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妇女运动起源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妇女运动起源探析
摘要:妇女解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近代中国的剧烈社会变动,“男耕女织”传统社会模式受到冲击,新的生产方式与产业女工诞生,西方文明的传入,他们提倡男女并重,并创办女学,宣传废除缠足,为妇女运动提供了思想启蒙,而早期维新派关于妇女问题的思想也助推和引领了近代中国妇女运动,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生活中产生的种种新要素,为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创造出了必要前提。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变动;妇女运动
妇女解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要把妇女确立为历史的主体,必须把她们置于特定的时空中去认识,基于她们所处的环境来解释产生这些行动的可能性。”①妇女运动的出现,需要一定的前提与条件,需要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宏大社会背景。一方面,它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能够为女性回归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需要人类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能够站在新的高度审视两性存在方式和性别关系。其中,女性自身的觉醒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近代中国的剧烈社会变动,在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生活中,催生出了种种新要素,为妇女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创造出了必要的前提。
一、近代中国社会变动为妇女运动创造了必要前提
1.“男耕女织”传统模式受到冲击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小农经济的典型模式是男耕女织,“耕以足食,织以致余”。以织助耕几乎是维持自给自足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村妇女的劳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家务劳动、家庭副业或手工业劳动、辅助性农业劳动。有人这样描述过她们的生活:“洗衣、烧饭、缝衣、照顾小孩,自然是她们的事情。采桑喂蚕,织布,纺纱,也是她们的工作。饲养鸡鸭、豕、羊、马家禽依然是她们的职务。并且每到三四月里农忙的日子,她们还很多的能脱掉鞋子,拖着裹脚布下田插秧,耘草,割稻。”②北方妇女与上面描述的南方地域略有区别,参加农田劳动相对较少,但是男耕女织基本是自然经济下中国土地上最主要的经济形式。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受到挑战,棉纺制品的大量进口对当时女性的生活,尤其是农村妇女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进口棉织品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使中国市场遭遇了外来商品的严峻挑战。很多人虽然还习惯性的欣赏和留恋土纱土布的结实耐用,却又不能不为洋纱洋布的低廉价格所吸引。
市场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其直接后果是中国传统纺织业的衰落,中国传统的家庭棉纺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例如,上海的开埠直接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土布产销,致使“松太布市,销减大半”,土布价格降至洋布的1/3。③广东佛山、
顺德等地,咸丰、同治年间也出现了“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矶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的状况。④19世纪90年代初,在洋纱洋布冲击下,“中国之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⑤。不少地区出现了这样的景象:“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灰尘,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⑥传统的以女性劳力为主体的手工棉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纺织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影响着千百万农村妇女的生活。一方面,以织助耕更加困难,农村生活进一步贫困化;另一方面,随着纺与织的分离,耕与织分离的现象业已出现。破产农民开始流入城市,昔日坐在纺车前的农妇,成了正在兴起的近代纺织等工业的后备劳动大军。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之时,最先受到冲击的是农村妇女。
2.新的生产方式与产业女工的诞生
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过程中,诞生了一个新的女性群体——产业女工,她们的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逐渐脱离了传统形式,与机器生产和雇佣劳动发生了密切联系,这个新阶层的出现,表明一股新的社会力量已经崛起。
