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读写结合阅读教学法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
从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程端礼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都是强调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教学中,怎样做到读写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下面是我的主要做法。
一、读写结合一定要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达到提高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段教学要求循序渐进。
教学中我探索读与写之间的转化规律,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由易到难,先会说后能写的认知规律,从最基本的知识点着手,有计划,分部且序列化强化整合训练。
一、二年级训练重点是句子的理解和掌握,三年级训练好段落结构写法及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四年级进行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的训练,五、六年级进行综合训练。
这个训练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认知规律的体现,即:一、二年级句子训练好了,三年级才能训练好段落;三年级段落练好了四年级才能进行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的训练,才能写好文章;在前面的基础上,五、六年级学生就能自学自得,自作自改了。
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由句到段再到篇,由易到难的训练,不懈坚持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表达能力。
二、读写结合训练要有计划性,训练设计要序列化。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任何一篇文章可以学习模仿的写法都不止一种,如果教学中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学生也不可能在那么短时间消化太多的知识。
所以在教学中我
们选取训练内容、设计读写结合训练时,一定要杜绝随意性。
要根据所教年段的每一学年的训练要求和训练重点有计划设计训练题目,训练要有计划性。
在设计这个训练计划还要是序列化的。
譬如:三年级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段的训练,在设计读写结合训练计划时就要围绕此重点来设计段的各种形式的训练,做到计划是在整体设计中进行,设计时注意瞻前顾后,确保训练的目的性、全局性和连贯性。
以《赵州桥》为例:本文介绍了赵州桥雄伟坚固而且美观的特点,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本文的重点段的构段方法就是先总述赵州桥非常雄伟,再后从桥的长、宽、车道分布、小桥洞的设计几方面分述桥的雄伟和坚固。
另一段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一句话承上起下的总写句开头,再具体描写桥栏板上形态各异的龙。
本课的读写结合训练应以此为重点。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探究、悟出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这两段。
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用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说一段话的训练,内容可以是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花草或一处风景等等。
三、读写结合要科学的选择结合点,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写能力,便于模仿,操作性要强。
小学课文都是精选出来的精品,有的语言优美,有的布局谋篇独到,有的结尾意蕴悠长,还有的描写栩栩如生,有的叙事感人,有的选材、命题独到……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要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出发,科学地选择结合点,最大化的用好教材,
用活教材。
教学中要找准结合点,选好范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观察习惯。
从习作的角度说,深入细致的观察也能帮助学生把作文写得生动具体,因此教学中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习惯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途径。
怎样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一是要通读教材,熟悉教材,熟悉年段教学重难点,训练重点。
在根据教材的具体特点归类: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说明。
二是能根据文本的具体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
包含观察方法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写景、状物类文章中。
这样很容易就可以找出来了。
例如《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指导观察的典范,他先介绍了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再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接着详细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刚长出来是什么样子,长大后什么颜色样子,还具体介绍了脚触着墙和没有触墙的两种结果。
教学时我们应该结合课文渗透观察的方法:1、观察要细致。
写叶子刚长出来是嫩红色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不几天”就变嫩绿说明作者观察很细致,我们也可以从“不几天”中感受到变化之快。
2、观察要有连续性。
观察爬山虎的脚刚长出来是从叶柄处伸出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颜色是嫩红色的,触着墙的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渐渐变成灰色的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说明作者是连续不断地观察了很长时间的。
3、观察要有次序。
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它的叶子呢?弄明白爬山虎是先长叶子后长脚的,观察是要有先后次序的。
4、观察时要展开联想。
看到爬山虎新长出来的细丝想象
是象蜗牛的触角,看到长大后的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观察时展开联想有利于表达的更形象,更具体。
四、读写结合训练要同步,学习中仿写,仿写中创新。
读写结合教学法虽然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的学习,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但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教学的引导和渗透,更要在课后的训练上下功夫。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既重视课堂教学的读写渗透和引导,又紧抓学习后的读写训练,并且读写结合训练要同步。
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写是读的深化和升华。
坚持读写同步,以训练为手段,引导学生学习阅读范文,仿其法,仿其言,仿其格,既能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读写同步的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年段训练重点和文本特点,学完一课后就围绕刚学会的写作知识去反复练笔。
一个类型的习作多练几次,可以达到系统性掌握的目的。
让学生在学习中模仿、尝试写作,其能力逐渐增强后慢慢开始在自己的习作中开始创新,进而写出自己的特点。
如:在学习了《海上日出》、《火烧云》等几篇写景的文章后,学生对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景的写法有了深入的了解,紧扣训练重点布置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观察家乡的日出、日落或某处景物,仿照例文写写小练笔,再筛选其中的佳作全班赏析、展览。
当按时间顺序写法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后,教师可以再拓展:启发学生还可以按照方位顺序,从上到下、由远及近或从静态到动态等其他学生喜欢的顺序来写,写出自己的特点。
人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精髓就是创新永无止境,追求完美永不止步。
具体到我们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就是课改无止境,课改探索之路还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前进。
只有学习和不断改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