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基本内涵,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习历史?”以及“怎样学习历史?”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历史学习方法,如历史比较法、阶级属性分析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鲜活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难点:本课是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难点在于引起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克服传统的说教式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我介绍(略)
二、什么是历史?
我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高中历史课,这是我们的第一节历史课,在这节课里我们不上新课内容,而是来一起再一起认识历史这一学科。

对于“历史”这一词语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出现频率还挺高,比如“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剧”等等。

现在同学们就来尝试给“历史”下一个定义。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学生众说纷纭:历史就是发生在过去的名人、大事;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活动和经验总结,等等。

那么,现在电视上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贞观长歌》反映的是历史吗?发生在我们家里、个人身边的事也是历史吗?
《现代汉语词典》对“历史”给了4种解释: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如地球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②过去的事实,如这件事早已成为历史。

③过去事实的记载,如中国的《二十四史》。

④指历史学,即我们从初中就学的这门科学。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历史学”的解释是: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历史的定义是多样的,正如刚才同学们说到的,历史泛指一切发生过的事和存在过的人和物。

历史包括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部分,我们通常侧重于后者。

所以我们可以给历史一个简短的定义:人类社会的历程。

人类对自己足迹的记录和对记录的研究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历史学,也就是历史科学。

历史科学的特点是什么呢?它的特点是不仅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更注重对历史的总结和归纳,探索历史的规律,从而达到指导我们的现实行动的目的。

我们现在学习的历史学科就是关于历史科学的一门学科。

下面说说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区别:
初中:是什么(时间、事件、人物等);
高中: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评价)、横向纵向关联等。

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我们的重点是历史的本质及其意义,当然历史的事件我们也要牢记,这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是出发点,是基础,是根本!
三、为什么学历史?
2、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那么,历史学科具有怎样的魅力呢?这是一个素质教育的问题,让我们看看高中历史教育对我们素质的提高有什么意义。

(1)打开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的时代,要有国际的视野。

以当今全球文明分布而言,粗略地说有欧美的基督教世界、中东的伊斯兰教世界和远东的儒家世界这三大文明圈。

譬如在中国的节日中,圣诞节终究不能取代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在我们心中的情结。

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鼓舞下,这个“地球村”里的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力度都在空前地膨胀。

文明与文明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漠视这个差异就可能带来傲慢与偏见。

其中,文明与野蛮是有相对性的,各种禁忌也五花八门。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里,需要通过了解一些古今中外的历史,来促进文明相互的对话进而促进和谐世界的形成。

如:《文明与野蛮》这本名著里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西方人的观念中对着人吐痰是一种侮辱人格的不文明行为,但是在太平洋土人那里这恰恰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小孩出生后还得经过一个将这个小孩从“动物”到“人”的身份转换(类似西方“洗礼”)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对着小孩的面门连吐三痰。

可见,这个吐痰,是神圣的、文明的,只有有资格的人才有资格吐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2)培养民族精神。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是平的,但世界并不太平。

尤其是如果大家注意了近期的国际新闻,可以发现我们中国周边的形势还比较险恶。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总是抱着打压潜在竞争对手的心态,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它把全球战略的重心调整到了远东和西太平洋地区,目的就是要防范和围堵中国,把中国的军事影响力困死在所谓“第一岛链”之内。

北起蒙古,东有日本和韩国,联络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再加上印度和借助于“反恐”战争把军事基地渗透到中亚这个中国的“后院”……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振奋中国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在这个意义上,当今中国那些贪官污吏就是民族的败类、历史的罪人,他们作为中国的“精英”、“栋梁”却在涣散民族精神!通过历史教育,感受中国古代的“辉煌”,反思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屈辱以及我们的先辈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而走过的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艰难历程,可以增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感;通过历史教育,感受世界历史时代脉动,反思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浪潮以及现代性转型的历史进程,可以哺育我们这一代人的现代意识和公民意识。

所以,今天通过高中历史教育所要培养的民族精神,既有情感的成分,也有理性的成分。

这种民族精神,既不是德国希特勒时期那种狂热的祸害他人的
国家主义,也不是义和团式的盲目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

总之。

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培养一代能以国际视野为前提、以实现国际正义与和平为目标、以维护民族正当利益为实质的中国人。

