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第一节 石油和天然气成因概述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第三节 油气生成条件 第四节 有机质演化与成烃模式 第五节 生油层研究
第一节 石油和天然气成因概述
一、无机成因说
二、有机成因说
一、无机成因说
在石油工业发展早期,人们从纯化学角度出发,认为石油是无机 成因的,即石油和天然气是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无机物通 过化学反应形成的。 无机成因说的主要依据:
3、古气候条件 古气候条件也直接影响生物的发育,年平均温度高、日照时间长、
空气湿度大,都能显著增强生物的繁殖能力。
因此,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生物的繁殖和发育,是油气生成
的有利外界条件之一。
上述各项条件都对形成适于有机质繁殖、堆积、保存的环境产生
综合性的影响,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其中,大地构造条件是根本的
① 在实验室中,无机物可以合成烃类:
nCO+nH2催化 (CH ) n nH 2O ② 火山喷出气体中有甲烷、乙烷等烃类成分。
③ 石油的分布常常与深大断裂有关(断开地壳,作为通道)。
无机成因说的主要理论:
① 宇宙说; ② 碳化物说; ③ 高温生成说;
④ 岩浆说; ⑤ 蛇纹石化生油说;
在沉积盆地中,能否造就还原环境以及还原环境持续时间的长短
等,取决于沉降速度(Vs)与沉积速度(Vd)之间的关系:
若Vs远远超过Vd水体急剧变深,生物死亡后,在下沉过程中易遭巨厚 水体所含氧气的氧化破坏; 若 Vs 显著低于Vd水体迅速变浅,甚至上升为陆,沉积物暴露地表, 有机质易受空气中的氧所氧化,也不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 ★★ 只有在长期持续下沉过程中伴随适当的升降,沉降速度与沉积 速度相近或沉降速度稍大时,才能持久保持还原环境。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
0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100
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B、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D、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2 3
78 6 5
A B C
4
1
埋深
D
CO2、H2O、CH4、N2等 碳质残渣
1、CO2+H2O+ ; 2、石油; 3、湿气; 4、甲烷;5、胶 质+沥青质; 6、干酪根; 7、溶于碱的物质;8、溶于酸的 物质(5、6、7、8之间虚线表示这些成分可能重叠)
C:76.4%
H:6.3%
O:11.1%
三者共占93.8%。
干酪根结构呈三 维网状系统,由多个 核被桥键和各种官能 团联接而成。
B-强烈演化 A-微弱演化
绿河页岩干酪根结构图解 (据法B.P.Tissot等,1978)
沉积物和沉积岩中有机质的转化 (据D.W.Waples,1985修改)
干酪根数量与化石燃料最大资源的比较
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由地质时期中的生物有机质形成的;在油气
有机生成学说中,存在着早期生油说与晚期生油说两种观点:早期成
油说、晚期成油说。 早期成油说:认为石油烃类是地壳浅处,沉积物成岩作用早期,由沉
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生物化学作用下生成的。 晚期成油说:认为石油是有机物质被埋藏后,达到一定深度、一定温
二、有机成因说
主要依据: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气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岩层中都找到了石油。 (3)石油灰分与岩石圈相比,大大富集了钒、镍、铜等。煤与石油
的灰分在微量元素的组成上具有相似性。
(4)从大量油田测试结果都证明石油是在低温条件下生成的。 (5)除卟啉外,在石油中还发现了许多生物标志化合物。 (6)从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检测出了石油中所含的所有烃类 。研究表明,在近代沉积物中确实存在着油气生成过程,至今还在进 行着,而且生成的油气数量也很可观。
(据B.Durand,1980)
2、干酪根的类型和演化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干酪根的类型基本上代表了沉积有 机质的类型。干酪根类型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案:化学方法分类、光学
方法分类。其中,化学方法较常用。
煤岩学家分类 孢粉学家分类 I 型干酪根 化学分类: Ⅱ型干酪根 Ⅲ型干酪根
光学分类:
干酪根的分类
0.1 O/C原子比
0.2
0.3
0.4
图2-8 不同来源干酪根的元素分析图解
Ⅰ型: ○ 美国尤英塔盆地绿河页岩; Ⅱ型: ▲法国巴黎盆地下托尔页岩; ■德国里阿斯期波西多尼希费组; Ⅲ型: *喀麦隆杜阿拉盆地洛格巴巴页岩;+腐殖煤
