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相胜法临床应用进展重点

中医情志相胜法临床应用进展重点
中医情志相胜法临床应用进展重点

?综述?中医情志相胜法临床应用进展

周佳佳 于春光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通信作者:于春光,Email:bjchunguan@163.com

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6.19.041

【摘要】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是根据五行相克理论,利用情志之间和情志与五脏之间相互制约、相

互影响的关系,来调节失常的情志活动。它是历代医家总结出来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文针

对古今临床应用的情况,分析应用不同的原因,以引起医生对情志相胜法的重视,使其适应现代临床

需要。

【关键词】 中医; 情志相胜法; 古代应用; 现代应用; 综述

Clinicalapplicationdevelopmentofemotionalcounterbalancetherapy ZhouJiajia,YuChunguang

SchoolofNursing,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YuChunguang,Email:bjchunguan@163.com

【Abstract】 Accordingtotherestrictionamongfiveelementstheory,emotionalcounterbalancetherapyis

tousetherelationandrestrictionbetweenemotionandfivezang-organstoregulateemotionaldisorders,whichis

aneffectivepsychologicaltreatmentcreatedbydoctorsofalldynasties.Thepurposeofthisarticleisanalyses

reasonsofdifferentsituationsintheancientandmodernclinicalapplication,inordertogetdoctor′semphasison

emotionalcounterbalancetherapyandmakeitadapttomodernclinicalneed.

【Keywords】 Chinesemedicine; Emotionalcounterbalancetherapy; Ancientapplication; Modern

application; Review

中医情志相胜法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情志刺激,以制约和消除患者的某种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心理疗法[1]。本文通过检索现代文献了解情志相胜法的现代应用情况,与古代应用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探析古今应用不同的原因,以期对情志相胜法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一

[21] 刘颖嵩,邵斌,张斌,等.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及微生态制剂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

(5):584-586.

LiuYS,ShaoB,ZhangB,etal.Colorectalcancerpatientswith

postoperativeintestinalflorachangesandeffectsofprobiotics

treatmentresearch[J].ChineseRuralHealthService

Administration,2013,33(5):584-586.

[22] 魏青,王永媛,朱蓓.口服益生菌制剂对结肠造口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0):6-8.DOI:10.3969/j.issn.

1006-7256.2015.10.004.

WeiQ,WangYY,ZhuB.Effectoforaladministrationof

probioticsonpatientswithcolostomy[J].JournalofQilu

Nursing,2015,21(10):6-8.

[23] 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3):129.DOI:10.16151/j.1007-

810x.2003.03.001.

LiJS.Enteralnutrition-thefirstchoiceoftheclinicalnutritional

supportforsurgicalapproach[J].ParenteralandEnteral

Nutrition,2003,10(3):129.

[24] 何朗升,陈新困,古立暖,等.先天性巨结肠经肛拖出加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后排便功能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8,11(2):145-148.DOI:10.3969/j.issn.1009-9905.2008.

02.017.

HeLS,ChenXK,GuLN,etal.Postoperativedefecation

functionstudyoftransanalendorectalpull-throughwithpartial

internalsphinctermyoctomyforHirschsprung′sdisease[J].

ChineseJournalofCurrentAdvancesinGeneralSurgery,2008,11

(2):145-148.

[25] 陈建华,王毓明,倪川明,等.早期部分性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围手术后恢复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

(4):541-543.DOI:10.3969/j.issn.1673-0399.2004.04.042.

ChenJH,WangYM,NiCM,etal.TheInfluenceoftheenteral

nutritioninearlypartrecoveryaftersurgeryinpatientswithgastric

cancer[J].SuzhouUniversityJournalofMedicalScience,2004,

24(4):541-543.

[26] 李忠,巴哈提,李军,等.围手术期部分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15

(1):29-32.DOI:10.16151/j.1007-810x.2008.01.018.

LiZ,BaHT,LiJ,etal.Influenceofpartialenteralnutrition

duringtheperioperativeperiodonnutritionalstatusand

immunologicfunctioninpostoperativepatientswithgastriccancer

[J].ParenteralandEnteralNutrition,2008,15(1):29-32.[27] 丁岚,叶向红,彭南海,等.11例小肠双腔造口患者肠造口的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6):71-72.DOI:10.

3969/j.issn.1672-2353.2012.06.028.

DingL,YeXH,PengNH,etal.Managementof11patients

withdoublebarrelenterostomy[J].JournalofClinicalMedicine

inPractice,2012,16(6):71-72.

(收稿日期:2016-02-28)

(本文编辑:何成伟)

定的推动作用。

一、情志相胜法概况

1.理论基础:枟素问?天元纪大论枠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强调了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枟素问?举痛论枠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枟内经枠也系统地阐述了情志相胜法的基本原理,即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枠中的“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2]。情志相胜法经后世医家张从正、朱震亨、张介宾、吴昆等不断丰富补充、发展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临床应用优势:(1)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符合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趋势。情志相胜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运用朴素的古代心理学思想和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相比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和技术在应用时产生的不相容性和矛盾,其具有鲜明的中医和中国文化特色,更符合中国人的情感特点,符合心理治疗本土化治疗的趋势[3]。(2)疗程短,疗效确切。情志相胜法是在患者特定的生活条件和范围之内进行简单而又构思精巧的治疗设计。在治疗时一旦患者的情感被成功激发,那么相应的疗效就会立刻呈现,收效十分迅速。刘俊德[4]研究单用帕罗西汀组和联合情志相胜法组治疗广泛性焦虑患者的疗效,开始2周无显著差异,但在4~6周开始出现显著性的疗效差异,随访1年两组有非常显著性的疗效差异。闫少校等[5]研究显示,在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中,47.54%的患者在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疗程短,疗效确切,患者更容易接受。(3)对治疗环境没有要求。情志相胜疗法的治疗过程是自然的,患者接受治疗时所处的环境越真实越自然,则越能充分地调动患者的情感。大部分治疗都是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患者,而且整个治疗也显得自然真实。因此,对于治疗的外部环境不像现代心理治疗那样要求严格,更方便于临床的应用。