(3)熏陶人文精神。

简单地说,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们求生存谋发展的历史。

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实际上就是人性结构的展现及其在社会性层面上不断博弈的过程。

这是我们阅读历史内容的基本的人文立场。

四、如何学好历史:
下面讲一下如何学好历史。

1、学习态度要端正。

首先是学习态度端正。

上述那么多历史教育的意义,不是白说的。

2、提高历史思维品质。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第二层意思,就是要有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

但是,历史也可以使人弱智,先前那种死记硬背即“背多分”的学习方法,就是一种可以使人越读越弱智的方法。

那么,历史何以使人明智呢?关键在于有没有历史思维品质:在广阔的历史视野中进行综合性、宏观性、辩证性思考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我们可以列举常人认知倾向中的三个陷阱:第一种是“自我中心”,这是儿童的思维方式。

自己是圆心,围绕一圈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就知道这些人跟自己的关系,但是搞不清楚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哪一天你克服了这种思维方式你就是走向成熟了。

然而,就大多数成年人而言,这种自我中心的认知方式依然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儿童时代是囿于生理的局限,那么成年时代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卫。

每个人,爱己胜过爱别人,当遇到挫折时就会找许多客观原因为自己开脱,反之则往往把取得成功的功劳归集在自己的不凡。

如此等等,所以“认识你自己”远比客观地认识别人和认识客观世界更难,因为这里面存在着心理因素的作怪。

第二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被沉浸于眼前微观的东西,只“入其微”而不能“出其宏”。

举个例子。

写书的人,开写的时候心里是一个总体思路的,但是意思得一句话一句话地表达出来啊,这样他必须得布局一下,哪个先写哪个后写。

但是作为读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每一页都弄得滚瓜烂熟,就是没能概括到作者的总体思路上去,这样就无以把握作者思想的真髓。

第三种是“线型思维”,见风就是雨,一根筋式的因果推理。

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视野狭窄,而且思维僵化。

刚才说了,历史思维品质的要义是一种打开历史视野基础上的综合性、宏观性、辩证性思维。

这样,他思考问题,是在多维度的参照中权衡的,是在网络状的多重结构中考量的。

历史学家之间的分歧表现对这个历史事实的结构类型及其运作机制的看法不同,而他们这种分析问题的品质则是一样的。

所以,历史学得好,不在于夸夸其谈,而在于深思熟虑。

当人家都在踊跃发言的时候,他可能还在一边沉思;而当他一旦发言的时候,就是金口玉言。

所以,历史学得好的人,气质是跟常人不一样的,他比较深沉,而由深沉走向深刻。

事实上,单就高考导向而言,这几年上海市历史试卷中就在不断开发注重考查这种历史思维品质的题目类型。

例如SOLO题、匹萨题。

从这种题目的分值设置看,大致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史实的正确性。

作为史论的史料支撑,其分值是偏低的。

第二个层次是看你能把历史思维的触角能伸到哪个程度,在发散性思维中多视角地看问题。

第三个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品质,是看你进行综合性的概括与提炼功夫,有没有那种看问题的穿透力和洞察力。

总之,只有那些学史有心得的人才能拿得到高分。

3、拓展与研究。

第三,说一下拓展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问题。

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事实本身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罗列;而历史研究,则是对这种历史事实的解读。

刚才我说了,人类的活动归根
到底是人性的表达,是人性在社会性层面上的展开。

因此,这种对历史事实的解读,不仅要能够从宏观的角度予以把握,还要擅于吸收研究人和社会的相关学科理论作为分析的工具。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我认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地理学、生命科学等对于历史研究具有突出的理论支撑价值。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不过在我看来这仅仅是一种站在文学的立场上看历史的观点,文学对于历史的意义,既不及历史对于文学的意义,也不及上述学科对于历史的意义。

可以这么说,当你在历史学习中开始萌生对上述学科的兴趣和需要的时候,就是你开始踏进历史研究殿堂的时候,到时候请你再到我这边来,我会给你作进一步的针对性指导和服务。

1、预习教材,有的放矢。

按照老师提前设计好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新闻记者教材(大字、小字、图片等,弄清是什么、还有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培养看书能力;分析教材,培养分析能力;理解教材,培养思维能力。

把看不懂的地方圈点下来,下谭请教老师和同学,或自己查资料。

2、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听老师讲课本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补充知识,可以记在课本相关处,也可以单独记在笔记本上。