I 型干酪根: ★ 原始氢含量高和氧含量低,H/C原子比介于1.25~1.75,O/C原子 比介于0.026~0.12。 ★ 以含类脂化合物为主,直链烷烃很多,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 团很少。 ★ 来自藻类堆积物,也可能是各种有机质被细菌强烈改造,留下 原始物质的类脂化合物馏分和细菌的类脂化合物。 ★ 生油潜能大,相当于浅层未成熟样品重量的80%。
条件下,有机质可被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CH4、H2、CO2、以及有机 酸和其它碳氢化合物。 细菌在油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实质:是将有机质中的氧、硫、氮 、磷等元素分离出来,使碳、氢,特别是氢富集起来,并且细菌作用 时间越长,这种作用进行得越彻底。
3、催化作用
在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无机盐类和有机酵母两 类催化剂。 粘土矿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无机盐类催化剂。其催化能力与其 吸附性质有关。催化剂表面吸附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原子时,它们
热催化
Ro=1.0-2.0% 180-250 C 4.0-7.0km
湿气
热裂解
Ro 2.0% 250-375 C 7.0-10.0km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1.埋深:0-1500米±
2.温度:10~60℃
3.演化阶段:Ro<0.5%
4.作用因素:以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为主;
5.主要产物:生物气、干酪根、少量未熟油
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1.深度:1500 ~ 4000m 2.温度:60℃~180℃ 3.演化阶段:有机质成熟、进入生油门限 4.作用因素:热力+催化剂的作用
温度,℃
随着沉积有机质埋藏深度加 大,地温相应升高,生成烃类的 数量有规律地按指数增长。
深度,km
1
1.37
50
65
100
150
大量生油成熟点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当温
2
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
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 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
3
石油生成百分率深度关系曲线
深度-温度关系曲线
Ⅰ型 Ⅱ型
Ⅲ型
不同类型干酪根热演化图 (据B.P.Tissot等,1984)
第三节 油气生成的条件
一、地质条件
二、物理化学条件
一、地质条件
1、大地构造条件 板块的边缘活动带,板块内部的裂谷、坳陷,以及造山带的前陆 盆地、山间盆地等大地构造单位,是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长期持续 下沉的区域,是地壳上油气资源分布的主要沉积盆地类型。
,它控制着岩相古地理和古气候的特征。
二、物理化学条件
适宜的地质环境为有机质的大量繁殖、堆积和保存创造了有利的
地质条件,但有机质向石油及天然气演化还必须具备适当的温度、时
间、细菌、催化剂、放射性等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条件。
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证明,温度与时间是在油气生成全过程中至
关重要的一对因素。其它因素,如细菌、催化剂、放射性物质等也有 一定的影响。
1、温度和时间
沉积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过程,温度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作用因素;
在反应过程中,温度不足可用延长反应时间来弥补,即温度与时间似 乎可以互为补偿:高温短时作用与低温长时作用可能产生近乎同样的
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若沉积物埋藏太浅,地温太低,有机质热解生成烃所 需反应时间过长,实际上难以生成工业数量的石油。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1.深度:4000~6000米;
2.温度:180℃ ~250℃
3.演化阶段:有机质高成熟时期 4.作用因素:石油热裂解、热焦化
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1.深度>6000-7000m;温度>250℃
2. 演化阶段:Ro>2
3.作用因素:热变质
4.作用特点:强烈裂解
我国不同盆地不同时代生油岩埋藏深度与油气生成的关系(黄第藩,1991)
不同盆地不同时代生油岩埋藏深度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B.Tissot,1984)