二、古今临床应用情况

1.古代应用情况:王媛媛[6]研究显示,从战国秦汉至明清时期,情志相胜法相关的记载较为完整、流传较广、易于分辨并且保存在文献资料之中的医案共有56例。情志相胜法出现最多的是在明朝,其次为清朝、金、元,其他朝代较为零散。运用情志相胜法的医家中最多的为金代的张子和,其次为朱丹溪、张介宾、傅山,其余的医家医案比较零散,各出现1~2例。医案中详细记录了具体的治疗措施,即医者故意运用语言、行为来激怒、惊吓、逗乐患者,使其产生“所胜”的情志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医案举例:(1)“怒胜思”:枟吕氏春秋枠记载:“齐王疾痏……文挚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周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2)“思胜恐”:枟各类医案枠记载:“邝子元由翰林补外,十余年矣,恐不得肠还,代僚无聊,遂成心疾……僧曰:贵恙起于烦恼,生于妄想,妄想之来……斩断念头……则肾水滋生,可上交于心,心火不致上炎,可下交于肾……子元如其言,独居一室,扫空万缘,静坐月余,心疾若失。”(3)“恐胜喜”:枟洞溪医案枠记载:“某殿撰新以状元及第,告假以归。至淮上而有疾……医曰:疾不可为也,七日必死,可速归,疾行犹可抵里。殿撰嗒然气沮,兼程而归,越七日无恙……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4)“喜胜悲(忧)”:枟儒门事亲枠记载:“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已,药皆无功……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5)“悲(忧)胜怒”:枟儒门事亲枠记载:“张子和治妇人‘怒’病,问患者曰:心欲常痛哭为快否?妇曰:欲如此,余亦不知所谓。张又曰:少阳相火,凌的肺金,金受屈制,无所投告,肺主悲,但欲痛哭为快也。于是,张子和鼓励患者尽量痛哭,其病得以康复。”

2.现代应用情况:以“情志相胜法”为主题词在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到现代文献129篇,包括对情志相胜法的认识与思考类文献113篇,应用情志相胜法的干预类文献16篇。所有情志相胜疗法都是在常规医疗或护理的基础上进行。16篇中有6篇简述试验组实行情志相胜法的具体措施,10篇只提及这种疗法并未对具体措施进行说明。简述的具体措施是通过辨别患者的疾病证候,利用和缓的行为和语言如让患者观看悲剧、喜剧类影视作品等引导患者产生“所胜”的情志。现代对于情志相胜法的研究,主要通过整理古代情志相胜法的相关资料,阐述对中医情志相胜法的认识和实际临床应用。

3.古今临床应用情况比较:根据检索的文献,可以得出古代情志相胜法的应用数量多于现代。古代应用的医者多为名医,治疗过程记录详细,应用的具体措施为直接的激发患者产生情志。而现代医者的应用过程记录简略,应用的具体措施为间接的治疗措施。而不同的具体治疗措施激发患者产生“所胜”情志的程度不同,决定了这种疗法是否能够达到治疗目的。

三、古今应用情志相胜法情况的不同原因

情志相胜法古今应用数量的不同,主要是医者对情志相胜法的重视程度不同。

情志相胜法的发展经历了枟内经枠的理论奠基,战国秦汉时期雏形的形成,魏至南宋理论的完善,金元时期方法的扩充,明清时期实践的丰富,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学术体系[6]。临床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医案数量逐渐增加。清代陈梦雷枟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枠[7]中收集了载有医案的医家190人,医案总数533例,其中运用情志

相胜法的医案有5例。清代俞震枟古今医案按枠[8]医案共有1074例,情志相胜法载有10例,均以选案优,评述精辟著称。由此可得出:情志相胜法的运用早于医药,从战国秦汉至明清时期,不管朝代与学术思想如何改变,情志相胜法始终受到医家的重视。究其原因,是其相比方药见效更快的独特优势备受医者青睐,得以探索研究与应用。通过文献检索得出现代大多数期刊文献多集中在枟内经枠情志相胜法的理论研究及一些情志相胜法的个案探讨上,而一些中医内科学著作也仅限于对情志相胜法的理论、原则等做整理总结,在情志相胜法理论上没有明显地创新,临床运用较少,反映了现代临床医生对此法并不重视。这种情况源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与情志相胜法自身的特点。从16世纪西医传入中国到现代,西医疗法以其药效快、精密仪器检测、先进的外科手术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西医汇通的医疗环境下,医生的治疗方法有了多种选择。

中国情志相胜法的原则是利用5种基本情绪之间的相互制约和转化以达到改善某种不良情绪的目的,但具体如何激发患者产生所需要的情感,这种情感被激发到何种程度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如何做到恰如其分,如何量化,没有标准可供参考[3]。所以情志相胜法对医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医生对此法的态度。

四、古今应用情志相胜法具体措施不同的原因

古今情志相胜法应用的具体措施的性质不同,即用直接或委婉的方法使患者产生相应的情志。例如战国时期宋国文挚运用情志相胜法“怒胜思”为齐王治病,催促3次没来,来了后不脱鞋登上齐王的床,穿齐王的衣服,致使齐王大怒。现代医者王慧馨等[9]治疗产后抑郁患者时,明知有的产妇家庭传统认为饭前将筷子放在碗上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产妇在日常生活中也一直坚持筷子不要放在碗上,故意让家人饭前将筷子放在碗上激惹产妇。措施不同主要是医疗环境的不同决定的。

