

近几年,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一些学科门类变得不再受欢迎,而其他新兴的学科门类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和支持。

这导致了许多学科的劣势地位和发展困境,也限制了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科的转变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最后,高等教育改革在人才评价体制上存在着缺陷。

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价主要以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率为标准,忽视了其他形式的学术和创新成果。

这使得学术界出现了评价指标的刷分现象,导致了学术失真和学风不纯。

应该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包括学术成果、专利和知识产权、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和教师的能力和贡献。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失败,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

改革开放30年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促进高校科学发展上水平,我国高校内部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现状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高校校长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架构大体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党委系统,包括学校党委员会、党委常委会、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其他群众组织(如工会、共青团等),下设学校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团委、工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等部门。

二是行政系统,包括校务委员会(或校长办公会)以及各种专门委员会,主要职能机构有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或研究生院)、科技处、社科处、人事处、财务处、实验设备管理处、后勤与产业管理处、外事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处、保卫处、基建处、离退休工作处、审计处(室)等部门。

在纵向管理上,按照学科(或学科群)设置院(或中心、系)。

一般高校还含有数量不等的直属机构及附属机构。

三是学术系统,主要是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

上述组织架构和与此相应的运行机制的形成,是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经验的结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例如: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院-系三级管理权限不清,难以发挥学院教学、科研的主体作用,影响了高校办学的整体效率。

在学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方面,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间界限模糊,高校管理的“机关化”作风过于浓厚,学术组织声音微弱。

在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面,多年来延续了不断修补的惯性,缺乏整体设计,表现为机构层次越设越复杂、数量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绪论: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一)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二)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三)一批高校和重点学科实力快速提升,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缩小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四)实行学位制,大力发展研究所教育,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六)教师队伍特别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了较大进展(七)多渠道加大投入,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八)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得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的经验(一)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二)坚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同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起(三)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是先导”的原则,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知识、能力、素质作为培养人的三要素协调发展的理念)体制改革:探索中央、省、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进行联合办学的探索、积极拓宽高等教育投资渠道、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联合体制、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行高考招生与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等学校(四)统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上一个台阶、效益有明显提高)(五)坚持重点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了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六)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能力第1章高等教育思想发展篇第1节解放思想,从新认识高等教育的性质第2节转变思想,建立现代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一是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一、探索传统高等教育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关系二、探索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引入竞争机制)三、探索高等教育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四、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概念: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指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五、探索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3节继往开来,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一、高等教育国际化1、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名族化的关系2、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主权与教育服务的关系3、克服“西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4、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防止人才流失5、增进国际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二、高等教育民营化原因:1、国家高等教育供给的短缺和单一,需要发展私利高等教育。

30年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30年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30年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

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

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000年,我国已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到2006年底,全国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2973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6%,“两基”人口覆盖率为达到98%。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2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7%,。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5.7%。

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341.86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9.8%。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超过 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22%。

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1%,教育人口约占世界的26%(其中学历教育约占22%)。

长期以来,中国以全世界3%的教育经费,支撑起占世界1/5人口的教育,是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成绩(1):30年教育政策在推进教育公平上有长足进步1、基础教育政策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的取向突出图1 义务教育普及率变化趋势,1978-2007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图2 文盲率30年变化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流动人口的教育政策实现了由限制到支持的转变。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变流出地政府的责任为主为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并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制 ,加 大政府 、 社会 、 个人 对高等教 育的投入 , 进一 步扩 大高等教 育规模 , 高高等教 育质 量。 提 关 键 词: 高等教 育; 改革 ; 发展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3—17 (0 0 O 一 11— 3 17 6 0 2 1 ) 1 O 1 0 中图分类 号 :6 0 G4
会发展提供大量 优 秀人力 资源 的需要 。从 这次美 国
爆发的金融危机来看 , 其原 因就是美 国凭借其 雄厚 的
作者简介 : 赵
倩 (9 3一) 女 , 18 , 湖北省天 门人 , 平顶 山学院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 比较教育研究 。