2、细菌作用 细菌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繁殖最快的一种生物。按其生活习性可 将细菌分为喜氧细菌、厌氧细菌和通性细菌三类。
对油气生成来讲,最有意义的是厌氧细菌,在缺乏游离氧的还原
美国尤英塔盆地始新统绿河页岩、我国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青山口
组一段、嫩江组一段等,其干酪根属此类型。
Ⅱ型干酪根: ★ 原始氢含量较高,但稍低于I型干酪根,H/C原子比0.65~1.25,O/C
原子比0.04~0.13。
★ 来源于海相浮游生物(浮游植物为主)和微生物的混合有机质。
★ 生油潜能中等。
法国巴黎盆地侏罗系下托尔统页岩;北非(S)、中东(K)、西加拿大 (D),以及我国东营凹陷下第三系Es3的干酪根均属此类型。
5.主要产物:甲烷、碳沥青或石墨。
湿气 凝析气 干酪根残渣
热变质 深部高温高压下
干气(CH4) 石墨 Ro 2.0%
★ 油气有机成因模式
生油门限
10-60 C 1.5km Ro 0.5%
生油窗 挥发物 干酪根 未熟-低熟 石油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 Ro=0.5-1.0% 60-180 C 湿气 1.5-4.0km
Ⅰ型演化轨迹
1.5
法国石油研究院, 根据不同来源的390 个 干酪根样品的 C 、 H 、 O元素分析结果,利
H/C原子比
Ⅱ型演化轨迹
1.0
用 范 ·克 雷 维 伦
(D.W.Van Krevelen) 图解,将干酪根划分
0wk.baidu.com5
Ⅲ型演化轨迹
埋深增加
Ⅰ型 Ⅱ型 Ⅲ型
0
为三种主要类型: I型
干酪根、 Ⅱ型干酪根、 Ⅲ型干酪根。
度,在热力作用和催化剂作用下,由有机物质转化而来的。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一、沉积有机质
二、干酪根
一、沉积有机质
沉积有机质:也叫地质有机质,它是随无机质一起沉积并保存下来的 生物残留物质。其中包括:生物的遗体、生物生命过程中的排泄物和
分泌物。
沉积有机质的类型—腐泥型和腐植型两大类: 腐泥型--指由富含类脂化合物和 蛋白质的藻类等低等植物与水生 腐殖型--指主要由富含木质素和 碳水化合物的高等植物在有氧条
Ⅲ型干酪根: ▲ 原始氢含量低和氧含量高,H/C原子比0.46~0.93,O/C原子比 0.05
~0.30。
▲ 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含可鉴别的植物碎屑很多; ▲ 热解时可给出30%产物,与Ⅰ、Ⅱ型相比,对生油不利,但埋藏 到足够深度时,可成为有利的生气来源。 喀麦隆杜阿拉盆地上白垩统及我国陕甘宁盆地下侏罗统延安组的 干酪根属此类。
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对应的深
度,即称为成熟点。
0.01
0.02
0.03
0.04
饱和烃/总有机碳
需要指出: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系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成熟 点的成熟温度也就会有所区别。一般说来,在地温梯度分别为2°、 3°、4℃/100m地区,其成熟点相应约在3000、1800、1300m深处。 可见,在地温梯度较高的地区,有机质不需埋藏太深就可能成熟 转化为石油。
生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和聚合的
产物。
件下分解、聚合的产物。
二、干酪根
干酪根(Kerogen):指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非极
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干酪根的成分和结构 干酪根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成分,主要由C、H 、O和少量S、N组分。 据分析,干酪根中, C、H、O的平均含量为:
便会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化合物。
有机酵母催化剂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当有酵母存在时,有机质
的分解比在细菌活动时还要快得多。
4、放射性作用
在粘土岩中富集大量放射性物质,如铀、钍、钾等等。沉积物所
含水在 α 射线轰击下可产生大量游离氢。
第四节 有机质演化与成烃模式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2、岩相古地理条件 无论是海相或陆相,都可能具备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 是否有利于生物繁殖、有机质保存、埋藏、转化。 ★ 海相环境中:一般认为浅海区是最有利于油气生成;而滨海区和 深海区,不利于有机保存和油气的生成。 ★ 陆相环境:深水-半深水湖泊是陆相生油岩发育的区域。 ★ 海陆过渡相区 :三角洲发育部位是极为有利的生油区域;海湾及 泻湖,因有半岛、群岛、沙堤或生物礁带与大海相隔,在这种半闭塞 无底流的环境中,也对保存有机质有利。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第一节 石油和天然气成因概述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第三节 油气生成条件 第四节 有机质演化与成烃模式 第五节 生油层研究