1.医疗卫生法律不同:中国古代医事法规散见于各种律令之中,枟唐律枠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法律。枟唐律枠对与医生从事诊疗业务的规定是散见于各个罪名中。在大不敬罪中,有和合御药有误之罪。枟唐律卷第八?卫禁枠102条规定“诸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者,医绞。料理简择不精者,徒一年。未进御者各减一等。监当官司,各减医一等”[10]。律令重点是强调药品应当与处方相吻合,但对处方是否与病情相吻合并未做规定。此后,宋、元、明、清诸代关于医药卫生的法规虽然随时代不同有简有繁,如枟明律枠论医疗事故:“凡庸医为人用药、针刺误,不依本方因而致死者,责令别医辨验药饵、穴道,如无故害之情,以过失杀人论,不许行医;若故违本方,诈疗疾病而取财物者,计赃准窃盗论;因而致死及因事故用药杀人者,斩。”但关于直接规范医生诊疗活动的法律则基本沿袭了枟唐律枠。只有清代对庸医杀人作出了比以前更为详尽的规定。中国古代医事法规处罚医生最常见原因就是“不如本方”,即药品与处方不合,并不对医生诊疗水平进行评价。法规仅仅保护患者不受身体方面的伤害,未涉及患者的其他权益,为医者使用直接、激烈的治疗措施提供了可能。现代以“患者权利为主题”的新型医患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患者的权益保护也愈来愈受到广泛地关注。枟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枠第26条、第37条第8款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枟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枠第33条规定,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取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违反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枠的规定,未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在这种医疗环境中,医者大多不会在蒙蔽患者的情况下应用直接、激烈的治疗措施,使患者大怒或大悲等。

2.医患关系不同:从历代相关记载来看,我国古代也存在着庸医现象、医患纠纷等,但从总体来说医患关系是简单与和谐的。古代医患关系建立在一种小农自然经济、等级专制政治的社会背景上。社会成员都是以祖宗血缘亲情联结起来,人际交往关系也比较简单,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相互往来和相互帮助。这种社会即所谓“熟人社会”[11]。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比较容易建立起信任关系,患者对医者心存信任感。另一方面,古代医学界尽管派别林立门户各异,但都遵循“医乃仁术”的主导思想,有“不成良相,便为良医”的优良传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重视医德及医患关系,并对医生的个人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谓“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12]。古代医者的高尚医德与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患者会对医疗行为本身所含的不确定性给予最大的理解。现代医患关系复杂。随着商品经济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关系的空间极大拓展,社会交往不断扩大。人与人的关系纽带不再主要是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而是一种公共的、理性的契约关系。社会发展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13]。社会分化也越来越严重,利益失衡矛盾逐渐增加。此外,城市化的发展也加剧了人的社会流动性,增强了人与人交往的匿名性和易变性,这种人际关系在医患关系中表现为医患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与信任,互相猜疑,失去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基础。另一方面,现代医患矛盾、医患冲突乃至恶性事件屡见于媒体报道,新闻媒体作为百姓喉舌,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甚至起着“催化剂”的作用[14],导致医患双方信任度大大降低,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因此,为避免医疗纠纷,医者在实施情志相胜法时会谨慎选择委婉的治疗措施。

3.记录详略不同的原因:古代文字的记录和保留方式落

后,经过漫长的历史,留传下来的医案多为名医的经典医案,治疗的具体措施巧妙合理,为使此疗法得以传承,记录也就尽可能详细。而现代由于医者职位晋升等要求、发表文献的便捷程度,使现代文献的数量大大增加,但对于情志相胜法的研究,主要通过整理古代情志相胜法的相关资料,阐述对情志相胜法的认识,临床应用则较局限。临床应用中,由于论文篇幅限制等原因,具体措施的记录比较简略。

情志相胜疗法对缓解应激情绪、治疗情志病及由情志偏极引起的各种心身疾病,具有药物等物理疗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此法的临床应用优势与现代医学模式强调身心健康,使其在现代临床治疗中无疑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但如何使其在现代法律体系、医患关系、社会舆论等背景下合理应用,需要临床及科研领域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对其不断地进行发掘完善,使之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临床的需要。

利益冲突 文章所有作者共同认可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研究设计、数据整理分析及论文撰写为周佳佳,论文修订为于春光

参 考 文 献

[1] 董湘玉,李琳.中医心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3.

DongXY,LiL.PsychologicalBasis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M].Beijing:Beijing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

2003:103.

[2]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7-42.

WangB.HuangdiNeijingSuWen[M].Beijing:People′s

MedicalPublishingHouse,1963:37-42.

[3] 高峥.浅析情志相胜疗法临床应用的优势与不足[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3):140-141.DOI:10.3969/j.issn.1006-

0979.2013.13.128.

GaoZ.ThestrengthsandweaknessesoftheAnalysisofEmotion

therapyclinicalapplications[J].InnerMongolJournal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3,32(13):140-141.

[4] 刘俊德.情志相胜法治疗广泛性焦虑63例对照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22-23.DOI:10.3969/j.issn.1672-

5085.2012.23.015.

LiuJD.AcontrolstudyofEmotionaltherapyintreatmentof

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63cases[J].WorldHealthDigest,

2012,9(23):22-23.

[5] 闫少校,邹义壮,崔界峰,等.中医心理治疗122例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471-1474.DOI:10.3969/j.

issn.1008-0805.2008.06.097.

