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现代建筑-日本现代建筑

日本现代建筑-正文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筑开始仿效西欧,由原先的木结构逐渐转变为砖木混合或砖石结构的“洋风建筑”。当时的重要作品有筑地旅馆(清水喜助设计,1868)、赤坂离宫(片山东熊设计,1909)等。从20世纪初开始,日本在西方建筑思潮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相应流派,兴建了东京歌舞伎座(冈田信一郎设计,1924)、国会大厦(大藏省营缮局设计,1936)等现代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建筑的发展大体分三个时期。

50年代末以前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房荒严重,缺房户达430万。应急建造起30万户简易住宅。1953年开始,住宅建设有很大发展,1955年成立了“住宅公团”,专门从事全国住宅建设工作。战后30年全国共建住宅1000余万户。战后初期,日本建筑界以较多的精力研究住宅、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拟订了大量探索性方案,为后来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标志着日本现代建筑趋于成熟的作品。主要有:广岛和平中心(1949~1955),丹下健三设计,包括一座拱门式墓碑、一幢陈列馆和一幢纪念馆,造型均为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原町图书印刷厂(1955),丹下健三和结构工程师横山不学设计,建筑为中间一对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承着90米跨度的悬臂钢桁架,11榀钢桁架构成90×120米的巨大空间;神奈川县立图书馆和音乐堂(1956),前川国男事务所设计,结构合理,采用轻型墙面,音乐堂有1300座席,声学效果良好。战后日本出现大量厅舍建筑,既是地方行政中心,又是市民活动场所。如香川县厅舍(1958),丹下健三设计,是探求民族风格、创造新型厅舍的成功尝试。厅舍外廊下露明的钢筋混凝土梁头,富有日本传统木构的朴素美。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1959),为陈列战后法国归还日本的美术珍藏品而建,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由他的日本弟子前川国男、坂仓准三和吉阪隆正完成。

60年代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建筑的现代化。建筑思潮非常活跃,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大阪国际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导致建筑创作高潮。1960年在东京举行的城市规划会议,对城市开发提出许多设想。菊竹清训的海上塔状城市方案,丹下健三的跨越东京湾的“城市轴”方案,大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想象丰富。60年代日本的建筑理论中,“新陈代谢”理论最为突出。这一学派以浅田孝为中心,有菊竹清训、黑川纪章、槙文彦等。他们主张对城市结构进行大规模改革,以适应经济高度发展的要求。由于结构理论和建筑防震技术的突破,1963年日本取消了《建筑基准法》中关于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1米(100日尺)的限制,此后高层建筑得到很大发展。1968年建成了日本第一幢高层大楼──东京霞关大厦(36层,高156米),以后在70年代还陆续建造了东京都新宿副中心超高层大楼群和东京阳光大厦等一大批高层建筑。

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古建筑保护的趋势中,日本于1965年在爱知县开辟“明治村”,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明治时期重要建筑物迁建于此,集中保存。1975年又修订了《文物保护法》实行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制度。

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作品有:东京文化会馆(1961),前川国男设计,有一大一小两个观众厅,可分别演出音乐、歌舞和用于集会,外墙略有收分,反卷厚檐口,显然受朗香教堂影响;罗马日本文化会馆(1962,见图),吉田五十八设计,为日意两国文化交流机构,从柱间排列和深檐错落中,取得日本传统造型效果;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为1964年第1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建,丹下健三设计(见彩图);京都国际会馆(1966~1973),大谷幸夫设计,造型象征“合掌”,又近似传统神社叉形架,既有国际合作的喻义,又有增强防震的作用,空间丰富多变,且有流动感,被誉为60年代杰作;东京国立剧场(1966),岩本博行设计,三个大厅可分别演出歌舞伎、现代戏剧和能乐,外观仿8世纪寺院仓库,采用深棕色预制水泥构件装配的井幹式墙面;山梨县文化会馆(1966),丹下健三设计,采用了设备中心式体系,由16个外径为5米的圆筒作为结构支点,圆筒内分别设置电梯、楼梯和其他服务设施,办公室像一座座桥梁,架在圆筒之间。

