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家庭经营与收入结构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独立或相对独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家庭经营能够充分利用劳力、资金、劳动时间等生产要素,能够协调调动成员主动性积极性,灵活安排农业生产,可以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家庭经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适合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家庭经营的特点与优越性决定了家庭经营会占据长期的历史地位。收入结构是指家庭经营各业收入的构成及各收入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本文就以陕西省靖边县为例,对农民家庭经营与收入结构做一简要探析。

1 家庭经营与收入结构现状

1.1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毛乌素沙漠南缘,按照地形地貌可分为南部丘陵沟壑区、中部梁峁滩涧区、北部风沙滩水区。全县总土地面积50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万亩,辖17个乡镇,214个村,6万农户,26万农业人口,16万农村劳动力,户均人口4.3人,户均劳动力

2.7人,户均耕地21.7亩,人均耕地5亩,其中南部丘陵沟壑区人均耕地6亩左右、中部滩涧区人均耕地5亩左右、北部滩水区人均耕地4亩左右。

1.2农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经营收入、报酬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413元,据2012年以北部乡镇东坑镇伊当湾村、海则滩乡马莲坑村两村为样本村,每村25户共50户为调查对象的农户收入预测结果显示,50户农业人口246人,收入合计2435227元,人均纯收入9899元,其中:农户家庭经营纯收入占71.9%,报酬性收入占25%,财产性收入占0.01%,转移性收入占3.09%。

1.3不同区域家庭经营收入差异较大。南部山区由于地域限制,自然条件差,农业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局面尚未改变,遇雨年份收成好,干旱年份收成差,甚至绝收;中部滩涧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土地广,主要从事马铃薯、玉米及部分小杂粮种植,农民收入较好;北部滩水区,自然条件最为优越,土地少,主要从事玉米、蔬菜、种养结合的高效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在全县最高。

1.4不同产业构成家庭经营收入差异较大。主要经营第一产业农户,其中种养结合农户年户均纯收入达4万元左右,单一从事种植业农户年户均纯收入2万元左右,主要经营种植业,有外出劳务农户年户均纯收入3万元左右,滩水地区从事蔬菜产业农户年户均纯收入6万元左右;主要经营第二产业农户年户均纯收入15-20万元左右;主要经营第三产业农户年户均纯收入8-10万元左右。

2 农民家庭经营与收入结构探析

2.1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低,导致资源浪费。全县户均21.7亩耕地,2.7个劳力,主要从事玉米、马铃薯生产,以平均每亩年投入劳力12个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家庭农户年合计投工260.4个标准工日,每个劳力年劳动时间以250个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家庭经营农户年需劳动力1.04人,有1.6个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劳动力利用率只有38.5%,导致农民收入低,全县劳动力还存在季节性过剩,特别是冬闲,劳动力利用状态总体上表现为春秋集中种植收获季节紧张,其他季节相反。相反在北部滩水区,从事蔬菜产业农户,农民收入较高。

2.2产业结构不合理,营销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短。农民家庭经营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在第一产业内部,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民家庭经营中的二三产业大多以工程建筑、商饮服务为主,从事农业领域的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加工等所占份额较少,农民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只扮演生产者角色,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利用在农产品初级生产环节,导致劳力资源利用不合理,在市场营销体系中,家庭农户这个终初端市场主体以高价购进生产资料、低价出售原产品为主,营销环节利益流失严重。

2.3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土地产出较高的北部滩水地区,以户均种植10亩玉米计算,亩产量900公斤,每公斤平均售价1.8元,亩收入1620元,生产费用每亩400元,亩纯

收入1220元,产出投入比达3:1,经营商业的一般利润比例占10%,按经营一季农业可经营10次商业周转周期计算,经营农业效益远高于经营商业,而由于农户缺乏种植规模,以上单一从事玉米种植业的家庭农户年户均纯收入只有12200元。

3 发展农民家庭经营与优化收入结构的措施

3.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坚持合作社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引导发展物资、技术、信息、生产、营销等合作互助经济组织,开展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了不合算的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收入,增强家庭经营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和谐升级。

3.2推行农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效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推进农地流转,合理配置土地、劳力、资金等农村资源要素,推进规模经营,使家庭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3.3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家庭经营健康发展。一是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农产品包装、储藏、加工、信息、品牌等营销体系,培育农产品有形市场,延长产业链,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是第一产业内部协调各业比例,发展主导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种养结合及蔬菜产业,提高劳动力利用率;三是发展劳务经济;四是增加财产性收入。

3.4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生产力发展。全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仅占9.8%,初中30.09%,小学40.4%,文盲18.99%,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一方面使得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另一方面缺乏新知识、新思想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困难,难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需加大农村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民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