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传说中的虚构与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间传说中的虚构与真实
【摘要】传说是在老百姓口中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某个地方或某个物体的口述性历史。
民间传说内容的来源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内容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断地进行改编。
原本真实发生的故事被加入一些虚构的情节,形成带有奇幻色彩的民间传奇故事,不再是完全地按照历史事实来叙述。
民间传说和历史事实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是不能完全等同的。
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都是经过主观的筛选出来的历史,并不是真正历史事实,而传说故事更是由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构造出来的。
这种群体构建的传说故事是非常必
要的,绝非是画蛇添足或为了哗众取宠。
中国论文网/5/view-5652726.htm
【关键词】传说;虚构;必要性;孟姜女
一、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的大国。
人们通过口头的叙述,为后人呈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千百年来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泛地流传,与老百姓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经过不同时代的流变才形成今天这样被人们所熟悉的故事情节。
所以,所谓的民间传说是指,在老百姓口中流传的关于某件事、某个人、某个地方或某个物体的口述性历史故事。
民间传说是老百姓通过口头叙述流传下来的真实故事,可以被看做历史。
当然,它不是广义上的历史。
广义上的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所有的事实。
传说只能部分地反映现实,而不能完全代替现实。
传说通常都是加入了人们的想象力,并且都是一些超现实的故事。
故事
的内容被人们反复的叙述,已经与原始的现实相差甚远,是经过人们多次的异文才形成的。
所以故事的真实性是否可靠是需要我们进行辨别的。
在人们还没有形成文字以前,人们都是通过结绳记事,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就结一个大一点的结扣,遇到小的事情的时候就结一个小一点的结扣,人们通过观看结扣来一点点地回忆当时发生的事情。
很多事情都是靠口头的叙述来流传。
但人的记忆力有限,并且不同的人对故事的叙述也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的两次叙述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所以同一个传说或故事会留下不同的版本。
传说中的主人翁一般都是指人,而神话中的主人翁主要是神,民间故事的主人翁也有可能是鬼或妖。
后来人们通过不断地创新,各种传说、神话或故事都具有人性化,也就慢慢的演变成民间传奇故事。
所以传说故事一般都具有传奇色彩,虽然是反应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但是故事中往往都带有一些超现实的情节,并且表达
人们的一种愿望,让听故事的人得到一种满足感。
历史是不可能存在一些神话色彩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说的内容不全是历史。
但传说必定是依托历史而产生的,它讲述的故事、人物、地点几乎都是历史上存在的,是经过人们的口头加工而产生出来的不断更新的故事。
以孟姜女传说为例,经考究,历史上并没有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事实,但是,孟姜女这个人物还是有她的历史原型。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在春秋时期有一位武将名叫杞梁,他的妻子无名无姓,被人们称为杞梁妻。
这便是孟姜女的原型。
只是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并没有后世人们所熟悉的孟姜女哭长城的那么多感人的内容。
传说与历史是相互交融的关系,不能说传说就是历史,也不是否认传说中没有历史,它们之间是融合在一起的。
也正是因为从传说故事中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据,才显得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更加真实,让人们流传至今。
而传说故事中
的奇幻色彩,加深了故事的趣味性,包含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艺术性,这是对民间传说进行虚构的基本要求。
二、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精彩内容
