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地球与地球仪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能够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经线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和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上的基本要素。

2. 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它的形状是怎样的?从而引出课题。

2. 讲授新课地球的形状讲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教材中的图片,总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展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大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地球仪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包括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和经线等。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和经线,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讲解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及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一些重要的纬线和经线,如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说出它们的度数和意义。

3.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以及纬线和经线的特点等。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评价。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掌握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纬线、经线的特点。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

2.掌握地球仪的种类、构造和用途。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球仪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仪的种类、构造和用途。

2.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地球仪的构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大小。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地球在宇宙中有什么特殊的位置?2.学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讲解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提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3.学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

展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提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影响?4.学习地球仪的种类、构造和用途展示不同种类的地球仪,如标准地球仪、地形地球仪、气候地球仪等。

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球体、支架、底座等部分组成。

讲解地球仪的用途:地球仪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用于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5.实践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

提问:通过实践活动,你们对地球仪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地理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四、课后作业1.复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

2.观察地球仪,了解不同种类的地球仪及其用途。

3.思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认识1.1 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

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

1.2 地球的运动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让学生能够观察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3 地球的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核心。

使用图解和模型展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章:地球仪的使用2.1 地球仪的基本知识解释地球仪的作用和重要性。

展示地球仪的不同类型,如桌面地球仪和悬挂地球仪。

2.2 地球仪的构成介绍地球仪上的基本要素,如经线、纬线、国家和地区边界。

解释地球仪上的比例尺和坐标系统。

2.3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导航和定位。

演示如何通过地球仪来查找不同国家和城市的地理位置。

第三章: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3.1 气候系统介绍地球上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候带。

利用地球仪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3.2 地形和地貌解释地球上的不同地形和地貌,如山脉、平原和海洋。

使用地球仪展示不同地形和地貌的分布和特征。

3.3 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介绍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讨论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第四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的关系4.1 人口分布与城市化解释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利用地球仪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城市化的趋势。

4.2 农业与粮食安全介绍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分析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粮食安全的问题。

4.3 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讨论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分析资源利用的不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第五章: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球研究中的应用5.1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介绍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展示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在地球研究中的应用。

5.2 全球定位系统(GPS)解释GPS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区域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讲义

“区域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讲义

“区域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讲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规律;3.掌握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区域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3.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规律。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2.电子白板;3.教材和参考书籍。

四、教学过程1.介绍区域地理学的概念和内容(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区域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区域地理学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举例解释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之间的地理特征和相互关系。

2.讲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规律(20分钟)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地球的图片,讲解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幔包括软流层和固态地幔,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同时,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日照、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3.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的各个部分,包括赤道、经线、纬线、东西南北指示器等,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然后,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确定各大洲和国家的位置,以及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和方向,引导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地球仪。

4.综合运用地理知识(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地理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地球仪进行分析和解决。

例如,让学生根据地球仪上的位置信息判断各地的气候差异,或者计算两地之间的航行距离和航行时间。

通过这些综合应用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练习和作业1.让学生自行使用地球仪确定不同地点的位置和距离;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地球仪独立解决一些地理问题;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撰写一份区域地理分析报告。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区域地理学的概念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掌握了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规律,掌握了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神秘地球”科普展览在校园科技节中拉开帷幕,同学们纷纷前往,学习地理知识,探究地球奥秘。

据此完成1~3题。

1.“探索认知”展区展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现如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是()2.“实践感知”展区放置了一个地球真实的“素颜”模型(如图),由此可以看出地球是个()A.圆形B.椭圆形C.正球体D.不规则的球体3.在“互动体验”展区,同学们借助计算机工具,一起帮地球量“身材”,下列数据记录有误的是()A.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B.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C.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D.最大半径约6 371千米4.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简易地球仪的过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学具名称:简易地球仪。

准备材料:泡沫球、铁丝、胶布、彩笔等。

制作步骤:第一步,在泡沫球上用彩笔画出重要的经纬线和极点。

(如图1所示)(1)分别写出图中a、b、c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a,b,c。

第二步,将铁丝弯成半圆,所弯的半圆要比泡沫球略大些。

(如图2所示)(2)图中d是地轴,倾斜的地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大致为。

第三步,在泡沫球a、b两处各钻一个小孔,将d从泡沫球小孔中穿过,然后在a、b两处裹上胶布,这样既可以将泡沫球固定在d的中间,又可以转动泡沫球。

(如图3所示)(3)小明制作的这个简易地球仪半径只有10厘米。

请你用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实际大小。

(答出两点即可)能力提升5.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多名航天员进入太空。

右图为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天宫”中看到的地球。

在空间站能观察到地球表面的()A.经线B.纬线C.地轴D.海洋6.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工具,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根据图中的提示,猜猜“我”是谁。

