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时空分布变化大,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近18年来南涝北旱较明显,北方天然水资源量有减少趋势。
我国用水总量从1949年的1000亿m3左右增加到1997年的5600亿m3左右。其中1949-1980年为用水高速增长期,人均年用水量从187m3增长到450m3。其后水需求继续增长,但受资源制约供水难以同步增加,人均年用水量在450m3上下徘徊。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洼淀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明显不足。
发展情景分析表明,国民经济最大年需水量将达到7000-8000亿m3。东部发达地区2030年率先接近需水"零增长",2050年前后全国需水量趋近"零增长"。人均年用水量,在现状450m3的基础上略有增加。用水结构调整,农业下降,生活与工业上升。南方人均用水增加,北方基本维持不变或有所下降。为实现2030年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需要考虑华北、西北内陆、黄土高原与黄河下游河道、湖泊洼淀、城市环境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需水,约800-1000亿m3。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水资源需要在流域内和流域间两个层次进行调配。预计2050年前至少在现状的基础上新增2400亿m3。通过现有工程挖潜可增加供水能力150亿m3。兴修蓄、引、提工程,可新增地表水供水能力1000亿m3以上。地下水在退还80亿m3起采量的基础上,还有新增350亿m3的潜力。全国城市废污水处理总量可达1200亿m3,除改善环境水质外,还可新增回用量200亿m3。沿海地区利用海水替代部分淡水作为冷却用水,干旱区及山区兴修雨水集流工程,可形成至少50亿m3的供水能力。为了满足北方缺水地区发展的水资源需求,需要跨流域调水,预计新增500-700亿m3的供水能力。
为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南方要严格控制污染;西北要遏制盲目开荒;黄、淮、海、辽流域要实施跨流域调水;西南要结合发电与防洪加快工程建设步伐。今后应大力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实行省际断面的水量水质总量控制。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快供水工程的建设步伐。依法管水,加强计划用水,建立水资源利用的补偿机制和恢复机制,实现流域、行政区与城市三个层次的水资源统一管理。
本次研究显示:我国的缺水高峰期将出现在2030年左右;2
050年全国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北方部分地区的长期缺水问题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我国有条件在人均用水量450-500m3的基础上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系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性要素;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联合国《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指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冲突。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是世纪之交各国政府的重点议题之一。
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时空分布变异性大,与土地资源的匹配状况不理想,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同时,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很高,生态环境已受到明显影响,而水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又亟待提高。因此,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水资源未来演变趋势,预测水资源供需发展态势,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