孟姜女传说流传至今有好几个版本,其情节大致如下。
传说在秦朝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的枝蔓爬到了隔壁姜家并且结了瓜。
等到瓜熟了之后发现里面有个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
孟姜女长大成人,周围的父老乡亲们都知道她是个聪明伶俐,能弹琴、又作诗和写文章的好闺女。
为了抵御外敌,秦始皇命令全国各地抓壮丁去修建长城。
有一位名叫万喜良的公子,是一位读书人,由于害怕被抓去修筑长城便从家里跑了出来。
他听见有人在喊抓壮丁便躲进了孟家的后花园中。
碰巧,正在后花园里的孟姜女发现了他,并把他藏在家中。
孟姜女的父母见万喜良一表人才,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成亲后的第三天,
万喜良还是被抓去修筑长城了。
孟姜女一个人在家里苦苦等了一年的时间,既没有等到夫君的归来,也没有等到他的信件。
于是她连夜为丈夫做好寒衣,辞别父母,独自一人去寻找她的丈夫。
孟姜女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长城,她到处寻问她的丈夫,才知道她的丈夫一个月前累饿死了,尸骨被埋在长城之中。
孟姜女很是伤心,悲痛欲绝地大哭起来,哭声震天动地,只听一声巨响,长城断裂了一大半,露出了一堆白骨。
她想起小时候母亲和她讲过的话:亲人的骨头能渗进亲人的血。
她便咬破手指,鲜血融进了亲人的骨头里面,这就是传说中的滴血认亲。
她抱着丈夫的尸骨放声大哭。
正在这时,恰巧碰上秦始皇来视察正在修建的长城,看见孟姜女将长城哭倒了,火冒三丈,要重重处置孟姜女。
当秦始皇看到孟姜女的容貌,发现她姿色出众,便有想要占有孟姜女的念头。
孟姜女心中宁死不从。
但是,想到还没有为自己死去的丈夫报仇雪恨,便先假
装答应秦始皇,同时,她要求秦始皇满足她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给孟姜女的丈夫立碑,用上好的棺木下葬。
第二个条件是,给她的丈夫披麻戴孝,并且要率领着文武百官进行送葬。
第三个条件是,要秦始皇陪她游玩三天大海。
秦始皇为了得到孟姜女就都一一答应了她的所有条件。
当做完了前两件事情之后,孟姜女对秦始皇说:“咱们游海去吧,游完好成亲。
”于是秦始皇高兴地带着孟姜女来到大海边。
突然,听到“扑通”一声响,孟姜女纵身跳入海中。
秦始皇马上命人下海打捞,打捞的人刚一下海,海面就突然翻起巨大浪花。
打捞的人都不得不爬上岸。
原来,龙王爷和小龙女都知道了这件事情,他们非常同情孟姜女,看见她跳海了,就立刻把她接到龙宫,待为贵宾。
……
孟姜女传说在全国各地都有,由于人们流传中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精彩。
孟姜女出生地就有几种说法,可以
是山东,可以是江苏,亦或是其他的地方;其丈夫的名字也不尽相同,有叫万喜良或范喜良的,也有称范喜郎等;她对秦始皇提出的三个具体要求也不完全一样等等。
由于口承叙事变异性的特点而产生了异彩纷呈的不同版本。
但是,各种版本大致的情节还是相似的,有几个细节几乎是所有版本所共有的。
其一,孟姜女都是从葫芦里长出来的,并且都是一棵葫芦藤牵到孟和姜两家后院里。
其二,男主人翁为逃兵役与孟姜女相遇并成亲。
其三,男主人翁都是在成亲后的第三天被抓去修筑长城。
其四,孟姜女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很是着急,连夜做好寒衣送给丈夫。
其五,孟姜女得知丈夫已经死在长城之后,伤心地哭倒了长城。
其六,秦始皇见到孟姜女后想占为己有,同时,孟姜女智斗秦始皇。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有多样版本和不同体裁,但这六个情节基本上都被包含在内。
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大家知道的故事情节大致上是一致的。
三、孟姜女
故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流传最广时几乎是家喻户晓。
人们为了纪念她还修建了贞女祠,一是纪念她对爱情的忠贞,二是歌颂她反抗强权的机智勇敢。
但是,经考究,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的所有细节完全是人们虚构出来的。
历史上并没有孟姜女这个人物,现今认为:孟姜女不是姓孟名姜女的女子,姜才是她的姓,孟是长女的意思,也就是姜家的大女儿,没有具体的名字。
当时的孟姜女也被认为是拥有真诚、善良、聪颖品质的一类人。
所以孟姜女的名字只是后人杜撰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对民间传说进行虚构呢?先来看一下故事的原型。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故事的女主人翁叫杞梁妻,因为她的丈夫叫杞梁,故被称为杞梁妻。
她的真实姓名不得而知。
齐庄公打仗从朝歌返回,没有直接回齐国的首都临淄而是突然袭击莒国,在袭击莒国
的战斗中,齐国的将领杞梁和华周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后来齐国和莒国讲和,停止了战争,他们便把杞梁的尸首带回国都临淄。
杞梁妻在郊外的道旁哭着迎接丈夫的灵柩。
齐庄公命人前往拜祭。
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是国家的有功之臣,在野外拜祭极为不尊重,便拒绝了齐庄公安排在郊外的祭拜活动。
