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其公民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户籍人口管理政策。户籍表明了自然人在本地生活的合法性。中国户籍制度的特点是,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种做法在建国初期曾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近来城乡交流的日益广泛,该制度已引起愈来愈广泛的争议与指责。户籍制度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这即:(1)户籍制度是证明公民身份、便利公民合法地参与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2)户籍制度能为国家行政管理提供基本的人口数据。只是在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户籍制度才被赋予了教育、就业、保障、医疗、住房、福利等一系列附加功能。

不可否认户籍制度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时至今日,户籍管理制度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完全抹杀的。

而户籍制度对我国的人口迁移影响重大

建国以来,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 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1958~1978 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 年以后,半开放期。

第一阶段的人口迁移:1958 年以前,中国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们可以自由迁徙。

第二阶段的人口迁移:由于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

1.1954年-1960年,活跃时期

2.1961年-1976年,低潮时期

3.1977年-1984年,回升时期

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第三阶段的人口迁移: 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这项政策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仍然有种种限定,但是这是在多年严格限制后第一次对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敞开了一条门缝。从此,农村人口进城便一发而不可收了。

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1、人口迁移受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有关政策的深刻制约,国家有组织地

计划性迁移在迁移总量中占了决大部分。

2、人口迁移是在户口登记制度的管理下进行的。

也就是说新中国人口迁移的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户籍制度。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户籍制所带来的负效应日益显现。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被打破,大量高学历或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已经农民工加入到流动大军中来……形成了新的人口迁移:民工流动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快速的经济发展必然产生大量的人口流动。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但是我国现实行的户籍制度却大大的限制、阻碍了人口的流动,因为:1、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人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如求职与求学的不平等: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享有不平等的权利,其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2、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户籍管理制度,户口迁移政策统得过死,由国家统一分配户口迁移计划指标的做法,难以适应不同地区需要。如到城市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投资办厂、购房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引进人才都不能落户,其身份、地位得不到确认。正如人口学专家研究表明,合理的人口流动能促进商品经济

的发展,有利于人才交流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为实现公民的

择业、居住以及迁徙自由,国家正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

和引导人口的正常、合理流动。中国未来的人口管理制度将

更灵活,更理性,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