YanSX,ZouYZ,CuiJF,etal.AStudyof122CasesAnalysis

withPsychotherap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08,19(6):

1471-1474.

[6] 王媛媛.枟内经枠情志相胜法及后世运用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WangYY.TheCanonofmodernphase-methodandthelater

research[D].Beijing: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

2010.

[7] 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129.

WangHT.ResearchofHuangdiNeijing[M].Beijing:Beijing

PublishingHouse,1997:1129.

[8] 王米渠.中医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2-86.

WangMQ.Psych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

Tianjin:Tianjin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985:42-86.[9] 王慧馨,湛献能,黄美凌.产后抑郁者应用情志相胜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护理学报,2015,22(13):71-74.DOI:10.

16460/j.issn1008-9969.2015.13.071.

WangHX,ZhanXN,HuangML.AnalysetheeffectofEmotion

therapyclinicalapplicationstoamelioratepost-partumdepression

[J].JournalofNursing(China),2015,22(13):71-74.

[10] 裴莹,郭义.中国古代中医法规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352-353.DOI:10.3969/j.issn.1673-7717.

2008.02.049.

PeiY,GuoY.StudyonthelawsandregulationsofTCMin

ancientChina[J].ChineseArchives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2008,26(2):352-353.

[11] 张康之.在历史的坐标中看信任—论信任的三种历史类型[J].社会科学研究,2005(1):11-17.DOI:10.3969/j.issn.

1000-4769.2005.01.003.

ZhangKZ.Trustinthehistoricalcoordinate—onthreekindsof

trustinhistory[J].SocialScienceResearch,2005(1):11-17.[12] 李丛.古今医患关系的社会学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5):20-21.DOI:10.3969/j.issn.1001-8565.

2007.05.005.

LiC.Ancientandmoderndoctor-patientrelationshipof

sociologicalanalysis[J].ChineseMedicalEthics,2007,20(5):

20-21.

[13] 董建军.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几点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5):33-35.DOI:10.3969/j.issn.1008-

178X.2005.05.011.

DongJJ.Acquaintancessocietytostrangerssocietytransformation

ofseveralenlightenment[J].JournalofChangchunNormal

University,2005,24(5):33-35.

[14] 胡妮娜.中国古代医患关系初探[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

HuNN.Doctor-patientrelationshipinancientChina[D].

Harbin:Heilongjia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2005.

(收稿日期:2016-02-25)

(本文编辑:何成伟)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

例:《三國志˙華陀傳》記載:有一郡守病,陀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陀。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守瞋恙紀甚,吐黑血數升而癒。 例:張子和治一婦人失眠,認為是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醫藥無療,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乎平。 例:邱汝誠治一女子,恒笑不止。求診,問生平所愛何衣?令著之,使母與對飲,故滴酒沾其裙,女大怒,病遂痊。乃以怒勝喜。 3. 驚恐療法—喜傷心者,以恐勝之;驚傷膽者,以恐解之

翁壽承指出:「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為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恐之情急於喜也。是僅以水火相克之理言之,或近附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因喜致病者,以恐、怒或悲治之。《儒門事親》:莊先生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莊知其將癒,慰之。詰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驚」與「恐」是一組情志態勢的漸進詞,由見驚繼而出現恐懼的心理效應,就是以恐懼死亡之言,憂愁悲哀之語,採用突然襲擊法,使患者在短促的瞬間內,神志惶恐,使患者當時處於心內空虛、思緒緊張、神態驚慌、表情恐懼,使神憚散而不藏之氣閉鬱而結塞,是一種應激保護性心理反應,使怒狂除、嘻笑停、歌樂休、躁憂寧,適用於精神亢奮、狂、躁、動、怒為特徵的狂症。《素問˙舉痛論》:「驚

程丽敏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程丽敏急诊科 【摘要】目的调神摄生,首贵静养,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情志养生在康复中的运用。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调神的方法,保持心身处于健康的状态.通过情志护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结合临床应用举例达到中医养生的作用. 结果根据中医养生实施心理护理后病人情绪的稳定,对治疗护理合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情志养生的意义在当下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人们不仅需要维护生理方面的健康状态,还需要注重在情绪心理方面养生.中医学重视“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情志因素在现代社会病因中的地位逐渐增高,情志养生的意义日渐重要。 【关键词】养生;情志;健康 1.情志护理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目的。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与情绪活动与人体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的生理需要,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能影响整个机体功能的协调平衡。如果经常处于情绪异常,甚至精神刺激,可使人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病;情绪的刺激还可使机体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而发病;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调、气血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2.情志致病的特点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反映,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活范围,使人体气机发生紊乱,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怒则气上,愤怒过度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故临床可气逆,

情志护理特点

1情志护理的特点 1.1整体观念医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既相互协调作用,又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活动无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活动和生理机能势必相互关联。许多疾病的发生,除了生物因素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护士在对病人实施情志护理过程中要全 面考虑。 2.2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所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病情进行研究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施以护理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外界的精神刺激不同,七种情志活动性质的差异、人体性格的差异、以及情志与内脏的不同联系,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情志护理要依照中医的辨证观,须通过观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去掌握患者的特点及心理状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2情志护理对整体护理的重要性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发展趋势,心理护理成为现代整体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患者的康复离不开心理护理,而情志护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加强心理护理。中医护理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原则,重视患者的情志护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使患者恢复身心健康。而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系统化整体护理观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对病人实施整体化护理的过程中,重视患者的情志变化,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绪状态,以求得最佳的护理效果。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整体护 理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情志护理的要点 3.1把握整体观念,全面护理人是具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统一体。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躯体因素,又要重视精神和社会因素。注意从各个方面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帮助患者建立和协调好人际关系,注重创造和谐的气氛,减少心理应激因素的产生。情志护理内容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着。同时,护士也不能忽略医院环境改变这一因素,而治疗环境的情绪反应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整个治疗进展和健康的恢复,因此,情志护理的内容非常广泛,具有连贯性。 3.2加强辨证施护,有的放矢护士应首先从病人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心理评估,并针对心理评估在临床护理、观察与交谈中注意收集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情志因素。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绪反映,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情绪抑郁的病人,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提出一些简短的问题,并应以实际行动使病人感到有人关心和照顾,受到重视,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拔的精神,驱散悲伤情绪。 3.3灵活应用情志护理的方法祖国传统医学非常重视语言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病人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内经》中的语言开导法,包括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内容。《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待,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

