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_血液备课素材1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血液的组成成分

[重难点] 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血液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知道人的血液是红色的液体,血液与人体健康有关,体检时常常要验血等。但是让他们准确地说出血液的成分及各部分的功能还存在一定难度。

突破方案:

1.演示沙子沉底实验,让学生对物质的不同比重有一定的了解。

2.展示加入抗凝剂后血液分层现象实验,让学生了解到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构成。

3.通过合作探究了解血浆的成分与功能。

4.通过与生活中的输液、血液常规报告单解读等相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学生不仅理解了血液成分及其功能并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和理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血浆(视频)

2.血液(视频)

3.血液成分(动画设计)

4.血浆

5.抽血

6.血液的组成

[复习导入] 我们通过消化系统获得营养,通过呼吸系统获得氧气,那么这些营养和氧气又是怎样运输到体内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情境导入] 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是从哪里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实践导入]

1.用右手用力握住左手手腕,将左手握紧,立刻松开,观察手面发生的变化。

2.摸摸自己的脉搏,体会感觉。

1.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清是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

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为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血浆是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主要在于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药动实验大部分情况下用血浆,一般血浆药物浓度能反映药物的分布情况,也比血清量多一些。药代动力学不仅仅是做血中的药物浓度,还要做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测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但是如果血浆中中含有的抗凝剂影响药物浓度的测定,就应使用血清样品。

血浆的制备:将采取的血浆置含抗凝剂(如:肝素、草酸盐、枸橼酸盐、EDTA、氟化钠等)试管中,混合后,2500~3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液即为血浆。

血清的制备:将采取的血浆在室温下至少放置30min到1h,待凝结出血饼后,用细竹棒或玻璃棒轻轻拨去血饼,然后以2500~3000rpm离心5-10min,取上清液,即为血清。

血浆、血清、全血的优缺点:血浆与血清中的药物测定值通常是相同的,而且血成分更能接近于组织液,测定血浆与血清中药物浓度比全血更能反映机体的具体情况。

2.血液的困惑

血液的困惑

1.血液都是红色的吗?血液还有哪些颜色呢?

各类动物的血液由于组成成分及其生理状态的差异而在颜色上也有所不同,如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血液是红色的,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则有的呈蓝色,有的呈紫红色、绿色等。

那么,动物血液的颜色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有人认为血液的颜色取决于所含某种离子的颜色,如认为脊椎动物和蚯蚓等的血液呈红色是由于铁离子的存在;蓝色血液是由于铜离子的存在等[事实上Fe2+在水溶液中为浅绿色,Fe3+一般为黄色;Cu2+一般呈蓝色,其余均为无色。笔者认为,诸如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离子一方面并不显示该种动物血液的颜色,否则像脊椎动物的动脉血为鲜红色而静脉血为暗红色的这种颜色的变化就无法解释了,因为动脉血和静脉血中铁离子并没有发生化合价的变化。另一方面,这些离子在血液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Fe2+存在于血红蛋白的辅基--血红素中,原卟啉与Fe2+形成四配位体螯合的络合物,其外围被血红素分子的珠蛋白链的氨基酸残基包围着以提供飞机型低介电的环境保护Fe2+不被氧化为Fe3+。同样,有些动物血液中的Cu2+也是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动物血液的颜色不一定就呈现某种离子的颜色。

动物血液呈现什么颜色,要看血液中生色物质所吸收的光是哪些可见光,如果吸收的某种或某些可见光,则显示出的颜色就是这些颜色的互补色,或者说对哪种光不吸收或吸收的较少则显示出该种颜色,正如叶绿素对绿色光几乎不吸收而使其呈现绿色一样。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子有11个双键,共轭双键所吸收的可见光使得血红蛋白呈红色。然而,血红蛋白在氧合状态和脱氧状态下由于构象的变化使得它们的吸收光谱也有所不同。所以,氧合血红蛋白最终呈现的颜色是红色,脱氧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紫蓝色。因此,脊椎动物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所占的比例就决定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在一些无脊椎动物中,多数动物的血液不含血红蛋白,如软体动物(头足动物和石鳖属等)以及节肢动物(虾、蟹及肢口纲的鲎)所含的是血蓝蛋白。血蓝蛋白分子由Cu2+和1个约200个以上氨基酸的肽链结合而成,和血红蛋白一样,该呼吸色素的颜色也与其状态有关,在氧和状态下为蓝色,在非氧和状态下则为无色或白色。有些多毛虫(如帚毛虫科、绿血虫科)的血液中含有血绿蛋白,钙蛋白也含有铁离子,化学性质与血红蛋白相似,氧合时呈红色,而非氧和状态下却呈绿色;另外,像星虫、多毛虫纲的长沙蚕属及腕足动物中的血液中也有一种含铁的蛋白叫血褐蛋白,该蛋白不含卟啉结构,氧和状态下显紫红色,而非氧和状态下为褐色。

值得一提的是昆虫的血液,昆虫的血液其实一个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内部介质,所以又称血淋巴,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因呼吸作用在气管中进行,故昆虫的血液无呼吸色素。昆虫的血液也常有各种颜色,常见的有黄色、橙红色、蓝绿色和绿色等,它们血液中所含的色素物质使得其血液呈现出特定的颜色,如大天蚕蛾中有α-胡萝卜素、核黄素和黄素-核苷酸;家蚕中的黄酮、荧光素和叶酸;菜粉蝶的幼虫血液的绿色是因为黄色蛋白(其辅基为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和一种蓝色蛋白(其辅基为胆绿素)共同存在的结果。在散居型飞蝗绿色血液中也有类似的成分,但是,一种绿色蝽的绿色血液是由于一种β-胡萝卜素-蛋白复合体和一种近似花青素存在的结果。昆虫血液中的这些色素一般认为是从食物中获得的。另外,昆虫血液的颜色有的还与性别有关,如菜粉蝶的幼虫、蛹和成虫的血液,雌的为绿色,雄的则为黄色或无色。

2.血液凝固与血液凝集的区别

(1)血液的凝集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在正常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流动过程中,红细胞均匀地分布于血浆中。在一定条件下,悬浮的红细胞集合成团,这种现象叫做凝集。血液凝集是一种血清免疫反应,当含有某一种凝集原的红细胞和抗该凝集原的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发生血液凝集现象。如在ABO血型系统中,含A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含抗A凝集素的血清相混合时,红细胞就会集合成团,即发生了凝集反应。

(2)血液的凝固

血液凝固是血液从溶胶状态变成凝胶状态的过程。它的最基本的变化是血浆中溶解性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然后纤维蛋白丝互相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中间,使血液逐渐变成胶冻样的血块。最后血小板内所含的收缩性蛋白在Ca2+作用下,回缩变硬,同时析出血清。血液凝固是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现已发现参与凝血的因素(称凝血因子)有13种之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