1 2・ l
平顶山学 院学报
21 0 0焦
献, 在投入严重 不足 的情 况下 , 然保证 了改革开 放 仍
注重精英教育 , 这是 中华 民族在世界经 济战场上
为 民族争得更多利益 的需要 , 也是为下一轮 经济与社
3 0年来社会 经 济发展 对 人才 的 基本 需求 , 种投 入 这
产 出 比是人类发 展史上从未有过的 。
收 稿 日期 :09—1 20 2—0 6
第2 5卷第 1 期
21 00年 2月
平顶山学院学报
J u a f ig ig h n U iest o r lo n dn s a nv ri n P y
Vo . 5 No 1 12 . F b2 1 e .00
改革 开放 3 O年 我 国高 等教 育 发展 的 战 略思 考
看 , 国高等教 育投入 的经费没有哈佛大学一个 学校 全
益, 对增强综合 国力 , 促进 经济 发展 和社会 进步具 有
深远的意义 。

中国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

论中国教育改革开放30年人文艺术系涉外文秘0902 张旭回顾教育改革30年的历程,我大体把改革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0年拨乱反正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开始,到1980年左右。

大概三年时间,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包括恢复统一高考,恢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为以后的教育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1980年-1988年教育改革黄金时代那个时候,在中央解放思想的号召下,全国高等教育战线,真犹如百花齐放,各个学校都积极开展改革的试点。

大有英雄比武之势,像上海交大的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工资制度“上不封顶、下不保底”,那时候别的学校都非常羡慕。

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华南理工学院的理工结合,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这都是很先进的理念。

深圳大学的党政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党的机构要业余化、兼职化,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室没有编制,都得兼行政工作。

兼职化、业余化,是非常大胆的开创了党政体制改革的先例。

当时我在武汉大学工作,面对改革大好形势,我们从哪儿做起,我们选择从教学制度开始。

因为,只有改革僵化的教学制度,才能够调动广大教授和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现在很多的教育改革的措施,大部分都是那个时代推出来的,而至今还为许多高校所效仿。

第三个阶段:1989-1992年停滞阶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代教育改革停滞不前。

第四个阶段:1993年以后发展代替改革阶段也是小平同志南巡以后,重新倡导改革,谁不改革谁下台,这个时候改革又开始回升。

但是从1993年到现在已经15年过去了,我们虽然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在我看来,都是属于添枝加叶式的改良。

这一代突出的是以发展代替了改革。

我们怎么评价30年的教育改革?30年当中,特别是80年代,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也取得了不少的宝贵经验。

但是从90年代开始以后,大学出现合并、升格、扩招、抓了发展,而出现了冒进和浮夸。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社会保险(养老和医疗)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国策,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综合国力上取得令世界惊奇的骄人成果,但在这上述三大领域的改革,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众人所知,社会保险(养老和医疗)制度尤其是医疗制度的改革是最先被公开批评的失败之举,不须多议;住房制度改革应该说也是很失败的,导致大多数“无产者”无房可居。

所幸我们的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早就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并正在下大力进行修正。

通过经济和行政的举措,在这两项制度改革中的失误和失败会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纠正和完善到位,不会伤及国家的根本。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对于上述前两项改革的失败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的伤害,教育制度改革的失败就要严重的多,其所带来的危害会影响两代、三代、乃至百年。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教育改革产业化方针,大的思路是对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尤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为今天的后果埋下“炸弹”,这个“炸弹”迟早会爆炸,今年的世界金融风暴只是将这颗“炸弹”提前引爆。

回顾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毕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高校的本科、研究生教育阶段应该是一个国家相对的精英教育阶段,培养的目标是造就整个国家和社会中的高、中知识阶层的人员,是一个国家的栋梁阶层。