一、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与理论就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说范》、《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治疗的例子,这就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萌芽时期。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就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1]。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因为情志能影响气机升降聚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2]至此,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及其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此后,“历代医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何间丹溪多有建树,张氏子与登峰造极,原礼景岳迭出新意,天士廷光遥相辉映”[3]。由此脉络,可见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雯木简简单单做我自己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瞧文章 【转】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就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就是直接伤及内脏。三就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就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就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就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与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与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与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就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就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素问·本病论》怒伤肝,就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就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与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就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

情志与养生浅析

情志与养生浅析 李峰*,姜铭*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养生的关注度逐日增高,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日常养生的各种论述纷繁复杂,但最重要的养神调志仍未引起重视,心身疾病的日趋增多也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强调养神调志,注重情志养生,期为养生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情志;养生;情绪;心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加重了人们心理负荷,使人类心身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当前发达国家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已占到疾病谱的80%,我国大城市中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己占约40%。当前医学模式己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紧张刺激对人的精神和躯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国内外与心理、环境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已越居感染性疾病之上。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提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疾病多发的时期。[1] 各种资料表明情志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机体健康,这为中医心理治疗的兴起提供了时代背景。需要是最大的动力,时代迫切要求解决当前困惑人们的精神压力,非药物情志疗法调理人体气血阴阳,改善不良心态、和谐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无疑正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情志的概念 情志学说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情志是指“七情”、“五志”,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恐、悲、惊;五志指喜、怒、思、忧、恐。明·张介宾云:“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类经·疾病类二十六》) 在一般情况下,情志属于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人体脏腑机能的正常体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强调了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承受范围,才能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成为情志致病因素,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情志非情绪也非认识,似乎“情志”一词混淆了情绪与认识的界限。但从现代心理学整合趋势的精神来理解情志,情志中既含情感(情绪)的成分,又含认识活动成分,“情志”是以情感(情绪)为主体,兼顾认识、意志过程的多维结构的心理现象,是三大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整合体。情志包括心理学中的情感、情绪反应,其中思则属于人的认知活动,与现代情绪心理学相比较,七情学说中的情是在强调整体、兼顾形神的基础上对情绪的总体把握,在七情中列入思,更是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思维纳入在其中,情志一词更能

《黄帝内经》情志调治机理探讨-崔廷宝,鞠宝兆

165 第16卷 第7期 2014?年?7?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7 Jul .,2014 情志,即七情五志的统称,是人体对客观事物 的不同反应,包括精神、意志、情绪、情感等相关活动。《黄帝内经》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怒、喜、思、忧、恐称为五志。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依托,受心神的主宰,若情志不节可使人体气机运行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百病丛生。因而,情志疗法在神志病、情志病以及心身疾病的调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黄帝内经》所载情志疗法的调治原理做以分析探讨。 1 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是根据情志的阴阳五行属性、缓急特点以及五脏的分属关系,来调整不良情绪所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1.1?五行相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中依据五脏主五志应五行的理论,结合五行生克的规律,倡导情志相胜疗法,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利用情绪情感之间的相克规律,即一种情绪活动可以对另一种情绪活动进行影响、调节、抑制或矫正,使任何一种情绪活动都不会过亢或过激。[1]如怒为肝志,五行属木,思为脾志,五行属土,木克土,怒胜思。《吕氏春秋》曾记载齐闵王因思虑过度,损伤脾胃,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名医文挚以激怒疗法治愈其病。在历代名医医案中大量记载了以悲胜怒、以喜胜悲、以思胜恐、以恐胜喜的成功案例。 1.2?阴阳互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灵枢·行针》亦云:“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不同情志有着不同的阴阳属性,由于阴阳是相互制约的,因此以阴阳之互制关系来说明情志相胜的机制。七情的阴阳分属,喜、怒、惊为阳,悲、忧、恐为阴,思居中属土兼阴阳之性。喜、怒、惊情志活动能够推动人体气血流行,甚至亢逆激越,具有阳动的作用趋势;悲、忧、恐情志令人气血不畅,甚至凝结,具有阴静的特点。所以在情志活动中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乐与忧、怒与思、喜与怒等,均可构成阴阳对抗的情志制约疗法。比如对于思之气结,不仅可以用怒之气上气逆冲散,还可以用喜则气缓、惊则气乱,使其散乱、涣散,解除郁结。 1.3?气机调节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表现出升降出入相互对应的四种基本形式。《素问·举痛论》提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于不同情志对气的运动产生不同的作用,因而可通过情志对气机的影响调治情志所伤为病。如思虑、忧愁容易使气机郁结、气血不畅,而怒则气上,能升发阳气,激活气机,促进气血运行,具有忘思虑、去得失、解愁忧、消郁结、抑惊喜、振意志等作用,能够调治过于思虑所致的心身之病。同样,大怒时气逆冲上,血随气涌,可以引发“大厥”“薄厥”等严重后果,如果用情志疗法,使“悲则气消”,改变气逆的方向,分解搏击的 《黄帝内经》情志调治机理探讨 崔廷宝,鞠宝兆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 摘 要: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情志疗法经文的考察,整理出情志相胜法、移精变气法、语言开导法、暗示诱导法、宁心安神法等常用情志调治方法,调治原理主要是通过调畅气机、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形神兼养来实现。 关键词:黄帝内经;情志疗法;机理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7- 0165- 02 收稿日期:2014-01-14 作者简介:崔廷宝(1973-),男,辽宁朝阳人,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黄帝内经》术语词汇研究。通讯作者:鞠宝兆(1965-),男,辽宁建昌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黄帝内经》理论多学科研究。 Emotional Adjustment Mechanism in Huangdi Neijing CUI Tingbao,JU Baozhao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motional therapy in Huangdi Neijing ,this paper sorted out feelings therapy, changing method,language method,suggesting induction method,tranqulizing method and other common emotiona regulating methods,which are commonly used principles for regulating qi,balancing Yin and Yang and Zang-Fu organs and cultivating body and spirit. Key words:Huangdi Neijing ;emotional therapy;mechanism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7.060