第一节 石油和天然气成因概述
一、无机成因说
二、有机成因说
一、无机成因说
在石油工业发展早期,人们从纯化学角度出发,认为石油是无机 成因的,即石油和天然气是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无机物通 过化学反应形成的。 无机成因说的主要依据:
3、古气候条件 古气候条件也直接影响生物的发育,年平均温度高、日照时间长、
空气湿度大,都能显著增强生物的繁殖能力。
因此,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生物的繁殖和发育,是油气生成
的有利外界条件之一。
上述各项条件都对形成适于有机质繁殖、堆积、保存的环境产生
综合性的影响,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其中,大地构造条件是根本的
① 在实验室中,无机物可以合成烃类:
nCO+nH2催化 (CH ) n nH 2O ② 火山喷出气体中有甲烷、乙烷等烃类成分。
③ 石油的分布常常与深大断裂有关(断开地壳,作为通道)。
无机成因说的主要理论:
① 宇宙说; ② 碳化物说; ③ 高温生成说;
④ 岩浆说; ⑤ 蛇纹石化生油说;
在沉积盆地中,能否造就还原环境以及还原环境持续时间的长短
等,取决于沉降速度(Vs)与沉积速度(Vd)之间的关系:
若Vs远远超过Vd水体急剧变深,生物死亡后,在下沉过程中易遭巨厚 水体所含氧气的氧化破坏; 若 Vs 显著低于Vd水体迅速变浅,甚至上升为陆,沉积物暴露地表, 有机质易受空气中的氧所氧化,也不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 ★★ 只有在长期持续下沉过程中伴随适当的升降,沉降速度与沉积 速度相近或沉降速度稍大时,才能持久保持还原环境。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
0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100
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B、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D、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2 3
78 6 5
A B C
4
1
埋深
D
CO2、H2O、CH4、N2等 碳质残渣
1、CO2+H2O+ ; 2、石油; 3、湿气; 4、甲烷;5、胶 质+沥青质; 6、干酪根; 7、溶于碱的物质;8、溶于酸的 物质(5、6、7、8之间虚线表示这些成分可能重叠)
C:76.4%
H:6.3%
O:11.1%
三者共占93.8%。
干酪根结构呈三 维网状系统,由多个 核被桥键和各种官能 团联接而成。
B-强烈演化 A-微弱演化
绿河页岩干酪根结构图解 (据法B.P.Tissot等,1978)
沉积物和沉积岩中有机质的转化 (据D.W.Waples,1985修改)
干酪根数量与化石燃料最大资源的比较
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由地质时期中的生物有机质形成的;在油气
有机生成学说中,存在着早期生油说与晚期生油说两种观点:早期成
油说、晚期成油说。 早期成油说:认为石油烃类是地壳浅处,沉积物成岩作用早期,由沉
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生物化学作用下生成的。 晚期成油说:认为石油是有机物质被埋藏后,达到一定深度、一定温
二、有机成因说
主要依据: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气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岩层中都找到了石油。 (3)石油灰分与岩石圈相比,大大富集了钒、镍、铜等。煤与石油
的灰分在微量元素的组成上具有相似性。
(4)从大量油田测试结果都证明石油是在低温条件下生成的。 (5)除卟啉外,在石油中还发现了许多生物标志化合物。 (6)从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检测出了石油中所含的所有烃类 。研究表明,在近代沉积物中确实存在着油气生成过程,至今还在进 行着,而且生成的油气数量也很可观。
(据B.Durand,1980)
2、干酪根的类型和演化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干酪根的类型基本上代表了沉积有 机质的类型。干酪根类型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案:化学方法分类、光学
方法分类。其中,化学方法较常用。
煤岩学家分类 孢粉学家分类 I 型干酪根 化学分类: Ⅱ型干酪根 Ⅲ型干酪根
光学分类:
干酪根的分类
0.1 O/C原子比
0.2
0.3
0.4
图2-8 不同来源干酪根的元素分析图解
Ⅰ型: ○ 美国尤英塔盆地绿河页岩; Ⅱ型: ▲法国巴黎盆地下托尔页岩; ■德国里阿斯期波西多尼希费组; Ⅲ型: *喀麦隆杜阿拉盆地洛格巴巴页岩;+腐殖煤