后来,齐庄公知道此事后,亲自到杞梁家中进行祭拜,并把杞梁安葬在齐国都城的郊外。
这段故事是记载在《左传》当中,基本是真人真事,里面并没有千里送寒衣、哭崩长城、智斗秦始皇、跳海等情节,主要是展现了杞梁妻子刚烈的性格,也反映了杞梁妻对自己丈夫的爱和对战争的恨。
这个故事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大相径庭,几乎看不到主要情节的一致性,但其中隐含的主题思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传说故事也是一门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真实地反映生活。
为了让这个故事能够不断地流
传,始终保持感人的魅力,民间艺人就各显神通,最大限度发挥想象力,开始了伟大的虚构和创作。
没有引人入胜的虚构就没有传说故事的生命。
最初的情节只是简单地记载杞梁妻为了自己丈夫的尊严,拒绝齐庄公在郊外祭拜丈夫。
故事的情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化,受人们生活的影响一点点地叠加的。
首先是“哭夫”情节的增加,曾子在《礼记》中所记载的“哭止哀”就是最先的改编。
战国时期,《孟子》这本书中,又出现了淳于髡的话“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
这样的修改使《左传》中记载的杞梁妻拒绝齐庄公在城郊外吊唁其夫的情节演变成了杞梁妻为亡夫哭泣的故事,使那个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发生了移动,凸显了杞梁妻对丈夫的怀念,呈现一种悲壮的氛围。
接着的虚构是长城崩塌的情节。
这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中增加了这一传说。
后来在《列女传》中,又为其增加了毅然跳海的情节。
这个故事到了汉代的时候已经基本成型,
主要情节哭夫、城崩、跳海等都已经包含其中了。
在东汉,王充在《论衡》和邯郸淳在《曹娥碑》中对故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动,描写杞梁妻哭崩的长城是杞城,对哭崩长城的长度也详细描写为五丈。
在西晋时期,崔豹在《古今注》中,对故事继续夸大更改,把五丈的距离写成了整个杞城都被哭崩了。
这时的故事情节已经于最原始的面貌相差甚远,演变成了一部三分真实七分虚构的文学作品了。
至此,这个故事还是可以隐约看到一些真实的内容,基本上是在原有的故事内容上面增加一些传奇色彩的东西。
但是,为了时代的要求,为了社会的需要,这个故事到了唐代贯休的《杞梁妻》中,就被改编得面目全非了。
在这首诗中,改变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把春秋时代的故事改成了秦朝,把地点从临淄变成了长城,并且直接把长城定义为秦朝修建的长城,这时虽然是秦朝的长城,但秦始皇还没有在故事中出现。
故事经过贯休的改编已经初具
孟姜女传说的雏形了。
到了明代,政府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四处抓壮丁来大修长城,导致怨声载道。
人们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把传说故事中的杞梁妻改成了孟姜女,把杞梁改成了范喜良,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了范喜良躲避抓壮丁被孟姜女所救,并被孟家招为婿的浪漫的波折,又塑造了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智斗秦始皇等感人的篇章。
这样完美的虚构,一个让人怜爱的女子便浮现在眼前,同时一个暴君也跃然纸上。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距今已经流传有两千余年,它从杞梁妻的故事演变成了孟姜女的传说,是所有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故事中虚构的情节并不是随意加上去的,都是结合了当时当地的民风民情,也表达了老百姓的共同愿望,希望能够和平幸福的生活下去。
真实的故事只有通过这样不断地虚构和创作,民间传说才能够发扬光大,千古传诵,才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耳蜗,才能够永远珍藏在人们的心中。
结语
传说流传在老百姓口耳之间,故事中的素材都是来源于历史之中的。
原本真实发生的故事被加入一些虚构的情节,形成带有奇幻色彩的传奇故事,不再是完全的按照历史事实来叙述。
但是这些故事都是有原型出处的,并且加入的情节和内容都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传说故事和历史事实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是不能完全等同的。
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都是经过主观的筛选出来的历史,并不是真正历史事实,而传说故事实际上是由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构造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