中医心理学

1.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 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特点是:整体性、实践性、边缘性、辩证性 2.(论述):中医心理学的两大理论特点? 答:(1)整体观:中医心理学具有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认识心理活动活动规律的特点,从而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心理与社会、心理与自然环境、,以及心理活动本身都处于整体联系中。(2)形神合一观:是整体恒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为中医心理学生理心理统一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3.《内经》对中医心理学的贡献? 答:(1)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2)九气、五志理论为后世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加深了人们对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4)丰富并发展了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实践。 4.中医最早的心理疗法——祝由: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初也。即通过解说分析疾病的 起因,然后加以明言开导和行为诱导,来解除病患的心理压力,调节情绪和精神活动,以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特点:原始朴素、治以祝由。 5.历代医家的贡献? 答:先秦:《左传》、《五十二偏方》、《内经》 (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体系,首提脏躁,首创甘麦大枣汤治疗之。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注重针灸的心理效应,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脉学专著介绍了情志变化在脉象上的反映。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对中医心理学思想进行系统整理,体现在调节情志养神对五志的阐述 (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记载心理症状。 (4)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方》中具体介绍了运用“内视法”、“调气法”、“呼音法”等气功养性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 (5)宋代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各种致病因素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统称为“三因”。陈氏在论述三因致病时,特别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所创立的“七气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等方剂,为中医诊治情志病作出了贡献。 宋代刘完素以倡“火热论”著称。他提出“五志化热”的著名理论,因而提出一套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并注重调理情欲。 宋代李杲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情志因素常为脾胃受损先导,在治疗上他重视情志因素的作用,主张服用“补中益气汤”时,必须“宁心绝思,药必神效”。 宋代张从正《儒门事亲》,多次强调由于社会因素的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也不同。他对情志过度所导致的疾病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情志相胜疗法。 (6)明清:张介宾在《类经·会通》中专列情志疾病29条。《景岳全书》中对痴呆、癫、狂、痫、郁、诈病等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病证论述颇详,还特别指出“以情病者,非情不解”,“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 缪希雍在《本草经疏》写到:“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这个时期,心理治疗运用广泛,具体方法丰富多样,像情志相胜疗法、两极情绪疗法、激情刺激疗法、暗示疗法、说理开导疗法、移精变气疗法等。 王清任《医林改错》“灵思在脑不在心”的论述是古人又一次对精神意识思维发生器官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章理论基础

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班级:09护理10班 姓名:张春良 学号:09405626

中医养生之情志养生 【摘要】中国传统养生中的养生既保健之意,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远古至今,人们追求健康长寿,而在生活与劳动中,人们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规律,掌握和完善了人类保健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其方法和理论便称为“养生之道”。 养生是关乎我们生存发展的重要事情,可身边的包括自己在内往往忽视了养生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医养生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环境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乎人类养生的知识。 中医传统养生就是采用传统中医的手段和方法保养自己的身体,减少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其理论丰富而耐人寻味,就我所知有3大点:(一)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三)虚静养神,修身养性。 对于第一点“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传统养生学认为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精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精神,包括精神、意志、思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兼顾就是要形神共养,但并非放在同一位置,古人觉得神应先养再以养神调节整个形体。如《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何来?”由此可见形神兼具,重在养神是中国养生之道的一大特点。 而第二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中提到的自然指的是气所产生的万物,人处天地之间,属于万物之灵秀遵循气既自然的法则,所以人像健康长寿就应顺应自然至于“无为而治”此乃老子的话,“无为”是顺应的同义与补充。老子认为万物应循其规律而行,不应强加干预,“无为而治”就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第三点“虚静养神,修身养性”。所谓虚静就是人的心态对万物保持淡泊宁静的态度。而虚静养神就是要有淡薄之心,顺应自然追求养生。修身养性是指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正确对待世俗间的名利物欲等可左右静心的东西,最终得以实践养生之道。 传统中医养生方法众多,有精神养生法、运动养生法、饮食养生法、娱乐养生法、药物养生法、因时养生法、按摩养生法等。我所推崇的养生法就是其中的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古代所说的养身必先养神的说法,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法的一大特有方法和理论。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对于精神养生法,调养情志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首要的一点。情志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调养情志就要做到保持精神怡悦、心里健康的态度。调养情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少私二为敛思。少私是要求我们要减少私心杂念,减少对世俗名利的欲望,使心常处于平淡无欲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私欲的坏处,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总与他人攀比,尽力了就好,使自己能够对生活产生满足感。其次是要正视个人得失,不可因利欲蒙蔽了自己,迷失清明之心。敛思是指专心致志,古人说了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只有这两者结合,精神系统才能在外界影响下仍保持于最佳状态。 涵养道德是精神养生法的又一方面。良好的道德健康心理的必备条件和重要