I 型干酪根: ★ 原始氢含量高和氧含量低,H/C原子比介于1.25~1.75,O/C原子 比介于0.026~0.12。 ★ 以含类脂化合物为主,直链烷烃很多,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 团很少。 ★ 来自藻类堆积物,也可能是各种有机质被细菌强烈改造,留下 原始物质的类脂化合物馏分和细菌的类脂化合物。 ★ 生油潜能大,相当于浅层未成熟样品重量的80%。
条件下,有机质可被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CH4、H2、CO2、以及有机 酸和其它碳氢化合物。 细菌在油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实质:是将有机质中的氧、硫、氮 、磷等元素分离出来,使碳、氢,特别是氢富集起来,并且细菌作用 时间越长,这种作用进行得越彻底。
3、催化作用
在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无机盐类和有机酵母两 类催化剂。 粘土矿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无机盐类催化剂。其催化能力与其 吸附性质有关。催化剂表面吸附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原子时,它们
热催化
Ro=1.0-2.0% 180-250 C 4.0-7.0km
湿气
热裂解
Ro 2.0% 250-375 C 7.0-10.0km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1.埋深:0-1500米±
2.温度:10~60℃
3.演化阶段:Ro<0.5%
4.作用因素:以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为主;
5.主要产物:生物气、干酪根、少量未熟油
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1.深度:1500 ~ 4000m 2.温度:60℃~180℃ 3.演化阶段:有机质成熟、进入生油门限 4.作用因素:热力+催化剂的作用
温度,℃
随着沉积有机质埋藏深度加 大,地温相应升高,生成烃类的 数量有规律地按指数增长。
深度,km
1
1.37
50
65
100
150
大量生油成熟点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当温
2
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
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 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
3
石油生成百分率深度关系曲线
深度-温度关系曲线
Ⅰ型 Ⅱ型
Ⅲ型
不同类型干酪根热演化图 (据B.P.Tissot等,1984)
第三节 油气生成的条件
一、地质条件
二、物理化学条件
一、地质条件
1、大地构造条件 板块的边缘活动带,板块内部的裂谷、坳陷,以及造山带的前陆 盆地、山间盆地等大地构造单位,是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长期持续 下沉的区域,是地壳上油气资源分布的主要沉积盆地类型。
,它控制着岩相古地理和古气候的特征。
二、物理化学条件
适宜的地质环境为有机质的大量繁殖、堆积和保存创造了有利的
地质条件,但有机质向石油及天然气演化还必须具备适当的温度、时
间、细菌、催化剂、放射性等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条件。
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证明,温度与时间是在油气生成全过程中至
关重要的一对因素。其它因素,如细菌、催化剂、放射性物质等也有 一定的影响。
1、温度和时间
沉积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过程,温度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作用因素;
在反应过程中,温度不足可用延长反应时间来弥补,即温度与时间似 乎可以互为补偿:高温短时作用与低温长时作用可能产生近乎同样的
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若沉积物埋藏太浅,地温太低,有机质热解生成烃所 需反应时间过长,实际上难以生成工业数量的石油。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1.深度:4000~6000米;
2.温度:180℃ ~250℃
3.演化阶段:有机质高成熟时期 4.作用因素:石油热裂解、热焦化
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1.深度>6000-7000m;温度>250℃
2. 演化阶段:Ro>2
3.作用因素:热变质
4.作用特点:强烈裂解
我国不同盆地不同时代生油岩埋藏深度与油气生成的关系(黄第藩,1991)
不同盆地不同时代生油岩埋藏深度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B.Tissot,1984)
