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浅谈 人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研究性学习浅谈

北京四中张汉林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按专题对客观事物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客观事物,内容是主体运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按专题对客体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必修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施高中新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在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叫“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广义的是指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一种学习理念和策略,无论什么课程,只要在教学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都可以称作是研究性学习。相反,如果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则很难称作是研究性学习。本文采用的就是广义的研究性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和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则由单纯接受教师传授间接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这实际上是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的。因为学习永远是学习者的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是围绕“学”这个中心而展开的。从学生这个角度来讲,就更应主动地发挥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要达到的几项具体目标分别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以上所谈是研究性学习的一般原理。具体到历史研究性学习,在某些方面有其特殊之处。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历史研究性课题的确定十分重要。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是十分广泛的,它涉及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社会和人生的各种现象的探究思考;可以着重于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讨。

历史研究性课题的确定需要遵循二个基本原则:价值性、可行性。

首先,课题应具有价值性。价值性分为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创造价值。比如说古罗马帝国的灭亡与古罗马帝国晚期腐败之间的关系、下岗问题、日本对二战的反省、梵蒂冈“封圣”研究、中东问题的历史渊源、大陆与台湾统一问题等等便具有很强的价值性。

其次,课题应具有可行性。所选课题的研究应具现实可能性,不能实际操作而只能纸上谈兵的课题应予舍弃。可行性原则要求在确定研究性课题时需要综合考虑研究者的知识水平、社会经验、研究经费、时间等相关条件综合考虑一个课题的可行性。有的课题大城市可以做,但小县城难以做,有的课题适用于城市,有的课题适用于农村。比如下岗问题适合于城市,而农村同学可以研究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对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而言,我们还应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或者也可称作模式。一般来说,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文献研究法:它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式,它主要是查阅资料、筛选信息,最大限度地选取有典型代表性的有效信

息,来提炼或论证某个观点,分析说明有关问题。它一般适用于相对注重学术性的一些课题,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台湾问题”这样的课题。中日关系是过去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外交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代中国外交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我曾让学生搜集近现代中日关系的文献资料,然后交流讨论,根据在讨论会上得到的体会,每人单独写成一篇论文。

史料研习法:这种方法是最具历史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历史学家就是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进行搜集、整理、解读、判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钩陈出今天我们在课本中学到的历史。在国外历史教学中史料研习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历史教学新大纲中对学科能力的要求即包括对历史资料、运用的能力。因此,史料研习法是形成历史思维、进行历史科研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史料研习法与文献研究法的不同之处在前者研究的依据基本是史料,而且主要是原始材料。

调查研究法:主要是对历史遗物、遗迹、遗址进行考察,对专家学者和与历史事物见证人或当事人进行调查访谈等形式。这种方法能获取第一手材料,直观形象,可信度高。如新大纲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本地区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比如文化大革命的学习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创造”文革这段历史的人们现正战斗在社会的各个工作岗位上。虽然很少有机会提及文革,但是,“史无前例”或多或少地生活在他们的记忆中。这些就是非常难得的“口碑”——一种活生生的历史材料。如果不及时将其纪录下来,将来一旦文革的当事人全都故去,后人想详尽地研究文革真相就并非易事了。

讨论思辨法。历史学习中有很多值得讨论的话题。比如“洋务运动的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怎样评价希特勒”、“怎样认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等等。这些话题都可以成为学生辩论会上题目。当然,讨论思辩法的前提同样是广泛搜集相关史料和借鉴多种不同观点或论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或辨论。讨论思辩法有利于发散同学们的思维,学会更全面、更辩证地思考问题,而且能提高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模拟角色法。在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研究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从中得到感悟;也可以模拟报纸的记者或编辑,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甚至可以模拟为老师,走上讲台,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变学为“教”,从“教”中学,让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开展研究,展示成果。比如说,在学到洪宪帝制时,就可以演历史剧《袁世凯复辟》。

假想研究法。历史的发展具有单向性、不可逆性,因此,无法在实验室中重演历史。历史不容假设。凡是学习历史的,都赞成这条规律。但是,在高中生的学习、探究中,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可以适当地假设历史。比如说,“假设你是李鸿章,你会怎样推行洋务运动”这个课题就很有意思。它使人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景中去,想历史人物所想,急历史人物之所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即历史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是一种“历史性”辩证法,也是一种“具体的辩证法”。“历史”总是具体的,具体性原则要求人们在分析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正义问题时,要从具体的历史规定性出发,即从“特定的”或“一定的”历史关联、历史时空、历史条件、历史场景、历史进程等出发,着眼于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还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如果这样假设而非完全站在今人的立场,我们可能会更加客观的对李鸿章进行评价。再比如“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个课题,可以这样假设:如果光绪帝没有大发雷霆、撤销礼部尚书和礼部侍郎的职务,慈禧太后是否还会镇压戊戌变法?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维新派的妥协性与软弱性,而且由于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正好与慈禧太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调和的。所以,假想研究法不失为一种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研究性学习对于同学们来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也意味着研究性学习中还有许多宝藏等待大家去发掘。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同学们,努力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