论情志疗法及机理

【摘要】情志疗法,即运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病证或躯体病证的疗法。《内经》按五行归属,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概括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但五志与五脏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情志伤人其临床所见错综复杂,既可伤及本脏,也可依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伤及它脏,或不按规律伤及脏腑。情志致病既可见形病,也可见神病,最终导致形神俱病。因此情志疗法也有“五行相胜”和非“五行相胜”情志疗法之分。由于情志致病主要影响五脏气机,故情志病证应运用情志相胜理论,并以协调五脏气机为治疗目的。 【关键词】情志疗法机理 情志,即精神情志活动或情志活动,属狭义之神的范畴,通常又称七情、五志。情志活动是五脏功能活动的产物,《内经》将情志活动按五脏所主概括为“五志”,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并有“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但五志与五脏这种联系的建立,不是外界某种精神因素直接刺激某脏的结果,而是五脏六腑中起主导作用的“心神”协调作用的结果,即五志与五脏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故又有“忧思伤心”[2](《灵枢·百病始生》)、“悲哀愁忧则心动”[2](《灵枢·口问》)等不同。因此,情志伤人其临床所见错综复杂。情志疗法,即运用情志相胜或以情胜情理论,治疗情志病证或躯体病证的疗法。“胜”就是相胜、制约,包括了“五行相胜”及其它不属于“五行相胜”范畴的情志疗法。《内经》非常重视精神情志疗法,后世医家在《内经》指导下将五行相胜、情志相制的理论施用于临床。 1 “五行相胜”情志疗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是对情志五行相胜规律的高度概括,也是情志疗法的理论依据,它丰富了中医学情志理论的内容,为后世心理疗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金元名医张从正对“五行相胜”情志疗法的应用有独到见解,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云:“但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认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若胸中无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3]” 2 非“五行相胜”情志疗法 张从正虽强调“五行相胜之理”,却并不局于此理。书中所引庄先生治喜乐之极而病者案,是使病者悲泣而愈;而其“习可以治惊”之法,更不属于“五行相胜”情志疗法的范畴。《冷庐医话·卷三·七情》亦云:“古贤治病,……然亦尤不拘克制之说者,如《绍氏闻见录》云:州监军病悲思……疾乃已。此恐胜忧。《簪云楼杂记》云:鹿邑李大谏,父以喜故,失声大笑。及举进士,其笑弥甚,历十年。……太医院某,令家人告其父曰:大谏已殒。其父恸绝欲殒,……病渐愈。又佯为邮语云:大谏治以赵大夫,绝而复甦。因其复不悲,而笑症永不作。此悲胜喜也。[4]”说明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复杂的,五志之间不只是简单的五行生克关系,情志疗法中“五行相胜”并不能解释情志相胜的全部。古人在运用情志疗法治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生活实践经验,发明了很多具体有效的方法,如自我调和,以言语相激,投其所好,歌舞娱乐,惊者习之,配合形体动作,借助针灸、药物、气功外物外力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2.1 以喜胜怒《续名医类案》载:“张子和治项关令之妻。其病饥而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恶言不辍。”许多医生治疗半年左右都不见效,而张子和诊察之后认为“此难以药治。”乃靠二媪(ǎo年老的妇人)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骶,又大笑。其旁令两个能食之妇,常夸其食美。其妇亦孛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而食增,不药而愈[5]。此例以喜胜怒的例证,张子和先是采取娱乐游戏之法,使病人大喜并逐渐消除烦

情志

情志,又称为情,在现代心理学中被称为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之一。人类的情绪反应是建立在心理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情绪的生理反应会直接影响身心健康,所以人类会将情绪活动视作身心活动的桥梁。关于情志,《黄帝内经》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的记载,也有“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等论述。下面让我们看看具体的情志特点和如何进行情志养生吧。 喜、怒、忧、思、悲、恐、惊 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的刺激、事物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而消极情绪是指在某种具体行动中,由外因和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人继续完成工作或正常思考的情感。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因人因时因事对应激源产生的反应。 七情太过容易致病 太过,主要是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情绪波动过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使人致病 二是七情的持续时间过长,过久也会使人患病,如长时间悲伤,过于思虑,常处于不良心境中,都会积久成疾。 喜——狂喜失常(气缓)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喜事可以缓和精神紧张,使我们精神舒畅。《素问?举痛论》认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营卫是指营气和卫气,从现

代分析,营气是指营养物质,是指人体所必须的各种营养物质。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喜的正常表现是徐缓和顺,但有些朋友在遇到喜事时候的突然狂喜,会使我们大笑不止。 笑后之气过于缓慢,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淤滞,表现出心神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至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灵枢?本神》篇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著名病症 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喻昌《寓意草》 昔有新贵人,马上洋洋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老是记不住东西了 怒——暴怒致死(气上) 《养性延命录》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怒,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或人格受到伤害,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怒者轻则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则便会出