(填字母和名称)(1)“我”是地球上始终对着北极星方向的一个点。

“我”是。

(2)人们都说“我”是南北两极的最近“通道”,可是“我”在地球中并不真实存在。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word教案文档三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word教案文档三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小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学生回答)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熟悉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育同学的分析、比较力量。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使同学受到科学史(教育),培育同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通过观看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熬炼同学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和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地球外形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同学找出前人熟悉地球外形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分。

【教学预备】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惊奇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

”其次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

”第三个人很特殊,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老师:同学们,老师应当怎么回答他呢?同学:地球的。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

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毕竟是什么外形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熟悉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吗?同学:圆的……老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预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老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外形,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熟悉过程。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其次页,看一看图1、1老师组织课堂争论:将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究图进行争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外形的熟悉。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个足球场。

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 个小时的距离。

(2)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3.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能简单读取地球仪上的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2)利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仪的构造;(2)地球仪上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3)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2)地球仪上距离、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经纬网图;3. 教学PPT;4. 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2)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

2. 探究地球的形状:(2)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3. 学习经纬网:(1)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2)引导学生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个地点的经纬度。

4. 地球仪的使用:(1)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练习。

5. 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 观察地球仪,记录下家里、学校的位置及经纬度;2. 制作简易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仪的构造有了初步了解,能熟练使用地球仪。

但在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经纬度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地球仪的特点。

2.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讲解地球仪在地理学、航海、航空、军事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地球仪和经纬网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球仪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点等。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地轴倾斜等。

3. 地球仪的构造:纬线、经线、坐标网格等。

4. 地球仪的作用:地图的放大、地理位置的表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 难点: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椭球体形状,讲解赤道、极点等概念。

3. 讲解地球的运动: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动画,讲解地轴倾斜对气候的影响。

4. 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展示地球仪模型,讲解纬线、经线、坐标网格等构造要素。

5. 讲解地球仪的作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在地理观察和分析中的应用。

6.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模型,观察和分析地球仪上的地理位置。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仪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例如地图查找、旅行规划、学术研究等。

2. 学生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体验和收获。

七、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案例:以实际地理事件为例,如地震、台风等,利用地球仪进行观察和分析,讲解地球仪在地理预警和救援中的应用。

2. 学生实践: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理事件,利用地球仪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课堂小测1. 设计一组关于地球仪构造和作用的题目,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课堂小测。

初中地理示范课: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示范课: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示范课: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

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地球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特点。

(2)提问:地球仪与地球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2.探究地球的形状(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

(2)提问:地球仪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地球仪是球体?3.探究地球的大小(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大小。

(2)提问:地球仪的大小与地球实际大小有什么关系?4.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

(2)提问: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有什么作用?地球的运动特点有哪些?5.学习地球仪的基本操作方法(1)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操作方法:如何旋转地球仪,如何查找特定地点,如何利用地球仪学习地理知识。

(2)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轮流操作地球仪,巩固所学知识。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地球和地球仪有了哪些新的认识?(3)拓展: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复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

2.练习使用地球仪,查找特定地点。

3.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活有哪些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实践性和思考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重难点补充:一、探究地球的形状1.对话引导: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地球仪,你们觉得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球体。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

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二、说学情目标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形状、大小、构造和自转等。

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并能使用地球仪定位和测量距离等。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3)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地球仪(1)地球仪的构造原理(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地球仪的地理信息三、教学过程1. 地球的基本知识1.1 地球的形状询问学生,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成因。

地球的形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近似于一个椭球。

这是因为地球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外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球近赤道处周长较大,面积也较大。

而赤道两极处周长较小,面积也较小,故地球形状呈扁球形。

而现在已经证明,地球的形状并不完全是一个扁球,而是由许多局部不规则的地形和海洋构成的复杂曲面。

这个曲面比扁球的形状更接近地球的实际形状,称为“地球的参考椭球面”。

1.2 地球的大小询问学生,地球的大小是多少?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及其量度方法。