日本现代建筑

日本现代建筑

70年代以来日本的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已居世界前列。但因能源危机影响,1973年以后建筑发展步伐减慢。1975年以后,大建筑公司设计施工的建筑物占了主要地位。建筑风格从单纯学习西方转向东西方之间的融合,不少建筑师在运用新材料、继承传统、创造新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新进建筑师的创作活动日益活跃(见彩图)。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东京中银舱体楼(1972),黑川纪章根据“新陈代谢”理论设计的装配式公寓,中央竖向管井为垂直交通线,舱体式的住宅单元均以悬挑方式固定在竖井周围;东京草月会馆新馆(1974~1977),丹下健三设计,建筑物挺拔简洁,线条分明,蓝色镜面玻璃外墙,建筑两翼互成直角,转角处有很深的凹缝,出现两个45°尖角;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1970~1974),矶崎新设计,外观像堆放在地面上的立方体框格,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1977),黑川纪章按他的“灰调子建筑”理论设计的作品,面砖、不锈钢、安哥拉石等装修材料都是灰色,该馆也是直线和曲线、内部和外部、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等成对概念相结合的尝试;东京赤坂王子饭店(1982),丹下健三设计,主体呈晶体状,采用镜面玻璃和铝板外墙面,整个建筑单纯、宁静。

日本现代建筑

日本的现代建筑发展之路

(2006-12-24 21:52:24)

转载

分类:作业点评

看别人的目的其实是看自己。日本的现代建筑发展之路也许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中国,但其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至少值得借鉴。刘博这篇文章尽管较短,很难而且也不可能全面地归纳出日本建筑的发展历程,但通过三位代表性人物来概括三个发展阶段,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试图从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之中,去寻找中国建筑的未来之路。无论这一努力是否奏效,都可以供我们参考。

日本的现代建筑发展之路

作者:刘博

[摘要]日本现代建筑经历了一个被吸收消化、打散再重组、并与日本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可以笼统概括为以丹下健三、矶崎新和安藤忠雄为代表的三个发展阶段,他们用其鲜明的建筑个性构筑了日本现代建筑的框架。本文将以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为源,浅显分析中国现代建筑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传统日本现代建筑继承发展

一、关于传统

传统,即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当今的建筑创作大多和“传统”联系在一起。“传统”仿佛一直是我们建筑创作当中永恒不变的重要因素。因为本人知识结构有限,这里暂时只谈思想层面上的传统(形式上的传统与其是否保留、继承和发展,那将又是一个大的范畴,这里将不在评述)。“它是自然形成的一种风俗、一种习惯”,是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一种理解,包括对功能、对空间、甚至对细部、对色彩的理解。

二、日本现代建筑三段式

日本第一代现代建筑师随着其战后复兴与泡沫经济鼎盛、经济萧条的演变,在不断进取中涌现出一些在国际上知名的建筑师,而在这些人中首推丹下健三。他将西方的理性主义与东方特有的空间想象力有机的集合在一起,走出了具有自身与民族特色的重要一步。在他的履历中,首先放弃了理想的天文学,受柯布西埃的影响而选择了建筑;其次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柯布西埃的思想;最后开办了丹下研究室,真正走上了日本现代建筑之路。

丹下健三首先意识到怎样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生根这一现实问题,他实现了消化、吸收、更新这样一个循环,并且使之成为丹下研究室每个成员的共识,而丹下研究室不仅培养了日本现代建筑的杰出缔造者,如矶崎新和黑川纪章,而且还发展了人才具有的“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

从矶崎新的履历看,他师从丹下前后达十年之久,因此他必须另辟蹊径走一条创新之路。他把人类历史中所能玩味的都拿来参与他的设计,然后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甚至文学中西方古典悲剧手法,也以他充满感情的个性化建筑语言予以象征性地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巴洛克式的日本风格。比如筑波中心综合地借鉴了十八世纪新浪漫主义的很多作品。但他却能靠他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恰倒好处地把这些西方元素融入日本和歌式的意境。

矶崎新虽然创新、冒险,但仍然继承了丹下开创的文化传统与异质文化的共生探索,这样的探索变成了群体分工协作的共同发展,不仅克服了传统的惰性,引起了日本建筑深刻的变化,而且不断更新了日本建筑师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观念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