3、巩固知识,形成网络。

要理解贯通课本主干知识(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制度等)、重要历史概念(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因两制等)、历史结论等,深化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如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历代表现、历史作用),加强相关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如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应用),注意相关知识点间的比较(如郡县制与分封制、行省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忆方法,如反复刺激记忆法、图示直观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系记忆法、问题记忆法、目录记忆法、及时复习法等。

周武王姬发
附:
1、古代朝代沿革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民国再共和,
代代往下传。

2、清朝皇帝顺序:
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速记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内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要求]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宗法制与今天“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祭祖与修谱等现象的联系。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宗法制度内容及其与分封制、礼乐制度关系的理解。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国家出现,我国开始具备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在夏商政治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基础上,西周形成了一整套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为特征的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系。

教师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为政治史的学习打下基础。

“早期政治制度”中“早期”的含义指的是“先秦时期”,实际指的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了国家才有政治。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推选首领注重的是“贤”与“能”,夏部落的大禹因治水有功,威望较高,根据禅让制,舜到了晚年,传位于禹。

到禹时,夏部落逐渐强大,其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世袭制就是(财产、爵位等)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世袭制开始了一种私有制“家天下”,标志着我国过渡到奴隶社会。

我们可以看到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有二,一是实行王位世袭制,二是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是传承的,夏商的王位世袭制及地方的管理制度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的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

那么,何谓“分封制”呢?
1、分封制
分封目的: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一分为二)
崩溃:西周建立——春秋时,名存实亡(周天子势力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2、宗法制
我们刚才讲分封制,但具体哪些人受封,哪些人继承王位呢?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受封?受封的对象与周天子之间主要是靠什么联系在一起的?(血缘)这就涉及到西周的另一种制度——宗法制。

含义:由尊祖敬宗而来,源于父系家长制,宗族子孙传承和分配财产和土地及政权的制度,形成世卿世禄。

它以血缘为纽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严格等级,家国一体、互为表里。

☆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你能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探究思路和方向:
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祭祖与修谱等现象;
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4.干部职务终身制。

积极作用是亲情浓厚,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民族凝聚力。

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缺乏普世的博爱及平等意识,这与现代的民主和法制意识有些违背。

【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原始社会其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所以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也正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概括)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学目标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宗法制与今天“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祭祖与修谱等现象的联系。

3.结合秦的统一认识现代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其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六王毕,四海一”秦疆域统一
皇权至高无上
秦汉政治秦的官僚机构(中央) 秦制度统一“大一统”
海内为郡县(地方)
挟书律秦思想统一
秦汉政治特点:①走向“大一统”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

一、“六王毕,四海一”——“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
过程:
①灭六国:秦始皇于公元前230——221年间,先后灭掉赵、燕、魏、楚、齐等国,
完成统一大业。

②对外扩展
向北: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后又占高阙、阴山。

修直道、长城与边防军相匹配,形成有效的国防体系
向南:修灵渠,平岭南,在岭南置郡
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作用:秦朝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大一统”政体的形成
1、地方:郡县制
机构:郡(郡守、郡尉、监御使)——县/道(少数民族)——乡——里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基础不同)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
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
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

(性质不同)
意义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并力图消灭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2、中央
(1)皇帝制度
皇权独尊: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权终身:“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2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左、右丞相:“百官之首”、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律令图籍、监察百官(位低权重);太尉:军务(虚有其位)
特色:三权分立、位高权重、内外兼管、不得世袭、军权皇控
九卿:负责各重要部门的具体事务,不过实际职官之数并不止干九个,主要有:奉常(汉代定名为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汉代定名为光禄勋),主管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车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汉代定名为大鸿肿),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汉代定名为大司农),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

此外,还有与以上地位完全相当或稍次的列卿,如中尉(汉代定名为执金吾),主管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汉代定名为将作大匠),主管宫廷修建等。

“三公”和“九卿”采用“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为君主专制服务。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无法独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第二,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郎中令等官职是为皇室专设,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还设置宦官
[小结]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重点
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

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一、君权与相权
1.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

3.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
(1)内阁制度的形成
原因:相权的存在制约了皇权的集中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造成了皇帝政务繁多。

宰相的评价:积极作用: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

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