地球的大小是指地球的直径或周长。

地球的直径等于赤道直径和极轴直径的平均值。

地球的赤道直径约为1.276万千米,极轴直径约为1.276万千米。

地球的周长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2万千米。

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磁测、测角、卫星测量等方法来准确获取。

1.3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询问学生,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变化过程。

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

地壳:距离地面最近的地球的一部分,是由岩石和土壤等组成的,厚度比较薄,在陆地上平均约30~40公里,在海洋上平均约5~10公里。

地幔:地壳下面的一层,太阳和地球中心之间。

它由非常厚的硅酸盐岩石和熔岩组成,因为地壳的重量负荷在地幔之上,所以地幔是矿物的最大储藏所在。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介绍地球的椭圆形,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等。

2. 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地球仪的定义,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和功能,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 地球仪的使用技巧:教授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如何读取地球仪上的经纬度、地图符号等信息。

4. 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演示地理位置、气候分布、地形变化等。

5. 地球仪的实际操作练习:安排学生实际操作地球仪,进行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2. 演示法:使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安排学生实际操作地球仪,进行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练习。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地球仪的使用心得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学生操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地球仪时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3. 学生作业:布置有关地球仪使用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地球仪:准备地球仪作为教学工具,包括实体地球仪和数字化地球仪。

2.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种类和功能等。

3. 地理图片和地图:收集相关的地理图片和地图,用于辅助教学和展示地理信息。

4. 学生作业:设计有关地球仪使用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介绍地球的椭圆形和板块构造,解释地球的内部结构。

2024年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通用篇)

2024年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通用篇)

2024年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通用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1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

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个球体(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2024【人教新版】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1.2《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参考教案

2024【人教新版】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1.2《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参考教案

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学目标】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交流制作经验、体会。

3.养成细心读图的习惯,树立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1.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运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1.充分利用教材提取信息,总结规律,建立空间观念,并加以运用。

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1个、乒乓球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模式一猜谜语(打一地理事物)谜面:“说它像球不是球,身体上面啥都有。

高山、森林和平原,江河、湖泊和海洋。

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上头。

一年四季不停歇,天天围着太阳转。

”谜底:地球。

模式二图片导入图片中所展示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球体)篮球是球体,我们能够看到、触到;太阳、月亮是球体,我们能够看到;地球是球体,生活在地球上面的人们是怎样认识到的呢?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模式三笑话——地球仪老师:小明,你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地球仪是倾斜的?小明:报告老师,不是我弄坏的。

我早上进教室的时候它就是这个样子。

人们为什么要制作地球仪?地球仪有何作用?你能解释地球仪倾斜的原因吗?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师: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

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热的感情。

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它却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

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学生对照教材,完成相关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篇一:《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能力目标1、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2、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引导法、分组讨论法学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讲授新课]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预习提纲自主学习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读P4图1.1“天圆地方”)1、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2、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3、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4、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在赤道上他们之间相距最近
C.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
D.他们可能在南极再相会
1、与1200E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
经线的经度是B( )
A、600E
B、600W
C、1200W D、00
2、地球上的某点,其南侧是中纬度,北侧
是低纬度,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
该点是( D )
A、300N,1600E B、300N,200W
C、300S,200W
D、300S,1600E
3.关于下图中A点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A点的纬度是20°,经度是15° B.A点的纬度是20°N,经度是15°E C.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A点位于东半球 D.根据南、北半球的划分,A点位于南半球
4、与“坐地日行八万里”这一诗句最相吻
合的地点是C( )
2、又一天,小明来到了世界的某一点上,他又很兴奋 地说:“我现在所处的地方太厉害了,世界上的任何 一点都在我的南方。”他说的地方在哪里?
答案:北极点
80° 150°160°170°180°170°160°150°140°
70° 60°
50° 40° 30° 20°
W
3.P点位于图中阴影区域的正
中间,其地理坐标为( B )。
N
A .(2.5°E,22.5°N)
B.(2.5°W,22.5°N)
C.(2.5°E,22.5°S)
N
D.(2.5°W,22.5°S)
W N
N
4.下列关于图中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图中四条经纬线的长度相等 B. 0°经线是一个圆 C.与20°纬线平行的纬线有无数条 D. 5°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1 、有一天,小明来到经度0°、纬度0°的位置,很兴 奋的说:“我太厉害了,我向西走一步就来到了西半 球、向东走一步,就来到了东半球,向南走一步,就 来到了南半球,向北走一步,就来到了北半球。”你 觉得他的说法对吗?应该在什么地方才可以这么说?
答案:小明的说法错误。经纬度应是 :20°W,0°纬线。
赤道最长,向南 北两极逐渐缩短
0°~90°
从赤道向南北两 极逐渐增大至90°
北纬用N, 南纬用S
赤道以北为北半 球以南为南半球
经线 半圆
南北方向
所有经线的 长度都相等
0°~180°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 西逐渐增大至180°
东经用E, 西经用W
20°W和160°E 划分东西半球
90o
高 中
有极昼和极夜
60o
8.某点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以 北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以南为温
带地区,这点的地理经纬度是(B)
A.(180 °,23°26 ′N)
B.(160°E,23°26 ′S)
C.(20°W,23°26 ′ N )
D.(0°,23°26 ′ S )
要点导学
(对应学生用书 P1)
要点 经纬网的基本认知与主要应用
典型例题剖析
【例1】地球上既位于东半球、又属于西经
度的范围是( D)。
A.0°向东至100°E
B.0°向东至180°
C.180°向西至160°E
D.0°向西至20°W
【例2】甲乙两人以相同速度从南极同时出
发,分别沿东经40°和西经40°向北前进,发
生的情况有:( A )。
A.他们在北极相遇
高寒纬带度
低 纬
30o
既夜无又极无昼直和射极温中纬度带