中国的产业女工,最初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外国资本在中国建立的企业,一是洋务派以及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工厂。她们之中有些人来自城市下层,更多的是来自农村。据记载:上海织布局的“大小女工,多自上海周围二三百里之远。”《法华乡志》记载:“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作工。”“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⑦
大批女工能够走入工厂,主要原因是机器的使用改变了劳动强度和难度,很多工作“随着机器的使用,手的活动和肌肉的紧张逐渐被水和蒸汽力所代替,于是愈来愈不需要男人了”⑧。资方大量使用女工,还基于女工效率高和工资低两方面因素。甲午战前,纺纱厂一般男工的工资为1.5角而女工仅为0.5角,熟练男工约为2.3角,女工为1.5角,火柴厂女工工资可低至5分钱以下。多数情况是女工工资只是男工的1/4—1/5。⑨同时,不少手工操作的效率,女工明显高于男工,如烟厂女工一天可装0.3—1.5万支香烟,效率十分惊人。
据不完全估算,1894年以前,华商和外商企业雇佣的女工,广东约有2万人,上海约有1.5万—2万人,总计3.5万—4万,约占全国产业工人总数10万人(不含矿工)的35%—40%。⑩如果加上天津等其他地区的女工,女工总人数还要多一些。这样一个人数众多阶层的出现,使千百年来传统的女性群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中国的女工阶层从诞生起,已开始脱离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与大机器生产建立了密切联系,并走出了家庭的狭小天地融入了社会化生活。生活环境使女工阶层具备了易于团结、勇于斗争等很多优秀品质。1891年上海织布局就出现了女工罢工,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此后又出现了多起反对减薪、反对增加工时的请愿与罢工,构成了女工生活中新的旋律。但是,由于文化素质低下,这一阶层还未萌发明显的阶级意识和女性自我意识,还是一个自为的群体。但女工阶层的出现,无疑为数千年来女性的传统生活注入了新鲜活
力,是即将兴起的妇女运动中不容忽视的潜在力量。3.早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新女性
几千年来,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下,绝大部分中国妇女一直囿于家庭生活之中。鸦片战争后,这一传统开始受到挑战,首先是女工群体的出现,她们是中国近代最早走上社会的女性人群。此外从业人数较多的还有女堂倌、女艺人、女佣工及近代娼妓等群体,她们主要出现于工商业发达的大中城市。
女堂倌是商业性服务行业使用的女工,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初的上海。一些租界里的烟馆为了招揽顾客,所用堂倌“俱易男而为女,数日之间,到处皆是”B11,北平也出现了以妙龄女郎为招待为客人烧烟吹泡的烟馆。女艺人是消闲娱乐业日益兴旺的产物,清末最为流行的有说书为业的女唱书和表演地方戏曲的女伶。北京有专门由女子说书的“坤书场”,光绪中叶上海有了专门由女伶演出的髦儿戏院,作为高雅剧种的京剧,也有了数家女戏班和首家女班戏院B12。“这一时期以艺娱人的女艺人,正处于在娱乐业与娼妓相区别而拥有独立行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过渡期。”B13女佣与娼妓虽属传统行当,但至近代已出现向行业化转变的趋势,且人数之多仅次于女工。当时,女性从业的分布比较广,除以上所列,还有茶栈、药店的店铺女工;从事织洋袜、綘袜口、结发网、织花边等家庭手工业的家庭女工;教会系统还有了少量从事所谓高尚职业的女教员、女医护人员以及女传道员等。
女性通过职业进入社会,对社会也产生了很大冲击,这是因为社会上各色人等对于这些职业的认识不尽相同,舆论褒贬不一,人们通过争论和辨析,对女性问题新认知的产生有了可能,新思想也得以推广,这正是社会转折时期所需要的。
二、西方文明的传入为妇女运动提供了思想启蒙
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蜂拥东来,人数激增,其中不少是女传教士,在华传教士中女性人数超过了男性,1889年女传道为707人,占全部传教人员的54.6%,进入20世纪后,女传教人员达到了60%左右。B14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西方教会已经过了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各教会普遍有了“妇女的地位与工作是教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认识。B15来华传教士主要从事的是宗教文化传播活动,采用的多是创办学校,翻译西书,出版报刊等手段,而这些手段一定程度上成了传播某些西方文明的重要途径。
1.传播“男女并重”的新观念
鸦片战争后来华的基督教各宗各派,在经过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洗礼的过程中,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已不同程度渗透到了宗教理念之中。据说,来华传教的“新教教徒中,很多人明确信奉男女平等的原则,而且决心投入一场十字军运动,以争取中国妇女的平等权利”B16。
来华传教士在宣传阐释教义时,一方面强调“女人乃是为男人而造的”,另一方面则宣传“上帝造人男女并重,乃自然之正理”,将其视为上帝“使无人不受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