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穴位与康复芯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经络穴位与康复芯片
一、经络是什么?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有路径的意思,为直行的主干。

以上下纵横为主,是经络的主体部分;“络”有网络之意,为经脉中分出的侧行部分,是经络的辅助部分。

络脉在人体里偏里,偏深;络在人体里偏表偏浅。

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了人体经络系统;该系统又把惹他你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分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使人体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

经络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它沟通表里、联络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使之保持相对的协调和统一。

另外,经络的传导功能可以将体表感受到的病邪和各种刺激传导至脏腑,脏腑功能失常也可反映于体表。

所以,身体上有哪一处不舒服了,在经络上都能找到敏感点,或有酸、麻、胀、痛之感。

二、经络的作用
1、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三、经脉概述
十二经脉是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和手三阴经、足三阴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1、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分布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十二经脉隶属于十二脏腑,结合手足循行时内外、前中后位置的不同,根据阴阳学说予以命名
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头面、四肢和躯干,纵贯全身。

1、四支部:阴经隶属于五脏,行于四肢的内侧,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阳经隶属于六腑,行于四肢的外侧,杨
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2、躯干部:足三阳经分布在躯干的外侧,足三阴经分布于胸腹部。

手六经中,手三阳经过肩部上颈部,除手厥阴在侧胸部
有较短的分布外,手太阴、手少阴由胸内直接出于腋下。

3、头面部:阳经都上行头面部而联系五官,胆分布复杂,规律不明显;阴经多行于头颈的深部而联系喉咙、舌、目等器官。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和阳经有表里络属的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体内有络属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即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等六组络属关系。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五、十二经脉的交接流注
十二经脉构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气血循环系统,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

流注规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六、腧穴的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穴主治规律
手三阳经血主治
足三阳经穴主治
足三阴经主治
任督二脉经络主治规律
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规律
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
七、穴位分类
1、五输穴
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灵枢》:“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这是按经气的由小到大,由浅而深所作的排列。

六阴经五输穴及与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五输穴及与五行配属表
五输穴又配属五行,《灵枢》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

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的顺序。

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井穴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来治疗热病;输穴可用来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来治疗喘咳;合穴可用来治疗六腑病症。

2、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元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十二经原穴表
3、络穴
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表
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

4、郄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痛取梁丘等。

十六郄穴表
5、背俞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脏腑背俞穴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

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疾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及骨病等。

6、募穴
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治疗六腑病症多取募穴,如胃病取中脘,大肠病取天枢,膀胱病取中极等。

脏病配用原穴,腑病配用合穴。

脏腑募穴表
7、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表
8、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

临场上可作为远道取穴单独选用,再配上头身部的临近穴,成为远近配穴,又可上下配合应用。

八脉交穴表
9、下合穴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症的主要穴位
八、子午流注十二时辰歌
寅时气血注入肺,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申时膀胱酉肾位
戌时小肠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子时(23:00-1:00),丑时(1:00-3:00),寅时(3:00-5:00),
卯时(5:00-7:00),辰时(7:00-9:00),巳时(9:00-11:00),
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戌时(19:00-21:00),亥时(21:00-23:00)。

九、四总穴歌
颈项旬列缺,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十、常用骨度表
十一、康复芯片经穴疗法注意事项:
1、一般用硅芯片贴到穴位上5-20分钟,可产生穴位的感应效应,皮肤有刺激感,产生灼热、针刺感、皮肤发红、穴位周围
红晕,此种反应强度因人而异,属于正常反应,不会对皮肤有伤害,取下硅芯片后可逐渐恢复如常。

偶有使用过程中产生不适感觉的,停用后自动消失,其后仍可继续使用。

2、敏感者使用时可能感觉穴位刺激强烈,可缩短使用时间,效果不受影响。

3、使用本产品与医院治疗不冲突。

4、本产品为外用器械,请勿入口;请置于儿童不能触及的地方;请勿用触摸过硅芯片的手直接揉眼睛。

如不小心揉眼,有
眼睛不适感,亦勿紧张,用清水冲洗一下,即可缓解恢复。

5、硅芯片质地较脆,勿用重力捶打、敲击或摔在地上,以防碎裂。

6、置于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勿受潮湿,硅芯片勿用水洗或用其他有机溶液擦洗。

十二、康复芯片经穴疗法禁忌症
急性重症疾病、传热性疾病传染期不宜使用;选穴处皮肤有破损或炎症时请勿使用。

第二篇常见健康问题取穴
一、感冒
1、症状
风寒型: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咽喉发痒,周身不适,咳嗽,痰稀白,鼻塞或流清涕,无汗等。