和 五
0o
有直射阳
光,且直 热低纬度带
射两次
带 的 划
30o 既夜无又极无昼直和射极温中纬度 带


60o
有极昼和极夜
高寒纬带度
90o
北极圈66.34o
60o
30o
北回归线23.26o
0o
南回归线23.26o
30o
60o
南极圈66.34o
想一想:
A南极点 B北极点 C赤道 D本次初子午线
5.下列地点中,其位置符合东半球、北半球、
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 D)
A.165°E,20°N B.21°W,5°N C.15°W,25°S D.15°W,25°N
6、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正确叙述有(D )
①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 指示东西方向 ②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 等,每条纬线的长度也相等 ③在地球 仪上,除极点外每条纬线都是圆 ④从 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同一方向 走,最终能回到出发地点
区域地理复习建议
这是神马地方?
解题步骤:
1
2
区域定位 分析材料
3
运用知识
4
组织答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被这地理虐得深沉!
征服地理,用好你的兵器:
地圖冊
【第一式】
有的放矢
打人要打要害,读书要读要点。那么 多地图,地图上的信息又那么多。我
们并不是什么都要背。我们重点抓经 纬度、轮廓、地形、气候、资 源、交通、工业
【第二式】
化整為零
一次性记太多东西总容易忘记,所以我 们应该化整为零,分开来记忆,一次只 记一个地区或一个地理事物。
【第三式】
回馬槍
有时我们似乎记下了,但过两天又忘了 ,于是我们总感叹自己记性差。其实未 必是记性差,而是没有反复。温习一下 几天前记下的东西,让记忆更持久。
【第四式】
化零為整
我们记下的是零散的片段,需要再次组 织起来才能利用。理清了各个片段之间 的联系之后,也更利于记忆长久。
實戰
练习题,是一种检验,是一种训练, 更是一种提升。
勤學。苦練
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要征服地理 ,首先要战胜自己的怯懦和懒惰! 祝你成功!

一 篇
区域地理基础



地球与地图
第1讲
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目标:1.掌握经纬线的性质及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 分。2.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和范围。3.了解经纬网及 其作用; 学会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自主预习
(对应学生用书 P1)
复习经纬线(特征:长度、形状、方向、度数范围、相互关系)
经纬线的变化规律
经度往东增大是东经
180° 135°W 90°W 45°W
0° 45°E 90°E 135°E 180°
形状 指示方向
长度特点
度数范围 度数变 化规律 度数表 示方法
半球划分
纬线 圆
东西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A点的地理坐标是 (C )
A.(10ºS,170ºE) B.(10ºN, 170ºW)
C.(10ºN,170ºE) D.(10ºS,170ºW)
8 .A既 位 于 北 半 球 又 位 于 西 半 球 的 点 是
()
①A点 ②B点 ③C点 ④D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