进入这个阶段学习的学生,应该通过高考择优选拔中学阶段的“智、德、体优秀”的学生,尤其是在智力能够适应高等教育,全面完成大学、研究生学业的学生。

而且这个阶段的学费和生活费应该由政府承担或进行补贴,以保证每个学生不管家境贫富都能够完成学业(建议专家去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可是,回头看看我们国家扩招后、所谓“产业化办学”大环境下的大学,到处都充满“铜臭味”,简直乱了套:大学校长不管教学研为了生存成为“企业家到处”而找钱、商人和企业家为逐利去办大学而成为“大学校长或校董”、教授和讲师们不甘清贫去走穴授课、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因就业前途渺茫而虚青春年华、社会上各类公费报销且不学无术的在职“硕士生、博士生”到处乱飞,新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整个社会显得非常的浮躁。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30年回溯及评价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30年回溯及评价

10.3963/j .issn .1671-606X .2009.06.0082009年12月 第28卷 第6期Vol .28 No .6 D ecember 2009理工高教研究Journa l of H igher Educ a tion i n Sc ie n ce &Techn ology3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子课题(【教社研函】第号)作者江颖系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管理人员;宛小燕系四川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30年回溯及评价3江颖1,宛小燕2(1.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成都610073;2.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30年来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通过多次政策调整,打破了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基本上完成了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新体制。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回溯; 评价中图分类号: G649.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06X (2009)06-0035-0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逐步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回溯1.酝酿改革阶段(1978—1984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开始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重大决定,吹响了中华大地上体制改革的号角。

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变革促使教育战线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教育事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此时高等教育恢复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的体制。

形势与政策考试题

形势与政策考试题

形势与政策考试题(源自老师的u盘)一.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简答及论述题1.简答题(1)国际社会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哪些努力?答:1990年联合国决定设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经过艰难的谈判,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 年,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并制定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之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2009 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 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 次缔约方会议在哥本哈根进行。

(2)什么是低碳经济?答: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有哪些?答:机遇一,发展气候有益部门能够提供长期的商业和绿色工作机会;机遇二,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提高中国整体的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机遇三,发挥后发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2.论述题:大学生如何做到“低碳生活”?答:所谓低碳生活方式,通俗地说,就是尽可能避免消费那些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和服务,以减少温室气体产生的生活方式。

由于人类的活动必须以能源消耗为代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意味着向大气中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人类的现代文明是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的。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拥有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优秀群体,一直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自然也会成为推动“低碳生活”的重要力量。

“低碳”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注意一些生活的细节,就可以为减排做贡献。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是你愿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

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30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30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30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处境不利地区群体的30年。

30年的教育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改革开放;总体态势;素质教育;教育成就一、教育改革总体态势中国教育改革在近30年间呈现波动态势,带有政府主导型和自上而下为主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起步,经历了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的显著推进期后,在21世纪初期处于相对平缓期,属于外部压力下的渐进式改革。

所有重大教育改革都受到国家现代化、区域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三个维度的多重交叉影响,若没有足够的经济发展实力,难以支撑涉及面广的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政府治理和公共事业治理的新路径,导致教育政策与经济、科技、社会其他体制改革的相互套叠。

当前,中国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对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部署。

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开始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面负责,甚至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尝试满足略显超前的公众预期,并对市场不好调节的公共教育服务重点负责。

总体上,中国教育改革正在迎来新一轮活跃期。

二、素质教育的成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了新的进展。

素质教育逐步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小学德育工作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实效。

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

中考改革逐步推广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将优质高中大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等办法。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变迁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变迁