风热型:恶寒轻,发热重,头胀痛,咽喉肿痛,口微温,少汗出,咳嗽土黄痰。

2、配穴
主穴:大椎、合谷、风池
配穴:风寒加风门、外关
风热加曲池
夹湿加阴陵泉
鼻塞加迎香
咳嗽加尺泽、列缺
咽痛加少商
身痛加大杼
头痛加印堂、太阳
二、头痛
主证:头痛连及项背,发病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为外感头痛。

头痛较缓,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伴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为内伤头痛。

阳明头痛:疼痛部位在前额、眉棱、鼻根部,也称前额痛。

少阳头痛:疼痛部位在侧头部,也称侧头痛、偏头痛。

太阳头痛:疼痛部位在后枕部,或下连于项,也称后枕痛。

厥阴头痛:疼痛部位在在巅顶部,或连于目系,也称巅顶痛。

主穴:
阳明头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透帅谷、风池、阿是穴、外关、侠溪
太阳头痛:天柱、后顶、风池、阿是穴、后溪、申脉
厥阴头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中冲
配穴:外感头痛配列缺、风府;肝阳头痛配行间、太溪;血虚头痛配气海、足三里;痰浊头痛配丰隆、中脘;淤血头痛配血海、膈腧。

三、落枕
主穴:天柱、阿是穴、后溪、悬钟、外劳宫
配穴:督脉、太阳经型配风池、肩井。

四、颈椎病
1、主症
风寒痹阻:久卧湿地或夜寐露肩而致项强脊梁痛,肩臂酸楚,颈部活动受限,甚则手臂麻木冷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弦紧。

劳伤血瘀:多在外伤后出现颈项、肩臂疼痛,手指麻木,劳累后加重,项部僵直或肿胀,活动不利,肩胛冈上下窝及肩峰处有压痛,舌质紫暗有瘀点。

肝肾亏虚:颈项、肩臂疼痛,四肢麻木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月经不调,舌红,少苔。

2、主穴:颈夹脊、天柱、后溪、申脉、悬钟
配穴:风寒痹阻配风门、大椎;劳伤血瘀配膈俞、合谷;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上肢疼痛配曲池、合谷;上肢或手指麻木配少海、手三里;头晕头痛配百会、风池;恶心、呕吐配中脘、内关。

五、腰痛
1、主症
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坠酸麻,或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下肢,遇阴雨寒冷则疼痛加剧,舌淡,苔白滑。

淤血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史,腰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劳累后加重,常在腰部触及痛点舌质暗或有瘀斑
肾虚腰痛腰部酸痛隐隐,喜按喜揉,乏力易倦。

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位,病在督脉,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病在足太阳经。

2、取穴
主穴: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配穴:寒湿腰痛配腰阳关;淤血腰痛配膈俞、次髎;肾虚腰痛配大钟;病在督脉配后溪;病在足太阳经配申脉;腰椎病变配腰夹脊。

六、坐骨神经痛
1、主症:腰或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的放射样、电击样、烧灼样疼痛。

足太阳经型:疼痛以下肢后侧为主
足少阳经型:疼痛以下肢外侧为主。

腰腿冷痛、重浊,遇冷加重,得温则减,为寒湿证;腰腿疼痛剧烈,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加重,伴有外伤史;痛势隐隐,喜揉喜按,劳则加重,为气血不足。

2、取穴
主穴:足太阳经型:腰夹脊、秩边、委中、承山、昆仑
足少阳经型:腰夹脊、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配穴
寒湿证配命门、腰阳关;淤血证配阿是穴、血海;气血不足证配足三里、三阴交。

七、痹证
1、主证: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

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计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取穴
肩部:阿是穴、肩yu、肩髎、肩贞、臑(nao)俞
肘部:阿是穴、曲池、天井、尺泽、少海
腕部:阿是穴、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阿是穴、大杼、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阿是穴、、环跳、居髎、秩边、髀关
膝部:阿是穴、血海、梁丘、膝眼、阳陵泉
踝部:阿是穴、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配穴:
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关元;湿痹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配大椎;另可根据痹痛部位循经远端取穴。

