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既使其掌握基本知识,能认识和欣赏美,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课标》中对在美术课堂上采用情境教学的探索
新《课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不同学习领域建议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建议低年级段,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讨论并选定设计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业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根据童话故事或某一情境设计,制作简易木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表演舞蹈,童话剧和皮影戏,举行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采用拼贴、简易沙盘等方式设计、创作现在或未来的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设计制作家电、家具等模型,模拟商品交易,或用这些作品布置成家庭室内设计模型进行展示,并对作品的效果作出评价。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建议在相关的音乐情境中,欣赏一组表现山(如山林、小溪、泉水、江河等)的中外作品中,感受不同的情境和境界。
可见《课标》中建议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情景,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人文精神。
二、日德两国在美术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对情境教育的重视
近十年来,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的美术教育比较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单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比较德、日与中国的差异,发现他们更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如德国把舞台表演与布置(综合艺术)纳入造型艺术进行学习。以一年级为例:德国巴伐利亚洲的学习内容是用彩色铅笔或粉笔进行绘画(儿童遇到的人和物);学习目的是激发想象创造;题目是“我和我的圆锥形纸袋”(德国风俗,新生入校第一天每人带一个彩色圆锥纸袋);“我喜欢的人”;“30号的孩子们”;“有两个鼻子的女巫”;“山谷中旅行遇到的侏儒”。
日本的低年级美术教学内容则包括:造型性的游戏(玩沙、化妆等),绘画、立体(泥塑、纸模型等)表现制作实用物品和观赏作品。教科书很少介绍画和制作的必要知识,而是以学生们的作品(作业)再配上简短生动的文字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想象创造。
过去,我国一年级美术教学内容有:基本形状和色彩的认识,画
出生活中与此形相似的基本事物,如方的手绢,圆的气球和三角形的小旗,制作拉花,小彩旗,泥塑小动物等。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受大纲指导,考虑得很完善,很周全,在某些程度上优于国外,但从课堂教育形式看,德、日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而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采取的是严谨的准备,一环接一环进行教学,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主要还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吸引。
三、在美术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的意义
1、什么是情境教学
基于这样的现实,《课标》对情感渲染,情境设置做了不少探索。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进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促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因为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借鉴心理中暗示、移情以及心理场等理论,构建起了情境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美术不仅存在于艺术殿堂和博物馆中,也存在于你、我、他的身边和身上。美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各
个方面。美术以其作品的静态性、可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而区别于其他艺术。美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美术是一种文明的象征”,这是歌剧家Beverlysills对美术的高度评价。因为人类创造了美术,使之成为文化实体的一部分,所以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审美素质,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相对的可行性和紧迫性。美术课以其特殊的形式吸引着广大学生。要使孩子们通过美术教学不断地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面貌,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慧敏老师在《少儿美术》《美术课教学原则初探》中就提出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心理品质,是美术课生动教学的重要因素。纵观我国现时期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努力改变儿童美术创作活动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应该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合的乐学氛围,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
2、情境教学对学生“距离感”的帮助
多年来,学校的教学活动是被动式进行的,给学生一种“距离感”。所谓“距离感”表现有三:其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墙垛”。师生之间常处于一种“我教你学”,“我灌注你接受”,“我出试卷你答题”,“你犯毛病我训斥”的状态,老师的权威、尊严,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儿童不敢接近老师,不敢爱老师。师生间没有互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学生怎么能感兴趣呢?其二,学习者之间的“隔膜”。同班
同学在学习上,道德行为上,相互之间漠不关心,谁成绩下降了,谁道德行为出了偏差,很少有人为之焦虑不安。这是真正的隔膜,这种隔膜成为形成热烈学习气氛的障碍。其三,学习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鸿沟”。从理科讲,概念定义不可言状:“它们来自哪儿?”“学了又做什么?”难以思议,从文科讲,教材中,无论是战争年代的英雄,远古年代的名人传记;无论是祖国山水名胜,还是异国他乡的风俗人情,都觉得在古老的岁月,遥远的地域,加上教师的理性分析:“本文记叙……”“作者要反映的……”一个“本文”,一个“作者”更觉得陌生而格格不入。在美术教材中,学生对民间艺术、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都非常模糊,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混沌的生疏的距离感,儿童怎么能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呢?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积极运用情境教学,让儿童主动投入到美术课中,使他们由“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这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等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
特别对学生想象能力的促进,更使美术课向多维方向发展。如《狐狸和鸡》《小鸭子学游泳》《后悔也来不及》《摘草莓的姑娘》等课,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都有一则有趣的小故事,能够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受到感染并激发作画的愿望。每个小朋友的想法各异,通过互相描述,可进一步丰富想象,然后提供片段的描绘(指导),给学生以一定表象,再以补画的形式要求学生创造一幅情境画,启发学生往广处想,题材往新处想,构思往妙处想,构图往巧处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极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