改革开放 以后 ,我 国开始了对高等教育投 融资机制改 革 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 3 O年的努力 , 国高等教 育投融资 的 我
府对 高等教育机构财政拨款的模式是“ 基数加发展”即当年 ,
各 高等院校的投资额是以其前一年的实 际支 出结果为基数,
考虑 当年的各种变化因素而确定. 经费 由中央财政 统一计划
来, 努力节 约开支 ,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促进 了办学效益 的
提高.
17 年高考 的恢复直接改变和推动了随后整个中国教育 的 97
改革和发展. 当时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人才支持国家现代化 的建设, 而国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极其 有限, 高等教 育的投资
只能由国家财政全额负担 ,中央是高等教育投资的唯一 丰 体, 是高等学 校的所有者也是经营者 , 高等学校实际上成 了
体制发生 了很大 的变化, 了很 大的成就, 取得 高等教育事业
得到 了迅速发展. 本文从政府对高等教育 的投资体制 、 个人 成本分摊制度的发展 和社会投 资高等教 育的演进 等方面 , 阐述改革开放 3 年我 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 的变迁. 0
1 几个 概 念 的理 解
拨款 , 育机 构年终决算后 , 教 需将全部结余 交回国家 , 这样 导致教育机构在可支 配的成本范围内加大成本开支 ,造成 资金利用的低效 ,高等教育投资的有效供给处于严重短缺
2 政 府对 高 等教 育的 投 资 体 制 的变 迁
21 改革开放初期 ,中央财政全额负担 全部高等教育成本 . 时期 我 国的高等教育在“ 文革” 后开始拨乱反正 , 正本清源.
高等教育发展更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经费支配体制 上也做 了改革 ,90年 以后 由“ 18 统收统支” 预算包干 , 到“ 结 余留用 ” 体制 的改革 , 使高等教育机构具有更大的资金支配 权 ,高校能够把提高办学效益同其3 O年我 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30年日期:2008-8-6来源:中国教育科研参考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发展与变革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国政府依照苏联模式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体系。

与之相适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高等教育遵循政府计划、政府举办、公共财政出资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施行的是国家包办的单一体制和模式的免费高等教育。

1977年高考的恢复直接改变和推动了随后整个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当时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人才支持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而国民收入普遍很低,高等教育肩负着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尽快弥补由于文革造成的人才青黄不接的特殊的历史使命,而主要由政府财政经费支撑的免费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社会精英。

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始和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大,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调配转向以市场调节为基本方式,原有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已经不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l984年中央政府把教育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改革,是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体系中的基础性改革,它的改革成效将制约着其他一系列改革,以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政府间高等教育投资责任的变革从国家财政投资体制的角度看,20世纪80年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其主要目标就是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改变由国家统一管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统收统支”的中央集权式财政体制,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财政收人和支出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各省“分灶吃饭”的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的新财政体制。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l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特别明确提出进一步确立中央与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体现了中央进一步简政放权的意图。

随着中央对办学和投资责任的不断下放,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增加了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责任,并最终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和财政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间高等教育的事权和支出范围发生了-些调整,其结果是在高等教育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层层下移的同时,财权财力的层层上移。

(二)政府拨款模式的变革高教投资体制改革中政府投资作用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力的划分、投资的数量和结构等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对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的转变上。

l985年以前,政府对高等学校的事业费是按照“基数加发展”的模式拨付的。

1985年,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方法。

与“基数加发展”的旧模式相比,“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模式总体上更加有利于经费的合理配置,增加了高等学校安排经费的主动性、自主性以及经费管理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成本行为规律,在拨款的透明性和公正性方面有明显进步。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央政府开启了一些大型的高等教育专项资金项目。

1991年年底“211工程”方案上报国务院并着手实施。

这不仅被认为是在高等教育界开启了政府目标管理方式之先河,而且也是“综合定额”之外政府加大对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专项投入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继此之后,一些重大的专项资助陆续启动,例如1998年开启的“985”项目等等,表明政府对高校投人的专项资金力度不断被强化。

(三)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所需的全部费用均由国家财政负担。

高等院校不仅不向学生收取学费,而且要拨出相当一部分资金作为“人民助学金”补贴学生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开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家需要提供日益增多的高等教育机会。

然而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起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

1984年,国家决定招收一定数量的委培生和自费生。

l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改革高等学校的人民助学金制度,并提出了在学杂费和培养费方面进行改革的思想。

l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正式宣布将“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作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

