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穴位与康复芯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经络穴位与康复芯片

一、经络是什么?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有路径的意思,为直行的主干。以上下纵横为主,是经络的主体部分;“络”有网络之意,为经脉中分出的侧行部分,是经络的辅助部分。络脉在人体里偏里,偏深;络在人体里偏表偏浅。

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了人体经络系统;该系统又把惹他你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分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使人体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

经络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它沟通表里、联络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使之保持相对的协调和统一。另外,经络的传导功能可以将体表感受到的病邪和各种刺激传导至脏腑,脏腑功能失常也可反映于体表。所以,身体上有哪一处不舒服了,在经络上都能找到敏感点,或有酸、麻、胀、痛之感。

二、经络的作用

1、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三、经脉概述

十二经脉是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和手三阴经、足三阴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1、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分布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十二经脉隶属于十二脏腑,结合手足循行时内外、前中后位置的不同,根据阴阳学说予以命名

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头面、四肢和躯干,纵贯全身。

1、四支部:阴经隶属于五脏,行于四肢的内侧,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阳经隶属于六腑,行于四肢的外侧,杨

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2、躯干部:足三阳经分布在躯干的外侧,足三阴经分布于胸腹部。手六经中,手三阳经过肩部上颈部,除手厥阴在侧胸部

有较短的分布外,手太阴、手少阴由胸内直接出于腋下。

3、头面部:阳经都上行头面部而联系五官,胆分布复杂,规律不明显;阴经多行于头颈的深部而联系喉咙、舌、目等器官。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和阳经有表里络属的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体内有络属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即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等六组络属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五、十二经脉的交接流注

十二经脉构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气血循环系统,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

流注规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六、腧穴的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穴主治规律

手三阳经血主治

足三阳经穴主治

足三阴经主治

任督二脉经络主治规律

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规律

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

七、穴位分类

1、五输穴

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灵枢》:“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按经气的由小到大,由浅而深所作的排列。

六阴经五输穴及与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五输穴及与五行配属表

五输穴又配属五行,《灵枢》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的顺序。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井穴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来治疗热病;输穴可用来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来治疗喘咳;合穴可用来治疗六腑病症。

2、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元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十二经原穴表

3、络穴

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表

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

4、郄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痛取梁丘等。

十六郄穴表

5、背俞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脏腑背俞穴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疾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及骨病等。

6、募穴

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治疗六腑病症多取募穴,如胃病取中脘,大肠病取天枢,膀胱病取中极等。脏病配用原穴,腑病配用合穴。

脏腑募穴表

7、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表

8、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临场上可作为远道取穴单独选用,再配上头身部的临近穴,成为远近配穴,又可上下配合应用。

八脉交穴表

9、下合穴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症的主要穴位

八、子午流注十二时辰歌

寅时气血注入肺,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申时膀胱酉肾位

戌时小肠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子时(23:00-1:00),丑时(1:00-3:00),寅时(3:00-5:00),

卯时(5:00-7:00),辰时(7:00-9:00),巳时(9:00-11:00),

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戌时(19:00-21:00),亥时(21:00-23:00)。

九、四总穴歌

颈项旬列缺,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