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上述原因,荀子认为,人人都有成为 圣人的可能。“故小人可为君子而不肯为 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 “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 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
“成人”之道在于学习,“学不可以 已”。而学的目的在于“行”。但学习 是一个过程,应该注重“积”,即锲而 不舍。《劝学》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在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中,盲目崇洋媚外,诋毁本土文化的现 象处处存在。许多人即使在谈到本土的 文化时,也常常是以他人之长攻己之短, 大有“中国文化的存在是一种错误”的 感觉,甚至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归 因于中国的文化。这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弄不好就会出现人力资源管理这样“洋 花”由于“水土不服”而凋零、枯萎。
“志于道”是指确立目标;“道” 为一种境界;
“据于德”是指具体的行为准则。 子贡的解释是“温、良、恭、俭、让”, 孔子自己认为是“恭、宽、信、敏、 惠”。
“依于仁”是指“五德”的内在根据是 “仁”;
“游于艺”是强调艺术审美活动对“成人” 的陶冶作用。
另外,孔子认为“成人”具有多样性,所 以主张并实施“因材施教”。
第八讲: 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前言:
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现在是一 个热门话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美 国的一些学者,由于跨国公司越来越普 遍,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就遇到 了这样的问题。包括美国本土的许多企 业组织,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大批优秀人 力资源。对他们的管理也有文化的因素。
孟子认为,人的四个善端是天生的,但可 能由于环境的因素而“人不为善”,所以“人 性”是可以塑造的。
②“居仁由义”的理想人格
孟子认为,理想的人格是“仁”与 “义”的统一。君子之所以为“君子”, 是因为“以仁存心”,如果再“行由义 路”,即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另外。 孟子强调人格的完美性,指出,“充实 之谓美”。“充实”是指一种进取,向 上的精神。而大丈夫的理想道德情操则 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第四
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谈,本土文化背 竟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如果研究不好,学 习外域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何用 之有?中国古代笑话“屠龙术”就一针 见血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来说, 绝大多数人毕竟会在本土从事人力资源 管理的研究或实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关于文化的概念和基本含义,我们在《组 织行为学》中已经详细地进行了讨论。在这里 我们不再重复,直接讨论中国文化的一般特点。 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我们大家都能说出一些, 但比较全面、准确地加以概括却是一件很难的 事情。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既使我们身在其 中也难以客观地加以概括。用西方学者的分析 方法(如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的六维度分析 法、霍夫斯塔德的四维度分析方法)虽然可以 让我们在分析文化差异的问题上感到轻松一些,
第四
孟子强调道德修养过程中要不断地 学习,而这种学习必须是刻苦钻研,深 刻体会。他认为,学习应有主动性,即 “自求”;学习是有规律的,同时要讲 学习方法。只有把学到的融会贯通才会 变成自己的所得。
3.荀子的主要思想
荀子(公元前311-前230年),名 况,字卿,赵国人,荀子即继承了孔子 的思想,又不拘泥于儒家学说,成为先 秦的著名学者和思想家,是儒家大师, 他的主要思想体现在《荀子》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 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④“尚贤使能”的用人之道
荀子还研究了用人之道。他认为,人才 的选拔和任用非常重要,“得其人”, 则存;失其人,则亡。这是君子之道, 他主张“论德而定次,重能而授官”, “贤人不得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 废”。
②“上德不德,善为道者”的 理想人格
老子认为,德是道的体用,道是体、德 为用。道以宇宙、自然为对象,德以社 会、人生为对象。“以德不德,是以有 德”,即持“上德”的人无自持有德但 却有德;持“下德”的人自持有德却无 德;持“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所求无 所为;持“下德”的人却故意表现他的 德。从这里也可以发现老子的“无为” 思想。
第四、仁美
“仁者安仁”。“美”指审美意识 和艺术情趣。孔子认为人的“美”是和 “仁”联系在一起的,并没有把“美” 作为独立的因素。“仁者安仁”强调的 是一种价值取向,主张仁者应以“求仁 而得仁”,但“安”并不是“安贫乐 道”,为了“仁”可以“杀身以成仁”。
③人的成长之道
孔子的成人之道:“志于道,据于 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实际是指出 了“成人”的几个环节。
老子认为,“明自然之道和守自然之道” 就是人性。
“见素”:没染色的丝叫“素”,“见 素”就是明自然之道。“抱朴”:没经 过雕刻的木叫“朴”,“抱朴”就是守 自然之道。“朴素”即为事物的本色。
Baidu Nhomakorabea
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自然的, 人的本性也是自然的。老子的“见素抱 朴”观点认为,最高道德境界的人就如 像是刚出生的婴儿,“内心无利害”, 心平气和,精气充足,生命力蓬勃。所 以,人性无善恶之规定,没有先天的道 德属性,而人的社会化过程便出现了 “善”或“恶”,这是人的自然属性的 异化,认为“返朴归真”便是成人之道。
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包括以下特征 第一、德:“仁爱为本”。孔子的人格理
论核心是“仁”,“仁者,爱人”。 “爱人”不只是“爱亲”,包括爱所有的
人。这是一种“泛爱”。孔子的马厩起火了, 他回来后问到:“伤人了吗?”,不问马。另 外,孔子强调“忠”,即“以诚待人”。第三, 孔子强调的“爱人”不是不分善恶,做老好人。
2.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 名轲,鲁国邹邑(山东邹县)人。孟子 之所以成为思想家,与其母亲教子有方 密切相关。“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为之佐证。孟子的主要思想在《孟子》 中。
①“性具善端”的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之所为“人”,是因为人具 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 心”,而他们又分别是“仁、义、礼、智”之 “端”。“四心”若火之始燃,泉水之始流, 只要将其扩而充之,便可成为“仁、义、礼、 智”四德。