1994年,国家在37所高校实行招生并轨改革试点。

l997年,全国高校并轨完成,实行所有新生都缴费上学的制度。

至此,对高等教育进行成本的私人补偿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实行成本补偿、收取学费的同时,为了确保贫困家庭的子女不会由于经济原因而被排除在高等教育系统之外,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也经历了一个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以“奖、助、贷、勤、减、补”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以向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教育资助。

(四)高校自筹性资金的拓展鼓励高等院校通过自身优势自筹资金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有权具体安排国家拨发的基建投资和经费,有权利用自筹资金等等。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则更加明确地将学费、校办产业、高新科技企业、社会服务、社会捐资助学、金融信贷手段等作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之外的教育经费筹措的主要措施。

高等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收、自筹活动,挖掘和利用了在人才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潜力,增加了学校的收入和经费来源渠道,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科技开发、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活动促进了高等学校自身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改革。

(五)民办高校投资体制的发展利用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与公立高等教育资源不足所形成的市场空间.利用市场机制举办民办教育,吸纳国家财政以外的资金投资办学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地方办学、社会力量办学开始“松绑”。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确立并形成了高等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

2002年12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使民办教育获得了相应的法律地位。

从民办高校的投资体制上看,其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学费收入,其余不足部分则依赖银行和个人贷款或母体企业和股市上的经费支持。

政府对民办高校实行直接减免税政策或者其他扶持政策。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民办高等教育初步实现了对以国家包办为特征的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对于穷国办大教育的不堪重负的国家财政是一个有效的缓解。

(六)高等学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变革中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内容既有国家高等教育宏观投资体制的改革,也有在院校层次上实施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1980年以前,高等学校的经费均由国家财政统一计划拨款,学校在年终决算后需将全部结余款项交回国家财政。

这导致高等学校不仅缺乏经费使用方面的自主权,也缺乏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教经费使用不当,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1980年财政部召开全国文教行政财务会议,强调全面推行“预算包干,结余留用”的办法,各个高等院校按照国家下达的年度预算包干使用,年终结余全部留归学校结转下年度支配。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种以扩大高校自主权的改革方向发生了变化。

1998年底全国财政工作会上正式提出了新的公共财政改革,它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等,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和运作发生了重要影响。

可以说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相比,90年代末财政改革对于高等院校内部财务管理的影响完全是不同的;是在大大增强了中央财政部门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直接控制的同时,高等院校在内部财务管理方面的自治和自主权限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成效(一)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了经费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体制。

l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将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为辅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方式写入法律,确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的合法性。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筹资的多元化格局中,其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预算内、外拨款;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学生或者家庭缴纳的学、杂费;校办产业和经营收益用于教育的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集资办学经费;建立教育基金;承接科研课题或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合作所取得的收入;学校贷款和从资本市场上取得的利息收入等,简称为“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

(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支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从单一的经费来源到多渠道经费筹措格局的转型,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使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展得以成为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在校生人数的持续增长。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特别是1999年以来规模的急速扩张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

我国仅用不到l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许多国家用了几十年才实现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正是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以及由此形成的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使得这种扩张成为可能。

(三)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推动了高等教育类型和结构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不断变革一方面促使高等教育的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资金总量不断增加,支持了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也催生了在多渠道投资架构基础上的一些新的办学模式,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类型和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省级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权限扩大,省会城市的高等院校数量增加。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地级中心城市举办的高等学校也逐渐增多。

这一发展进程表明,随着区域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布局已经逐步下移,地级城市兴办高等学校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

投资体制的改革还直接促进了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除了以各级政府为办学主体的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外,出现了完全市场化的各类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以及政府、高校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型高校的办学模式等新的高等院校类型(如独立学院),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形式的蓬勃发展。

高等教育办学的合作者多种多样,有境内的国营与民营企业、民办学校、社会和学术团体、科技开发公司等,也有境外的优质大学、国际组织等。

而办学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经费来源多渠道既有通过融资手段筹资,也有靠企业投入经费,还有依靠学费滚动发展等,但都不依靠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