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吟诵-(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历史悠久,吟咏不缀。
周代
《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子,兴、 道、讽、诵、言、语”。
《礼记·文王世子》:“凡学(郑玄注,教也) 世子及学士,必时。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 “吟”和“诵”虽有区别,但也有共同之处:
1、“吟”和“诵”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节奏地读;都是“乐语”,即表现出一 定音乐美的有声语言。
2、“吟”和“诵”都按一定的腔调进行, 行腔使调时又都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二、古典诗词吟诵的历史概况
1、起源极早,诗、歌、舞三者合一。
• 《尚书·尧典》:“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 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了贾谊九世孙贾逵 幼时听读经书的故事:“贾逵年六岁,其姊闻邻 家读书,日抱逵就篱听之。逵年十岁,乃诵读六 经。父曰:‘我未尝教汝,安得三坟五典诵之 乎?’曰:‘姊尝抱予就篱听读,因记得而诵 之。’ ”所谓“听读”,就是随别人诵书的声音 而读。
六朝
• 《世说新语·文学》篇里的一则故事可以让 我们品味六朝人的吟诵: “袁虎少贫,尝 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 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 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 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 《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 B、不用琴瑟等乐器伴奏的歌唱,即所谓徒歌。
《庄子·让王》记载孔子弟子曾子歌《诗经·商颂》 的情景:“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 足胼胝。三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 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 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汉代
• 《汉书·艺文志》载:“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 字以上,乃得为吏。”“讽”就是背诵。汉代教 育的这种规定无疑会刺激学童、世子去拼命讽诵 诗书。
• 唐代李白曾作《夜泊牛渚怀古》感慨此故 事:“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登舟望 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 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唐代
• 胡震亨《唐音癸鉴》卷二十七:“唐试士 初重策,兼重经。后乃筋重诗赋。中叶后, 人主至亲为披阅,翘足吟诸所撰,叹惜移 时。或复微行,谘访名誉,袖纳行卷,予 阶缘。士益竞趋名场,殚工韵律。”
歌,主要的传播方式仍是歌唱。
三、古典诗词吟诵的内在机理和形 式要件
1、内在机理
中国汉字的形、声是对立统一的,虽有 变化演进,还有方言方音之不同,但其脉 络清楚,前后连贯,是可以被具有一定文 化知识的人所理解的。吟诵是突出字声, 以声定字以达意。
• 《庄子·德充符》:“依树而吟”,唐成玄 英《南华真经注疏》:“行则倚树而吟 咏”。“吟”和“咏”同义。
• 对“诵”的解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 子,兴、道、讽、诵、言、语。”东汉郑玄 注曰:“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在同 书“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下,郑玄又 注曰:“讽诵诗,谓暗读之,不依咏也。”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 勺。”
春秋时期
• A、在琴瑟等乐器伴奏下的歌唱。
《孔子家语·困誓》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 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 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 不习,是丘之过也。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 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甲而罢。”
《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诵谓 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孔颖达《正义》 曰:“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 以琴瑟歌也。”
二、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引毛传曰: “不歌而诵谓之赋”。
《国语·晋语》:“舆人诵之。”三国吴韦昭 注曰:“不歌曰诵。”
这就明确指出,诵是诵,歌是歌,两者 不是一回事。后代的一些学者接受了这种 看法,有的还进一步指出两者的区别。如 清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通过比较,将 “诵”与“歌”的不同说得更明白:“赋 不歌而诵,乐府歌而不诵,诗兼歌诵。”
1、泛指读书。《晋书·儒林传·徐苗》:“苗少 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
2、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隋书·薛道衡传》: “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 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 “吟”字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出现,其义训 为“歌”,即歌唱。
• 《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 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东 汉高诱注曰:“吟,歌吟也。”所谓“吴 吟”,就是指吟唱吴歌。
3、吟诵的三个历史阶段
1、声诗吟唱阶段(民歌传播,雅乐歌舞、祭祀,燕 乐歌唱娱乐)
2、徒诗吟哦阶段(不歌而诵)
3、近代以来诵读阶段(白话朗读)
诗歌其实最早即有歌唱与诵读二种方式。《汉
书・艺文志》:“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凡三百 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 故也。”而就民间而言,考之少数民族和农村民
• 白居易的诗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 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 马走之口无不道”,以至“童子解吟《长 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薛用弱《集异记》记唐开元中诗人王昌龄、 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饮酒斗诗的故事。
பைடு நூலகம்
宋元明清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广为传诵的启蒙 读物。如北宋人编的《百家姓》、南宋王应 麟编的《三字经》、南宋谢枋得和明王相先 后选编的《千家诗》、明吕得胜编的《小儿 语》、程登吉编的《幼学琼林》、萧良有编 的《龙文鞭影》、清人编的《增广贤文》、 李毓秀编的《弟子规》等,以及在此之前已 流传、南朝梁周兴嗣编的《千字文》。
古典诗词吟诵
扬州大学文学院 许建中
古典诗词吟诵
一、导言 二、古典诗词吟诵的历史概况 三、古典诗词吟诵的内在机理和形式要件 四、古典诗词吟诵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古典诗词吟诵的意义
一、导 言