中医情志养生:简便易行的中医情志生克法

简便易行的中医情志生克法 情志生克法源于五行学说 中医情志生克法源于五行生克学说,简便易行,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某些情志病,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 《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中医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将人体的各种情志和表象,归结为以五志(喜、怒、悲、思、恐)为特征的五种情志变化,并分别配对五行中的五种物质。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五行、五脏、五志之间有着密切的相生相克制约关系,相克的规律是:肝木→脾土→肾水→心火→肺金→肝木,那么五志相克的规律就是:怒→思→恐→喜→悲→怒。 一旦五志中的某一种情志变化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其相对应的五脏会发生一些功能紊乱和病变反映,所以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例如,“木”对应的情志是“怒”,对应的脏腑是肝与胆。正常情况下,肝木克(制约)脾土,肝的疏泄、藏血功能有助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生血功能。反之,“怒”最易损伤肝(胆),并直接影响其“子”,肯定就不能“克土”,减弱了掌控脾胃消化功能的能力。肝气横逆还会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的症状,正所谓“木旺乘土”、“知肝传脾”。肝病日久影响其“母”,可导致肾亏,出现腰膝酸软、耳鸣健忘、眩晕等症状,称之“水不涵木”、“子病及母”。五行都可依此类推。 情志生克法,是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情志的治疗方法。例如,“喜胜悲”即火克金,是以高兴的事来战胜悲伤;“悲胜怒”即金克木,是用悲伤来战胜大怒;“怒胜思”即木克土,是用激怒的方法来打通思虑纠结;“思胜恐”即土克水,用诱导思考能够克制恐慌;“恐胜喜”即水克火,是用恐吓的方法控制过喜过散的心。 情志生克法简便易行 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怒胜思”的方法可以化解思虑太过、情结不开,帮助维持原本“木克土”的制约平衡。 《华佗传》里记载有一个用“怒胜思”方法治病的病例:有个郡守向华佗求治,华佗通过望、闻、问、切后便心中有数了:病因是思虑过度伤及脾胃,日久导致了胃中气滞血瘀。华佗收下了许多礼物就走了,不但不给开药,还写信责骂病人,真把郡

从调节气机谈疾病的情志疗法

102 第12卷 第5期 2010 年 5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2 No. 5 May,2010 中医,2007,22 ( 8 ):1-2. [ 2 ] 陈良.从肝论治消渴的生理病理基础及研究态势[ J ].中医药学刊,2003,21 ( 10 ):1732-1733. [ 3 ] 肖玲.糖尿病从肝论治体会[ J ] .吉林中医药,2004,24 ( 8 ):11-12.[ 4 ] 谢胜伟,陈美华.浅述从肝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 ( 5 ): 590-591.[ 5 ]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6. [ 6 ] 于文娟.从哮有“夙根”谈哮病从肝论治的机理[ J ]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 ( 3 ):445-446. [ 7 ] 郑胜.张敏建教授从肝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 J ] .福建中医药,2007,38 ( 1 ):15-16. [ 8 ] 谭成钢,尹光玉.冠心病从肝辨治的探讨[ J ].四川中医,2007, 25 ( 12 ):33-35.[ 9 ] 唐晓勇,孙振高.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肝论治探微[ J ] .中医杂 志,2003,44 ( 3 ):165-166.[ 10 ] 段永强.论“肝郁脾虚”病机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病理意义 及其相关性[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 ( 5 ):3-4. [ 11 ] 杨文明,陈彪,鲍远程.肝郁证实验研究概览[ J ] .中国中医 药信息杂志,2004,11 ( 12 ):1125-1127. [ 12 ] 姜杰新.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 .医 师进修杂志,2004,12 ( 27 ):51-52. [ 13 ] 蒋清华.四逆散合连理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非特异 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 ( 2 ):41-42. 情志活动是以脏腑精气为内在的生理基础,应答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是心理和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藏精,精化 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1], 可见七情(怒喜忧思悲恐惊)的活动皆对应相应的气的运动形式。具体论述如下。 1 情志对气机的影响 情志致病首伤心神,随之影响脏腑气机,导致 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因“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心主不明则下不安。《素问· 举痛论》言:“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便是对情志影 从调节气机谈疾病的情志疗法 潘丽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摘 要:首先论述了情志对气机的影响,从情志对气机的影响趋势将喜、怒、悲、恐、思等情志的性质分别归属 阴阳两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两者均使气机向上向外,故性质属阳;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两者均使气机向下向内,故性质属阴;思则气结,使气机郁结不畅,性质为至阴。继而从调节气机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传统中医情志疗病的机理,并以典型案例加以说明,打破了传统的五行制约“以情胜情”的机械解说,最后得出:情志作为一种治病的方法,其机理与中药四气五味的调动气机而愈病的作用是等同的,情志疗病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以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情志;调节气机;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恐则气下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0) 05- 0102- 02 收稿日期:2009-11-10 作者简介:潘丽丽(1982-),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仲景杂病证治规律。 Discussing the Emotional Treatment of Diseases from Mechanism of Qi PAN Li-l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Qi, from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trend of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ll be happiness, anger, sadness, fear, thinking, etc. the nature of emotional ownership of yin and yang, respectively, at both ends - Anger causes upward surge of Qi, Joy causes scattering of Qi, both of which make up qi outward, so a nature-yang; Grief causes consumption of Qi, Terror causes downward flow of Qi, both of which make Qi-down inward, so is yin in nature; Anxiety leads to Qi stagnation, it makes Qi movement impaired, so the nature of zhi yi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TCM curing diseases emotional systematically on the Regulating Qi flow, and typical cases are listed to illustrate this, breaking the mechanical expla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ive Elements Theory's“to love win situation”. At last,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emotions as kinds of treatment methods, its mechanism in Regulating Qi flow is same as the Four Properties and Five Flavors mobilization of herbs, and emotional curing diseases deserves further studies, with a view to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provide an even broader ideas and methods. Key words: emotional; mechanism of Qi; anger causes upward surge of Qi; anxiety leads to Qi stagnation; terror causes downward flow of Qi DOI :10.13194/j.jlunivtcm.2010.05.104.panll.040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平时多多运动,比如跑跑步,打打太极,打打球等最健康有利的运动。 再次,加强预防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因素。古书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