八、高血压
1、主证:常见头晕、头痛、头胀,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健忘。

重则出现脑、心、肾、眼底等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
碍。

肝火亢盛:兼见惊悸,烦躁不安,面红目赤,口苦,尿赤便秘,舌红。

阴虚阳亢:兼见头重脚轻,耳鸣,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健忘,舌红。

痰湿壅盛:兼见头重,胸闷,心悸,食少,呕恶痰涎,苔白腻。

气虚血瘀:兼见面色萎黄,心悸怔忡,气短乏力,纳差,唇甲青紫
阴阳两虚:兼见面色萎暗,耳鸣,心悸,动则气急,甚则可穿,腰腿酸软,失眠或多梦,夜间多尿,时有浮肿,舌淡或红,苔白。

2、取穴
主穴:风池、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
配穴:肝火亢盛配行间;阴虚阳亢配肾俞、肝俞;痰湿壅盛配丰隆、中脘;气虚血瘀配足三里、膈俞;阴阳两虚配关元、肾俞;心悸怔忡配内关、神门。

九、哮喘
1、症状
实证:病程短,或当哮喘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有余,以深呼为快,体质较强,胸闷或胀。

虚证:病程长,反复发作或当哮喘间歇期,哮喘声低气怯,动则喘甚,呼吸短促难续,以深吸为快,体质较弱,伴言语无力,汗出肢冷,形瘦神疲。

2、取穴
主穴:肺俞、中府、太渊、定喘、膻中
配穴:喘甚配天突、孔最;实证配尺泽、鱼际;虚证配膏肓、肾俞
十、胃痛
1、症状
寒邪犯胃: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

饮食伤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

肝气犯胃:胃脘胀满,脘痛联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心烦易怒。

淤血停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或呕血便黑。

脾胃虚寒:泛吐清水,喜暖畏寒,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

胃阴不足: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

2、取穴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配穴:寒邪犯胃配梁丘、胃俞;饮食伤胃配下脘、梁门;肝气犯胃配太冲、期门;淤血停胃配三阴交、膈俞;脾胃虚寒配脾俞、关元;胃阴不足配胃俞、内庭。

十一、呕吐
1、症状
外邪犯胃:突发呕吐,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
食滞内停:因暴饮暴食,而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吐后反快。

肝气犯胃:没因情志不畅而呕吐,胸胁胀痛
痰饮内阻: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纳呆,头眩心悸
脾胃虚弱:饮食稍有不慎即发呕吐,时作时止,面色无华,少气懒言。

2、取穴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配穴:外邪犯胃配外关、大椎;食滞内停配下脘、梁门;肝气犯胃配太冲、期门;痰饮内阻配丰隆、公孙;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

十二、泄泻
1、症状
寒湿内盛: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见恶寒、发热等。

食滞肠胃:暴饮暴食后腹满胀痛,拒按,泻后痛减,大便臭如败卵
肝气乘脾: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泄泻、腹痛、肠鸣。

没因情志不畅时发作或加重。

脾胃虚弱: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便次增多,腹部隐痛喜按
肾阳虚衰:晨起泄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脐腹冷痛,喜暖喜按,形寒肢冷。

2、取穴
主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三阴交、神阙
配穴:寒湿内盛配阴陵泉、脾俞;食滞肠胃配下脘、梁门;肝气乘脾配期门、太冲;脾胃虚弱配脾俞、足三里;肾阳虚衰配肾俞、命门;水样配关元、下巨虚。

十三、便秘
1、症状
热秘:大便干结,腹胀,口干口臭,尿赤。

气秘:欲便不得,腹中胀痛,嗳气频作,胸胁胀满。

冷秘:大便艰涩,排除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

虚秘:虽有便意,但排出不畅,便质不干硬,神疲气怯。

2、取穴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
配穴:热秘配合谷、腹结;气秘配中脘、太冲;冷秘配关元、神阙;虚秘配关元、脾俞;大便干结配关元、下巨虚。

十四、尿失禁
1、症状
肾气不固:小编不禁,尿液清长,神疲怯寒,腰膝酸软,两足无力
皮肺气虚:尿意频急,时有尿自遗,甚则在咳嗽、谈笑时出现小便自遗,小腹时有坠胀,面白气短,乏力纳呆。

湿热下注:小便频数,排尿灼热,时有尿自遗。

下焦瘀滞:小便不禁,小腹胀满隐痛,或可触及肿块。

2、取穴
主穴:中极、膀胱经、肾俞、三阴交
配穴:肾气不固配关元、命门;皮肺气虚配肺俞、脾俞、湿热下注配秩边、阴陵泉;下焦瘀滞配次髎、蠡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