第二
在道德实践上,孟子主张“反身而 诚”。“诚”是很高的精神境界,是天 道;而“思诚”是人道(即自我反省)。 所以他认为,人只要时时反省自己(内 求的含义),事情没做好是不是自己的 动机端正,并且要真心实意,一心一意 地“内求”,就能达到“至诚”的境界。
第三
孟子认为,在“反身至诚”的过程 中,强调“志”的重要性和“气”的重 要性。“志”为“志向”,“气”为一 种精神力量。他认为道德生活具有主观 能动性,而且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③“注错习俗、积善成圣”的成人之 道
荀子的“成人之道”与孟子的“成人之 道”强调的正好是两个极端。孟子强调 内在的主观作用,荀子强调自我的后天 发展。
荀子认为,人性虽是恶的,但只要举止 行为(注错)得当且长此以往,变成 “习俗”就会成为君子。他说,长期种 地则为农夫,长期削木则为木匠,长期 贩货则为商人,长期积礼仪则为君子。 就像“工匠之子莫不断事”,人们“居 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 性也,积靡(摩)使然也”。
第二
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 关于选拔人、任用人、培养人的内容十 分丰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应是世界 上最早有“人的管理”的国家之一,从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到韩非 子,都对“人的培养、使用、甄别”有 大量研究,而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并 没有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的足够重 视。
第三
②“全而粹”与“行法志坚”的理想 人格
荀子的理想人格是在孔、孟人格思 想的基础上加入了“法”的内容。
荀子认为,真正的人格是完全而纯粹的,他说, 就像射箭,百发一未中,不能谓之“善射”; 就像行路,差半步未至,不能谓之“善驭”; 就像学习,不通事理,仁义不一,不能谓之 “善学”。而君子“不全不粹”,人格“不足 以为美也”。而要达到人格修养的极点,取决 于他是否对于“道”(仁义)的喜好就如“目 好五色,耳好五音,口好五味”那样自然而非 勉强为之。荀子认为,人格的内在品性应与 “法”联系起来。“法”是规范制度,法律条 文。
表人物,俗称“孔孟之道”。
1.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行二;出生于公元前 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人(今 山东曲阜),大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 是中国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学识渊博,是大学 问家,他一生都企图从事实际政治活动(周游 列国),由于未被任用转而致力于教育和古代 典籍的整理,相传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二”。他的主要思想记录在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记录其言行的《论语》之中。
①“性伪之分”的人性论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他认为,“性” 是天生的,“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伪” 是“人为”,即经过学习思考,发挥人的能动 作用而形成的。所以天赋的道德观念是不存在 的。荀子认为,人性“好利恶害”,这是人的 自然属性。但是,如果听任人的这些自然属性 的自由发展,就会产生争夺、残杀、淫乱等不 道德行为,故而应该“隆礼”。荀子的“礼” 的意思是指控制人的欲求的规则。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远不是我们通过 几篇文章,几本书就能说清楚的,更不 是我们通过几次课就能弄清楚的,“文 革”时期,我们甚至用“孔孟之道”的 思维方式,观念观点去批“孔孟之道”, 正说明这一点。
(二)、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俗称 “老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大 学派。
1.老子的主要思想
①“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
孔子没有直接关于人性假设的谈论, 只是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美 国汉学家黄仁宇认为孔子倾向于“性恶 论”;但更多的人认为孔子主张“性善 论”,因为他强调“以德治国”。孔子 对人的后天成长环境及道德实践(即 “习”)非常重视,“孟母三迁”的传 说为其提供了佐证。
②“仁爱为本”的理想人格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关于他的生平事 迹已难考证。约生于公元前580年,逝于 公元前500年,主要思想收集在《老子》 一书中。《史记》记载,孔子曾向老子 请教过。老子最主要的思想是将天、地、 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老子姓李, 名耳、字聃。“无为而治,清静无为” 是他的典型观点。
①“见素抱朴”的人性论
第二、知
“知者不惑”。“知”指理性的智慧, 是人格的第二个因素。孔子认为,“仁” 和“知”是联系在一起的。认为人如果不 学习,就会“愚”,就会不“知人”(人 与个人之间的的伦理关系)。怎么学习呢? 那就是“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第三、志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志” 是指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 孔子主张刚直不阿,见义而勇。
但也很难说有多么准确,“事物是 一个矛盾体”的哲学观点,用来说明 “文化”再恰当不过了。所以,我们只 能讨论中国文化关于人性理论,理想人 格,成人之道和学习理论几个方面的问 题,而不是从《文化学》角度讨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法三家 为代表。其中儒家文化影响最大
(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
我国加入WTO以后,在管理的各 个方面都要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人力 资源管理同样如此,因此研究跨国文化 的人力资源管理必不可少,许多版本的 教材也都专门有章节阐述跨国文化的人 力资源管理问题,我们本章专门讨论中 国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 基于这样的思考。
第一
从学科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 是从西方引进的,因此其中的绝大部分 观点都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考和结果。 虽然我在讲授中力图结合中国的实际情 况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但毕竟缺 乏系统地研究。
③“反身而诚”的成人之道
孟子认为人具善端,所以“成人” 之道就是“存心、养心、养气”。他的 “成人”之道就是将“善端”保持下去 并发扬光大。他说,有的人丢失了自家 的鸡犬一定要找回来,而丢失了“善端” 却不知道去找,“哀哉!”
第一
孟子认为,做学问就是“求其放心 而已矣”,即把自己丢失的善性找回来。 所以“存心养性”是君子的安命立命之 本。而具体的做法就是“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