2、细菌作用 细菌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繁殖最快的一种生物。按其生活习性可 将细菌分为喜氧细菌、厌氧细菌和通性细菌三类。
对油气生成来讲,最有意义的是厌氧细菌,在缺乏游离氧的还原
美国尤英塔盆地始新统绿河页岩、我国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青山口
组一段、嫩江组一段等,其干酪根属此类型。
Ⅱ型干酪根: ★ 原始氢含量较高,但稍低于I型干酪根,H/C原子比0.65~1.25,O/C
原子比0.04~0.13。
★ 来源于海相浮游生物(浮游植物为主)和微生物的混合有机质。
★ 生油潜能中等。
法国巴黎盆地侏罗系下托尔统页岩;北非(S)、中东(K)、西加拿大 (D),以及我国东营凹陷下第三系Es3的干酪根均属此类型。
5.主要产物:甲烷、碳沥青或石墨。
湿气 凝析气 干酪根残渣
热变质 深部高温高压下
干气(CH4) 石墨 Ro 2.0%
★ 油气有机成因模式
生油门限
10-60 C 1.5km Ro 0.5%
生油窗 挥发物 干酪根 未熟-低熟 石油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 Ro=0.5-1.0% 60-180 C 湿气 1.5-4.0km
Ⅰ型演化轨迹
1.5
法国石油研究院, 根据不同来源的390 个 干酪根样品的 C 、 H 、 O元素分析结果,利
H/C原子比
Ⅱ型演化轨迹
1.0
用 范 ·克 雷 维 伦
(D.W.Van Krevelen) 图解,将干酪根划分
0wk.baidu.com5
Ⅲ型演化轨迹
埋深增加
Ⅰ型 Ⅱ型 Ⅲ型
0
为三种主要类型: I型
干酪根、 Ⅱ型干酪根、 Ⅲ型干酪根。
度,在热力作用和催化剂作用下,由有机物质转化而来的。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一、沉积有机质
二、干酪根
一、沉积有机质
沉积有机质:也叫地质有机质,它是随无机质一起沉积并保存下来的 生物残留物质。其中包括:生物的遗体、生物生命过程中的排泄物和
分泌物。
沉积有机质的类型—腐泥型和腐植型两大类: 腐泥型--指由富含类脂化合物和 蛋白质的藻类等低等植物与水生 腐殖型--指主要由富含木质素和 碳水化合物的高等植物在有氧条
Ⅲ型干酪根: ▲ 原始氢含量低和氧含量高,H/C原子比0.46~0.93,O/C原子比 0.05
~0.30。
▲ 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含可鉴别的植物碎屑很多; ▲ 热解时可给出30%产物,与Ⅰ、Ⅱ型相比,对生油不利,但埋藏 到足够深度时,可成为有利的生气来源。 喀麦隆杜阿拉盆地上白垩统及我国陕甘宁盆地下侏罗统延安组的 干酪根属此类。
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对应的深
度,即称为成熟点。
0.01
0.02
0.03
0.04
饱和烃/总有机碳
需要指出: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系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成熟 点的成熟温度也就会有所区别。一般说来,在地温梯度分别为2°、 3°、4℃/100m地区,其成熟点相应约在3000、1800、1300m深处。 可见,在地温梯度较高的地区,有机质不需埋藏太深就可能成熟 转化为石油。
生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和聚合的
产物。
件下分解、聚合的产物。
二、干酪根
干酪根(Kerogen):指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非极
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干酪根的成分和结构 干酪根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成分,主要由C、H 、O和少量S、N组分。 据分析,干酪根中, C、H、O的平均含量为:
便会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化合物。
有机酵母催化剂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当有酵母存在时,有机质
的分解比在细菌活动时还要快得多。
4、放射性作用
在粘土岩中富集大量放射性物质,如铀、钍、钾等等。沉积物所
含水在 α 射线轰击下可产生大量游离氢。
第四节 有机质演化与成烃模式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2、岩相古地理条件 无论是海相或陆相,都可能具备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 是否有利于生物繁殖、有机质保存、埋藏、转化。 ★ 海相环境中:一般认为浅海区是最有利于油气生成;而滨海区和 深海区,不利于有机保存和油气的生成。 ★ 陆相环境:深水-半深水湖泊是陆相生油岩发育的区域。 ★ 海陆过渡相区 :三角洲发育部位是极为有利的生油区域;海湾及 泻湖,因有半岛、群岛、沙堤或生物礁带与大海相隔,在这种半闭塞 无底流的环境中,也对保存有机质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