• 古典诗词 :包括从《诗经》、《楚辞》、汉 乐府到明清传奇的音乐文学作品,也包括韵 散文体的赋。 吟诵:
2、历史悠久,吟咏不缀。
周代
《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子,兴、 道、讽、诵、言、语”。
《礼记·文王世子》:“凡学(郑玄注,教也) 世子及学士,必时。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 “吟”和“诵”虽有区别,但也有共同之处:
1、“吟”和“诵”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节奏地读;都是“乐语”,即表现出一 定音乐美的有声语言。
2、“吟”和“诵”都按一定的腔调进行, 行腔使调时又都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二、古典诗词吟诵的历史概况
1、起源极早,诗、歌、舞三者合一。
• 《尚书·尧典》:“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 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了贾谊九世孙贾逵 幼时听读经书的故事:“贾逵年六岁,其姊闻邻 家读书,日抱逵就篱听之。逵年十岁,乃诵读六 经。父曰:‘我未尝教汝,安得三坟五典诵之 乎?’曰:‘姊尝抱予就篱听读,因记得而诵 之。’ ”所谓“听读”,就是随别人诵书的声音 而读。
六朝
• 《世说新语·文学》篇里的一则故事可以让 我们品味六朝人的吟诵: “袁虎少贫,尝 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 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 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 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 《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 B、不用琴瑟等乐器伴奏的歌唱,即所谓徒歌。
《庄子·让王》记载孔子弟子曾子歌《诗经·商颂》 的情景:“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 足胼胝。三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 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 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汉代
• 《汉书·艺文志》载:“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 字以上,乃得为吏。”“讽”就是背诵。汉代教 育的这种规定无疑会刺激学童、世子去拼命讽诵 诗书。
• 唐代李白曾作《夜泊牛渚怀古》感慨此故 事:“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登舟望 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 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唐代
• 胡震亨《唐音癸鉴》卷二十七:“唐试士 初重策,兼重经。后乃筋重诗赋。中叶后, 人主至亲为披阅,翘足吟诸所撰,叹惜移 时。或复微行,谘访名誉,袖纳行卷,予 阶缘。士益竞趋名场,殚工韵律。”
歌,主要的传播方式仍是歌唱。
三、古典诗词吟诵的内在机理和形 式要件
1、内在机理
中国汉字的形、声是对立统一的,虽有 变化演进,还有方言方音之不同,但其脉 络清楚,前后连贯,是可以被具有一定文 化知识的人所理解的。吟诵是突出字声, 以声定字以达意。
• 《庄子·德充符》:“依树而吟”,唐成玄 英《南华真经注疏》:“行则倚树而吟 咏”。“吟”和“咏”同义。
• 对“诵”的解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 子,兴、道、讽、诵、言、语。”东汉郑玄 注曰:“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在同 书“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下,郑玄又 注曰:“讽诵诗,谓暗读之,不依咏也。”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 勺。”
春秋时期
• A、在琴瑟等乐器伴奏下的歌唱。
《孔子家语·困誓》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 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 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 不习,是丘之过也。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 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甲而罢。”
《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诵谓 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孔颖达《正义》 曰:“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 以琴瑟歌也。”
二、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引毛传曰: “不歌而诵谓之赋”。
《国语·晋语》:“舆人诵之。”三国吴韦昭 注曰:“不歌曰诵。”
这就明确指出,诵是诵,歌是歌,两者 不是一回事。后代的一些学者接受了这种 看法,有的还进一步指出两者的区别。如 清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通过比较,将 “诵”与“歌”的不同说得更明白:“赋 不歌而诵,乐府歌而不诵,诗兼歌诵。”
1、泛指读书。《晋书·儒林传·徐苗》:“苗少 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
2、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隋书·薛道衡传》: “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 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 “吟”字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出现,其义训 为“歌”,即歌唱。
• 《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 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东 汉高诱注曰:“吟,歌吟也。”所谓“吴 吟”,就是指吟唱吴歌。
3、吟诵的三个历史阶段
1、声诗吟唱阶段(民歌传播,雅乐歌舞、祭祀,燕 乐歌唱娱乐)
2、徒诗吟哦阶段(不歌而诵)
3、近代以来诵读阶段(白话朗读)
诗歌其实最早即有歌唱与诵读二种方式。《汉
书・艺文志》:“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凡三百 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 故也。”而就民间而言,考之少数民族和农村民
• 白居易的诗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 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 马走之口无不道”,以至“童子解吟《长 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薛用弱《集异记》记唐开元中诗人王昌龄、 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饮酒斗诗的故事。
பைடு நூலகம்
宋元明清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广为传诵的启蒙 读物。如北宋人编的《百家姓》、南宋王应 麟编的《三字经》、南宋谢枋得和明王相先 后选编的《千家诗》、明吕得胜编的《小儿 语》、程登吉编的《幼学琼林》、萧良有编 的《龙文鞭影》、清人编的《增广贤文》、 李毓秀编的《弟子规》等,以及在此之前已 流传、南朝梁周兴嗣编的《千字文》。
古典诗词吟诵
扬州大学文学院 许建中
古典诗词吟诵
一、导言 二、古典诗词吟诵的历史概况 三、古典诗词吟诵的内在机理和形式要件 四、古典诗词吟诵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古典诗词吟诵的意义
一、导 言
• 古典诗词 :包括从《诗经》、《楚辞》、汉 乐府到明清传奇的音乐文学作品,也包括韵 散文体的赋。 吟诵: